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临洞庭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临洞庭》《临洞庭》
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①。气蒸云梦泽②,波撼岳阳城。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③。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④。 【注释】 ①涵: 包含,包容。虚:空。太清:天。②云梦泽:古时二泽名。位于洞庭湖北岸,云泽在长江北,梦泽在长江南,后淤积成陆地。③端居: 闲居,此指隐居。耻圣明: 有愧于圣明之君,圣明之世。④羡鱼情: 《淮南子·说林训》: “临河而羡鱼,不如归家织网。”比喻如果无人引荐,则空有出仕的愿望。 【诗大意】 八月的洞庭湖平明如镜,浩瀚的秋水几乎包容整个虚空。云梦二泽弥漫着蒸腾的水气,洪波巨浪摇撼着岳阳古城。想渡过平湖彼岸却无船可驶,要隐居终老又恐有辱君主圣明。观看他人临湖垂钓,自己空怀羡慕之情。 【赏析】 此诗的题目一作《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张丞相即张九龄。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733),张九龄为相,诗人西游长安,将此诗赠张九龄,希望得到他的推举。可见这是一首请求援引出仕的干谒诗。 前四句全用景语,以“望洞庭湖”起兴。“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中秋八月,湖水涨满,“浩浩汤汤,横无际涯”。一个 “平”字,状写了浩瀚的水面高与岸齐。偌大的湖面,高邈的虚空,简直融为一体。一个“混”字,描绘了涣涣秋水远与天接。这两句是写湖水浩瀚与澄澈,正所谓 “上下天光,一碧万顷”。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用地域的特征,点明诗作所咏“在洞庭一湖”,而断非他湖,正贴题面。上句以云梦二泽水气蒸腾,蔚为奇观作为陪笔,下句再正面写洞庭声势雄伟,堪称胜状,结出主意。诗句中的“撼”字,极写洪波巨浪反复冲激、摇撼岳阳古城的情状,用词神采飞动,充满活力。宋人曾季貍《艇斋诗话》云:“老杜有《岳阳城》诗,孟浩然亦有。浩然虽不及老杜,然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亦自雄壮。”这是公允的评价。孟诗的这一联的确可与杜甫“吴楚东南坼,乾坤日月浮”相媲美,因而方回 《瀛奎律髓》有 “后人不敢复题”的美誉。 前面所写虽是客观景物,也自有人物的主观感受在。后四句抒情,情由 “望洞庭湖”而生。“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诗人的感受被眼前景物所触发。上句是说,他望着浩淼的湖面,想渡到平湖的彼岸,但无船只可驶,暗喻自己是个在野的布衣,本想宦海一游,却又缺人援引。下句是写有 “圣明”之君,处 “圣明”之世,自身过着隐居的闲适生活,而不效力,不是愧对帝王、愧对时代么! 两句诗虽然措词十分委婉,但用意仍很显豁,即向张丞相表白愿意出仕的心迹,希望他能向朝廷举荐。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意思是说,坐看他人垂钓,而自己却无缘执竿而空怀羡慕之情。古语有“临河而羡鱼,不如归家织网”,“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之说,诗人这里将它巧妙地另翻新意,以“垂钓者”喻仕者,即从政之人,以“羡鱼情”表自己求官的愿望。语含双关,不露痕迹,这样写能与题面“洞庭湖”相关合,做到形象的完整与统一。这是上一联的引中和补充,使所表现的思想感情更加明显,其中咏叹的情调正表明了诗人对仕宦生涯的渴望。后四句托出了诗文本意,也正是作者写诗的目的。 这首干谒诗写得恰到好处:既不阿谀奉承,也不摇尾乞怜,而是不卑不亢,合乎体统,含蓄委婉,不落窠臼。此外,写景大气磅礴,声势几乎可吞云梦; 即景抒情,寄兴十分自然,不露斧凿痕迹,都是本诗艺术上的鲜明特色。这也是本诗得以传世的原因。 临洞庭孟浩然
