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署感受夏令暑邪而引起的急性热证。多表现为突然昏倒、身热、恶心、呕吐、烦躁、大汗出、气粗(促)、面色苍白、脉细数,甚者发展成暑风、暑厥之极重证候 中署 中署中暑是由于外界环境温度过高引起体热平衡失调,水、盐代谢紊乱或因阳光直射头部导致脑膜、脑组织受损等所引起的高热、肌肉痉挛和虚脱等综合征的总称。在暑季和热区比较常见。 病因 除气象条件如高气温、高湿度、低风速等与中暑的发生有密切关系外,部队在下列情况容易发生中暑:原驻非热区部队初入热区,机体对热尚不适应,即投入强体力劳动;炎热气候下长途行军或修筑工事,负荷过重又未及时休息;晴天中午行军通过湿热无风地带;劳动中出汗过多、饮水不足、补盐不够;烈日下穿防护服或其他透气不良的衣服。此外,疲劳、发烧、睡眠不足,身体不适,急性感染及其恢复期,影响散热的某些皮肤病如痱子、晒斑等,某些药物如巴比妥盐,酚噻嗪和抗胆碱能药物均可诱发中暑。 发病机理 中枢体温调节障碍:得热超过散热,因而体热蓄积,不断增高的体温过度地刺激体温调节中枢,导致下丘脑散热中枢疲劳,于是出汗率逐渐减少,使体温进一步升高。体温过高时,由于中枢神经系统和其他组织广泛损害,产生和释放出一些致热物质如心肌抑制因子、溶酶体蛋白酶、前列腺素、血管紧张素、乳酸、5-羟色胺,儿茶酚胺等,其中一些因子作为递质而影响体温的调节。另外一些代谢分解产物如氨、尿素蛋白变性和内毒素等,可作用于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破坏其结构和通过递质含量的微小改变而影响下丘脑体温调节通路中的任何环节,使中枢体温调节功能紊乱,致体温升高。头部在强烈的阳光下曝晒过久,颅骨壁温度升高,部分可见光和红外线穿过颅骨,使脑部温度急骤升高,引起脑膜充血和脑组织的损害。 心血管功能损害:机体受热后为了促进散热,皮肤血管扩张,血流加快,血流循环量增加,内脏血流量则减少。由于大量出汗丧失水分,血液浓缩、粘稠性增加,有效血容量减少,增加了心血管系统的负荷,使心血管系统代偿性调节功能发生障碍,心输出量急骤减少,发展为循环衰竭。 出汗功能障碍:出汗功能障碍,影响机体散热、是发生中暑的重要因素。造成出汗功能障碍的原因可能与汗腺疲劳、脱水、静脉压升高、血液二氧化碳减少等因素有关。 缺钾:在热环境中劳动时,肾上腺分泌大量醛固酮,作用于汗腺与肾脏,使钾不断排出,造成体内缺钾。缺钾时可出现体位性低血压,晕厥;亦可损害心脏功能,使横纹肌溶解,体温升高。 水、盐代谢紊乱:机体受热而大量出汗,缺水、缺盐,如不能及时补充,则影响汗液分泌、蒸发散热,促使体温更快上升并加重心血管系统负荷; 氯离子大量丢失则引起肌肉痉挛。 凝血障碍:体温过高,毛细血管内壁受损害,使血小板凝聚,释放出血小板凝血活素;加上血流缓慢、酸血症等原因造成播散性血管内凝血,继而发生代偿性纤维蛋白溶解,引起广泛出血。 病理 脑组织与软脑膜充血、水肿,第三脑室、大脑导水管、第四脑室底部与小脑有点状出血。神经细胞肿大、变性。小脑病变尤为显著,浦肯野细胞变性、坏死。心肌心包膜与心内膜下出血,可有心肌纤维断裂、坏死。肾脏充血、肿胀、出血。病程超过24小时者,常有肾单位下段变性和坏死。肝小叶中心细胞变性或坏死,窦状隙和中央静脉扩张,严重病例有胆汁淤积和门静脉小支扩张;电镜下肝细胞微绒毛鼓起或变平、肝细胞破裂,沿窦状隙边缘有电子密度稀的空泡。汗腺可出现明显空泡性肿胀、细胞结构紊乱和汗腺腔阻塞,电镜下可见基底细胞变性。骨胳肌组织可发生空泡、变性和坏死。 临床表现 发病急骤,发病前常有全身乏力、大量出汗、口渴、头昏、头痛、胸闷、恶心、呕吐、注意力不集中、步态不稳。按其发病机理的不同可表现为中暑过高热、中暑衰竭或中暑痉挛。 