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丹毒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丹毒;单独

◉ 丹毒dāndú  病,由溶血性链球菌侵入皮肤的小淋巴管引起,最常发病的部位是面部和小腿,症状是突发高烧,病变部位呈片状红斑,疼痛、发热,与正常组织之间界限很分明。〈例〉患了~。
◉ 单独dāndú  不合在一起;独自。〈例〉~一人/ ~行动/ 父亲不喜欢我~出门/ 我想和你~谈谈。〈近〉独自。

丹毒【同义】总目录


流火丹毒

丹毒

病名。出《备急千金要方》卷二十二。又名丹熛、天火、火丹。因患部皮肤红如涂丹,热如火灼,故名。发无定处者名赤游丹,发于头部名抱头火丹,发于小腿者名流火。发于上者多为风热化火,发于下者多为湿热化火,亦有外伤感染所致。初起患部鲜红一片,边缘清楚,灼热,痒痛间作,迅速蔓延扩大,发热恶寒,头痛口渴;甚者可见壮热烦躁、神昏谵语、恶心呕吐等毒邪内攻之证。治宜清热解毒,凉血化瘀。抱头火丹服普济消毒饮,流火可服龙胆泻肝汤加味,重证服蓝叶散加黄芩、元参,或漏芦汤,或消丹饮加味;外治可用复方黄连膏,或四色散敷贴,或以赤小豆一升磨筛细,或以榆树根白皮作末,以鸡子白和如泥,涂之;若热痛焮赤甚者用金花散敷之;亦可用升麻搨汤外洗。下肢复发性丹毒可用砭镰法放血,以泄热毒。

丹毒

因其颜色鲜红如丹(朱砂)而称“丹毒” 。起病突然,恶寒高热,局部皮肤灼热疼痛,呈均匀的鲜红色,稍有肿胀,并迅速向周围扩散。可有大小不等的水泡。由于发生的部位不同而有不同的名称。如发生在面部的称“抱头火丹”,或“大头瘟”。生于小腿的称“流火”。生于胸腹部的称“内发丹毒”。新生儿丹毒称“赤游风”等。

丹毒

丹毒

中医病名。又名“流火”、“火丹”、“天火”。主症为局部皮肤红如涂丹,热如火灼,故名。多发于小腿或面部,临床表现有患处皮肤大片红肿,略高出皮面,边缘明显,表面光滑发亮,触之坚实、灼热,局部间断性疼痒。伴有发热恶寒、头痛、骨节疼痛、口渴心烦等症。多由血分有热,或外伤感染所致。治疗宜清热解毒,凉血化瘀。

☚ 大头瘟   鹅掌风 ☛
丹毒

丹毒dandu

由乙型溶血性链球菌引起的急性皮肤炎症。发病急,先有畏寒、发烧、头痛,继而在患部出现水肿性红斑,边界清楚,表面紧张,有灼热感,病变多在小腿及面部。局部淋巴结肿大。症状在4~5日内达高峰,1周左右逐渐消退,变成褐色,有细小脱屑及色素沉着。治疗:抬高患肢,用1%雷夫诺尔溶液或0.5%新霉素溶液湿敷,每次20~30分钟,每日3~5次。青霉素肌注或静点,也可用红霉素或先锋霉素等,一般需用药2周。本病有复发的特点,复发时仍可在原处。注意清洁卫生是预防的好方法。

☚ 手足口综合征   脓疱疮 ☛

丹毒erysipelas

系由乙型溶血性链球菌而引起的,主要病变位于真皮内的一种局限性皮肤感染。常以伤口、溃疡、手(足)癣、搔抓,挖鼻等为诱因。病变可发生于全身皮肤任何部位,但以小腿和面部为多见。全身可有畏寒、发热、头痛、不适、恶心、呕吐等症状;局部为高出皮面的水肿性红斑、发亮、与正常组织界限清楚,压痛明显。本病可用中西解毒、消炎、止痛药物治疗。愈后局部脱屑,不留遗痕。

