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丹毒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丹毒;单独◉ 丹毒dāndú 名 病,由溶血性链球菌侵入皮肤的小淋巴管引起,最常发病的部位是面部和小腿,症状是突发高烧,病变部位呈片状红斑,疼痛、发热,与正常组织之间界限很分明。〈例〉患了~。 丹毒【同义】总目录 流火丹毒 丹毒病名。出《备急千金要方》卷二十二。又名丹熛、天火、火丹。因患部皮肤红如涂丹,热如火灼,故名。发无定处者名赤游丹,发于头部名抱头火丹,发于小腿者名流火。发于上者多为风热化火,发于下者多为湿热化火,亦有外伤感染所致。初起患部鲜红一片,边缘清楚,灼热,痒痛间作,迅速蔓延扩大,发热恶寒,头痛口渴;甚者可见壮热烦躁、神昏谵语、恶心呕吐等毒邪内攻之证。治宜清热解毒,凉血化瘀。抱头火丹服普济消毒饮,流火可服龙胆泻肝汤加味,重证服蓝叶散加黄芩、元参,或漏芦汤,或消丹饮加味;外治可用复方黄连膏,或四色散敷贴,或以赤小豆一升磨筛细,或以榆树根白皮作末,以鸡子白和如泥,涂之;若热痛焮赤甚者用金花散敷之;亦可用升麻搨汤外洗。下肢复发性丹毒可用砭镰法放血,以泄热毒。 丹毒因其颜色鲜红如丹(朱砂)而称“丹毒” 。起病突然,恶寒高热,局部皮肤灼热疼痛,呈均匀的鲜红色,稍有肿胀,并迅速向周围扩散。可有大小不等的水泡。由于发生的部位不同而有不同的名称。如发生在面部的称“抱头火丹”,或“大头瘟”。生于小腿的称“流火”。生于胸腹部的称“内发丹毒”。新生儿丹毒称“赤游风”等。 丹毒 丹毒中医病名。又名“流火”、“火丹”、“天火”。主症为局部皮肤红如涂丹,热如火灼,故名。多发于小腿或面部,临床表现有患处皮肤大片红肿,略高出皮面,边缘明显,表面光滑发亮,触之坚实、灼热,局部间断性疼痒。伴有发热恶寒、头痛、骨节疼痛、口渴心烦等症。多由血分有热,或外伤感染所致。治疗宜清热解毒,凉血化瘀。 ☚ 大头瘟 鹅掌风 ☛ 丹毒 丹毒dandu由乙型溶血性链球菌引起的急性皮肤炎症。发病急,先有畏寒、发烧、头痛,继而在患部出现水肿性红斑,边界清楚,表面紧张,有灼热感,病变多在小腿及面部。局部淋巴结肿大。症状在4~5日内达高峰,1周左右逐渐消退,变成褐色,有细小脱屑及色素沉着。治疗:抬高患肢,用1%雷夫诺尔溶液或0.5%新霉素溶液湿敷,每次20~30分钟,每日3~5次。青霉素肌注或静点,也可用红霉素或先锋霉素等,一般需用药2周。本病有复发的特点,复发时仍可在原处。注意清洁卫生是预防的好方法。 ☚ 手足口综合征 脓疱疮 ☛ 丹毒erysipelas系由乙型溶血性链球菌而引起的,主要病变位于真皮内的一种局限性皮肤感染。常以伤口、溃疡、手(足)癣、搔抓,挖鼻等为诱因。病变可发生于全身皮肤任何部位,但以小腿和面部为多见。全身可有畏寒、发热、头痛、不适、恶心、呕吐等症状;局部为高出皮面的水肿性红斑、发亮、与正常组织界限清楚,压痛明显。本病可用中西解毒、消炎、止痛药物治疗。愈后局部脱屑,不留遗痕。 丹毒病名。因患处皮肤红如涂丹,热如火灼而得名。发于头面者名“抱头火丹”,发于小腿者称“流火”,新生儿丹毒,发无定处,称“赤游丹”。