字词 | 丽人行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丽人行 丽人行二十一场话剧。田汉编剧。完成于1947年春季。戏剧出版社1955年出版。写沦陷区上海三个不同阶层女性的不同遭遇。李新群是个革命的新闻记者,在上海坚持抗日救国的地下斗争。朴实善良的纱厂女工刘金妹,备受敌伪的欺凌迫害和贫困生活的煎熬,在绝境里得到李的关怀和帮助,终于走上革命的道路。梁若英是既倾向进步而又留恋资产阶级生活的知识妇女。她的丈夫去内地参加革命后,梁便与银行家结婚,后经历许多磨难和挫折,终于觉醒。抗战胜利后,这三个女性团结在一起,迎接新的战斗。作品揭露了日本侵略者的残暴统治和汉奸特务的罪行,揭示了人民只有与反动派进行斗争才能走向幸福自由的道路这一真理。在艺术上吸收了活报剧的某些特点,又运用了我国传统戏曲处理场子的手法,从而使情节在简洁活泼中发展,在技巧上有所创新。 ☚ 同志,你走错了路 嫦娥奔月 ☛ 丽人行 丽人行二十一场话剧。田汉著。1947年3月9日抗敌演剧九队在江苏无锡首演。修改本初刊于《剧本》月刊1957年5月号,1959年7月中国戏剧出版社社版。剧本以抗日战争时期日本侵略军占领下的上海为背景,写了三个女性的不同遭遇。刘金妹是纯朴善良的纱厂女工,不幸遭日寇强奸,丈夫又被打瞎了眼睛,她借高利贷摆地摊又遭没收。为了生活,无奈以出卖肉体来维持一家的生活,她曾二次企图自杀,幸得中国共产党人的关怀和帮助,重新走上新的生活道路。梁若英是个曾倾向革命,但又贪图安乐的知识妇女,摇摆于革命和堕落之间,最后在残酷的现实教育下,又重新回到革命的怀抱。李新群是为革命艰辛工作,英勇奋战,献身于民族解放事业的坚强战士。她们有各自不同的命运和遭遇,但共同遭受的民族苦难,使她们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可以说,在当时还没有一个剧本对帝国主义、汉奸和反动派的揭露、控诉有这么强烈,也没有一个剧本对党的领导表现得这样鲜明” (朱琳等:《愿将忧国泪,来洒丽人行》)。当时正是北平发生美军强奸沈崇案件和上海发生驱逐、逮捕和杀害摊贩事件之后, 《丽人行》的演出,在广大观众中引起强烈的反响和共鸣。继无锡首演后,又在上海、北平、天津、长沙和武汉等地上演,受到各地观众的欢迎。剧本在艺术表现形式上,探索借鉴我国民族传统戏曲的表现手法和发扬街头剧的形式,采用多场次,突破舞台空间和时间的局限,简练明快,引人入胜,受到戏剧界和各阶层人民的好评。 ☚ 夜店 群猴 ☛ 丽人行 丽人行唐诗篇名。七古。杜甫作。见《杜诗详注》卷二。为杜甫创制的新题乐府之一。作于天宝十二年(753)春。其时,杨贵妃受宠于玄宗,其三个姊姊皆被封为国夫人,从兄杨国忠亦于天宝十一年(752)被任为右丞相,杨氏兄妹显贵无比。杜甫故作此诗,通过写杨国忠兄妹游宴曲江之事,揭露权贵的骄奢淫佚,气势薰天,针砭时政的昏暗腐败。先写丽人姿态之美和服饰之盛,次叙其饮食肴馔之奢,末言杨国忠声势之烜赫及其与妹虢国夫人之间的暧昧关系。全诗寓讽刺于叙事之中,锋芒犀利,且铺排渲染,精描细绘,形容曲尽。浦起龙评此诗曰:“无一刺讥语,描摹处,语语刺讥。无一慨叹声,点逗处,声声慨叹。”(《读杜心解》卷二)施补华亦说:“前半竭力形容杨氏姊妹之游冶淫佚,后半叙国忠之气焰逼人,绝不作一断语。使人于意外得之,此诗之善讽也。”(《岘傭说诗》)蒋弱六则云:“美人相,富贵相,妖淫相,后乃现出罗刹相,真可笑可畏。”(《杜诗镜铨》卷二引)王嗣爽也说此诗“善于形容”,“形容已极”,“真化工之笔”(《杜臆》)。所言极是。 ☚ 前出塞九首 后出塞五首 ☛ 丽人行[宋]王庭珪 桃叶山前宫漏迟,宫人傍辇持花枝。君王喜凭绛仙立,殿脚争画双长眉。欲把琵琶弹《出塞》,结绮临春时事改。井边忽见张丽华,忍听《后庭》歌一再。 《丽人行》属“新题乐府”。王庭珪这篇诗作取材于《南史》;细致描绘南朝陈后主宫庭美女的形态、心理及其生活,具体表现陈后主不恤朝政,溺于声色,导致亡国的真实情景。 “桃叶山前宫漏迟,宫人傍辇持花枝”。宫庭丽人聚集于桃叶山前,翘首远望,等待君王到来,因盼望的心情急切,只觉得时间太慢;当君王到来时,个个满心喜悦,手持花枝,傍倚着君王的车子。写丽人由焦急盼望到持花傍辇,其心理、动态,全跃然纸上。山丽水秀的背景,鲜明多彩的丽人持花迎君,这二者所构成的画图,是多么壮观、瑰丽!开头两句点明:地点是桃叶山前,人物是宫庭丽人,人物心理是急切不安,人物的动态是手持花枝,团团傍辇。诗忌直,不明说丽人之焦急,而以“宫漏迟” (“宫漏”:宫庭用漏器滴水来计算时间)写其心态。桃叶山,是山名,也含有典故的妙用。晋人王献之笃爱其妾桃叶,作歌曰: “桃叶复桃叶,渡江不用楫。但度无所苦,我自迎接汝。” “桃叶”首句,不仅点题自然(宫人怨时迟),而且为全诗定下基调。 “君王喜凭绛仙立,殿脚争画双长眉”。君王喜欢艳妆丽服的美女伴立膝坐,于是宫庭丽人争相装饰打扮,比着“画双长眉”,极力取宠于君王。一个“喜”字,准确概括了君王醉于美色的本质;一个“争”字,确切描绘了丽人争丽斗艳而取宠的特点。 “绛仙”,指身着红色的美女。 “画双长眉”,即以黛饰眉,以此代指精心打扮。《南史》载:陈后主左右嬖佞珥貂者五十妇人,美貌丽服巧态以从者千余人,常使张、孔贵妃夹坐。”“君王”两句,抓住君王和丽人的心理、动态的特点,以凝炼语言,把此情此景作了形象而典型的表现。 “欲把琵琶弹《出塞》,结绮临春时事改”。丽人手抱琵琶,贪爱弹奏《出塞》曲;陈后主取乐于声色,不惜一切,大兴宫阁,于是结绮、临春等阁随时因事而不断改造。 “欲”,心有所爱为欲,即贪爱。用一个“欲”字,着力表现丽人弹奏《出塞》时如醉如痴之情。诗中以弹《出塞》 (汉横吹曲名,汉武帝时李延年造)代指陈后主与嫔妃赋诗唱和,从夕达旦,习以为常。陈后主为了乐中求乐,更无休止地兴建宫阁。南史记载:陈后主建结绮、临春、望仙三阁,高数十丈,窗牖栏槛皆以沉檀香为之,饰以金玉,间以珠翠,外设珠廉,内设宝床……微风渐至,香闻数里。其下积石为山,引水为池。如此盛修,无时休止。诗中“时事改”,便是指此而言。由此可见:“欲把”两句,意思是联系的,又是“跳进”的,非常有力地暴露了亡国之君的腐烂生活。 “井边忽见张丽华,忍听《后庭》歌一再”。忽然看见张丽华出现在井边,让人忍心听她反复歌唱《后庭花》。 《后庭》即《后庭花》,唐孝坊曲名,陈后主亲自按曲造词,夸称宫人美色,其音甚哀。诗的末尾,直接点出了丽人姓名是陈后主的宠妃张丽华,具有代表性。指明地点是在“井边”,有意暗射史实:隋师至,陈后主诗酒不辍,与张、孔二贵妃匿入景阳井,引出被擒。句中“忽见”的“忽”,用笔有力,表示乐极生悲之急速。 “忍听”与《后庭花》的轻荡、哀悲相一致,表示听这种哀音时难以承受而忍心听的心情。由弹《出塞》到唱《后庭》,可见其行乐的发展和“升级”。诗末两句,是诗情的“高潮”,也是诗情的“结局”;是直写而又含蓄;有讽刺,而又不锋芒毕露;既正面描写陈后主沉溺于声色,并达到登峰造极的程度,又暗示其处于风雨飘摇、祸难临头之时执迷不悟的可悲结局,可谓含意无穷,弦外有音,给人以启发和联想。 全诗以丽人为题材,抓住人物心理、动态的特点,选择一个比一个鲜明的“镜头”,以逐层递进的方法,其体形象地表现与暴露了亡国之君腐靡不堪的生活。特别是诗的末尾,极力渲染气氛,推出“高潮”,使读者自然领悟南朝陈亡的原因。 《后庭花》已早成为“亡国之音”的代名词,唐代诗人杜牧泊秦淮诗: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即是表达这个意思。诗人这篇《丽人行》, 以史为材,勿疑是以古喻今,对腐败的南宋统治集团进行暗喻。 丽人行年代:唐代诗人 作者:杜甫 ←上一篇:客至 下一篇:旅夜书怀 → 诗词简介: 唐诗篇名。七古。杜甫作。见《杜诗详注》卷二。为杜甫创制的新题乐府之一。作于天宝十二年(753)春。其时,杨贵妃受宠于玄宗,其三个姊姊皆被封为国夫人,从兄杨国忠亦于天宝十一年(752)被任为右丞相,杨氏兄妹显贵无比。