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中暑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中暑zhòngshǔ

❶ 〈名〉病名,由于在高温中或烈日下受热时间过长引起,症状为头疼,眩晕,耳鸣,心悸等,重者可致虚脱、痉挛、血压下降:防止中暑。
【提示】又叫“发痧”、“中暍(zhòngyē)”。
❷ 〈动〉得中暑病:天气实在是太热了,已经有人中暑了。

中暑;中暑

◉ 中暑zhònɡ // shǔ  俗称“发痧”。患中暑病。〈例〉夏天户外活动时须小心~/ 今天太阳很热,他在长跑时中了暑。 中,这里不读zhōng。
◉ 中暑zhònɡshǔ  病,由于较长时间受烈日照射或室内温度过高,不通风引起。发病时头痛、耳鸣,严重时昏迷、痉挛、血压下降。〈例〉治疗~/ 把~病人抬到阴凉处,赶快为他散热降温,补充水分。

中暑zhòng∥shǔ

因暑热而引起的头疼等病症:林黛玉昨日回家又中了暑。(二九·674)

受凉、着凉;受热、中暑、受暑

○受凉shòu liáng

(动)受到低温的影响而患感冒等疾病:天冷多穿衣服,免得~|外面挺冷,当心~|昨天晚上~,今天发了高烧。

○着凉zháo liáng

(动)受凉:室内室外温差较大,出去容易~|快披上衣服,省得~了 |快把湿衣服脱下来,否则会~的。

●受热shòu rè

(动)受到高温影响而患中暑等疾病:伏天容易~|他路上~了,头有些发昏。

●中暑zhòng shǔ

(动)因烈日、闷热等引起头痛、眩晕、恶心等疾病症状:他~了 |大热天,容易~。

●受暑shòu shǔ

(动)中暑:天热容易~。

病状

病状

症(症候;症状;辨~) 诊 病象症象 证候
病况,症候:
中医称某些病象:气(肝~;湿~)
胸闷:胸满
夏季因时令之热而发的疾病:热(热病;低~) 瘅 疢(疾~或作)
中医指身体发冷发烧的症状:寒热
瘴气所致的疾病:瘴疠
中暑:暍(暑暍) 受暑
咳嗽:咳(謦咳;阵~;干~) 嗽(清~) 欬(欬嗽;謦欬) 欶 呛嗽
呛咳:呛喀
哮喘病:吼(~疾;~儿病) 哮 齁
肢体麻木:
肌肤肢体麻木,不灵便:不仁
肢体酥软发麻:酥麻
轻微的麻木:麻苏苏 麻舒舒 麻酥酥
酸疼发麻:酸麻
麻木火辣:麻辣
麻木无知觉:顽痺
中气不足、元气虚弱的病理现象:气虚
人体血色素不足:贫血 血亏
体内阴血亏损的病理现象:血虚
气血衰竭:血败气索
由病理引起的心脏跳动加速和节律不齐的症状:心悸
闭塞,郁结:闭结
大小便不利:
小便失禁:遗溲
小便不通或淋沥点滴而出:
小便不通的病:癃闭
男子性功能衰败,阴茎不举的病症:痿(痿症;阳痿;阴痿) 阴消预后不良的症候:恶候

另见:疾病 生病 外伤 感觉 知觉 糊涂

☚ 病状   头部症状 ☛

遭受

遭受

遭(遭历;遭罹) 挨(~打;~饿;~冻) 受(~气;~罚;膺受) 挨(~骂) 罹(~病;~祸)负(~伤;~屈) 被(~灾;~整) 遇(~艰;~刺) 婴(婴罗;婴丁;~疾中辍) 中(~暑;~弹;~箭) 蒙(~受) 着(~风;~雨;~凉) 罗丽
受到讥笑:负诮 取笑
 受到讥刺:负讥
 遭到后人的讥诮:贻尘
遭受忧患:负忧
 久遭忧患:淹恤
遭受艰难:履炭
遭到阻碍:受阻
受到控制:受控 受制
 受管辖:隶属
受压制:滞抑
受到压迫和侮辱:冤辱 撙辱 菀浊
蒙受恶名:收汙
充分经受:饱受 受尽 尝尽 备尝
多次遭受:历尽
(受到不幸或损害:遭受)