初起恶寒发热,头痛,继而患处皮肤鲜红,肿胀,灼热,疼痛,边缘清楚。多因皮肤粘膜破损,火毒入侵,郁于肌肤而发。治疗以清热解毒化瘀为原则。 丹毒溶血性链球菌侵入皮肤及网状淋巴管引起的急性炎症。多发于下肢和面部,局部红肿,边缘清楚,伴发热、畏寒及头痛。治疗应注意休息,抬高患处,局部热敷,全身应用青霉素,并治疗足癣,预防其感染。 丹毒 丹毒为β型溶血性链球菌感染的皮肤病,发病限于皮肤浅在的淋巴管,临床上为界限清楚的红肿斑,有痛感。细菌系由附近的皮肤或粘膜的伤口侵入,局部的丹毒常与挖鼻有关,而小腿的丹毒则多由搓揉足趾引起。本病常有在原部位反复发作的倾向,足癣是老年人常见的疾病,由于瘙痒而搓揉,是老年人腿部丹毒复发最常见的原因,因此治疗足癣,对预防丹毒再发有重要的意义。反复发作的丹毒,可引起皮肤淋巴管的阻塞,久之,可继发小腿的象皮肿。 ☚ 老年性白斑 手足癣 ☛ 丹毒dān dú《本草纲目》主治第4 卷丹毒(101)。病名。出《素问·至真要大论》。又名火丹、天火。因患处皮肤红如涂丹,热如火灼故名。发无定处者名赤游丹,发于头部名抱头火丹,发于小腿者名流火;发于上者多为风热化火,发于下者多为湿热化火,亦有外伤感染所致。初起患部鲜红一片,边缘清楚,灼热,痒痛间作,迅速蔓延扩大,发热恶寒,头痛,口渴;甚者可见壮热烦躁、神昏谵语、恶心呕吐等毒邪内攻之证。治宜清热解毒,凉血化瘀。抱头火丹服普济消毒饮,流火可服龙胆泻肝汤加味,赤游丹服兰叶散兰叶、川芎、赤芍、知母、生地黄、白芷、升麻、柴胡、葛根、杏仁、甘草、石膏、栀子加味。外治可用复方黄连膏黄连90克、黄柏90克、赤小豆粉30克、绿豆粉30克、紫草21克、寒水石21克、漏芦21克外擦。余证可参见外痈和疔疮条。 丹毒erysipelas是指细菌引起的真皮及皮下淋巴系统的急性炎症。致病菌为溶血性链球菌,通过皮肤或粘膜破损处进入或血行感染。常发生于面部及小腿。病初常有畏寒、发热等全身症状。患部皮肤灼热、红肿发亮、压痛;严重者有水疱、血疱或坏死。婴儿及年老体弱者可并发肾炎及败血症。治疗用青霉素有良效。局部可用鱼石脂软膏,慢性者可用紫外线照射。 丹毒dāndú病名。出《素问·至真要大论》。又名丹熛、火丹、无火。因患部皮肤红如涂丹, 热如火灼, 故名。发无定处者名赤游丹, 发于头部者名抱头火丹, 发于小腿者名流火。发于上者多为风热化火, 发于下者多为湿热化火, 亦有外伤感染所致。初起患部鲜红一片, 边缘清楚, 灼热, 痒痛间作, 迅速蔓延扩大, 发热恶寒, 头痛, 口渴, 甚者可见壮热烦躁、神昏谵语、恶心呕吐等毒邪内攻之证。治宜清热解毒, 凉血化瘀。抱头火丹服普济消毒饮, 流火服龙胆泻肝汤加味, 赤游丹服兰叶散(兰叶、川芎、赤芍、知母、生地、白芷、升麻、柴胡、葛根、杏仁、甘草、石膏、栀子) 加味。外治可用复方黄连膏(黄连90 克, 黄柏90 克,赤小豆粉30 克, 绿豆粉30 克, 紫草21 克,寒水石21 克, 漏芦21 克) 外擦。余证可参见外痈与疔疮条。 丹毒 丹毒丹毒是由溶血性链球菌引起的真皮及浅部皮下组织淋巴管炎和淋巴管周围急性炎症。细菌常从皮肤的微小创伤处侵入。足癣、皮肤瘙痒症、鼻炎、下肢循环障碍、淋巴水肿等常为其复发的诱因。