杜甫故作此诗,通过写杨国忠兄妹游宴曲江之事,揭露权贵的骄奢淫佚,气势薰天,针砭时政的昏暗腐败。先写丽人姿态之美和服饰之盛,次叙其饮食肴馔之奢,末言杨国忠声势之烜赫及其与妹虢国夫人之间的暧昧关系。全诗寓讽刺于叙事之中,锋芒犀利,且铺排渲染,精描细绘,形容曲尽。浦起龙评此诗曰:“无一刺讥语,描摹处,语语刺讥。无一慨叹声,点逗处,声声慨叹。”(《读杜心解》卷二)施补华亦说:“前半竭力形容杨氏姊妹之游冶淫佚,后半叙国忠之气焰逼人,绝不作一断语。使人于意外得之,此诗之善讽也。”(《岘傭说诗》)蒋弱六则云:“美人相,富贵相,妖淫相,后乃现出罗刹相,真可笑可畏。”(《杜诗镜铨》卷二引)王嗣爽也说此诗“善于形容”,“形容已极”,“真化工之笔”(《杜臆》)。所言极是。
丽人行[唐]杜甫 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态浓意远淑且真,肌理细腻骨肉匀。绣罗衣裳照暮春,蹙金孔雀银麒麟。头上何所有?翠为㔩叶垂鬓唇。背后何所见?珠压腰衱稳称身。就中云幕椒房亲,赐名大国虢与秦。紫驼之峰出翠釜,水精之盘行素鳞。犀筯厌饫久未下,鸾刀缕切空纷纶。黄门飞鞚不动尘,御厨络绎送八珍。箫鼓哀吟感鬼神,宾从杂遝实要津。后来鞍马何逡巡: 当轩下马入锦茵!杨花雪落覆白蘋,青鸟飞去衔红巾。炙手可热势绝伦,慎莫近前丞相嗔。! 《丽人行》是乐府旧题,属杂曲歌辞。这首诗是唐代大诗人杜甫所作。唐玄宗天宝十一年冬,杨国忠凭借裙带关系作右丞相,杨家权倾朝野。天宝十二年春天,杜甫写下这首诗,对杨家兄妹的荒淫奢侈给以辛辣的讽刺。 “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开头两句,照应题目,点明一篇主旨。三月三日,俗称上巳节,此日士女多出来游赏,踏青修禊(辟除不祥)。丽人,旧注多认为是指曲江游春的众多仕女,实误。诗中第一部分极力描摹“丽人”的身姿服饰,实系对杨氏姊妹的刻划。《旧唐书·杨贵妃传》说:玄宗每年十月幸华清宫,国忠姊妹五家扈从,每家为一队,著一色衣。五家合队,照映如花,遗钿坠舄,瑟瑟珠翠,灿烂芳馥于路。史书中对杨氏姊妹游曲江的事没有记载,但从中推求,大致不差,可与杜甫诗中所述相映正。 “态浓意远淑且真,肌理细腻骨肉匀”,极言“丽人”之美。她们浓妆艳抹,神气洋洋,端庄大方,加上体态优美,皮肤嫩白,自然是“天生丽质”。“淑”“真”二字,似赞而讽,正是反语。下面数句,极言“丽人”服饰之盛:“绣罗衣裳照暮春,蹙金孔雀银麒麟。头上何所有?翠为㔩叶垂鬓唇。背后何所见?珠压腰衱稳称身。”这些“丽人”身穿的罗衣上用金、银线绣着孔雀、麒麟,头上带着翡翠做的㔩叶。鬓唇,即鬓边。裙带上镶着珍贵的玉珠。腰衱,即裙带。其中,一个“照”字,从美的效果来表现美,使这几句静态描写神采飞动,正是由于“丽人”的出现,正是由于“丽人”炫目刺眼的珠玉绮罗,点缀着暮春的景色。 “就中云幕椒房亲,赐名大国虢与秦。”就中,其中。云幕,云雾似的帷幕。椒房,因汉代皇后居室用椒和泥涂壁,后世称皇后为椒房,皇后亲属为椒房亲。至此,诗中所要刻划的对象才“千呼万唤始出来”。诗中先描写“丽人”的姿容,蓄势待发,此处点题,一笔挽住,开始转入对杨家饮食车马的豪华进行铺叙。虢与秦,指杨贵妃的姊妹虢国夫人、秦国夫人。 《旧唐书·杨贵妃传》:“有妹二人,皆有才貌,玄宗并封国夫人之号,长曰大姨封韩国,三姨封虢国,八姨掖秦国。并承恩泽,出入宫掖,势倾天。” “紫驼之峰出翠釜,水精之盘行素鳞”,确是食精脍细,翡翠之釜盛着驼峰,水晶盘子装着白鱼,可是,夫人们连这些也吃腻了,“犀筯厌饫久未下”,手拿牛角筷子半天不动一下,让宫廷厨师白忙乱了好大一阵: “鸾刀缕切空纷纶。”犀筯:犀牛角做的筷子。厌饫,吃得腻了。鸾刀,有铃的刀。缕切,细切。可是,就在贵夫人们酒足饭饱之时,宦官们飞马前来,送来御厨们精心烹制的山珍海味。一时间,乐声大作,轻歌曼舞,杨氏姊妹真有着享不尽荣华富贵,就是连奔走于其门下的无耻小人,也纷纷占据高职,这时自然也会向杨家兄妹献媚助兴。杂遝,众多。要津,要路,指重要官职。