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分类classification of Chinese ma-teria medica研究中药来源、种属、组织结构、药理及化学成分的分布规律。《神农本草经》将365种中药分上品、中品、下品三类。有补益作用、无毒, 可久服的药物120种归为上品; 能治病补虚、有毒或无毒,当斟酌使用的药物120种归为中品;专主治病、多毒,不可久服的药物125种归为下品。梁代陶弘景整理加注释编成的《神农本草经集注》,根据药物自然属性分为玉石、草木、虫兽、果、菜、米食、有名未用等7类。唐代苏敬等编撰的《唐新本草》,按药物自然属性分玉石、草、木、禽兽、虫鱼、果、菜、米谷、有名未用等9类。宋代唐慎微等编著的《经史证类备急本草》将植物药材分为草、木两部, 每部又分上、中、下三品, 蕨类与苔类亦均刊入。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以纲、目、部、类、种为分类依据, 分为五部30类。 近代分类方法主要有4种: ❶按功用分。分为清热药: 包括清热降火药、清热燥温药、清热解毒药、清热凉血药、清虚热药、清热祛暑药; 解表药: 包括辛沮解表药、辛凉解表药; 化痰止咳平喘药: 包括止咳平喘药、化痰降气药、润肺化痰止咳药、清肺化痰止咳药; 补养药: 包括补气药、补血药、养阴药、助阳药等。 ❷按药用部位分。分为根类: 包括直根系与须根系。直根系有主根、侧根、纤维根。主根按不同形态分为圆柱根, 如玄参、板蓝根、圆锥根,如人参、桔梗; 圆球根, 如甘遂、延胡索; 纺锤状块根,如防风,地黄。须根系又分为胡须状须根, 如白薇、徐长卿;块根须根, 如天冬、百部。根的变态又分为:支持根,气生根, 攀援根, 寄生根等。茎类: 分木质茎:有乔木,如银杏;灌木,如连翘; 木质藤本, 如北五味子等。草质茎: 有一年生草本, 如铁苋菜; 二年生草本, 如毛地黄; 多年生草本, 如白茅根; 草质藤本,如党参等。叶类: 分为单叶与复叶。单叶,如枇杷叶; 三出复叶,如半夏; 掌状复叶, 如人参; 羽状复叶, 如苦参; 单身复叶, 如香橼。花类与果实类等。 ❸按药物有效成分分。分为生物碱类:如小檗碱、麻黄碱、番木鳖碱等;甙类:如黄酮甙、强心甙、皂甙、蒽醌甙、香豆精等;鞣质类:如鞣酸、挥发油;有机酸类;内酯类;糖类等。 ❹按自然属性和亲缘关系分。按自然属性可分为植物药、动物药及矿物药;植物药再根据其原植物的亲缘关系分类和排列,如麻黄科、木兰科、毛茛科等。 中药分类 中药分类中药的来源广阔,种类繁多,为了便于学习、应用和整理研究,将众多的药物,按照一定的系统,进行恰当的归纳分类,是一项非常必要和学术性较强的工作。 中药分类的方法,随着医药学的发展而不断改进。最早的中药学专著《神农本草经》把365种药物,划分为上、中、下三品。列入上品药的标准是:“无毒,多服久服不伤人”,可以“轻身益气,不老延年”; 列入中品药的标准是: 或无毒,或有毒,用于“遏病,补虚羸”; 列入下品药的标准是:“多毒,不可久服”,专用于“除寒热邪气,破积聚,愈疾”。这是最早按药物功能分类的方法。梁代陶弘景所撰《本草经集注》,在《神农本草经》基础上增药一倍,将药物分为玉石、草木、虫兽、果、菜、米食等类。每一类再分为上中下三品。这种方法虽然也比较简单,但较三品分类是一大进步,为后世本草按药物自然属性分类奠定了基础。此后唐代的《新修本草》,宋代的《开宝本草》、《嘉祐本草》、《经史证类备急本草》,乃至明代的《本草品汇精要》等,在将近千年的历史中,所有主要本草,基本上都是沿用陶氏的分类方法。到了李时珍编著《本草纲目》时,分类方法有了重大的发展。