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中道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中道zhōng dào(字)钱即,宋代人,进士,为龙图阁学士。 中道zhōng dào半途,中途。孟郊《审交》:结交若失人,中道生谤言。李商隐《和郑愚赠汝阳王孙家筝妓》:因令五十丝,中道分宫徵。 中道中道是标准,则有过与不及之说。 (1)愚 有话说:“诗之失愚。”这话意思是说,这诗“太过”了。“愚”就是过了中道。所谓“愚”,我们可以举例说,《孟子·告子下》有讨论诗的话:公孙丑引高子之话说《小弁》是小人之诗,因为怨,此篇是臣子怨君父。孟子说,不然。高子太固执,就是愚。假如有人被不相干的人以弓射杀而不中,则此人对别人说到这回事,是很平淡的。如射者是兄,则此人与别人说及,则悲伤。《小弁》一诗中,因二人是父子关系,故怨正表示其忠爱。孟子以为可以怨亲,不过怨亲要得其中。如《小弁》中,亲的过错很大,故儿子怨是应该的。高子却以为,凡亲都不可怨。高子是太固执了,看得太死了,以为凡怨亲都不合中道。而孟子却以为《小弁》之怨亲是合乎中道的。高子之看法,实在未免失之愚。 除“过中”之外,还有“不及中”。高子以为《小弁》不及中,其实是他自己过中。一般人也常有不及中的看法。不及是普通的情况,故《经》中少说,而只说过中失之愚。 (2)切 孔颖达说,“切指事情”,这样是否不得中呢?关于这点,最好以对屈原的讨论来说明。 《史记·屈原传》说,“《离骚》,盖自怨生也”,并引刘安的话说“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离骚》则兼有二者之好处。刘安以为屈原之怨是得于中道,可与日月争光。虽然怨,却合于温柔敦厚。 班固不赞成此意见,他以为刘安说《离骚》兼有《小雅》、《国风》之好处是过其真。他说,君子对世之道,应为明哲保身;而屈原露才扬己,至自讨其害。至是,又怨怀王,“忿怼不容”,终于沉江而死,未免失诸狂狷,非中道也。他以为屈原是妙才,但非中道,其为文与为人均不得中(不及中)。王逸《楚辞章句》却说屈原《离骚》与《诗经》相合。他说,伯夷叔齐不食周粟而死,亦怨,但合中道。屈原亦然。又如《诗·大雅·抑》篇:“呜呼小子,未知臧否,言提其耳”,这样的话也可以说。孔子以为此等诗仍是大雅,则屈原的话比提耳好多了,故不能说他露才扬己。 这场辩论,王逸以屈原与伯夷、叔齐比,就是以为他是绝世的人,是超中,而不是过中。这是指他的为人,而在文辞方面,则只是切而非过中。在当时(战国时)话非说得切不可。故屈原之文辞虽切,但因时代关系,就其时代而言,虽切、怨,仍得其中。 我们认为班固不免失之于愚,因为他不就时代来看。 所谓“切”,就是说得具体。 中道 中道是标准,则有过与不及之说。 (1)愚 有话说:“诗之失愚。”这话意思是说,这诗“太过”了。“愚”就是过了中道。所谓“愚”,我们可以举例说,《孟子·告子下》有讨论诗的话:公孙丑引高子之话说《小弁》是小人之诗,因为怨,此篇是臣子怨君父。孟子说,不然。高子太固执,就是愚。假如有人被不相干的人以弓射杀而不中,则此人对别人说到这回事,是很平淡的。如射者是兄,则此人与别人说及,则悲伤。《小弁》一诗中,因二人是父子关系,故怨正表示其忠爱。孟子以为可以怨亲,不过怨亲要得其中。如《小弁》中,亲的过错很大,故儿子怨是应该的。高子却以为,凡亲都不可怨。高子是太固执了,看得太死了,以为凡怨亲都不合中道。而孟子却以为《小弁》之怨亲是合乎中道的。高子之看法,实在未免失之愚。 除“过中”之外,还有“不及中”。高子以为《小弁》不及中,其实是他自己过中。