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中药配伍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中药配伍compatible applications of Chinese materia medica

按照病证需要和用药的法度, 将两种以上的药物合用。中药基本理论之一。中药治病, 用单味药达到治疗目的, 最好使用单味药, 既简便、经济, 又容易掌握。病情复杂,有时数病相兼, 或表里同病, 或虚实并见, 或寒热错杂; 单味药达不到治疗要求, 必须选用几种药物配伍应用, 利用药物与药物之间互相协同, 提高疗效, 或互相抑制, 降低其副作用。中药配伍就是为了更好地发挥药物的性能, 适应复杂病证的需要,照顾全面,以收到较好的治疗效果, 保证用药安全。前人在长期的临证用药实践中, 根据病证的特点和药物配伍使用的变化, 总结归纳为君、臣、佐、使和“七情合和”。
常用的配伍方法包括: ❶单行。单味药治病, 不须与其他药物辅助, 单独发挥治疗作用。如一味公英汤, 治疗家畜暴发火眼: 清金散, 一味黄芩, 治疗轻度的肺热咳血。
❷相须。性能功效相类似的药物配合,以增强疗效。如石膏与知母。
❸相使。两种以上功效不同的药物合用, 一种药物为主,另一种药物为辅,能提高主药疗效。如黄芪配茯苓。
❹相畏(见中药禁忌)。
❺相恶。两种药物合用后, 一种药物能抑制另一种药物的性能,使原有功效减弱。如生姜恶黄芩。
❻相杀。一种药物能消除或减弱另一种药物的毒性反应。如防风杀砒霜毒,绿豆杀巴豆毒。
❼相反。两种药物同用,产生毒性反应或剧烈的副作用。如乌头反半夏, 甘草反甘遂等。药物与药物配伍后, 有相互促进、相互抑制及相互对抗的作用。相须、相使配伍, 有相互促进作用, 为常用的配伍方法。相畏、相杀配伍, 有互相制约作用, 如用毒性、烈性药物的配伍方法。相恶、相反配伍, 有相互拮抗作用, 原则上不能同用。如在某些特殊情况下, 必须应用也应审慎从事。药物配伍关系, 是组成中药方剂的基础, 对临证处方用药具有重要意义。