另见:受到 不幸 损害2 损失 遭遇2

☚ 遭受   遭受灾害 ☛

中暑sunstroke and heatstroke

暑热或暑湿内郁, 侵扰心神, 蒙闭清窍, 致高热神昏的病证。《元亨疗马集》中记载的黑汗和热痛均系此病。黑汗首见《肘后备急方》。《司牧安骥集》:“浑身肉颤汗如浆, 先去尾尖十字劈”, 即急性中暑。热痛首见《司牧安骥集》。《元亨疗马集》:“良马虽然千里程,忽萦热病不惺惺; 口中似火多频卧, 眼内如砂不转睛。”即慢性中暑, 多因暑热炎天, 负重劳役, 奔走过急; 或田间耕种, 烈日曝晒; 或厩舍狭窄, 通风不良,潮湿闷热;或车船运畜, 过度拥挤。暑热或暑湿之邪,由表入里,传入营血, 卫气郁闭, 开阖失常, 内热难泄,热积心胸,侵扰心神, 伤津耗液而发。根据病情急缓, 分急性型和慢性型。
急性中暑 证见发病急骤,高热神昏, 目瞪头低,四肢无力, 行走似醉, 气促喘粗, 浑身出汗; 继则突然昏倒,卧地难起, 目光狰恶, 眼球突出, 神情恐惧,肌肉震颤, 肢体抽搐。口色赤紫, 唇干舌燥; 脉象洪数或细数。治宜清热解暑,安神开窍。急用凉水冲头。方用消黄散或止渴人参散(《元亨疗马集》)加减: 党参(原方用人参)、芦根、葛根、生石膏、茯苓、黄连、乌梅、甘草、蜂蜜。神昏加石菖蒲、远志; 四肢抽搐加钩藤、菊花; 狂躁不安加茯神、朱砂。针鹘脉、太阳、耳尖、尾尖穴。并结合大量输液。
慢性中暑 证见精神沉郁,耳耷头低, 眼闭不睁,呆立如痴; 四肢倦怠, 行走无力, 步伐不稳, 形如酒醉,身热气喘, 大便干燥, 小便短黄; 继则倒地昏睡。口色鲜红, 口津干涩, 脉象洪数。治宜清暑化湿。方用香薷散或清暑香薷汤加减。针鹘脉、太阳、耳尖、尾尖穴。并用凉水冲头。
速将病畜移至通风阴凉处, 饮凉水,保持安静。

中暑

病名。
❶指感受暑邪而发生的一种急性病证。 见《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二。 症见突然闷倒, 昏不知人, 或身热烦躁,气喘不语, 牙关微紧, 或口开齿燥, 大汗或无汗, 脉虚数, 甚者昏迷不醒, 四肢抽搐。 治当移患者至凉爽通风处, 法当清暑、解热、 开窍, 先用辟瘟丹、 消暑丸灌服,后用益元散、 白虎汤、清营汤等。并可配用针刺、 刮痧、 冰水擦浴等法。 元气不足者,当调补元气为主, 少佐解暑。 一名中暍、 中热。详暑病、暑厥、 暑痫等条。
❷指暑风。 《医碥》卷一: “中暑, 或名暑风, 以与中风相似也。”参见暑风条。
❸指阴暑。 《时病论·中暑》: “洁古曰:静而得之为中暑。 东垣曰: 避暑乘凉得之者, 名曰中暑。 其实二说皆是阴暑之证……。”详阴暑条。
❹指暑日受寒, 腹痛吐泻者。 《六因条辨》上卷: “暑热相逼, 好食生冷, 不禁房欲,遂至肾阳内歉, 腠理不密, 寒凉暑湿, 乘虚直入, 顷刻胸腹闷痛,肢逆汗冷, 吐泻交作。此无论动静, 而即为中暑也。”