一般人也常有不及中的看法。不及是普通的情况,故《经》中少说,而只说过中失之愚。 (2)切 孔颖达说,“切指事情”,这样是否不得中呢?关于这点,最好以对屈原的讨论来说明。 《史记·屈原传》说,“《离骚》,盖自怨生也”,并引刘安的话说“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离骚》则兼有二者之好处。刘安以为屈原之怨是得于中道,可与日月争光。虽然怨,却合于温柔敦厚。 班固不赞成此意见,他以为刘安说《离骚》兼有《小雅》、《国风》之好处是过其真。他说,君子对世之道,应为明哲保身;而屈原露才扬己,至自讨其害。至是,又怨怀王,“忿怼不容”,终于沉江而死,未免失诸狂狷,非中道也。他以为屈原是妙才,但非中道,其为文与为人均不得中(不及中)。王逸《楚辞章句》却说屈原《离骚》与《诗经》相合。他说,伯夷叔齐不食周粟而死,亦怨,但合中道。屈原亦然。又如《诗·大雅·抑》篇:“呜呼小子,未知臧否,言提其耳”,这样的话也可以说。孔子以为此等诗仍是大雅,则屈原的话比提耳好多了,故不能说他露才扬己。 这场辩论,王逸以屈原与伯夷、叔齐比,就是以为他是绝世的人,是超中,而不是过中。这是指他的为人,而在文辞方面,则只是切而非过中。在当时(战国时)话非说得切不可。故屈原之文辞虽切,但因时代关系,就其时代而言,虽切、怨,仍得其中。 我们认为班固不免失之于愚,因为他不就时代来看。 所谓“切”,就是说得具体。 中道西域交通道路名。其说法有三:❶《魏略·西域传》所记中道,自玉门关经罗布泊西行以后,道路大体和《汉书·西域传》国的北道相同; 中道(一) 黄道。《史记·天宫书》:“月行中道,安宁和平。”《汉书·天文志》:“日有中道,月有九行。中道者,黄道,一曰光道。” (二)佛教语。大乘诸宗谓无差别,无偏倚的至理。即离开空、有或断、常等二边的实相。《中论·观四谛品》:“众因缘生法,我说即是无,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唐湛然《止观辅行传弘决》一:“一色一香,无非中道者、中道即法界。法界即止观。” 中道(3次) 中途。羌~而改路《离》 魂~而无杭《章·诵》 羌~而回畔兮《章·抽》 中道zhōng dào中途,半路上。《离骚》:“羌中道而改路。” 中道;中稻◉ 中道zhōnɡdào 书 名 古代名物 > 天象類 > 天體部 > 其他 > 黄道 > 中道 中道 zhōngdào 即黄道。 中道zhōng dào〖名词〗 中道❶ 中途,半途。诸葛亮《出师表》:“先帝创业未半,而~崩殂。”《孔雀东南飞》:“谢家事夫婿,~还兄门。” 路途 路途首路 涂道 另见:道路 行路 旅行 ☚ 路途 路途遥远 ☛ 路的各部 路的各部道路的主干:干道 主道 ☚ 道路1 各处的路 ☛ 道义 道义恩义 天理 ☚ 道义 不讲道义 ☛ 协调1 协调1调(调协;~齐) 另见:交换 意见 互相 满足2 和谐 ☚ 从中调停 安定1 ☛ 中道zhōng dào;zhòng dào❶中途,半路。诸葛亮《出师表》:“先帝创业未半,而~~崩殂。” 中道又称“适中”、“中庸”。古希腊的道德范畴。亚里士多德对“中道”作了系统论证,使之成为定型的道德范畴和最高道德准则,并被广泛运用于他的哲学和政治学。他认为,人的行为有三类:过度、不及、适中(中道)。其中“过与不及”皆是恶行,唯有中道才是善行,“道德的本性就在遵守中道”。亚里士多德讲的“中道”,和传统流行的“中道”有区别也有联系。他把“中道”区分为“绝对的中道”和“相对的中道”。“绝对的中道”是指对两极端距离绝对相等的中间状态,主要指数学上对自然物的分割或量度。例如6是10和2的中道。绝对中道对任何人在任何条件下都是同一的。