中药配伍

中药配伍

配伍,是根据病情需要,选择两种以上药物配合应用,借以提高医疗效果,或减少毒副作用的一种用药方法,也是中医临床用药的主要形式。
药物的配伍应用,是在使用单味药基础上的发展。用单味药治疗疾病,固然有力专效宏的特点,但是又有药性偏颇、功能单纯、不能适应复杂病情的局限性。只有采用多种药物,按照一定法则配合应用,才能使药物照顾全面,适合病情需要,达到提高疗效的目的。所以配伍用药比使用单味药具有更多的优越性。正如缪仲淳所说:“须合众药之所长,而又善护其所短,乃能苏凋瘵而起沉疴。其在良医,善知药性,剂量无差,庶得参互旁通,彼此兼济,以尽其才,而无乖剌败坏之弊矣。”充分肯定了药物配伍的重要作用。
中医对配伍用药的意义有着比较深刻的认识,实践经验也十分丰富。早在《神农本草经》中就认识到药物通过配伍可以产生不同效应,改变药物的疗效及其毒副作用,提出了“药有阴阳配合,……有单行者、有相须者、有相使者、有相畏者、有相恶者、有相反者、有相杀者”的七情之说。其中除“单行”为使用单味药外,其他都属于配伍应用时的相互作用。所谓“相须”,是指性能效用基本类同的药物,通过配伍应用可以起到协同作用,增强疗效。“相使”是指在配伍中采用性能效用不同或有某种共性的药物,以一药为主,另一药起到辅助作用,从而提高疗效。“相畏”是指配伍应用中,一药的毒性或副作用,可被另一药物所减弱或消除。“相杀”是指一种药物在特定条件下能减轻或解除另一药物的毒性或副作用。所以相畏与相杀实际上是同一配伍中,相互作用的两个方面。“相恶”是指两药同用时,可产生制约作用,而降低甚至丧失其原有的功效。“相反”是指两药配伍应用后,能产生或增强其毒性或副作用。
七情之说,特别是上述六种配伍,已成为临床用药时必须遵循的基本法则。经过历代医家的长期实践,不断充实发展,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种常用的配伍方法:
相须协同 选用性能效用类同的药物配伍应用,使其在相互协同的作用下,增强治疗效果,例如豨莶草与臭梧桐都属于驱风湿药,二者同用时对实验性关节炎具有明显疗效。如果分别应用,即使将其用量加倍,仍无明显效果,所以豨莶草、臭梧桐二药要以同用为宜,这就是李时珍所说的“相须者,同类不可离也。”类此者临床不乏其例,如石膏与知母同用,可增强其清热泻火作用;人参与黄芪同用,可增强其补中益气功能; 银花与连翘同用,可增强其清热解毒作用等等,都属于相须协同的配伍方法。
相使辅佐 选用与主药性能效用不同或有某种共性的药物,作为辅佐,以增强治疗效果。这类配伍,内容比较丰富。其具体运用,宜在中医基础理论的指导下,从整体出发,针对不同病机,按照脏腑、阴阳气血或标本之间的相互关系,选用适当药物,配合主药,共同发挥治疗作用:
❶根据五脏生克制化关系进行配伍。以脾病为例,治疗脾胃虚寒,腹痛吐泻的附子理中丸内,用附子配白术以温肾健脾; 治疗肝邪乘脾而致腹痛泄泻的痛泻要方内,用防风配白术以舒肝健脾。两方均以白术为主药治疗脾病腹痛泄泻,前者佐以补肾阳的附子,后者佐以舒肝木的防风,都是按照脏腑相关、生克制化之机理而进行药物配伍的。
❷根据气血相关的理论进行配伍。如治疗血虚证,常在补血药中配用补气药物。因有形之血,生于无形之气,所谓阳生则阴长,气旺则血自生。所以当归补血汤中既用当归以补血,又重用黄芪以补气,补气即所以生血。又如治疗瘀血留滞和血逆妄行,使用活血药或止血药亦多配以调气药,因血随气行,气行则瘀自化,气顺则血自宁,这也是气血相关的配伍方法。
❸根据标本同治的方法进行配伍。例如脾虚有积的证候,脾虚是本,积滞是标,治疗亦当以健脾助运为主,消积导滞为辅,枳术丸中白术与枳实同用,即是根据这一治疗原则而进行配伍的。又如治疗肝虚风阳上亢的证候,需用养肝熄风的方法,故临床常用石决明、牡蛎与生地、白芍配伍。这些都是运用脏腑标本相互作用的机理,以指导临床配伍的方法。
它如针对病机的各个方面配伍用药,如治疗肺气不宣,咳嗽喘息,用麻黄配杏仁以宣肺平喘,化痰止咳,有相得益彰之效。治疗中气不足,清阳下陷诸证用人参、黄芪,配以升麻、柴胡以补中益气,才能共奏补气举陷的疗效。凡此种种,都是选用功能不同或不全相同的药物,通过配伍而互相补充、互相支持,从多方面调整人体机能,祛除病邪,以达到共同的治疗目的。
相反相成 即选取性能相反的药物配合应用,如寒与热,补与泻、敛与散、升与降等。借以调节机体的阴阳偏颇,正邪盛衰,或起制约的作用,使其“有成功而无偏胜之害”,以取得同一的治疗效果。
❶寒热同用。如黄连配干姜,治上热下寒,呕吐腹痛,取黄连泻热,干姜祛寒,平调寒热,和胃降逆; 黄连配肉桂,治虚火上炎,心肾不交的失眠,取黄连清心火,肉桂温肾阳,以交通心肾。都是一寒一热,相反相成。
❷补泻兼施。对于既有实邪又属正虚的复杂证候,宜补虚与攻邪并用,使其攻不碍虚,补不助邪,在相反之中,取得共同的治疗作用。如治疗表实兼正虚者,人参与苏叶配伍; 治疗里实兼正虚者,人参与大黄配伍等。
❸敛散同用。为收敛正气与解散邪气同时并举的配伍方法,多用于正虚邪恋的证候。例如治疗肺气耗伤而水饮内停的咳喘,用五味子与干姜、细辛之辈配伍,一方面温散其互结不解的内饮外寒,一方面收敛或防止肺气的耗散。
❹升降并进。如治疗肺气郁滞、胃气不舒之胸闷腹胀,用桔梗升提,枳壳降气,可收到升清降浊、调畅气机的功效。又如苦辛通降法,用生姜,半夏之辛通,配黄芩、黄连之苦降,使湿热浊邪得到宣化泄降,则中焦气机恢复正常,亦属升降配伍的范围。
相制纠偏 每味药物都各有其偏胜的性能,有些药还具有明显的毒性或副作用,临床用药必须既用其利,又纠其偏,以保证用药安全。因此,配伍中常利用某些药物相畏、相杀的制约作用,以减少其毒性或副作用,如半夏畏生姜,生姜能解除半夏的毒性; 附子畏甘草,甘草能降低附子的毒性。所以《金匮要略》的小半夏汤以生姜配半夏; 《伤寒论》的四逆汤以附子配甘草,都是临床上利用制约作用以减少偏弊的配伍范例。在辛温香燥的刚药中,适当加用柔养药物,以调济刚燥之性,防止其耗伤气阴的副作用,也是常用的制偏方法。如用附子、肉桂温肾补火,可配熟地、萸肉滋养肝肾; 用香附、乌药行气,可配当归、芍药养血; 用砂仁、豆蔻理气和胃,可配沙参、石斛益胃养阴等。反之,滋补药物性多腻滞,多服常服容易影响脾胃功能,所以也需配合一定的行气化滞药物,如补中益气汤中配用陈皮,归脾汤中配用木香等等,这种刚柔相济的配伍法不仅可以补偏救弊,而且还能更好地发挥药效。
配伍禁忌 某些药物在配伍以后,能产生或增强其毒副作用,以及相互削弱药物的功效,都属配伍禁忌之例,在“七情”中前者称为“相反”,如芫花与甘草配合可增强芫花的毒性。后者称为“相恶”,如人参与莱菔子同用可削弱人参的补气作用。汉防己总碱与延胡索总碱同用,其止痛效果反而减弱,等等。李时珍说:“相恶者夺我之能也,相反者两不相合也。”陶弘景说:“相反为害,深于相恶。”所以 “相反”药物,在临床配伍中更应注意避免。

☚ 升降浮沉   服药食忌 ☛
00001877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5 22:05: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