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毒性细菌性痢疾
中毒性细菌性痢疾(简称毒痢),是以中毒症状为主的细菌性痢疾。主要见于体格比较结实的小儿,以3~5岁幼儿多见。近年发病率明显下降。
痢疾杆菌(国内以福氏及宋氏痢疾杆菌为主)的内毒素进入人体后,兴奋交感神经,促使体内产生大量儿茶酚胺类血管活性物质,兴奋血管上α受体引起全身微循环障碍,出现一系列变化。此病潜伏期可短至数小时,一般起病急骤,突然高热,常在肠道症状出现前即发生烦躁或萎靡、嗜睡,甚至惊厥。惊厥可反复发作,神志转入昏迷;或同时出现中毒性休克症状,面色苍灰,唇周青紫,四肢厥冷,皮肤花纹,肢端循环差,脉细速,心率增快,血压下降等,有的于反复惊厥后出现脑水肿,脑疝,突然呼吸、心跳停止,或出现呼吸衰竭、循环衰竭而死亡。临床按其突出症状可分成脑型、休克型及混合型。根据流行季节,接触史或不洁食物史,起病急,频繁惊厥,呼吸衰竭或循环衰竭症状以及脓血便等应考虑此病。但临床上典型痢疾大便未出现之前,或检验结果尚未证实之前,须与上呼吸道炎伴高热惊厥、流行性乙型脑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大叶性肺炎等鉴别。
本病需积极抢救治疗,一方面选用抗菌药物,如庆大霉素、卡那霉素,红霉素,氨苄青霉素等控制感染;另外应积极抗休克治疗,适当扩充血容量,纠正酸中毒,加用血管活性药物 (如654-2、冬眠药物、多巴胺等),同时应及时采用脱水剂,利尿剂解除脑水肿。因高热、惊厥及呼吸衰竭三者互为因果,因此须对症处理,积极采取各项措施,如降温、止痉、降低颅内压等,肾上腺皮质激素应用亦属必要。若出现呼吸停止,立即作气管插管,加压呼吸及应用人工呼吸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