本病好发于下肢、面部及外耳等部位。常先有畏寒、发热等全身症状。患部皮肤潮红、肿胀、灼热、紧张,有触痛及压痛。红肿的边缘清楚隆起,扩展较快。局部淋巴结肿大。严重时可发生大疱、出血及坏死。全身症状包括发热、倦怠及纳差等。尚有白细胞增高、血沉加速、抗链球菌溶血素O增高等。丹毒可在同一部位反复发作,称复发性丹毒。下肢复发性丹毒可造成慢性淋巴水肿及象皮肿。病理变化为真皮显著水肿,淋巴管及血管扩张,外围有嗜中性粒细胞浸润。可找到链球菌。丹毒须与接触性皮炎鉴别。后者有接触刺激性或致敏性物质史,损害表面有密集丘疹、丘疱疹或水疱。有痒感,无全身症状。急性蜂窝组织炎多由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炎症可深入皮下组织,故损害界线不清,并化脓坏死。青霉素对丹毒有良效;链霉素、磺胺类药物及其他抗生素均可选用。局部可用抗生素软膏或湿敷。全身症状严重者应予补液等支持疗法。复发性丹毒的抗生素疗程宜稍长,并尽量除去诱因。 ☚ 手术后进行性坏疽 蜂窝组织炎 ☛ 丹毒 丹毒丹毒是溶血性链球菌侵入皮肤及其网状淋巴管所引起的急性感染。多发生于营养不良和有慢性疾病的幼儿,好发于面部和下肢。起病时常先有关节酸痛,继而寒战、高热。局部出现小片玫瑰色红斑,边界清楚,稍隆起,迅速向四周扩散,同时病变区中央褪色、脱屑转成棕黄色。可选用青霉素等治疗。 ☚ 急性淋巴结炎 新生儿皮下坏疽 ☛ 丹毒 丹毒丹毒乃β-溶血性链球菌侵入皮肤粘膜及其网状淋巴管所引起的弥漫性炎症。致病菌一般从皮肤或粘膜的细小破损如刺伤、虫螫伤等入侵,但常不能发现明显的入口。常见于老年人或继发于淋巴水肿。多见于下肢和面部,也可见于胸腹部。下肢丹毒俗称“流火”。由于磺胺药和抗生素的应用,丹毒现已较少见。 ☚ 蜂窝织炎 脓肿 ☛ 丹毒 丹毒皮肤突然发红,色如涂丹的一种急性感染性疾病,称为丹毒。见于《千金要方》,又称丹熛。历代医家据其发生的部位和临床表现而有不同的命名: 发于头面者,称抱头火丹;发于胁下腰胯者,称内发丹毒;发于小腿者,称流火或腿游风;新生儿丹毒,发无定处,称赤游丹。多见于下肢及面部。由于火邪侵犯,血分有热,郁于肌肤而发。正如《圣济总录》谓:“热毒之气,暴发于皮肤间,不得外泄,则蓄热为丹毒。”或由于皮肤粘膜破损,邪毒乘隙侵入而发。发于头面者,多兼有风热;发于胁下腰胯者,多兼肝火;发于下肢者,多兼挟湿热。 ☚ 羊胡疮 癣 ☛ 丹毒 丹毒本病系由粘虫所致、发生于皮肤表面的一种传染病,亦名“火轮症”。主要是粘虫由皮肤小伤口侵入皮内,使黄水受损,热邪增盛后为赫依所煽为病。如病邪渗及深部则使血和希拉热炽盛,因而病势加重。在日常生活中,不注意清洁卫生,接触病人衣物被褥等为粘虫所染之物,是易于感染本病之因素。临床表现,先有头痛,全身不适,继而突发高热、恶寒、骨胳关节疼痛,食欲减退及恶心等。粘虫侵入之皮肤局部红肿,扩展很快,红色肿区,边缘稍凸起,与正常皮肤有明显界限,上面有虫行感或灼热感,有时发生疱疹。向外蔓延时,中部红肿逐渐减退,变为棕黄色,并有小片表皮脱落。很少化脓。病发部位以颜面、头部和下肢较为多见。