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死亡clinical death系指从临床上的外观指征判断已死亡而言。主要标志为:脉搏消失、心跳停止、呼吸停止、各种反射消失。临床死亡的病人,在其生命指征停止后,其细胞、组织的代谢尚可维持一段时间,尤其某些意外伤害病人,如电击、溺水、中暑、中毒、脑外伤等在临床生命指征停止后应继续进行一段时间抢救,待到组织、细胞生命活动已停止方可结束。 临床死亡生物学死亡前的一个短暂阶段。这时病人心跳、呼吸停止,反射完全消失,但仍有微弱的代谢过程。应积极抢救。部分病人可恢复生命。 临床死亡 临床死亡临床死亡是介于濒死期和生物学死亡之间的一个状态,其主要特征是心脏停搏,呼吸停止,反射消失,各种调节功能丧失,但组织细胞仍进行着微弱的新陈代谢活动。 心脏停搏是临床死亡的重要标志之一。一般是指心脏丧失了有效收缩功能而言,包括心室颤动、心脏停缩和室性濒死节律三种形式,常称为临终心律。心室颤动在心电图上表现为频速而不规则的室性颤动波; 室性濒死节律呈宽而畸形的室性综合波,但不伴有心肌收缩,心搏出量为零,故又称电-机械分离现象; 而心脏停缩则是既无机械收缩,又无心电活动。 心脏停搏的形式取决于死亡的原因和快慢。一般说来,如果患者是经过数分钟或数小时缓慢死亡的,其心律的变化顺序通常是: 先出现窦性冲动逐渐减慢,引起心房停搏;继之出现房室交界区节律和心室自身节律,伴有室性早搏或室性心动过速,导致心室颤动,最后心室停缩;或者由缓慢的自身节律,变为心室波明显增宽和畸形的室性濒死节律,最终心室停缩。但有时也可突然发生心脏停缩或心室颤动而死亡。因缺血性心脏病引起的心脏停搏,以心室颤动为多见。 引起心脏停搏的原因很多,可归纳为以下两类: ❶原发性心脏疾患如缺血性心脏病、心肌疾病、心瓣膜病、先天性心脏病等; ❷心外原因,如酸碱平衡失调和电解质紊乱、麻醉、手术、气管切开或插管、心导管检查、急性窒息、休克、电击、严重感染(如白喉)、药物中毒、迷走神经反射以及严重创伤等。在原发性心脏病的基础上,心外原因更易引起心脏停搏。 心脏停搏使有效收缩功能丧失,心搏出量降到零,全身血液循环随之停止,供应大脑的血液完全中断,结果将迅速导致中枢神经功能丧失和呼吸停止。 呼吸停止是临床死亡期的另一重要标志。许多情况下,呼吸停止先于心脏停搏,如窒息、溺水、电击、休克、中毒、感染、麻醉以及各种呼吸系统疾患所致的死亡。由于呼吸停止、缺氧,进一步加重了循环衰竭,从而引起心脏停搏。这些以呼吸停止为直接原因的死亡称为呼吸性死亡。呼吸停止也可继发于心脏停搏之后,多见于原发性心脏病或心功能突然障碍所致的死亡。由于心脏停搏使呼吸中枢供血中断,从而导致呼吸停止。因心脏先停搏引起的死亡称为心脏性死亡。有时呼吸和心跳停止几乎同时发生。 呼吸停止的机制,视导致死亡的原始原因不同而异。主要是由于严重缺氧、二氧化碳蓄积、中毒(包括酸中毒和麻醉剂中毒等)、脑干血管损伤或机械压迫等,使延髓呼吸中枢麻痹。在某些情况下,呼吸停止是由于呼吸运动神经的损伤(如脊髓横断、脊髓灰质炎等)、呼吸肌麻痹(如严重低钾、大量肌肉松弛剂等)、呼吸道阻塞 (溺水、缢死、喉头水肿)和肺水肿等所致。 呼吸停止时,呼吸肌各肌群停止活动的时间不同。首先是呼气肌群,随后为吸气肌群。其中约60%的患者是膈肌和肋间肌同时停止活动,其余的患者是肋间肌先于膈肌停止活动。 呼吸停止后,由于肺内尚有一定量的贮存氧(约1L),借着气体的弥散作用,数分钟内机体不致发生严重缺氧。