他把药物分为水、火、土、金石、草、谷、菜、果、木、服器、虫、鳞、介、禽、兽、人等16部,再把各部药物分成62类。如金石部分为金类、玉类、石类、卤石类; 草部分为山草、芳草、隰草、毒草、蔓草、水草、石草、苔类、杂草; 禽部分为水禽、原禽、林禽、山禽等等。李氏的分类方法,不仅更趋细致,而且归类安排,也更为科学。以草部药物为例,主要是按植物的生长环境和形态特征等进行分类的,其中有不少药物的排列,同现代植物分类学的归类排列,基本相似。 历代本草按药物功能分类的,还有唐代陈藏器的“十剂”分类,将药物归纳为宣、通、补、泄、轻、重、滑、涩、燥、湿十类。金代张元素创“脏腑虚实标本用药式”,则将药物根据脏腑受病的标本、寒热、虚实归类。这两种分类法,对后世都有一定影响。又如明代贾九如 《药品化义》按肝、心、脾、肺、肾、气、血及痰、火、燥、风、湿、寒分类,近于“脏腑虚实标本用药式”的分类法;清代黄宫绣《本草求真》把药物分为补、泻、散、血、收涩等七剂,各剂再分成30类,如补剂分为温中、补火、平补、滋水、温肾; 散剂分为散寒、驱风、散湿、散热、吐散、温散、平散等。这又是在“十剂”基础上的发展。此外,尚有以药物四性分类、以药物主要归经分类及针对病证分类的,也都属于功能分类的范畴。 现代中药学著作所采用的分类法,主要有如下三种: (1) 按中药的主要功能分类 由于绝大部分中药都具有多种功能,故一般按最主要的功能归类,以反映该药作用的特点,便于临床运用。这种分类法,通常分为解表、清热、温中祛寒、泻下、理气、活血祛瘀、消导、补益、祛风湿、利水湿……等。某些大类还分成若干小类,如清热药再分为清热泻火药、清热凉血药、清热燥湿药、清热解毒药; 补益药再分为补气药、补血药、补阴药、补阳药等。 (2) 按自然属性和亲缘关系分类 即将中药区分为植物、动物和矿物等类。植物和动物类药物,根据其亲缘关系分类排列,也就是按植物、动物的科属归类。植物药如黄连、白头翁属毛茛科,当归、柴胡属伞形科,大黄、何首乌属蓼科; 动物药如羚羊角的原动物羚羊,牛黄的原动物黄牛,均归属哺乳动物牛科; 蛤蚧、守宫属爬行动物壁虎科,斑蝥、芫青属昆虫类芫青科等。矿物类药物,则根据矿物中所含主要的或含量最多的某种化合物分类,如朱砂、轻粉属汞化合物类,磁石、赭石属铁化合物类,雄黄、砒石属砷化合物类,胆矾、铜绿属铜化合物类等。 (3) 按药用部分分类 主要使用于植物类药物,如大蓟、小蓟、蒲公英、益母草等属全草类,人参、大黄、龙胆草、川芎等属根及根茎类,木通、鸡血藤、通草等属茎木类,桑白皮、牡丹皮、杜仲、黄柏等属皮类,侧柏叶、大青叶属叶类,辛夷、金银花、菊花等属花类,五味子、木瓜、杏仁、砂仁等属果实种子类等。 不同的分类方法,各有不同的特点,采用何种分类方法为宜,取决于不同的目的和要求。例如: 按中药主要功能分类,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进行的,同中医辨证施治的原则有着密切联系,因此,这种分类法,对学习、研究中药学和中医临床辨证用药,起到执简驭繁的作用。按自然属性和亲缘关系分类,则有利于对药物来源及其品种的鉴定。由于同一科属的药物 (主要是植物、动物类药物),其形态、内部构造、化学成分及医疗作用,往往有相近之处,故通过亲缘关系这一线索,也便于调查研究,从而发现和扩大新的药源。按药用部分分类,是便于研究药材的外形和显微特征,以利对品种异同、质量优劣的比较鉴别; 且因同一植物的不同入药部分,采收、加工、贮藏等方法亦各有不同,故按药用部分分类,也有利于对这些问题的研究和处理,保证药材的质量。此外,还有按药物化学成分分类的。采用这种分类法,有利于研究药物的有效成分及其化学鉴定。 ☚ 中药贮藏 解表药 ☛ 0000188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