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中经络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中经络

病证名。中风病中经、中络的统称。见《寿世保元》。病在经络,一般无神志改变,但见口眼斜,肌肤麻木,半身不遂,言语不利等症。与中脏腑相对而言,病情较轻。参见中经、中络条。

中经络

中风证候中中经、中络的统称。

中经络

中风之轻证。病在经络,一般无神志改变,但见口眼歪邪,手足麻木,语言不利或半身不遂。治以祛风养血通络,或滋阴潜阳,熄风通络。

中经络zhòngjīngluò

中风证候中经、中络的统称。见《寿世保元·中风》。病在经络,一般无神志改变, 但见口眼歪斜、肌肤麻木、半身不遂、言语謇涩等症。与中脏腑相对而言, 病情较轻。参见中经、中络条。

中经络

中经络

中经络是指肌肤麻木,口眼斜,半身不遂,语言不利而无神志改变的病证。《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邪在于络,肌肤不仁;邪在于经,即重不胜。” 《医宗金鉴·杂病心法要诀》:“盖口眼斜,肌肤不仁,邪在络也。” 《医学正传·中风》则认为“外无六经形证,内无便溺之阻隔,但手足不遂,语言蹇涩者,此邪中于经。” 然中络、中经之症难以截然分开。《寿世保元》称中经络。《医学发明》将惟见皮肤不仁,或麻或木,口眼斜的病证称为中血脉。《医门法律》将肌肤不仁称为中络。
中经络多因血脉空虚,外风乘虚袭入,或恼怒忧思,风阳内动等,致风挟痰湿横穿经络,旁及肢体,气血失调而发僻不遂等证。治以养血和营,通经活络为主,外感风邪者,加祛风散邪之品;肝风内动者,加平肝熄风之属。辨证施治一般可分为:
肝肾阴虚,风痰痹阻:症见平素头晕头痛,耳鸣目糊,夜寐不安,突然发生口眼斜,舌强语蹇,或半身不遂,肢体瘫痪,舌红苔腻,脉弦滑。病由肝肾阴虚,肝阳上扰,肝风挟痰湿上窜经络,而发生口眼斜,或半身不遂等症。治宜滋阴潜阳,化痰通络。方用镇肝熄风汤加减。方中龟板、白芍、天麻、天冬、玄参滋养阴血;龙骨、牡蛎平肝熄风潜阳;牛藤活血通络,行血下行;并可加钩藤、石决明、杭菊花、远志、菖蒲、胆星、全蝎、地龙等平肝化痰,通络等药物。
脉络空虚,风邪外中:《症因脉治》卷一论述中风病因时指出:“或坐卧当风,风入五内,或衣单被薄,卒遇暴风,或披星戴月,风露袭人,外邪乘虚入於诸经。”又说:“惟舌强难于言语,手足不能运动,知血弱不能养筋,宜养血舒筋,大秦艽汤主之。” 症见口眼斜,或见语言不利,半身不遂,并可兼见恶寒发热,肢体拘急,肌肉关节疼痛,舌苔薄腻,脉濡细或浮数。症由血虚脉络空虚,外中风邪所致。治宜养血和营,祛风通络。方用大秦艽汤加减。方中四物汤等养血和营;羌活、独活、防风、细辛、秦艽等祛风化湿;可酌加全蝎、地龙、僵蚕等活血通络之品。
凡见口眼歪斜,或半身不遂之中经络病证者,其病机均为血脉痹阻,经隧不通。故治疗总不离活血化瘀的原则。目前常用补阳还五汤治之。方中黄芪补气,气行则血行,益气以助血行;而芎、归、地、芍、桃仁、红花为补血通瘀之品;并可加白附子、僵蚕、秦艽等祛风通络之品。

☚ 类中风   中脏腑 ☛

中经络zhòng jīng luò

apoplexy involving meridians and collaterals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4 3:4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