发生于头部者迅速扩展到胸部则病势较重;颜面多发生于鼻或额部并往两颊扩展,两眼睑肿胀不能睁开; 发生于下肢者多愈而复发,两腿肿胀变粗。脉象细数,沉取微颤; 尿色赤黄而混。病势加重,侵及胸部则高热,神志模糊,呼吸短促,心肺刺痛。侵及脑则头胀痛剧烈,呕吐频作,颈部僵直,神志昏迷。 ☚ 塔尔巴干瘟 粘卡闷 ☛ 丹毒 丹毒丹毒是疫邪侵入皮肤,皮肤出现火苗状疹粒的一种皮肤病。成因与瘟疫相同,主要是体内病变的黄水,在热邪和隆的煽动而发病。临床症状为,恶寒怕冷,全身打颤,肌肉酸楚有蚁行感,发痒迅速出现红色疹粒,口苦口干。疹粒如火轮滚动,蔓延于身体。初起蔓延于腰部,之后迅速蔓延于手腕和足胫部,丛生于四鱼肌和脊背。疹粒色红,状似塔。如果进食乳制品和甘食,于病不利者,可诊断为此病。总之发于皮肤的丹毒,如烫伤起泡样灼痛,迅速蔓延。陷于肺、心等处者,壮热、疼痛剧烈,神识昏迷。 ☚ 痢疾 肉核病 ☛ 丹毒 丹毒本病主要患于面部及肢体、腰部等皮肤表层,症状表现为皮肤出现火燎样水疱,形圆多皱纹,发病后蔓延迅速状如燃烧的火轮,因而又称“火轮疮”。藏医名“美巴利”疮,属八自生疮之一。 ☚ 痔疮 “索日亚”疮 ☛ 丹毒 丹毒本病维吾尔医学名为提力马,是指皮肤突然发红,色如涂丹的一种急性感染性疾病。多见于下肢及面部。病因多由在各种体内外不良因素的影响下,体液失衡,气质失调,被感染的血液质产生腐败与胆液质混合,并凝结于皮肤,损害皮肤所致。症见发病较急,初起恶寒发热,伴有头痛身疼,胃纳不佳,便秘溲赤;局部皮肤出现红斑,焮热肿胀,如染丹脂,压之褪色,放手即复原状。常迅速向周围蔓延,有时出现水疮、渗液,灼热疼痛,红斑边缘稍有突起,与正常皮肤有明显分界,在红斑向四周扩散的同时,中央部分可逐渐消退而呈黯红或棕黄色,发生脱屑,周围也随之渐渐复原。严重者则见高热不退,神昏谵语等。本病发生于头部者迅速扩展到胸部,则病势较重;颜面多发生于鼻或额部并往两颊扩展,两眼睑肿胀不能睁开;发生于下肢者多愈而复发,两腿肿而变粗。治宜平衡体液,调整气质为原则;清理腐败血液和清除异常胆液质,清热解毒为主。清理血液质,方用买提布合 夏塔热 汤、谢日比提 欧那比 糖浆等内服;清除异常胆液质,方用买提布合 阿鲁 汤、买提布合比乃非谢 汤、谢日比提 台米日 印地 糖浆等内服;清热解毒,宜用白檀香、甘草味胶、赤石脂、芫荽、马齿苋、龙葵实等研细用凉开水调成糊状敷于患处;亦可宜用密陀曾、硫磺、香粉、西红花等研细制成软膏涂于患处;亦可宜用樟脑用艾热克 古拉比 蒸露溶化擦于患处。多食加绿豆、香菜和大枣的饮食或多食用大麦粉做的饭食。 ☚ 皮下囊肿 梅毒 ☛ 丹毒 丹毒erysipelas是A族β型溶血性链球菌引起的真皮及皮下淋巴系统的急性炎症。通过皮肤或黏膜破损处进入或血行感染。常发生于面部及小腿。病初常有畏寒、发热等全身症状。患部皮肤灼热、红肿发亮、压痛;严重者有水疱、血疱或坏死。婴儿及年老体弱者可合并肾炎、皮下脓疡及败血症。治疗用青霉素或磺胺药。局部可用鱼石脂软膏,中药用黄连解毒汤加减后煎服。 ☚ 坏疽性水痘 变型天花 ☛ 丹毒erysipelas 丹毒dān dúerysipelas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