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耳炎otitis media耳道或咽鼓管感染蔓延时引起鼓室炎症的一种疾病。异物穿破鼓膜或血源性感染均可引起发病。以狗、猫、兔和猪多见。临床表现摇头,头向患侧旋转、疼痛,耳道有分泌物流出。中耳炎能迅速引起内耳炎,导致耳聋和平衡失调。宜用抗生素治疗,并用新霉素和多黏菌素溶液滴入耳道和鼓膜腔内。 中耳炎 中耳炎zhongeryan中耳的全部或部分的炎症,多继发于上呼吸道感染或其他急性传染病。分为非化脓性和化脓性两种。非化脓性中耳炎多因各种原因引起的咽鼓管阻塞,致使鼓室空气被吸收而得不到补充,鼓室出现负压,引起鼓室粘膜血管扩张、瘀血,血清从血管内漏出,造成鼓室积液,而产生一些临床症状,如耳堵塞感、听力减退及耳鸣等,经耳部检查后诊断多无困难,治疗则应用抗菌素控制上呼吸道感染,酌情鼻内滴药,行咽鼓管吹张以及鼓膜穿刺、排除积液等。化脓性中耳炎则为化脓菌侵入所致,急性期症状为发热、耳痛、耳鸣、听力障碍,如鼓膜穿孔则外耳道流出脓液。治疗则应全身应用抗菌素,耳和鼻内滴药,如治疗及时、适当,一般2~3周可愈,听力可恢复正常。如延误治疗或治疗不当,则可耳部流脓不止,转为慢性中耳炎。其症状为耳道流脓、听力减退、头痛、眩晕等。经耳部检查可作出诊断,但应同时摄乳突X线片,以了解侵犯乳突情况。治疗则根据情况采用清除脓液,局部药物疗法及行手术治疗。但慢性中耳炎可发生颅内外并发症,如颈深部脓肿、迷路炎、硬脑膜外脓肿、脑脓肿等多种严重并发症,因此要注意早诊早治。平时则要加强身体锻炼,积极防治上呼吸道感染及邻近器官的病灶,是预防中耳炎的主要措施。 ☚ 听觉 外耳道疖 ☛ 中耳炎otitis media系中耳的炎性病变。分急、慢性2种。急性多由上呼吸道感染引起,亦可为某些传染病的并发病,临床常有全身症状与耳的明显疼痛、听力减退等。慢性又分为单纯性和胆脂瘤型2种。详见各词条。 中耳炎由于细菌的侵入引起中耳的炎性疾患。分急性和慢性两种。前者因上呼吸道感染或鼓膜外伤所致。有发热、耳痛、听力减退等表现。若治疗不及时、不彻底,可转变为慢性。特点有间歇性流脓,鼓膜穿孔及耳聋,还可发生耳后脓肿、面瘫及颅内感染等严重并发症,可危及生命。治疗首先控制感染,必要时手术,并重视并发症的防治。 中耳炎otitis media系累及中耳(包括咽鼓管、鼓室、鼓窦与乳突气房)全部或部分结构的炎症性病变。一般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类。两者又分为非化脓性和化脓性两种。非化脓性中耳炎的治疗原则是去除病因和排除中耳积液。急性化脓性中耳炎应以全身应用抗炎药物和中耳引流为主。慢性化脓性中耳炎,一般分为单纯型、骨疡型和胆脂瘤型三类。单纯型用药物治疗;后两型需及时手术,彻底清除病灶。在各型的治疗中还应考虑听力重建手术。 中耳炎 中耳炎小儿中耳炎不少见,中耳炎有急性及慢性化脓性中耳炎。 急性化脓性中耳炎 小儿的咽鼓管位置水平,短而宽,小儿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增殖体炎及咽炎的发病率又较高,细菌容易经咽鼓管口进入中耳而引起急性炎症; 另外,婴儿若哺乳姿势不良或喂养不当,奶后呕吐,呕吐物进入咽鼓管易致继发性炎症;感染亦可由外耳经损伤的鼓膜进入中耳; 小儿患败血症或脓毒血症时细菌可经血流而致中耳炎。常见的致病细菌为乙型溶血性链球菌、肺炎双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流感杆菌或肠道的杆菌等。较大儿童患病时的症状有发热、耳痛、耳部流脓。婴儿由于不能诉述,仅表现为高热、烦躁、哭闹、夜间不能安睡,用手揉患耳或转动头部,常不愿吃奶,因哺乳时咽鼓管和中耳的压力均有改变,可引起耳痛。但这些早期表现常未能被家长或医生重视,每于鼓膜穿孔,脓液流出,高热下降时诊断才明确。由于婴幼儿颞骨鳞部、鼓部及岩部的骨缝未融合,中耳感染时可刺激脑膜而出现虚性脑膜炎体征。耳镜检查可发现鼓膜充血,若中耳鼓室内已有积脓时,鼓膜向外突出;若鼓膜穿孔甚小不易看清时,必须清洗外耳道后方可于鼓膜上见有闪光点,脓液从该处搏动性流出。治疗首选青霉素肌注,如由杆菌引起则可选用庆大霉素。流脓停止,鼓膜充血消退后应再用药一周左右以防病变隐蔽进行。局部用药,于鼓膜未穿孔时可滴1%酚甘油; 鼓膜已穿孔者随时擦去脓液,然后选用下列滴耳药物如2.5~5%的氯霉素甘油,0.5~1%的新霉素或15%磺胺醋酰钠,每天3~4次; 同时鼻部滴入0.5%麻黄素,以减轻咽鼓管粘膜的肿胀,改善中耳脓液引流。