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成就和生产能力
老矿区改造取得丰硕成果 两淮矿井初建时,一般井型都比较小。淮南矿务局的11对矿井的设计生产能力只有810万吨,淮北矿务局的11对矿井的设计生产能力只有771万吨。随着工农业生产发展的需要,为解决煤炭供需矛盾,在不增加新矿井的情况下,对原有矿井进行了挖潜和技术改造。
在50年代初迅速恢复生产的基础上,淮南矿区开始对原有矿井进行了改建扩建,提高了生产能力,1959年至1963年,煤炭产量连续5年突破1000万吨,1960年最高达到1614万吨,比原设计生产能力翻了一番,是1957年产量的3.2倍,成为全国五大千万吨矿区之一,也是全国老矿区改建扩建速度最快的矿区之一。1964年以后,随着矿井向深度延展,地质条件越来越复杂,井田走向太短,开发强度增大,多数矿井的生产能力衰减。为了保持生产水平,在对老矿井进一步进行技术改造的同时,重新划分了井田范围,合理集中生产,改造了提升、运输和通风系统,使煤炭年产量稳定在900万吨左右。
淮北矿区于1958年开始大规模开发建设,由于采取会战的形式,有的矿井当年开工,当年投产建设,但普遍存在“井筒位置偏,水平浅,采区、工作面走向长度短,简易移交生产”等四个方面的问题。因此,投产不久就开始对这些矿井“偏、浅、短、简”的缺陷进行调整、配套补齐和环节改造,使煤炭生产走上了正常发展的道路,1970年产量达到500万吨。“四五”期间,通过开拓10大主力采区,相应调整生产薄弱环节,保证采掘平衡,合理集中生产,大幅度提高了综合生产能力,煤炭产量稳步增长,1977年首破1000万吨大关,跨入全国重点矿务局行列,成为全国煤炭行业中产量增长最快的新矿区之一。1978年以后,筹集了近3亿元资金,分别对矿井进行了较大规模的技术改造,重点增加了采区和工作面数量,改造了提绞、运输和通风三大系统,使综合生产能力普遍提高,1984年以来,全局原煤年产量一直稳定在1400万吨以上。
在生产持续稳定发展的同时,新区建设也积极进行。从“四五”时期开始,淮南矿区的潘谢新区开发起步。1973年11月,设计年产300万吨的潘集一号井动工兴建,潘集二号、潘集三号、谢桥4处大型和特大型矿井亦相继动工。到1983年第一对新井投产,淮南局的生产重心,由淮河南岸的老区逐步转向北岸的潘谢新区。与此同时,淮北矿区也动工兴建了刘桥、朱仙庄、临涣、海孜、童亭、桃园等几对大中型矿井。1973年至1983年,国家累计向两淮煤田投资20.5亿元,共开工建设10对大型矿井和3处洗、选煤厂,设计原煤生产能力1990万吨,超过老矿区设计能力的25.8%,入洗原煤能力600万吨。到1990年已先后建成潘一、潘二、刘一、朱仙庄、临涣、童亭、海孜7对矿井,增加原煤生产能力1110万吨。
地方煤矿的兴起 安徽地方煤炭工业起步较晚,基础较差。直至70年代末、80年代初,全省地方煤矿年产量一直在200万吨徘徊。“五五”时期以后,地方煤矿有了较大的发展,“六五”期间,发展地方煤炭工业被作为全省经济发展的重点,1984年、1985年先后在皖北兴建了年设计生产能力60万吨的刘桥二矿和150万吨的任楼两对大中型矿井,对“五五”期间在皖北建设的刘桥、百善、毛郢孜、孟庄、前岭等5对矿井,进行了一、二期技术改造和填平补齐的配套建设,使皖北矿区生产能力大大提高。对皖南地方国营煤矿有选择地进行改造,加强了乡镇煤矿的行业管理,全省地方煤矿迅速发展,产量大幅度上升。