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为艺术而艺术的艺术伦理观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为艺术而艺术的艺术伦理观中西方艺术哲学史上的一种价值观。同“为道德而艺术”的艺术伦理观相对立。认为艺术和道德没丝毫联系,道德只能损害艺术;艺术就是一切,其价值在自身;判断艺术价值的标准是艺术性的完美度,而不是现实功用。主张艺术以自身为目的,艺术独立。在西方,亚里士多德(前384—前322)是艺术独立自主说的始祖。他不把诗看成一种道德教训,其《诗学》第25章说:“衡量诗和衡量政治正确与否,标准不一样;衡量诗和衡量其他艺术正确与否,标准也不一样。”他在《诗学》里多次提到欧里庇德斯,其中贬多于褒,但每次贬他,都着重艺术上的缺点,而不是道德上的善恶。但他的观点一直到浪漫主义席卷西方前,未被多数人所接受。首先明确提出“为艺术而艺术”的是法国文艺批评家戈蒂埃(1811—1872),他在《艺术家》里说:“我们相信艺术的独立自主。艺术对于我们不是一种工具,它自身就是一种鹄的。”“一个艺术家如果关心到美以外的东西,就失其为艺术家了。”又在《诗序》里说:“艺术可以一言蔽之,它就是自由,是奢侈,是余裕,是闲逸中的心灵开展。图画、雕刻、音乐都绝对没有什么用场。”法国小说家左拉(1840—1902)也说:“在拿道德作投机勾当者以外,才导出真正作家,他们只服从脾胃,不存心劝善,也不存心劝恶”,“一个写得好的词句也就是一种德行”(以上引文均见《朱光潜美学文集》第一卷,第106—107页,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年版)。法国象征主义诗人和文艺理论家瓦莱利(1871—1945)则提出让内容去服从形式,为了形式而牺牲内容,创造与实际事物无关的一个世界或一种秩序。“为艺术而艺术”发源于法国,后来德国诗人海涅(1797—1856)把它传到德国,美国画家惠司勒(1834—1903)、英国作家王尔德(1856—1900)等又把它传到英国,酿成风靡一时的“唯美主义”。中国也有“为艺术而艺术”的历史足迹。魏晋时期,艺术逐渐离开经学的束缚,陆机的《文赋》,纯粹以文学观点讨论文学,丝毫不拿道德来装饰门面。梁昭明太子编《文选》,不列经史子的文章,既打破了汉人尊经的思想,同时也对纯艺术思潮推波助澜。唐人菲薄六朝文学,说它“采丽竞繁,兴寄都绝”,“绮丽不足珍”,除了漂亮话以外没有什么珍贵的地方。宋代的黄庭坚和叶梦得则推扬“无意于文”,认为苦思冥想而有意于文的反而影响艺术的价值。清代的恽正叔也认为,画家必须追求高逸,须“脱尽纵横习气,淡然天真,所谓无意为文乃佳”(沈子丞编《历代论画名著汇编》第335页,文物出版社1982年版)。晚清的王国维则明确提出,“文学者,游戏的事业也”。所以“不能以他道劝者也”;元剧则是为了“以自娱娱人”。“为艺术而艺术”的艺术伦理观,在中西历史上虽都曾给“为道德而艺术”的艺术伦理观以很大的冲击,但始终没有冲破其坚固的营垒。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