丹毒

病名。因患处皮肤红如涂丹,热如火灼而得名。发于头面者名“抱头火丹”,发于小腿者称“流火”,新生儿丹毒,发无定处,称“赤游丹”。初起恶寒发热,头痛,继而患处皮肤鲜红,肿胀,灼热,疼痛,边缘清楚。多因皮肤粘膜破损,火毒入侵,郁于肌肤而发。治疗以清热解毒化瘀为原则。


丹毒

溶血性链球菌侵入皮肤及网状淋巴管引起的急性炎症。多发于下肢和面部,局部红肿,边缘清楚,伴发热、畏寒及头痛。治疗应注意休息,抬高患处,局部热敷,全身应用青霉素,并治疗足癣,预防其感染。

丹毒

丹毒

为β型溶血性链球菌感染的皮肤病,发病限于皮肤浅在的淋巴管,临床上为界限清楚的红肿斑,有痛感。细菌系由附近的皮肤或粘膜的伤口侵入,局部的丹毒常与挖鼻有关,而小腿的丹毒则多由搓揉足趾引起。本病常有在原部位反复发作的倾向,足癣是老年人常见的疾病,由于瘙痒而搓揉,是老年人腿部丹毒复发最常见的原因,因此治疗足癣,对预防丹毒再发有重要的意义。反复发作的丹毒,可引起皮肤淋巴管的阻塞,久之,可继发小腿的象皮肿。

☚ 老年性白斑   手足癣 ☛

丹毒dān dú

《本草纲目》主治第4 卷丹毒(101)。病名。出《素问·至真要大论》。又名火丹、天火。因患处皮肤红如涂丹,热如火灼故名。发无定处者名赤游丹,发于头部名抱头火丹,发于小腿者名流火;发于上者多为风热化火,发于下者多为湿热化火,亦有外伤感染所致。初起患部鲜红一片,边缘清楚,灼热,痒痛间作,迅速蔓延扩大,发热恶寒,头痛,口渴;甚者可见壮热烦躁、神昏谵语、恶心呕吐等毒邪内攻之证。治宜清热解毒,凉血化瘀。抱头火丹服普济消毒饮,流火可服龙胆泻肝汤加味,赤游丹服兰叶散兰叶、川芎、赤芍、知母、生地黄、白芷、升麻、柴胡、葛根、杏仁、甘草、石膏、栀子加味。外治可用复方黄连膏黄连90克、黄柏90克、赤小豆粉30克、绿豆粉30克、紫草21克、寒水石21克、漏芦21克外擦。余证可参见外痈和疔疮条。

丹毒erysipelas

是指细菌引起的真皮及皮下淋巴系统的急性炎症。致病菌为溶血性链球菌,通过皮肤或粘膜破损处进入或血行感染。常发生于面部及小腿。病初常有畏寒、发热等全身症状。患部皮肤灼热、红肿发亮、压痛;严重者有水疱、血疱或坏死。婴儿及年老体弱者可并发肾炎及败血症。治疗用青霉素有良效。局部可用鱼石脂软膏,慢性者可用紫外线照射。

丹毒dāndú

病名。出《素问·至真要大论》。又名丹熛、火丹、无火。因患部皮肤红如涂丹, 热如火灼, 故名。发无定处者名赤游丹, 发于头部者名抱头火丹, 发于小腿者名流火。发于上者多为风热化火, 发于下者多为湿热化火, 亦有外伤感染所致。初起患部鲜红一片, 边缘清楚, 灼热, 痒痛间作, 迅速蔓延扩大, 发热恶寒, 头痛, 口渴, 甚者可见壮热烦躁、神昏谵语、恶心呕吐等毒邪内攻之证。治宜清热解毒, 凉血化瘀。抱头火丹服普济消毒饮, 流火服龙胆泻肝汤加味, 赤游丹服兰叶散(兰叶、川芎、赤芍、知母、生地、白芷、升麻、柴胡、葛根、杏仁、甘草、石膏、栀子) 加味。外治可用复方黄连膏(黄连90 克, 黄柏90 克,赤小豆粉30 克, 绿豆粉30 克, 紫草21 克,寒水石21 克, 漏芦21 克) 外擦。余证可参见外痈与疔疮条。