中暑

中暑zhongshu

高温环境下,人体产生的严重不良反应。正常人的体温由大脑皮层、间脑、延髓及视丘脑下部的体温调节中枢管理。人体产生的热通过传导、辐射、对流和蒸发而散失,从而维持适当的体温。当外界温度过高,长时间日晒、湿热或空气不流通的高温环境等阻碍了散热时,就会发生中暑。中暑按轻重分为:(1)先兆中暑:在高温或日晒下,出现头昏、耳鸣、胸闷、出汗、口渴、恶心等症状,这时只要改善环境,充分休息,症状很快会改善。(2)轻度中暑:体温达高于38.5℃时,除先兆中暑症状外,可有呼吸及循环衰竭早期症状。经及时处理,也会很快好转。(3) 重症中暑:除上述症状,体温可高达40℃时,并有昏迷、痉挛及呼吸、循环衰竭,还可以出现热痉挛,导致低血钠、低血氯、低血钙及维生素缺乏。对一般中暑病人应改善环境,给予含盐饮料,以及口服人丹、十滴水、霍香正气丸。对重症中暑病人应采取以下措施: (1)物理降温: 可在头部、腋下、腹股沟等处安放冰袋,并用50%酒精擦浴。(2)药物降温:氯丙嗪、非那根各25毫克,加生理盐水500毫升,静脉滴注。1~2小时滴完,3小时后可重复使用。如效果不好,可加用10毫克地塞米松。(3)补充水分和电解质:每日入水量需达3000毫升。(4)有循环衰竭时,应早期加用毛地黄药物。(5)有脑水肿时,及时应用脱水剂。重要的是加强宣传,大力提倡以预防为主的方针,避免发生中暑。

☚ 发热   泌尿系统 ☛

中暑heat stroke

系在高温环境下,体温调节功能发生障碍,引起体温急骤升高、水电解质失调、循环衰竭、中枢神经系统症状等一种急性而危重的疾病。由于周围环境不同(可为干热、湿热、强烈辐射等)和病人个体反应不同在临床表现上有差异,分为日射病型、热射病型、热痉挛型、热衰竭型等。日射病型,多因烈日或强辐射直射头部,引起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障碍,突然发生剧烈头痛、头晕、眼花、恶心、呕吐、兴奋不安、意识丧失、体温升高或不升;热射病型,是由强烈的辐射热作用在身体,病人体温急骤升高伴有排汗障碍、烦躁不安、嗜睡或昏迷等;热痉挛型,是因在高热环境下大量出汗造成电解质严重缺失,或大量饮入无电解质水使体内电解质浓度大为降低,病人主要表现为肌群抽搐,痉挛等;热衰竭型,主要由于病人体内水盐大量缺失导致严重循环障碍,表现为皮肤苍白并湿冷、脉搏细弱、血压下降、昏迷、意识不清等。治疗:降温、补液纠正电解质失调、维持重要脏器功能、对症等。

中暑

中暑Zhongshu

指人在烈日下或高温环境中工作,由于体温调节机能不适应,使体热不能适当散发而引起的高热症。
原因 人在代谢中要释放大量热能,这些热能在中枢神经系统调节下通过皮肤辐射、对流、传导及汗液蒸发方式向外发散,从而维持体温相对稳定。在外界环境温度较低情况下,人体主要通过前三种方式散热;而在外界环境温度较高情况下则主要是通过汗液蒸发来散热。但是,当外界温度太高,特别在潮湿和无风条件下从事剧烈运动,则由于体内产热增加,而汗液蒸发困难,使体温急剧增加而发生中暑。另外,在阳光直接照射下,由于红外线的作用,使脑膜和脑组织充血,颅内温度升高也会发生中暑。
症状 轻度中暑只有头晕、头痛、耳鸣、口渴、眼花、全身无力和恶心等感觉。严重者除有上述症状之外还有胸闷、面色苍白、脉搏细弱、血压下降,甚至出现肌肉痉挛、突然昏迷或心肺功能衰竭等症状。
处理 对轻度中暑患者应迅速让其离开炎热环境,到阴凉通风的地方休息,同时还要饮一些浓茶或淡盐水。对严重患者除采用上述措施之外,还要进行物理降温,如用冷水、冰块或酒精擦身。如果出现昏迷,除用手掐或针刺人中穴之外,还应马上送医院抢救。对肌肉痉挛患者应及时补充淡盐水,以纠正水盐代谢失调。为预防中暑,在炎热的夏季运动除要穿浅色运动服之外,还要戴太阳帽以免太阳直接照射头部,同时还要适当补充一些淡盐水。