但一旦贮存氧耗尽,即迅速导致各组织器官尤其是大脑的缺氧、二氧化碳蓄积和酸中毒,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便随即丧失。 反射消失意味着脑功能的丧失。中枢神经各部分对缺氧的耐受性是不同的,代谢率愈高的部分一般对缺氧的耐受性愈差。如大脑皮质的神经元尤其枕叶,对缺氧的钟),即发生严重不可逆性损害。依次为中脑(5~10分钟)、小脑(10~15分钟)、延髓(20~30分钟)、脊髓(45分钟)。由于中枢神经系统各部分对缺氧的耐受性不同,因而中枢各部分的功能及其相应的反射活动消失的先后也不同。最早为意识、语言反应和各种有目的的动作,继之为瞳孔和角膜反射,最后为腱反射消失。临床上可根据各种反射消失的情况,判断中枢各部分的功能状态。 引起反射消失的原因是脑死亡。导致脑死亡的直接原因,除了脑本身直接受到严重破坏外,多由于缺氧和代谢产物的综合损害作用。脑组织的功能复杂而需氧量大。在正常安静情况下,脑的重量仅占体重的2%左右,但其血流量则为心输出量的15%,耗氧量可高达总摄氧量的20%。另外,脑组织的能量储备极小,其能量的来源主要靠有氧代谢,所以当脑尤其大脑皮质一旦血液供应停止,即可因缺氧而导致脑死亡。实验证明,如将动物的脑循环完全阻断10分钟,大脑即发生不可逆改变。但如通过脑动脉用复方氯化钠溶液或低分子量的右旋糖酐灌注大脑,虽然同样缺氧,由于灌流液把脑组织中的代谢产物移去,可明显地延迟脑组织发生不可逆变化的时间(30~40分钟)。这说明脑发生不可逆改变,除了缺氧外,尚与代谢产物如乳酸、二氧化碳等的损害作用有关。这些代谢产物不但对脑细胞有直接损害作用,并且还可引起酸中毒、电解质紊乱、脑微循环障碍以及脑水肿,从而导致脑死亡。 自动呼吸和心跳停止、反射消失是临床死亡的综合标志,其中以反射消失最为重要,因为有时自动呼吸和心跳虽然永久停止,但可借助于铁肺和心脏起搏器维持着呼吸和循环功能,继续存活。相反,虽然已发生脑死亡,但借助于人工呼吸,可使心脏保持着较长时间的跳动。 临床死亡期间机体的细胞和组织代谢并未立即停止。但由于呼吸、循环功能停止,供应各组织器官的血氧完全中断,不但有氧代谢严重受阻而停止; 并且由于严重酸中毒,使有关酵解酶(如磷酸果糖激酶、磷酸化酶、3-磷酸甘油醛脱氢酶等)的活性受抑制。使无氧酵解过程也由增强而转为减弱,故组织中的三磷酸腺苷和磷酸肌酸进一步减少乃至耗竭。以心脏为例,在常温下中断冠状动脉循环60秒钟,心肌氧化障碍,乳酸迅速增高,可超过正常含量的3~4倍; 如中断4分钟,三磷酸腺苷的含量可减少50%,而磷酸肌酸减少更多; 中断6分钟,这些高能磷酸化合物则几乎完全耗尽。与此同时,血液和脑脊液中的pH值和氧分压明显降低,乳酸、钾和无机磷的含量急剧升高。 ☚ 濒死状态 生物学死亡 ☛ 临床死亡 临床死亡clinical death生物学死亡前的一个短暂阶段。心脏骤停是临床死亡的标志,其症状和体征依次出现如下: ❶心音消失; ❷脉搏扪不到、血压测不出; ❸意识突然丧失或伴有短阵抽搐。抽搐常为全身性,多发于心脏停搏后10s内,有时伴眼球偏斜; ❹呼吸断续,呈叹息样,以后即停止。多发生在心脏停搏后20~30s内; ❺昏迷,多发生于心脏停搏30s后; ❻瞳孔散大,多在心脏停搏后30~60s出现。但此期尚未到生物学死亡。如予及时恰当的抢救,部分病人可恢复生命。 ☚ 死亡 病理性死亡 ☛ 000002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