乐府诗多用赋体,杜甫尤工此道,这一段关于杨氏姊妹奢侈生活的精细描写,莫不富有讽意。其味穷水陆,厌饫不下,是斥责其暴殄天物。黄门奔走,可见玄宗宠幸之过;声乐之盛,宾从之贵,一刺杨家之骄奢,一刺小人之附炎。富丽铺排之中,含有清刚之气,深得诗家三昧。 写完杨氏姊妹的骄奢生活,诗人开始描写杨家的另一个权贵——杨国忠,并突出其性格特点中的一个“淫”字,从而完成了对杨家荒淫奢侈生活的综合评述。 “后来鞍马何逡巡,当轩下马入锦茵。”逡 巡,徐行。你看,黄门奔走络绎不绝,后面却有一人,旁若无人,按马徐行,不用问,这就是权势熏天的丞相杨国忠。“杨花雪落覆白蘋,青鸟飞去衔红巾”,这里杜甫妙用典故,暗喻杨国忠和虢国夫人的私通。古人有杨花入水化为浮萍的说法,萍之大者,即蘋,所以杨花与蘋实为一体,杨花覆蘋,影射兄妹苟且。另外,北魏胡太后尝逼通杨白花, 白花惧祸,降梁,改名白华,胡太后思之,作《杨白华歌》,有“秋去春来双燕子,愿衔杨花入窝里”之句。青鸟,西王母使者;飞去衔红巾,指为杨氏姊妹传递消息,红巾,妇女所用手帕。杨国忠之气势煊赫,炙手可热,无人可比,当他尚未到曲江,观者犹得进前,一见杨氏姊妹之容。杨国忠一到,则“呵禁赫然,远近皆为辟易”,其不欲游人窥视,实不愿人见其与虢国夫人狎昵之态,其淫乱之意,诗中含蓄透出,婉而多讽,微而旨深,妙合诗家温柔敦厚之风。 蒋弱六谈及读这首诗的体会时说: “美人相,富贵相,妖淫相,后乃现出罗刹相,真可笑可畏。”确是把握住了杜诗的思想,从“丽人”的姿容、豪华、荒淫中,我们看到了其权势的逼人,也看到了杜甫高超的讽刺技巧,看到了杜甫如何使其现出罗刹恶鬼的本来面目。正如浦起龙所说: “无一刺讥语,描摹处,语语刺讥。无一慨叹声,点逗处,声声慨叹。” 丽人行杜甫 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①。态浓意远淑且真,肌理细腻骨肉匀②。绣罗衣裳照暮春,蹙金孔雀银麒麟③。头上何所有? 翠为㔩叶垂鬓唇④;背后何所见? 珠压腰衱稳称身⑤。 就中云幕椒房亲,赐名大国虢与秦⑥。紫驼之峰出翠釜⑦,水精之盘行素鳞⑧。犀箸厌饫久未下,鸾刀缕切空纷纶⑨。黄门飞鞚不动尘,御厨络绎送八珍⑩。箫鼓哀吟感鬼神(11),宾从杂遝实要津(12)。 后来鞍马何逡巡(13)! 当轩下马入锦茵(14)。杨花雪落覆白蘋,青鸟飞去衔红巾(15)。炙手可热势绝伦(16),慎莫近前丞相嗔(17)。 【解题】 此诗约作于天宝十二载(753)春。时杨贵妃得宠,其三姊并封国夫人,堂兄杨国忠为右丞相,权势熏天。诗中从杨氏姊妹曲江游春写起,故以《丽人行》为篇名。首写杨氏姊妹姿色之美与服饰之盛;次写宴饮肴馔之美和奢侈;末写杨国忠权势之可畏及兄妹间暧昧关系。色彩鲜艳,形象生动,笔触细腻含蓄,寓意深刻辛辣。“无一刺讥语,描摹处语语刺讥;无一慨叹声,点逗处声声慨叹。”(浦起龙《读杜心解》卷二)不愧为杜诗中新题乐府名篇。 【注释】 ①三月三日:上巳节。古代士女于此日多到水边斋戒祭祀,消灾求福,后来成为游春的日子。长安水边:指位于长安东南角的名胜风景区曲江。现已干涸。丽人:美女。②态浓意远:姿态浓艳,意气远扬。淑且真:端庄而天真。肌理:皮肤。③二句意谓在罗衣上刺绣着金孔雀和银麒麟,在暮春阳光照射下闪光。绣罗:绣花的丝织品。蹙(cu)金:用拈紧的金线刺绣,使刺绣品的纹路绉缩起来,又称“拈金”。④此句意谓翡翠制成的花饰垂在鬓边。 翠:翡翠。 㔩(e)叶:古代妇女的发饰㔩彩上的花叶。鬓唇:鬓边。⑤此句意谓缀珍珠于裙带,压住裙子,使之贴身。腰衱(jie):裙带。称(chen)身:贴身,合身。⑥二句意谓游春的贵妇人中,有杨贵妃的姐姐虢国夫人、秦国夫人等后妃亲属。就中:唐人口语,其中。云幕:画有云彩的帐幕。椒房:汉代后妃宫室以花椒和泥涂墙,取其温暖而有香气,后常借称后妃。虢(guo)与秦:杨贵妃大姊嫁崔家,封韩国夫人,三姊嫁裴家,封虢国夫人,八姊嫁柳家,封秦国夫人。此处因字数限制,只提虢、秦。⑦紫驼之峰:骆驼背脊上隆起的肉,为珍贵食品。翠釜(fu):翠绿色的锅。