丹毒

丹毒

丹毒是由溶血性链球菌引起的真皮及浅部皮下组织淋巴管炎和淋巴管周围急性炎症。细菌常从皮肤的微小创伤处侵入。足癣、皮肤瘙痒症、鼻炎、下肢循环障碍、淋巴水肿等常为其复发的诱因。本病好发于下肢、面部及外耳等部位。常先有畏寒、发热等全身症状。患部皮肤潮红、肿胀、灼热、紧张,有触痛及压痛。红肿的边缘清楚隆起,扩展较快。局部淋巴结肿大。严重时可发生大疱、出血及坏死。全身症状包括发热、倦怠及纳差等。尚有白细胞增高、血沉加速、抗链球菌溶血素O增高等。丹毒可在同一部位反复发作,称复发性丹毒。下肢复发性丹毒可造成慢性淋巴水肿及象皮肿。病理变化为真皮显著水肿,淋巴管及血管扩张,外围有嗜中性粒细胞浸润。可找到链球菌。丹毒须与接触性皮炎鉴别。后者有接触刺激性或致敏性物质史,损害表面有密集丘疹、丘疱疹或水疱。有痒感,无全身症状。急性蜂窝组织炎多由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炎症可深入皮下组织,故损害界线不清,并化脓坏死。青霉素对丹毒有良效;链霉素、磺胺类药物及其他抗生素均可选用。局部可用抗生素软膏或湿敷。全身症状严重者应予补液等支持疗法。复发性丹毒的抗生素疗程宜稍长,并尽量除去诱因。

☚ 手术后进行性坏疽   蜂窝组织炎 ☛

丹毒

丹毒

丹毒是溶血性链球菌侵入皮肤及其网状淋巴管所引起的急性感染。多发生于营养不良和有慢性疾病的幼儿,好发于面部和下肢。起病时常先有关节酸痛,继而寒战、高热。局部出现小片玫瑰色红斑,边界清楚,稍隆起,迅速向四周扩散,同时病变区中央褪色、脱屑转成棕黄色。可选用青霉素等治疗。

☚ 急性淋巴结炎   新生儿皮下坏疽 ☛

丹毒

丹毒

丹毒乃β-溶血性链球菌侵入皮肤粘膜及其网状淋巴管所引起的弥漫性炎症。致病菌一般从皮肤或粘膜的细小破损如刺伤、虫螫伤等入侵,但常不能发现明显的入口。常见于老年人或继发于淋巴水肿。多见于下肢和面部,也可见于胸腹部。下肢丹毒俗称“流火”。由于磺胺药和抗生素的应用,丹毒现已较少见。
起病时头痛、疲倦、关节酸痛、寒战、发热39~40℃。局部皮下组织间质水肿,渗出液中含纤维蛋白和渗出的红细胞及炎症细胞。在细菌毒素作用下,约12~24小时后局部出现小片玫瑰色红疹,边界清,稍隆起。通常疼痛不明显。按压时红色消褪,松手后立即恢复。红疹迅速向四周蔓延,同时中央褪色脱屑转成棕黄色。在病变边缘的表皮下组织中可找到大量链球菌,中央部逐渐痊愈而无链球菌可找到。面部丹毒在鼻二侧呈蝴蝶状。患部附近的淋巴结常肿大,如下肢丹毒时同侧腹股沟淋巴结肿大。一般无坏死,极少化脓。红疹消失较慢。丹毒常反复发作,使皮肤及皮下组织增厚,形成慢性淋巴水肿。下肢丹毒反复发作,应考虑血丝虫感染。因血丝虫体寄生淋巴管内,引起内皮细胞反应性增生及肉芽肿形成,而使管腔阻塞,容易继发丹毒。
丹毒病人应休息。患肢抬高,局部用50%硫酸镁湿热敷。青霉素的疗效好。有足癣或皮肤破损时,应同时作治疗,以防止再次感染。有血丝虫病者也应予治疗。