“相对的中道”是伦理学的中道,是人的“过度”与“不及”两极端行为之间的一种“适中”的要求和状态,它是“因人而异的适度要求或状态”。他说:“对我们而言的中道,即相对的中道,是指不太多,也不太少,这是因人而异的”,“只有在适当的时间和机会,对于适当的人和对象,持适当的态度去处理,才是中道,亦即是好的中道”。(《西方伦理学名著选辑》商务印书馆1961年版,第296—297页)他还认为, “中道”不仅是伦理学的根本原则,而且也是其他领域普遍适用的基本原则。不过,这种中道,一般人是很难实现的。它要靠极少数最优秀的“智者”的“直觉”来把握。这种直觉,一靠天赋,二靠经验(理性活动而非广泛的社会活动的经验)。这智者实质上是指奴隶主的“完人”。他的中道思想,对后来伦理思想的发展,起了很大的影响。 中道 中道见“天山南路”。 ☚ 天山南路 昆仑山北路 ☛ 中道 中道Zhongdao古希腊哲学家亚里斯多德提出的伦理道德的最高规范。其意为既不过分又无不足,处于两个极端的适中、适度。希腊文mesotes的意译。亦译作“中庸”或“中庸之道”。中道不同于中国的“中庸之道”,不是折中调和,而是在“适当的时间和场合,对适当的人和对象持适当的态度去处理,”即行为的恰到好处。亚里斯多德认为,人的美德与人的激情和行动有关。激情和由激情所引起的行动都有过度、不及和适中三种状态。过度和不及都是恶行的特征,而只有中道(适中)才是美德的特征。美德就在于对激情的控制、支配,既不能完全清除它,也不能听任放纵它,而应该舍两极端而执其中,也就是遵循中道。中道顺应理性,就是美德、至善。他说:“大家既然已公认节制和中庸(中道)是最好的品德,那么人生所赋有的美德就完全以(毋过毋不及的)中间境界为最佳。处在这种境界的人们最能顺从理性。趋向这一端或那一端——过美、过强、过贵、过富或太丑、太弱、太贱、太穷——的人们都是不愿顺从理性的引导的。”(《政治学》商务印书馆1965年版第205页)极富者会“变成狂暴的大罪犯,”极贫者会“变成无赖或下贱的流氓”,唯有财产适中的阶级最懂得中道,是国家中最安稳的阶级,由他们执政最理想。他指出,勇敢是鲁莽和怯懦之间的中道;慷慨是浪费和吝啬之间的中道;节制是纵欲和麻木之间的中道;自尊是傲慢与自卑之间的中道等。但并不是在任何道德行为中都允许有一个中道,如奸淫、偷盗、凶杀等行为,他们本身就是恶德,并不是过度或不及才是恶的。中道美德的获得是在不断的实践活动中训练出来的,人们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就可以找出中道的分寸来,由习惯而成自然。 ☚ 禁欲主义 七德 ☛ 中道古代中国中原地区通往西域的通道。分南、中、北三道。1.三国时期的中道,据三国魏鱼豢《魏略·西戎传》记载:自玉门关(今甘肃敦煌西北)出发,经今新疆罗布泊西行,以后的路线大致与《汉书·西域传》的北道相同。2.隋代的中道,据《隋书·裴矩传》记载,大致与《汉书·西域传》的北道相同,西端以今伊朗为终点。3.唐代的中道,据唐道宣《释迦方志》记载:自今甘肃敦煌西南西行,以后的路线与《汉书·西域传》的南道相同。 中道希腊文mesotes的意译。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应用于伦理学中,指不偏不倚,处于两个极端的中间。亚里士多德认为,人的一切行为都有过度、不及和适中三种状态,过度、不及是恶行的特征,只有适中才是美德的特征。如勇敢是鲁莽和怯懦的中道,因而是美德。孔子的“过犹不及”,亦是力求中道。 中道❶zhōng dào,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