⑧此句意谓用水晶盘端出来白色的鱼。水精:即水晶。⑨二句意谓早已吃腻了山珍海味,久久没有下筷子,厨师手执鸾刀细切鱼肉,白白忙乱了一阵子。犀箸:犀牛角制的筷子。厌(同餍)饫(yu):吃足吃腻。鸾刀:刀环饰有鸾铃的刀。缕切:细切。纷纶:忙乱貌。⑩二句意谓宦官飞马绝尘而来,皇帝派御用厨房又送来多种珍贵食品。黄门:指宦官。飞鞚(kong):驰马,鞚:马勒头,代指马。不动尘:喻马驰轻快。络绎:连续不断。(11)此句意谓音乐宛转动人,哀吟:古代音乐以悲为美。(12)宾从:宾客和随从。杂遝(ta):众多杂乱貌。实要津:填满了交通要道,一说比喻占满各种重要职位。 (13)后来鞍马:最后骑马而来的人,指杨国忠。逡(qun)巡:欲进不进貌,此处有旁若无人之意。(14)当轩下马:直到檐下平台下马。表现出意气骄横不可一世神态。锦茵:锦绣地毯。(15)二句暗指杨国忠与其堂妹虢国夫人私通。古人认为杨花入水化为白蘋,二物同出一源,所以此处用如雪的杨花覆盖在白蘋上暗示兄妹同根而发生苟且关系。北魏胡太后曾与杨白花私通,作《杨白华歌》,此又与杨姓双关。青鸟:神话中西王母的使者。红巾:男女偷情常赠红巾作表记,此处谓使者以红手帕为信物传递情意。(16)炙手可热:形容权势煊赫,气焰逼人。炙:烤。绝伦:无人可比。(17)此句意谓千万不要走近那些贵戚,否则丞相要生气。这是告诫之辞。丞相:指杨国忠,时为右丞相。嗔(chen):恼怒。 《丽人行》《丽人行》
诗歌篇名。唐杜甫作。“行”原是古乐府一种体裁的名称,此诗从曲江春游的贵族妇女写起,作者因事立题,故以《丽人行》名篇。清浦起龙《读杜心解》:“此刺诸杨游宴曲江也。朱注:《旧书》云:玄宗每幸华清宫,国忠姊妹五家扈从,每家为一队,着一色衣,五家合队,照映如花。遗钿坠 ,瑟瑟珠翠,灿烂芳馥于路。而国忠私于虢国,不避雄狐之刺,联镳方驾,不施帷幔。其从幸华清如此,度上已修禊,亦必尔也。愚按:起四句提纲,‘态浓意远’,‘肌腻肉匀’,先标本色也。‘绣罗’一段,陈衣妆之丽。‘紫驼’一段,陈厨膳之侈。而秦、虢诸姨,却在两段中间点出,笔法活变。其束处‘宾从’句,又是蒙上拖下之文。末段以国忠压后作收,而‘丞相’字直到煞句点出,冷隽。要之‘椒房’是主,‘丞相’是客,说‘丞相’,正以丑‘椒房’耳。‘杨花雪落’,‘青鸟衔巾’,隐语秀绝,妙不伤雅。无一刺讥语,描摹处,语语刺讥。无一慨叹声,点逗处,声声慨叹。”清仇兆鳌《杜诗详注》:“此诗刺诸杨游宴曲江之事。首叙游女之佳丽也。三言丰神之丽,四言体貌之丽,五六言服色之丽,‘头’‘背’四句,举上下前后,通身之华丽俱见。本写秦、虢冶容,乃概言丽人以隐括之,此诗家含蓄得体处。次志秦、虢之华侈也。‘驼峰’二句,言味穷水陆;‘犀筋’二句,言饮食暴殄;‘黄门’二句言宠赐优渥。‘箫管’言声乐之盛,‘宾从’言趋附者多。末乃指言国忠,形容其烜赫声势也。秦、虢前行,国忠殿后,‘鞍马逡巡’,见拥护填街,按辔徐行之象。‘当轩下马’,见意气洋洋,旁若无人之状。‘杨花’‘青鸟’,点暮春景物。见唯花鸟相亲,游人不敢仰视也。一时气焰可畏如此,末句仍用倒插作收。朱注:国忠与虢国为从兄妹,不避雄狐之刺,故有‘近前丞相嗔’之语,盖微词也。此章前二段各十句,后段六句收。”清杨伦《杜诗镜铨》引蒋弱六语:“美人相,富贵相,妖淫相,后乃现出罗刹相,真可笑可畏。”清施补华《岘佣说诗》:“《丽人行》,前半竭力形容杨氏姊妹之游冶淫佚,后半叙国忠之气焰逼人,绝不作一断语。使人于意外得之,此诗之善讽也。”此诗作于唐玄宗天宝十二载(753)春,时杨国忠任右丞相,姊妹或为贵妃,或封国夫人,骄纵奢靡,势焰熏天。全诗写杨氏兄妹的一次曲江游宴,揭露并讽刺了他们荒淫奢侈、骄纵跋扈的丑态,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统治集团的腐朽和政治的昏暗。全诗采用严格的写实手法,唯写眼前所见,不作任何抽象的评判,用形象本身说话,“语极铺扬,而意含讽刺,故富丽中特有清刚之气”(清仇兆鳌《杜诗详注》)。 