☚ 过度疲劳   医务监督 ☛

中暑

长时间曝晒或高温环境作业,引起体温中枢调节功能失衡导致体液代谢和电解质紊乱的急症。轻者有低热、大汗、恶心呕吐,脉快和血压下降称之为热衰竭;重者高热、昏迷称之高热中暑;因水电解质紊乱,严重者可发生热痉挛。应立即离开高温环境,静脉补液,用冰降温,人工冬眠等治疗。


中暑

中兽医病症名。《元亨疗马集》称“黑汗风”。与现代兽医学中热衰竭类似。是受暑热熏蒸,心肺热极,气滞血瘀的一种急性热病。症状为神昏头低,目瞪痴呆,浑身肉颤,汗出如浆,气促喘粗,行如酒醉,口色赤紫,脉象洪数。治疗以清热解暑、宁心安神为原则。方用香薷散;针放舌底、耳尖、八字、尾尖和鹘脉等血。


中暑

机体在异常气象条件(高温、强热辐射,或高温、高湿等)下,发生以体温调节障碍为主的急性疾病。按发病机理分四型:1.热射病;2.热痉挛;3.热衰竭;4.日射病。按临床表现分三型:1.先兆;2.轻症;3.重症。国外按热对人体的效应分八类:热水肿、热晕厥、热痉挛、汗腺不分泌、普莱克利热(Prickly heat)、无汗症、过热和热射病。参见“农业”中的“中暑”。


中暑

病名。古称“中暍”。指高温季节感受暑热邪气而发生的一种急性病证。症见突然闷倒,昏不知人,或身热烦躁,气喘不语,牙关微紧,或口开齿燥,大汗或无汗,脉虚数,甚者昏迷不醒,四肢抽搐。治疗应立即将患者移至凉爽通风处,以避瘟丹等方药灌服,并可配用针刺、刮痧,冷水擦浴等法。

中暑

亦称“热损伤”或“体温过高”。人员因体热平衡失调、水盐代谢紊乱或因阳光直射头部导致脑膜、脑组织受损害等而引起的急性过热性疾病的总称。治疗可采取降温、补液急救综合措施。

中暑zhòng shǔ

《本草纲目》主治第3 卷暑(17)。病名。
❶指夏季炎热,感于暑邪而发生的急性病。证见《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叙中暑论》。症见突然闷倒,昏不知人,身热烦躁,气喘不语,牙关微紧或口开齿燥,大汗或无汗,脉虚数,或昏迷不醒,四肢抽搐。治宜急将患者移至凉爽通风之处,给服清暑、解热、开窍药剂,并可配合针灸、刮痧等疗法。
❷指暑风。《医碥》:“中暑,或名暑风,以与中风相似也。”
❸指阴暑。《时病论》:“洁古曰:静而得之为中暑。东垣曰:避暑乘凉得之者,名曰中暑。其实二说皆是阴暑之证。”

中暑heat apoplexy

指在高温作用下,体温调节中枢功能紊乱,机体产热大于散热,出现体温升高的状态。根据发热程度可分为:
❶中暑先兆:体温在37℃以下,表现出汗、口渴和胸闷等;
❷轻度中暑: 体温在37.5C以上,表现面色潮红、皮肤灼热和血压下降等;
❸严重中暑:体温在40℃以上,可出现昏厥、昏迷和痉挛等。