☚ 蜂窝织炎   脓肿 ☛

丹毒

丹毒

皮肤突然发红,色如涂丹的一种急性感染性疾病,称为丹毒。见于《千金要方》,又称丹熛。历代医家据其发生的部位和临床表现而有不同的命名: 发于头面者,称抱头火丹;发于胁下腰胯者,称内发丹毒;发于小腿者,称流火或腿游风;新生儿丹毒,发无定处,称赤游丹。多见于下肢及面部。由于火邪侵犯,血分有热,郁于肌肤而发。正如《圣济总录》谓:“热毒之气,暴发于皮肤间,不得外泄,则蓄热为丹毒。”或由于皮肤粘膜破损,邪毒乘隙侵入而发。发于头面者,多兼有风热;发于胁下腰胯者,多兼肝火;发于下肢者,多兼挟湿热。
发病较急,初起恶寒发热,伴有头痛身疼,胃纳不香,便秘溲赤;局部皮肤出现红斑,焮热肿胀,如染丹脂,压之退色,放手即复原状。常迅速向周围蔓延,有时出现水疱、渗液(又名水丹),灼热疼痛,红斑边缘稍突起,与正常皮肤有明显分界,在红斑向四周扩散的同时,中央部分可逐渐消退而呈黯红或棕黄色,发生脱屑,周围也随之渐渐复原。严重者则见高热不退,神昏谵语,舌质红绛、苔黄或黄糙,脉洪数等,属毒入营血之证。
临床上分急性、慢性两种。急性多为热毒炽盛,慢性常为湿热兼夹而致。丹毒的发病部位不同,可有特殊的表现: 发于头皮者,因组织致密,常有剧痛;发于面部者,易发生邪毒内攻;若邪毒来自鼻腔者,先发于鼻额,次肿眼睑,面部呈蝴蝶状;发生于小腿者,常与季节有关,邪毒多由趾间损伤或足癣糜烂处侵入,甚而患侧腹股沟淋巴结肿痛。若反复发作,湿毒热邪阻遏经络,迁延日久,最后可形成大脚风(象皮腿)。急性者治宜清热凉血解毒为主,选用五味消毒饮合犀角地黄汤、化斑汤加减。发于头面者,辅以疏风清热,用普济消毒饮加减;火毒炽盛则须大剂清瘟败毒饮加减; 发于胸胁腰胯者,辅以清解肝经湿热,用龙胆泻肝汤加减;发于下肢者,辅以清利下焦湿热,用萆薢渗湿汤,选加金银花、紫花地丁、牛膝、防己等;高热烦躁,神昏谵语等毒入营血者,可选用黄连解毒汤合犀角地黄汤,并配合紫雪丹或安宫牛黄丸。若反复发作或大脚风者,以清热利湿,化瘀通络为主,用防己黄芪汤、萆薢渗湿汤,选加穿山甲、皂刺、乳香、没药等。平时内服苍术膏或二妙散,使其复发时间延缓或不发。
外治: 急性者可选用双柏散、金黄散、玉露散,以水、蜜调制冷敷,或用新鲜的马齿苋、仙人掌捣烂调药外敷。大脚风者,可用鲜乌桕叶、鲜樟树叶、松针各60克、生姜30克,切碎煎汤,每晚熏洗一次。