丽人行杜甫 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态浓意远淑且真,肌理细腻骨肉匀。绣罗衣裳照暮春,蹙金孔雀银麒麟。头上何所有?翠为叶垂鬓唇。背后何所见?珠压腰衱稳称身。就中云幕椒房亲,赐名大国虢与秦。紫驼之峰出翠釜,水精之盘行素鳞。犀箸厌饫久未下,鸾刀缕切空纷纶。黄门飞鞚不动尘,御厨络绎送八珍。箫管哀吟感鬼神,宾从杂遝实要津。后来鞍马何逡巡,当轩下马立锦茵。杨花雪落覆白苹,青鸟飞去衔红巾。炙手可热势绝伦,慎莫近前丞相嗔。 《丽人行》是杜甫即事名篇创立的乐府诗题,诗作于天宝十二载(752)春的上巳节,上巳是中国古代的一个传统节日,又叫“修褉”(临水为祭以除不详的祭礼),最初定在三月上旬的巳日,魏以后定为三月三日,实际上成为一个春游日。唐时长安曲江,是在汉武帝建筑的宜春苑的基础上进一步疏凿而成的国家水上公园。故首都居民在上巳日,大都来此游春修禊,据唐初王绩《三月三日赋》说,届时曲江水滨就聚“三都之丽人”。天宝十二载正是杨贵妃春风得意之时,其宠荣及于亲属,据《旧唐书》和《明皇杂录》,每到十月玄宗幸华清宫,国忠姊妹五家扈从,每家为一队,著一色衣,五家合队,照映如百花之焕发,遗钗坠钿,灿烂芳馥于路。天宝十二载春天,杜甫在曲江亲眼看到杨氏姊妹在曲江游春的种种“表演”,作为此诗,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 诗分三段。先叙曲江游女之佳丽,极写杨氏姊妹姿色之艳与服饰之盛。诗人三月三日长安水边多丽人说起,初未挑明丽人身份,好象是总写踏青之仕女,其实笔墨集中在其中的一群。从五代人所画《虢国夫人游春图》可知,杨氏诸姨出游跟随的侍女不少,都骑大马,一个个花枝招展。若是小家碧玉,“态浓”则不能“意远”(雍容大方),所谓婢学夫人,不免露出些村气;唯贵妇浓装为本色,显得脱俗,美善自然(淑真)。由于养尊处优,一个个细皮嫩肉,体形不错——骨多则瘦,肉多则肥,“骨肉匀”即纤浓适度。本来粗服乱头亦不掩国色,她们偏偏还要美上加美,看她们的全身打扮——罗衣闪闪发光,上面以金银线绣有孔雀、麒麟等吉祥图案,再看其头饰——翠玉做成的叶状首饰压在鬓角上,再看她们的背影——珠玉垂在衣裾边上很有坠性。诗中夹有“头上何所有”、“背后何所见”五言的问句,不但形成节奏,读来朗朗上口,而且暗传围观打量者窃窃私语的神情。这样一群美妇人出现在曲江,当然会引起轰动,使游众大饱眼福。 次写杨氏诸姨宴饮肴馔之阔气和排场。先用两句插说挑明这一群丽人不同寻常的身份:其中那几位丽人中的丽人,乃是当今皇上的几个姨子(云幕椒房以居处代指贵妃)。按杨贵妃有姊三人,皆封国夫人(古代贵妇最高封号);大姊崔氏封韩国夫人,二姊裴氏封虢国夫人,三姊柳氏封秦国夫人。诗中拉下了大姊,是受字数限制,故举二以概三。然后写她们开始用“野餐”,这可不是便餐或快餐,上菜“驼峰”、“素鳞”表明食物乃水陆之珍稀,“翠釜”,“水精盘”、“犀箸”、“鸾刀”表明用具之考究,同时进餐时还有箫鼓奏乐以助食欲。就这样,那班贵妇还觉得无可下箸(对比《儒林外史》二回写周进宴请众穷酸:“每桌上摆上八九个碗,乃是猪头肉、公鸡、鲤鱼、肚肺肝肠之类,叫一声‘请’,一齐举箸,却如风卷残云一般,早去了一半”),这就惊动了御厨,赶紧精心炮制佳肴美味,由黄门太监从夹城快马递送。 面对这样一场眼花缭乱的场面,旁观者当作何感想,正处在“饥卧动即向一旬,鹑衣何啻联百结”的境况之中的诗人作何感想?唾沫直往肚里咽。难怪他要高度地不满了。注意“宾从杂遝实要津”一句,表面是说杨氏诸姨的跟班很多,把住路口,担任防卫,实另有所刺。盖自天宝十一载五月杨国忠任御史大夫兼京畿采访使,同年十一月升为右相兼文部尚书,大权在握后办的第一件事,就是把他在蜀中结识的亲信鲜于仲通引荐为京兆尹,鲜于到任后即奉旨为国忠撰写颂词,并授意来京参选者附合之。杜甫在走投无路时,也曾献诗鲜于,希望他能向杨国忠引荐。尽管如此,诗人对杨氏鲜于集团还是很反感的,诗句也隐射着他们把持了权门要路(“要津”)这一事实。 