经治疗后若鼓膜穿孔不大者可愈合,听力一般不受影响。 慢性化脓性中耳炎 急性化脓性中耳炎如未及时治疗,急性炎症消失后,仍有继续流脓者,说明已转入慢性。尤其全身抵抗力低下时更易变为慢性。致病细菌为变形杆菌、绿脓杆菌及金黄色葡萄球菌。临床上常见的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有以下二型: (1)单纯型: 炎症仅局限于中耳粘膜层,很少扩展到骨质,病变程度较轻。平时呈间歇性流出粘液或粘液性脓液,一般不臭; 当有上呼吸道感染、不洁水流入外耳道后或全身抵抗力低下时,流出脓液量较多,伴有耳痛,称为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急性发作。听力有影响,以传导性耳聋为主,但程度不严重。耳镜检查鼓膜紧张部有中央性穿孔,鼓室粘膜充血,乳突X线摄片无骨质破坏阴影。一般不发生严重并发症。处理同急性化脓性中耳炎。穿孔小者可用50~100%三氯醋酸烧灼穿孔边缘,然后再用贴补法,使穿孔愈合。穿孔较大者,待至成年后,如鼓室感染已控制,咽鼓管通气良好,且耳蜗功能正常者可按鼓室内不同的病理变化作鼓室成形术以提高听力。 (2) 胆脂瘤型: 由于长入鼓室、鼓隐窝及鼓窦的上皮细胞脱落后聚集成团,为一无结构的角化物质,其中有胆固醇沉着形成胆脂瘤。后者压迫骨质,加上胆脂瘤中含有蛋白质分解酶,具有溶解及破坏邻近骨组织的作用,使骨质吸收,形成空洞。自耳道持续流出奇臭的脓液。耳镜检查: 穿孔大多位于松弛部或紧张部后上方呈边缘性穿孔,可见鼓室内有胆脂瘤、上皮堆积或肉芽等; 亦可为鼓膜大部穿孔;穿孔小者,小孔可被痂皮封住。听力减退较严重。乳突部X线摄片可见乳突如鼓窦区有骨质破坏,形成边缘整齐的空洞。需手术治疗。 急性化脓性中耳炎及慢性胆脂瘤性中耳炎易有下列并发症: ❶颅内并发症,如硬脑膜外脓肿、耳源性脑膜炎、脑脓肿、横窦栓塞等; ❷颅外并发症乳突炎、耳后骨膜下脓肿或颈深部脓肿; ❸颞骨内并发症,如迷路炎、面神经麻痹等。 ☚ 鼻窦炎 耳溢 ☛
中耳炎 中耳炎中耳炎系累及中耳 (包括咽鼓管、鼓室、鼓窦与乳突气房)全部或部分结构的炎症,是常见病、多发病。儿童因咽鼓管解剖上的特点、免疫力较差、易患上呼吸道炎和各种急性传染病等诱因,尤易罹患此病。 中耳炎一般分为非化脓性与化脓性二类,每类又分急、慢性二种。急性非化脓性中耳炎多为咽鼓管功能不良而使中耳内产生负压所致。中耳负压引起鼓膜内陷、粘膜血管扩张、浆液渗出,鼓室积液,导致听力减退、耳鸣和自声增强等症状。若不及时处理而成慢性者,常演变为粘连性中耳炎等后遗症(见“非化脓性中耳炎”)。 化脓性中耳炎则为化脓性细菌入侵所致。急性者多继上呼吸道感染经咽鼓管侵入中耳发病。炎症若仅累及中耳的粘-骨膜,则仅有粘膜充血、炎细胞浸润和化脓,比较安全,也容易处理。若炎症侵及骨壁或穿破骨壁到达邻近组织,则可引起各种颞骨内和颅内、外并发症,处理即较复杂(见“化脓性中耳炎和乳突炎并发症”)。其常见症状为发热、耳痛、耳鸣、听力障碍; 幼儿患者的耳痛和全身症状常较成人严重。一旦鼓膜穿孔,则耳痛消退,而代之以粘脓性耳漏(见“急性化脓性中耳炎”)。 慢性中耳炎多为急性中耳炎未治或治疗不当所致。根据病变限于粘骨膜或侵入骨质或伴有胆脂瘤,分别分为单纯型、骨疡型和胆脂瘤型。其症状主要为反复耳漏,听力减退。分泌物粘脓性或脓性,胆脂瘤型和骨疡型的脓液均有臭味(见“慢性化脓性中耳炎”)。一旦出现耳痛、头痛,则多为急性发作,或发生前述并发症,应予警惕。紧张部中央性穿孔多属单纯型,边缘性和松弛部穿孔则多示骨质破坏或胆脂瘤存在,且易发生颅内、外并发症。穿孔小而引流不畅者亦较危险。分泌物有无臭味,也是预测病变发展的参考。 根据病史和体征,各种中耳炎的诊断一般较易。非化脓性中耳炎须与鼻咽癌、外淋巴瘘、颞骨骨折等相鉴别。对化脓性中耳炎分泌物细菌培养及药物敏感试验常有助于诊治; 乳突X线摄片有助于三种乳突类型和有无并发症的鉴别。 非化脓性中耳炎的治疗应针对咽鼓管功能的恢复及上呼吸道病灶的处理(见“非化脓性中耳炎”)。急性化脓性中耳炎应以全身应用抗炎药物和中耳引流为主。由于抗菌药物的发展,急性中耳炎多可防治。慢性化脓性中耳炎的局部治疗重于全身治疗,应注意局部清洁、引流及消炎等措施。为防止或治疗并发症,骨疡型及胆脂瘤型须及时行手术,彻底清除病灶。在各型的治疗中还应考虑听力重建手术(见“鼓室成形术”)。 ☚ 耳气压损伤 非化脓性中耳炎 ☛ 中耳炎otitis medi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