☚ 羊胡疮   癣 ☛

丹毒

丹毒

本病系由粘虫所致、发生于皮肤表面的一种传染病,亦名“火轮症”。主要是粘虫由皮肤小伤口侵入皮内,使黄水受损,热邪增盛后为赫依所煽为病。如病邪渗及深部则使血和希拉热炽盛,因而病势加重。在日常生活中,不注意清洁卫生,接触病人衣物被褥等为粘虫所染之物,是易于感染本病之因素。临床表现,先有头痛,全身不适,继而突发高热、恶寒、骨胳关节疼痛,食欲减退及恶心等。粘虫侵入之皮肤局部红肿,扩展很快,红色肿区,边缘稍凸起,与正常皮肤有明显界限,上面有虫行感或灼热感,有时发生疱疹。向外蔓延时,中部红肿逐渐减退,变为棕黄色,并有小片表皮脱落。很少化脓。病发部位以颜面、头部和下肢较为多见。发生于头部者迅速扩展到胸部则病势较重;颜面多发生于鼻或额部并往两颊扩展,两眼睑肿胀不能睁开; 发生于下肢者多愈而复发,两腿肿胀变粗。脉象细数,沉取微颤; 尿色赤黄而混。病势加重,侵及胸部则高热,神志模糊,呼吸短促,心肺刺痛。侵及脑则头胀痛剧烈,呕吐频作,颈部僵直,神志昏迷。
治疗以杀粘、燥黄水为原则,药物投以五鹏散,水银十八味散,开水送服。 外治取白砂、白芥子、水菖蒲等分,共研细末,用乳酪或酸奶调和,涂敷患部,并在日光下曝晒。如用上法无效者,可在附近血管微量放血,或用姜黄四味汤泻之,或按炭疽处理。饮食方面,以凉性易于消化之食物为宜,忌食热性油腻饮食。避免昼间多睡,用力过度,受寒风吹袭和雨淋等。起居护理与粘热病症相同。

☚ 塔尔巴干瘟   粘卡闷 ☛

丹毒

丹毒

丹毒是疫邪侵入皮肤,皮肤出现火苗状疹粒的一种皮肤病。成因与瘟疫相同,主要是体内病变的黄水,在热邪和隆的煽动而发病。临床症状为,恶寒怕冷,全身打颤,肌肉酸楚有蚁行感,发痒迅速出现红色疹粒,口苦口干。疹粒如火轮滚动,蔓延于身体。初起蔓延于腰部,之后迅速蔓延于手腕和足胫部,丛生于四鱼肌和脊背。疹粒色红,状似塔。如果进食乳制品和甘食,于病不利者,可诊断为此病。总之发于皮肤的丹毒,如烫伤起泡样灼痛,迅速蔓延。陷于肺、心等处者,壮热、疼痛剧烈,神识昏迷。
治疗,首先从内平息,内服五味鹏鸟丸或服十八味水银珍宝丸最佳。或凉开水冲服丹毒水银方或北派十一味牛黄散。细叶草乌叶、瓦韦、檀香、肾瓣棘豆、赤石脂共研粉外用或内服,或小叶棘豆、山豆根、黄连、麻花秦艽、甘草、小檗等共研,用新鲜酥油汁冲服。外涂药有“热巴”安宁膏。上述方剂仍无效者,可于丹毒就近处脉道放血,仍不愈者按疽痈治疗。饮食起居宜忌按瘟热病处理。