末六句刺杨氏兄妹丑闻和炙手可热的权势。这是由后来的一位大官人模样的角色即当朝丞相杨国忠而引发的,因为他靠贵妃的裙带关系而飞黄腾达,所以在《丽人行》中也是一个重要角色。杨氏兄妹在当时口碑不好,见载于史的传闻之一,就是杨国忠和虢国夫人有暧昧苟且。虢国夫人是放诞风流的一个女性,杜甫(一作张祜)《集灵台》专咏其事:“虢国夫人承主恩,平明骑马入宫门;却嫌脂粉污颜色,淡扫蛾眉朝至尊”,对皇帝如此随便,平素之不自约束也可想而知。当时她住宣阳里左,国忠在其南,经常往来,出则并马,说说笑笑。市民看不顺眼,就说他们那个。所以杨国忠来到曲江,在游人中又会引起一阵轰动,彼此咬耳朵,所“咬”内容见于“杨花雪落覆白苹(大的浮萍)”二句,古人认为杨花具水性,入水则化浮萍(见陆佃《埤(读皮)雅·释草》,所以向来用喻轻薄者。杨花姓“杨”,浮萍也姓“杨”,杨花象雪花一样飘在浮萍上,是隐射杨氏兄妹乱伦偷情。“青鸟”是神话传说中西王母使者,或即鹦鹉,后多用指在男女间传情的人,红巾为女性用品、暗指定情之物。最后两句用警告的口气提醒游众,最好还是离杨氏兄妹远点,不要触及禁区,自讨苦吃。 诗旨在揭露杨氏兄妹骄奢淫逸之丑,笔致却华美庄重,到最后点到为止,即前人所谓“美人相、富贵相,最后乃现出罗刹相,真可笑可畏”(蒋弱六)。不作断语,是为善讽。施补华说:“前半竭力形容杨氏姊妹之游冶淫佚,后半叙国忠之气焰逼人,绝不作一断语,使人于意外得之,此诗之善讽也。”浦起龙说:“无一讥刺语,描摹处语语讥刺;无一慨叹处,点逗处声声慨叹。”咸中肯綮。 丽人行(唐)杜甫
【题解】 曲江池原在今西安市南约5公里的低凹地带。隋宇文恺建大兴城时,曾挖地取土,因成屈曲湖泊而得名。唐代在附近建有连绵起伏的宫殿楼阁,又有乐游原、慈恩寺等,遂成为都城游览胜地。每到上巳、中元、重阳,皇室贵族也都来此游赏,宴乐于曲江水上。“安史之乱”时,曲江池一带的建筑遭受严重破坏,现在曲江池遗址上仅当年的彩霞亭和紫云楼两残迹尚清晰可见,其余为一片平凹。我们只能根据唐人的诗文想象曲江当年的繁华。此诗大约写于天宝十二年(753),借写三月三日曲江池边丽人春游之胜景,讽刺杨玉环、杨国忠兄妹骄纵荒淫的生活,曲折地反映出君王的昏庸和时政的腐败。 【作者】 杜甫,唐代著名诗人,生平见前山东《陪李北海宴历下亭》诗。 【注释】 ①三月三日:即上巳节。古代风俗,这一天人们多到水边春游祭祀,除灾求福,实际上后来变成了游春宴会的节日。②长安水边:即指曲江池边。③态浓意远:姿色浓艳、神情高雅。淑且真:娴静端庄而又自然。④此句言罗衣上用金银线绣出孔雀和麒麟。蹙(cu)金,用撚紧的金线刺绣,使纹路绉缩,又名撚金。⑤翠微㔩叶:用薄薄的翡翠片制成的花叶状的发饰。鬓唇:鬓边。⑥腰衱:腰带,一说衣后襟。⑦云幕:描绘着云彩的帐幕,供郊游时休息宴饮之用。椒房:汉代后妃的宫室以椒末等香料和泥涂壁,取其温暖而有香气,名“椒房”,后因以之代指嫔妃。“椒房亲”谓后妃之亲戚,此诗指的是杨贵妃家族。⑧唐玄宗封杨贵妃大姐为韩国夫人,二姐为虢国夫人,三姐为秦国夫人。⑨紫驼之峰:驼背上隆起的肉, “驼峰羹”被称为名菜。釜:古代的锅称“釜”。⑩水精:水晶。素麟:洁白的鱼。(11)犀箸:用犀牛角做的筷子。厌饫(yu):饱腻。(12)鸾刀:饰有小铃的刀。缕切:切成丝。空纷纶:谓白白地忙了一阵子。(13)黄门:宦官,因其服役之处在黄门之内,故名。飞鞚:驾马快跑。鞚,马勒。(14)八珍:泛指珍馐美味。《三国志·魏志·卫觊传》: “饮食之肴,必有八珍之味。”也具体指八种珍贵食品,古今说法不一。(15)宾从:扈从的官员及清客帮闲。杂遝(ta):纷杂、众多。实要津:犹言填满了交通要道。(16)此句写杨国忠的骄横。逡巡,一说为急驰貌,一说为旁若无人之态。(17)轩:车辆。锦茵:锦制的地毯。(18)“杨花”两句,旧注谓写杨贵妃之从兄杨国忠与虢国夫人之暧昧关系:“萍之大者曰蘋,根生水底,不若小浮萍无根漂浮。国忠实张易之之子,冒姓杨,与虢国通,是无根之杨花覆有根之白萍也。”