【原诗今译】
【鉴赏提示】 此诗写洞庭湖的壮丽景象,并表达出作者渴望出仕的心情。题一作《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张丞相,即张九龄。“丞相”是指其所任的尚书右丞相之职,而并非宰相之职。张九龄于开元二十一年(733)拜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明年迁中书令。这时他所任的是宰辅之职。开元二十四年(736)十一月迁尚书省右丞相,并罢知政事,这才是孟诗中所提的“丞相”之职。“宰相”与“丞相”两职在隋唐区别甚大,细检唐人诗文和史料可以找到许多例证。后人不察,误以为两者实即一职,所以多将此诗系于开元二十一年至二十四年九龄任宰辅时期。表面上似乎合于诗意,但却有悖事理。我认为此诗当作于开元二十四年十一月以后,或者开元二十五年张九龄贬荆州长史时期,其时孟浩然正在九龄幕中,唐人有例称前资的习惯,所以仍称九龄为丞相。另外,孟浩然在张九龄执政期间所写的几首诗中明确地说: “故人今在位,歧路莫迟回”(《送丁大凤进士举呈张九龄》),“当途诉知己,投刺匪求蒙”(《书怀贻京邑故人》)。而此首诗中说“无舟楫”,则显系故人已不在其位,没有人再能援引简拔自己了。两种情绪,判然分明。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首联两句写秋天的洞庭湖水一片浩瀚,浑茫空阔,水光接天。这两句不过说湖水广远,然起得雄浑称题,虽律诗而含古意,被后人称为 “起句之妙”。颔联两句说湖面上水气蒸腾,笼罩着它四周的辽阔地域,湖上起风之后,浪涛奔涌,响声如雷似鼓,把整个岳阳城都震动了。据《岳阳风土记》记载,岳阳城在洞庭湖东北岸,湖面百里,常多西南风,夏秋水涨,涛声喧如万鼓,昼夜不息。震撼着岳阳城。洞庭湖的山水形胜是天下壮观的,古来骚人墨客题咏甚多,但像孟浩然的“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两句,能写得如此气象雄张,旷然如在目前者,还确实不多见。 三、四两联表示自己仍想要出仕干一番事业,但因无人引荐,只好坐以待老。“端居耻圣明”表面上是说自己就此闲居实有愧于圣明之世,有自责自惭之意。但草泽遗贤,盛世明时仍未见用,这个责任不应归咎于作者个人。朝廷对于“欲济”者不能广开才路,使之成为“端居”的隐逸之士,这应该是“圣明”之“耻”。表面上的自惭自责和对开元盛世的歌功颂德,被诗中潜在的情感逻辑所推翻,于是歌颂和溢美之辞就变成辛辣的讽刺和嘲弄。末两句引申 《淮南子·说林训》中“临河而羡鱼,不如归家织网”意,说自己空有济世的愿望而无法实现。言外之意是希望得到张丞相的汲引简拔。旧评多以此诗长处在写景壮阔和干谒不露痕迹。我认为,说写景壮阔是事实,但要说干谒不露痕迹则不然。从三、四两联中可以看出孟浩然不仅有用世之情,而且这种心情还是相当迫切的,以致字里行间充满烦恼和牢骚。如果把“端居耻圣明”与“不才明主弃”(《岁暮归南山》)两句对照起来看,就会发现这种牢骚实际包含着对自己的哀伤之感和对“圣明”的怨恨之情,对遭贬的张丞相倾诉这种情绪也含有引为同调的意思。所以,倒是沈德潜看得透彻:“读此诗知襄阳非甘隐遁者。”(《唐诗别裁集》卷九) 元代方回说:“予登岳阳楼,此诗大书左序毬门壁间,右书杜诗,后人自不敢复题也。刘长卿有句云:‘叠浪浮元气,中流没太阳’。世不甚传,他可知也。”(《瀛奎律髓》卷一)“七岁侍行湖外去,岳阳楼上敢题诗”,这是晚唐郑谷在《卷末偶题》中自视甚高的话。可见,自从有了孟浩然和杜甫的诗后,题诗岳阳楼,当时已被看作一件大事情了。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