中暑zhòngshǔ

病症名。
❶夏季炎热, 感于暑邪而发生的急性病症(见《三因极一病症方论·叙中暑论》)。亦称中暍。症见突然闷倒、昏不知人、身热烦躁、气喘不语、牙关微紧或口开齿燥, 大汗或无汗, 脉虚数, 或昏迷不醒、四肢抽搐。治宜急将患者移至凉爽通风之处, 给服清暑、解热、开窍药剂,并可配合针灸、刮痧等疗法。先用避瘟散、玉枢丹、消暑丸( 《医部全录》: 绿豆粉、石膏、白矾、硫黄) 灌服, 后用益元散、白虎汤、清营汤等加减。参见中暍、暑风、暑厥、暑痫条。
❷指暑风。《医碥》卷一: “中暑, 或名暑风, 以与中风相似也。” 参见暑风条。
❸指阴暑。《时病论·中暑》: “洁古曰: 静而得之为中暑。东垣曰: 避暑乘凉得之者, 名曰中暑。其实二说皆是阴暑之证。”参见阴暑条。
❹暑日受寒, 腹痛吐泻者。见《六因条辨》上卷。

中暑

中暑

中暑是受热作用而发生的一种急性疾病的统称。这种疾病的分类,国内外尚不一致。我国法定职业病名单中仅规定有热射病、热痉挛及日射病三种; 但实际常按下列四型分类。然而临床上则往往难以区分,因通常表现多为混合型。
(1)热射病: 发病机理是体温调节功能障碍。一般认为是在高温环境下从事体力劳动时,如果机体的产热和从环境的获热(即热负荷)超过了其散热能力时,体内热量不断蓄积,就能发生本病。其症状是无力、头晕、头痛、心悸、眼花、耳鸣、恶心、呕吐、皮肤干燥灼红、体温显著升高(肛温常达41℃以上,甚至达43℃)、脉搏和呼吸弱而快。严重时可突然昏倒、意识丧失、嗜睡,乃至深昏迷。
(2) 日射病: 由于太阳辐射或强烈的热辐射直接作用于无防护的头部,致使颅内组织受热,温度升高,脑膜和脑组织充血而引起。但也有人认为日射病的发病机理实际上与热射病相似。其症状为头晕、剧烈头痛、眼花、耳鸣、恶心、呕吐、兴奋不安或意识丧失,体温有时升高。
(3) 热痉挛: 发病机理是水、电解质平衡失调乃至破坏。由于热环境下剧烈劳动时大量出汗,损失大量钠盐,此时若大量饮进淡水,则导致细胞水肿,而发生肌肉痉挛。主要症状是严重的肌痉挛伴收缩痛。肌痉挛以四肢肌、咀嚼肌及腹肌等经常活动的肌肉为多见,尤以腓肠肌为最。痉挛呈对称、阵发性。轻者不影响工作,重者疼痛难忍。体温多正常。
(4) 热衰竭: 一般认为是由于受热引起的外周血管扩张和大量失水造成循环血量减少,而引起颅内供血不足所致。本病一般起病迅速,先有头晕、头痛、心悸、恶心、呕吐、便意、大汗、皮肤湿冷、脉搏细弱、血压下降、面色苍白,继以晕厥。
中暑的病型分类是相对的,临床上往往难以截然区分。为了基层单位在职业病的登记和报告中便于掌握病情,区别疾病的轻重,劳动部、卫生部、全国总工会联合公布的《防暑降温措施暂行办法》中,将中暑分为先兆中暑、轻症中暑和重症中暑三种。
(1) 先兆中暑: 在高温作业场所劳动过程中,有轻微头晕、头痛、眼花、耳鸣、心悸、脉搏频数、恶心、四肢无力、注意力不集中、动作不协调等症状,体温正常或略有升高,但尚能勉强坚持工作者。
(2) 轻症中暑: 具有前述中暑症状而一度被迫停止工作; 但经短时休息,症状消失,并能恢复工作者。
(3) 重症中暑: 具有前述中暑症状被迫停止工作,并在该工作日内未能恢复工作或在工作中出现突然晕倒及热痉挛者。
凡能使机体热负荷增加或影响机体散热功能者,均能诱发中暑。在高温作业中劳动强度过大,工作时间过长,机体产热和从环境获热量均增加; 肥胖者活动时肌肉产热量增大; 饮酒后代谢产热增多等。这些均能增加机体热负荷而诱发中暑。高温环境下机体散热主要靠出汗,如出汗时间过长,或出汗速度超过400ml/h,可发生汗腺疲劳,而使出汗速度减慢或出汗停止; 或因各种疾病和其他原因使出汗功能受损或抑制者,均可诱发中暑。良好的循环功能是促进散热的重要保证。心血管疾病患者,劳动时心输出量增加很少,皮肤血管扩张能力又差,不能适应散热的需要,也是诱发中暑的重要原因之一。此外,机体对热的不适应、过度疲劳、睡眠不足、营养不良、年老体弱以及各种慢性疾病,均可影响机体的耐热能力,从而易于发生中暑。
从事高温作业,出现上述中暑症状时,即可确诊。先兆中暑与轻症中暑者应立即离开高温作业环境,到通风良好、荫凉地点,静卧休息,给予含盐清凉饮料,可逐渐恢复。重症中暑必须紧急抢救。凡确诊为热射病、日射病患者,应及时采取急救措施,将患者移至凉爽处,进行物理的、药物的或其他降温方法,加强护理,密切注意体温、血压和心脏情况。当肛温降至38℃时,应停止降温。对热痉挛患者,应及时补充水、盐,一般采用口服或静脉滴注。