中暑过高热(热射病):体温升高达40.5℃以上、皮肤潮红、干热无汗、烦躁不安、癫痫样抽搐、谵妄或昏迷。心动过速,心率可超过每分钟140次。心电图可出现T波低平或倒置与各种暂时性传导障碍。血压一般降低,如出现暂时性高血压,可能为颅内压增高所致。尿液检查可见蛋白尿,红细胞、白细胞和颗粒管型,轻症者可很快消失。重症中暑则可有少尿,尿呈棕色,尿中有色素管型、血红蛋白和肌红蛋白。肌红蛋白尿使尿外观如机油,是中暑的特征之一。清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乳酸脱氢酶、肌酸磷酸激酶等的含量升高。此外患者还可有二氧化碳结合力下降、动脉血pH值降低、血清乳酸值升高等现象。早期危重患者常因脑水肿引起脑疝造成呼吸衰竭而死亡。病程持续时间长者,由于脑、心、肾、肝等重要器官受到过热性损害或其他并发症而死于休克、继发感染、肾功能衰竭和全身广泛性出血。 中暑衰竭 是由于热引起的虚脱综合征,具有一般心血管功能不全的特点。单纯性中暑衰竭者,起病时即有皮肤血管扩张和大量出汗,以后可出现脸色苍白、皮肤湿冷,常感头痛、眩晕、耳鸣、口渴、疲劳、眼前发黑,体温正常或稍升高,脉搏、呼吸加速,血压降低,突然意识丧失、昏倒,但倒地后很快恢复神志。这种突然发生的晕厥常发生在炎热环境下长时间站立或改变体位时,乃由于皮肤血管扩张、静脉淤血和低血压引起的暂时性脑缺血所致。 中暑痉挛 轻症者有对称性小肌肉群颤搐或痛性痉挛、以两侧手指、腓肠肌为多。重症者躯干肌群也可痉挛。肋间肌与膈肌痉挛时,可出现呼吸困难。体温可轻度上升。 诊断 中暑过高热的诊断主要根据高温暴露史、高热,皮肤干热无汗和中枢神经系统的症状(如烦躁不安、抽搐、神志不清或昏迷等),并结合血清谷丙、谷草转氨酶、乳酸脱氢酶、肌酸磷酸激酶等。热衰竭和热痉挛的诊断主要依据高热暴露史及临床表现。中暑过高热需与脑型疟疾、大脑炎、脑膜炎、中毒性痢疾、脑血管意外等病鉴别。 治疗 野战条件下当发现有中暑前驱症状或轻症患者时,应迅速将患者移至通风荫凉处,卸下其武器装备,敞开上衣,解开腰带;如地面过热可铺上树叶、芭蕉叶或其他可隔热材料隔热。用冷湿毛巾擦拭皮肤并通风。口服冷开水或冷淡盐水,内服人丹-十滴水,用清凉油涂抹太阳穴与鼻孔两侧,一般轻症患者经上述疗法后可自愈。对重症患者可按下述热射病的急救治疗,尽量利用现场条件进行急救。肌注氯丙嗪、异丙嗪,然后迅速后送。中暑过高热的急救治疗原则是迅速降温,控制抽搐,纠正水、电解质和酸碱的紊乱,积极防治休克和其它并发症。具体方法包括: ❶对谵妄、昏迷或半昏迷和过度换气的患者,首先给予氧气吸入。 ❷迅速用冷湿毛巾包敷头部,并用加少量酒精的冷水或冰水擦拭全身皮肤至发红,同时通风,并按摩皮肤以促进血液循环。或在头、颈、腋窝、腹股沟等浅表大血管区放置冰袋或化学冰袋,盖上冷湿薄被单并通风,以加速散热。如有条件可戴冰帽,睡在化学冰毯上,移至有空调设备的病房内,冷水浸泡等均有利于迅速降温,快速体表冷却降温。常引起血管收缩,肌肉颤抖和惊厥,此时可辅用药物降温。当肛门内体温降至38.5℃左右时应停止降温。 ❸氯丙嗪25~50mg溶于5%葡萄糖生理盐水250ml中,静脉滴注,按病情在1~2小时左右滴完。如昏迷、抽搐、病情危重时也可加用异丙嗪25mg、杜冷丁50mg加入5%葡萄糖液100~200ml中静脉滴入。狂躁不安或抽搐尚未控制者,可用安定10mg静注或苯巴比妥钠0.1~0.2g肌注,10%水合氯醛灌肠,苯妥因钠(大仑丁)250mg静注等。采用氯丙嗪降温时要密切注意体温变化,观察心率、血压,要保持呼吸道通畅,老年人慎用,低血压者忌用。 ❹如血压过低不能使用氯丙嗪时可用氢化可的松200~400mg或地塞米松20~40mg溶于5%葡萄糖液250~500ml中,静脉滴注。 ❺有凝血障碍者输入新鲜全血或血浆,纤维蛋白原或输入富含血小板的新鲜血浆。当确诊有DIC存在时,可用肝素治疗参见“出血性疾病”条。当患者昏迷、少尿时,可用20%甘露醇或25%山梨醇液静注,已有严重肾功能衰竭时慎用。 ❻昏迷者可针刺十宣、人中、涌泉、合谷、内关等穴。体温下降后可服中药,以清热和恢复神志。对抽搐昏迷患者可加用至宝丹1粒或紫雪丹15g,研末加水灌入。 中暑衰竭应迅速将患者移至荫凉处平卧,松开衣服。神志清醒者给予口服冷盐水(0.1~1.0%),神志不清者可闻芳香氨醑液用针刺人中、合谷、内关、大椎等穴,并给予生理盐水或5%葡萄糖盐水静滴。补液后凡收缩压仍⪕80mmHg者可选用升压药如阿拉明、恢压敏等静脉滴注。缩血管药剂量不宜过大,使血压维持在90~100mmHg。达到组织灌注良好,有尿即可。中暑痉挛轻症者服淡盐水或凉开水和吃咸菜,在凉爽处休息,对抽搐较重者应输入生理盐水。必要时可静注10%葡萄糖酸钙或氯化钙10ml。精神紧张,可给予镇静剂如安定或苯巴比妥钠等。也可针刺合谷、足三里、承山、内关,推拿肩井等穴。 预防 ❶作好耐热锻炼,提高机体对炎热环境的适应能力。 ❷根据气象预报,合理按排作业,气温超过34℃时,应加强预防中暑措施。在最炎热季节行军时,多选早、晚行军或夜行军。作业或行军期间适当增加休息次数,延长休息时间。 ❸适当补充水、盐,重视生活保障。行军、作业时,原则上可凭口渴感任意饮水,少量多次,但应避免暴饮。补盐可按每人每日20g左右并尽量在膳食中补给。如感不足时可按0.1%浓度加入饮水中。住房要通风、干燥,保证8小时睡眠。注意皮肤清洁卫生,防止发生痱子与其他皮肤病。 ❹减少身体受热,加速机体散热。行军作业时应注意头部遮荫,防止太阳直射头部。在烈日下长时间作业者,可敞开衣领,卷起衣袖。如稍感不适,可用凉水湿毛巾包敷头部,也可用冷水洗抹皮肤。避免在通风不良处休息,作业时不穿新衣服,行军时背包不宜过大。各种式样的冷却帽、冰背心、冷却服等对防暑有一定的效果。适用于飞机、舰艇、坦克、装甲车上人员。改进防护服和防毒面罩,提高其透气和散热性能。 ❺做好卫生宣传和加强卫生监督,及时对全体指战员进行防暑教育,提高对预防中暑重要性的认识。对初到热区的战士,在行军及作业时要勤问、勤观察。如发现有中暑前驱症状时应立即采取措施,防止其进一步发展成中暑。此外,可根据不同地区的民间防暑经验和采用一般的防暑药物如人丹、急救水、六一散、行军散、藿香正气水、清凉油等。 ☚ 高原适应不全症 低温病 ☛ 中署zhōng shǔ1、内廷的官署。《后汉书·宦者列传·吕强》:"时帝多稸私臧,收天下之珍,每郡国贡献,先输中署。"注:"中署,内署也。"隋唐寺监所辖署的统称。如隋朝的太医、右藏、黄藏、乘黄、龙厩、衣冠、守宫、华林、上林、掌冶、导官、左校等署,其长官令皆从八品上。唐朝的钩盾、右藏、织染、掌冶、衣冠等署,其长官令,皆正八品上。 2、官署名。三国魏置,以监为长官。南朝宋省御府而置中署,属少府尚方令,掌作御用刀剑及诸玩好器物。《宋书·百官志上》:"(汉)尚方令如今中署矣。" 中署❶官署名。东汉灵帝置,为皇帝私人仓库,收集天下的珍玩钱物,由宦官掌管,后罢。南朝宋后废帝元徽(473—477)初省御府置,掌制作御刀、绶剑及诸玩好器物,隶少府右尚方。南朝梁置为大长秋所属诸署之一,任用宦官。
❷隋、唐时期各寺、监所属诸署中中等署的通称。 中署官署名。南朝宋置,属少府右尚方。《宋书·百官志上》:“宋高祖践阼,……又以相府细作配台,即其名置令一人,丞二人,隶门下。世祖大明中改日御府,置令一人,丞二人。……后废帝初,省御府,置中署,隶右尚方。”其职如汉之尚方,掌制备御用器物玩好。南齐置御府,属少府;梁陈复置中署,属大长秋。参见“细作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