☚ 痢疾   肉核病 ☛

丹毒

丹毒

本病主要患于面部及肢体、腰部等皮肤表层,症状表现为皮肤出现火燎样水疱,形圆多皱纹,发病后蔓延迅速状如燃烧的火轮,因而又称“火轮疮”。藏医名“美巴利”疮,属八自生疮之一。
病因 本病是饮食起居发生不足、过甚、相反等异常,扰乱隆、赤巴、血、培根、黄水等的平衡,使血与赤巴偏盛引起恶血与黄水增生,由隆迫使黄水蔓延则发病。
一般分为隆所致丹毒、赤巴所致丹毒、培根所致丹毒、器械所致丹毒及内丹毒和外丹毒6种。
症状 隆丹毒,表现为寒噤,与疠风相似,身体肿痛、呕吐等。赤巴丹毒,疹粒色红,扩散迅猛,口苦烦渴。培根丹毒,全身发痒、头部及肢体关节疼痛。器械丹毒,器械所伤引起的丹毒,症见痛如疠病,疹粒色红,密布灼热。外丹毒,症见肤色如火烫伤,疱疹蔓延迅速。内丹毒,病邪侵入肺心等脏器表现为热极神志不清,身体衰弱,患处灼痛、剧渴。
治疗 治则先必须平息本病,为此于“诺嘎”脉和六头脉放血,然后根据身体上下所患部位,或引吐或泻下。如内服甘草、止泻木子、“索恰”子散进行引吐,或用内服三果、麻花秦艽、中尼大戟泻下;或者内服六味豌豆花汤,然后取患病部位的就近脉管多次放血,用黑硫黄、赤芍、疣果大戟、雄黄,制膏涂搽于疮面,以迅速愈合疮面,也可用烧法治疗。
分症治疗,隆丹毒,将白亮独活籽、头花蓼、荜茇、白胡椒、芫荽籽、油松、木香、奶子用酥油调和涂于患处。赤巴丹毒,将大黄、毛瓣绿绒蒿、藏马兜铃、白葡萄、白檀香、柏树叶、松香、甘草、赤石脂、山羊奶、白糖共研细末制膏,涂于疮面。培根丹毒,将三果、石斛、沿沟草、柏树叶、茜草煎汁涂于疮面。器械丹毒,外涂凉性药物,并用放血治疗亦有效。最后进行天然矿泉浴或人工药浴。内丹毒,内服标准五鹏散或水银五鹏散。内丹毒未愈之前不能进食油腻品。

☚ 痔疮   “索日亚”疮 ☛

丹毒

丹毒

本病维吾尔医学名为提力马,是指皮肤突然发红,色如涂丹的一种急性感染性疾病。多见于下肢及面部。病因多由在各种体内外不良因素的影响下,体液失衡,气质失调,被感染的血液质产生腐败与胆液质混合,并凝结于皮肤,损害皮肤所致。症见发病较急,初起恶寒发热,伴有头痛身疼,胃纳不佳,便秘溲赤;局部皮肤出现红斑,焮热肿胀,如染丹脂,压之褪色,放手即复原状。常迅速向周围蔓延,有时出现水疮、渗液,灼热疼痛,红斑边缘稍有突起,与正常皮肤有明显分界,在红斑向四周扩散的同时,中央部分可逐渐消退而呈黯红或棕黄色,发生脱屑,周围也随之渐渐复原。严重者则见高热不退,神昏谵语等。本病发生于头部者迅速扩展到胸部,则病势较重;颜面多发生于鼻或额部并往两颊扩展,两眼睑肿胀不能睁开;发生于下肢者多愈而复发,两腿肿而变粗。治宜平衡体液,调整气质为原则;清理腐败血液和清除异常胆液质,清热解毒为主。清理血液质,方用买提布合 夏塔热 汤、谢日比提 欧那比 糖浆等内服;清除异常胆液质,方用买提布合 阿鲁 汤、买提布合比乃非谢 汤、谢日比提 台米日 印地 糖浆等内服;清热解毒,宜用白檀香、甘草味胶、赤石脂、芫荽、马齿苋、龙葵实等研细用凉开水调成糊状敷于患处;亦可宜用密陀曾、硫磺、香粉、西红花等研细制成软膏涂于患处;亦可宜用樟脑用艾热克 古拉比 蒸露溶化擦于患处。多食加绿豆、香菜和大枣的饮食或多食用大麦粉做的饭食。

☚ 皮下囊肿   梅毒 ☛
丹毒

丹毒erysipelas

是A族β型溶血性链球菌引起的真皮及皮下淋巴系统的急性炎症。通过皮肤或黏膜破损处进入或血行感染。常发生于面部及小腿。病初常有畏寒、发热等全身症状。患部皮肤灼热、红肿发亮、压痛;严重者有水疱、血疱或坏死。婴儿及年老体弱者可合并肾炎、皮下脓疡及败血症。治疗用青霉素或磺胺药。局部可用鱼石脂软膏,中药用黄连解毒汤加减后煎服。

☚ 坏疽性水痘   变型天花 ☛

丹毒

erysipelas

丹毒dān dú

erysipelas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1 23:3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