☚ 高温作业   高温作业环境气象条件卫生标准 ☛

中暑

中暑

当人体暴晒于烈日下时间过久,或较长时间处于高热而潮湿的环境中,即会发生中暑。中暑症状一般可分为三类。
(1) 中暑衰竭:眩晕,面色苍白,尿量减少,呼吸浅快,脉搏加速,血压降低。有时肌肉有痉挛性疼痛。肛门温度可升高至39℃。
(2) 热射病:发病急骤,严重者可立即死亡。一般有头痛、昏晕、恶心等先躯症状。发病时面色发红,皮肤干热,体温急骤升高,神志不清,脉搏可不规则,呼吸不整,容易导致死亡,或有严重后遗症。
(3) 热痉挛: 见于长时间处于高热环境下的儿童。发病突然。因大量出汗,大量水和氯化物丢失,四肢或腹部肌肉产生连续性或间歇性的痉挛。
治疗应视主要症状而异,高热者应将病人立即抬到冷室或阴凉通风处,解松衣服,用风扇帮助散热。可用温水喷洒身体,并用毛巾拭擦全身皮肤,以促进皮肤血循环。头部可使用冷敷。全身冷水浴或冰水灌肠等因能使血管收缩,阻止热发散而不宜使用。昏迷病儿可服用芳香开窍药物如苏合香丸,或吸入芳香氨等刺激剂,肌痉挛者需静脉滴注生理盐水。
预防应注意防暑降温措施,夏天多饮含盐开水,避免太阳直晒时间过久,外出时带草帽。