1984年,全省县以上国营煤矿发展到21对,其他各类小煤矿近千处,当年产煤超过400万吨,提前一年实现“六五”规划的奋斗目标;1985年产量达到516万吨,提前5年实现“七五”规划的奋斗目标。“七五”期间,省属皖北矿务局跨入了全国中型矿务局行列;地方国营和乡镇煤矿也得到健康发展,1990年,已有淮北、宣州、铜陵、萧县、无为、贵池等6个县(市)进入全国、全省重点产煤县行列,年产万吨以上的骨干井已达77个;乡镇煤矿的产量多年来一直占全省地方煤矿产量的45%以上。为增强地方煤矿的发展后劲,80年代末淮南的新集矿区开始建设,矿区第一对新井、年产90万吨的淮南市新集煤矿于1989年动工兴建,并被列为全国地方煤矿15个重点建设项目之一;在淮北开发建设萧县矿区。到本世纪末将两者分别建成年产500万吨和200万吨的矿区,成为全省地方煤炭工业的新基地。
截止1990年,全省生产矿井有统配煤矿23对,设计年产能力2505万吨;地方煤矿生产矿井24处,核定年产能力357万吨,其中省属矿5处,设计年产能力270万吨;市(地)、县属煤矿19对,核定年产能力87万吨;还有一大批乡镇、个体和联户小煤矿。1990年全省共生产原煤3175.39万吨,比1949年的114万吨增长27.8倍,完成工业总产值18.2亿元,比1949年的2787.5万元增长65.3倍。从1949年至1990年,全省共产原煤6.74亿吨,生产精煤8701万吨,全省国营煤炭企业共上交利税达24.63亿元。
采煤技术不断进步 1949年以前,安徽煤炭开采方法和技术手段落后,生产条件恶劣,效率很低,事故不断发生。1949年后,煤炭行业大力开展技术革新和技术引进,推进技术进步,改革落后的采煤方法,积极改进巷道布置,努力提高采煤、掘进、运输的机械化程度,改善了安全和劳动条件,减轻了劳动强度,提高了劳动生产率。60年代,淮南矿务局在急倾斜煤层中创造了伪倾斜柔性掩护支架采煤法,获国家科委创造发明二等奖;70年代以后,淮南矿区逐步探索、攻克了“三下”(水体下、建筑物下、铁路下)采煤技术关。“三下”采煤技术获煤炭部科技进步特等奖。矿井的生产环节和技术装备逐步改善,综采、综掘机组投入使用,提升、运输、瓦斯抽排、监控系统逐步向半自动化和自动化方向发展。基本建设方面的技术进步也很突出。深井冻结曾突破415米,创全国最高纪录,获煤炭部科技成果一等奖;大钻机打井由过去打表土层发展到一次打全深,最大的井筒直径9米,深度达508米,这项工艺获煤炭部科技成果特等奖。其他如井筒基岩含水层注浆封水,冻结井筒的井壁结构改造,钢筋混凝土预制井塔平移等新技术、新工艺,也都达到了国内先进水平。煤炭科技进步和科研成果的推广运用,促进了煤矿的安全、高效和稳产,有力地推动了安徽煤炭工业的发展。
多种经营发展较快 改革开放以来,全省煤炭企业积极扶持发展多种经营,各种集体企业的生产经营规模日益发展壮大,近几年形成了煤炭生产、基本建设、多种经营“三个主体”统筹协调、同步发展的格局,改变了煤炭行业单纯生产原煤的状况。淮南望峰岗机修厂建立煤矸石发电厂,淮南谢一矿利用低热值燃料加工蜂窝煤,全省各地还建立了许多煤矸石砖厂。淮南谢二矿兴建了以瓦斯为主要原料的甲醛厂。煤炭企业的多种经营除利用低热值燃料一项外,经营范围还覆盖到工业、手工业、建筑安装业、饮食服务业、商业、劳务输出和种植养殖业等各个行业,生产经营也已开始由就业安置型向效益型转变,并创出了一批名优产品。1982年至1988年,淮南矿务局多种经营7年时间实现利润4314万元。多种经营的发展解决了职工的后顾之忧,振兴了矿区经济,对保证完成煤炭生产建设任务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