南北朝时魏太后逼杨华与之通,杨华惧祸降梁,魏太后思之,作《杨白花歌》,有:“春风一夜入闺闼,杨花飘荡落南家……春去秋来双燕子,愿衔杨花入窠里。”或曰用此典以讥杨氏。青鸟,传说中西王母之使者,见《汉武故事》,后常用来代指男女之间的信使。红巾,妇女所用之红帕。(19)炙手可热:形容权重位高,气焰灼人。(20)丞相:指杨国忠,其天宝十一年(752)十一月封右丞相。嗔:恼怒。 《丽人行》21场话剧。田汉作于1946~1947年。1947年3月首演。发表于《剧本》1957年5月号。描写抗战时期上海三个不同女性刘金妹、李新群、梁若英,从不同的命运走向新的斗争的故事。 丽人行 丽人行唐杜甫的七言古诗。唐玄宗天宝十二载(753)作于长安。丽人,泛指贵族妇女。玄宗末年,杨贵妃得宠,三姊并封国夫人,兄杨国忠官至右丞相兼吏部尚书,一时势焰熏天。本诗写三月三日上巳节京师曲江水边以杨氏姊妹为代表的贵族佳丽游宴踏青的富丽场面,讽刺了杨家兄妹骄纵荒淫的生活,表现了对君王昏庸和时政腐败的忧虑,也艺术地展示了唐代长安丽人游春时的风情习俗。全诗首写曲江游春仕女的意态之美和服饰之盛,次写杨氏姊妹的奢华饮宴,末写杨国忠的煊赫气势及兄妹淫乱,自拟新题,即事名篇。清浦起龙《读杜心解》卷2评曰: “无一刺讥语,描摹处语语刺讥;无一慨叹声,点逗处声声慨叹。” ☚ 前出塞九首 投赠哥舒开府翰二十韵 ☛ 丽人行 丽人行唐杜甫的七言古诗。唐玄宗天宝十二载(753)作于长安。丽人,泛指贵族妇女。玄宗末年,杨贵妃得宠,三姊并封国夫人,兄杨国忠官至右丞相兼吏部尚书,一时势焰熏天。本诗写三月三日上巳节京师曲江水边以杨氏姊妹为代表的贵族佳丽游宴踏青的富丽场面,讽刺了杨家兄妹骄纵荒淫的生活,表现了对君王昏庸和时政腐败的忧虑,也艺术地展示了唐代长安丽人游春时的风情习俗。全诗首写曲江游春仕女的意态之美和服饰之盛,次写杨氏姊妹的奢华饮宴,末写杨国忠的煊赫气势及兄妹淫乱,自拟新题,即事名篇。清浦起龙《读杜心解》卷2评曰: “无一刺讥语,描摹处语语刺讥;无一慨叹声,点逗处声声慨叹。” ☚ 前出塞九首 投赠哥舒开府翰二十韵 ☛ 丽人行 《丽人行》作者田汉、写于1946年底至1947年春,1937年3月由抗敌演剧九队在无锡首演,导演洪深。 ☚ 蔡文姬 关汉卿 ☛ 丽人行 《丽人行》是田汉创作的21场话剧,同时也是田汉的著名剧作之一。此剧创作于1946年,于1955年,由戏剧出版社出版了单行本。《丽人行》是田汉继电影剧本《三个摩登女性》之后,又一部反映女性题材的优秀剧作。是作者根据当时轰动全国的北京“沈崇案”和上海“推贩案”为题材创作的。在剧本中,田汉成功地塑造了刘金妹、李新群、梁若英三个截然不同的女性形象。其中,刘金妹是一个纱厂女工,曾遭日军奸污,又受流氓侮辱。他的丈夫罗友生为了救她,被流氓害瞎了双眼。刘金妹在百般无奈之际,被迫暗中委身于流氓头子高某,丈夫发觉后,将她赶出家门。刘金妹走投无路,终于含冤跳江自杀,幸而被渔夫救起。李新群是一个革命青年,和丈夫孟南一起从事新闻宣传工作。丈夫奉命转移后,她一个人顽强地坚持抗日救亡的宣传工作;梁若英是一个倾向进步但又软弱的女子,丈夫章玉良在抗战开始时独自去内地参加革命,留下她和女儿。她不能忍受贫穷和寂寞的生活,与银行家王仲原结婚。后王仲原与女汉奸俞芳子同居,抛弃了梁若英。此时她才醒悟过来,走出堕落的生活,去寻找新的希望。作者通过这三个不同性格、不同经历、不同思想的女性形象,反映出敌伪统治时期上海的尖锐而复杂的矛盾和斗争生活。《丽人行》在艺术创作方面也有新的突破,剧中的三个女性,相互独立成章,作者将这三条平行的线索,巧妙地交织在一起,从而促进了剧情的发展,强加了作品的容量。《丽人行》是解放以前田汉戏剧创作的高峰,1947年在无锡首次公演,便获得极大的成功。1949年由昆仑电影公司拍成电影,在社会上影响极大,并使之成为田汉戏剧创作的里程碑式的作品。 ☚ 白毛女 屈原 ☛ 《丽人行》li ren xingThe Beauty→杜甫 (Du Fu)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