☚ 触电   中毒 ☛

中暑

中暑

中暑是指夏月感受暑热,出现突然昏仆,不省人事,身热烦躁为特点的证候。
病名考证
中暑名见《三因极一病证方论》。《金匮要略》称外感暑热为“中暍”。《时病论》认为“中暑者,即中暍也,忽然卒倒,如中风状。”《证治汇补·暑症》:“中暍者,由劳役辛苦于田野道途,动而得之,伤足太阳膀胱经,重者昏迷卒倒……。”王安道认为中暑即“中热”,《医经溯洄集》:“暑热者夏之令也,大行于天地之间,人或劳动,或饥饿,元气亏乏,不足以御天令亢极,于是受伤而为病,名曰中暑,亦曰中热。”《医碥》,又称“暑风”,如说:“中暑,或名暑风,以与中风相似也。”叶香岩《三时伏气外感篇》:“暑令受热,昏迷若惊,此为暑厥。”王孟英注曰:“受热而迷,名曰暑厥……暑是火邪,心为火脏,邪易入之,故治中暑者,必以清心之药为君。”故暑厥亦属中暑范畴。
病因病机
由夏月在烈日或高温生产场所操劳作业,或长途跋涉,感受暑热,暑为火邪,内灼心包,故卒然昏闷仆倒。《类证治裁·暑症》认为:“中暑,由动而得之,阳症也,夏日远行阳气内伏,热舍于肾,水不胜火,烦渴喘促,猝然昏晕。” “中暑,则暑邪伤及脏腑。”《时病论·中暑》分析本病病机:“缘其人不辞劳苦,赤日中行,酷暑之气,鼓动其痰,痰阻心包所致。”中暑也可因盛暑酷热,深居密室,闭户塞牖,暑热郁闭,汗不得泄,心神昏冒,而卒然仆倒,不省人事。
治疗原则
如见突然昏闷,昏不知人,身热烦躁,气喘不语,牙关微紧或口开齿燥,大汗或无汗,脉虚数,或昏迷不醒,四肢抽搐等。宜急将患者移至凉爽通风之处。将八宝红灵丹或行军散等灌服。亦可配合针刺人中、十宣、合谷、足三里等穴位。如中暑昏倒途中,无医药设备者,可用大蒜捣烂取汁,冲开水灌服;或用毛巾、衣布蘸热汤熨脐中或气海穴,宜持续温熨。神志清醒后,见高热、烦渴者,可用白虎加人参汤,清热益气生津。如见伤津较甚者,可用王氏清暑益气汤或麦门冬汤。《杂病源流犀烛·暑症》说:“或年老及虚汗之人,不宜用寒冷,宜稍加温药行之,宜竹叶石膏汤加熟附子;或平昔阴虚多火,不可用温药,宜白虎加人参竹叶汤”;如见脾胃气虚者,“宜补中益气汤去升麻,加五味子、麦冬、黄连、黄柏、泽泻。”如伴湿浊,见呕甚胸闷,不欲食者,可加益元散等。中暑症见卒倒不省人事,治疗切忌香薷等温散之品,临床时宜加注意。

☚ 伤暑   痧证 ☛

中暑

中暑

中暑,是指发生于夏季的急性热病,其特点是起病急骤,壮热、自汗、口渴、面赤、气粗、脉洪大,为暑气侵袭机体而发病。中暑易致津伤气脱而昏迷、痉厥等危险证。此症,因正气虚,素体肾水下亏,夏季烈日下因疲劳、感受时令暑热之邪,热蒸汗泄,正气更易虚,伤津液而气脱,气机停阻,暑鼓激痰,壅塞心包,弥散至血脉所致。症见邪气侵入肺胃则身热、汗出、喘、烦渴、多言、倦怠少气或下血,发黄,生疹斑等;邪气侵入脑则呈现四肢搐搦,不省人事等,多见面垢、闷倒、昏不知人,冷汗自出,手足微冷,或吐或泻,喘满口渴,身热心烦,小便黄赤,头晕而痛,苔黄,脉洪数。这与中寒证之厥逆无脉,口鼻气冷,和中风证之手足搐搦,痰涌喉中有不同点。治以清暑泄热,益气生津,敛汗固脱,凉血开窍,熄风止痉等。太阴人用生脉散;少阴人用桂附藿陈理中汤、白何首乌理中汤;少阳人用朱砂益元散;太阳人用木果生汁饮之。

☚ 破伤风   暑滞 ☛

中暑zhong shu

be affected by the heat

中暑

heatstroke;sunstroke;suffering heatstroke (/sunstroke);be affected by the heat


中暑

heatstroke;hyperpyrexia

中暑

❶suffer heatstroke (or sunstroke);be affected by the heat
❷fever,headache,etc caused by exposure to strong sunlight; sunstroke;heatstroke

中暑zhòng shǔ

sun-stroke; heatstroke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4 14:16: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