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中日甲午战争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中日甲午战争

 中日“甲午战争”是近代帝国主义发动的第四次侵华战争,因这场战争发生在中国农历甲午年,史称“甲午战争”。1894年5月,朝鲜爆发东学党起义,朝鲜政府请求清政府帮助镇压。日本认为侵略中国的时机已到,便诱劝清政府出兵入朝后也随即派兵入朝,占领战略要地,蓄意挑起战争。6月,清军进驻汉城以南的牙山,同时日军也向朝鲜增兵。7月23日,日军攻占朝鲜王宫,成立傀儡政府。7月25日,日海军在牙山口外丰岛附近突然袭击中国运兵船,丰岛海战爆发,高升号被击沉,950名中国士兵遇难。27日,日陆军向牙山清军发起进攻,揭开了中日“甲午战争”的序幕。29日牙山失守。8月1日,中日双方同时宣战,“甲午战争”正式爆发。9月15日,日军分四路猛攻平壤的中国驻军,经过两日激战,平壤失陷,清军主将叶志超率守军仓皇逃跑。9月17日,日本海军联合舰队在黄海袭击北洋舰队,双方激战,各有损失,但中国损失较大。10月下旬,日军分陆海两路大举进攻中国,一路渡鸭绿江,连陷九连城、凤凰城,直入辽东腹地;一路由海上在花园口登陆,南攻辽东半岛,不战而取金州、大连,并于11月22日攻占旅顺。1895年1月,日军进攻威海卫。2月17日,威海卫陷落,北洋舰队全军覆灭。3月上旬,日军分三路进犯,连陷牛庄、营口、田台庄等战略要地。4月17日,清政府被迫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中日甲午战争结束。从此,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了。

中日甲午战争 - 近代中国历史 - 可可诗词网

中日甲午战争

 1894年至1895年日本侵略中国的战争。因战争爆发于农历甲午年,故称甲午战争。1894年(光绪二十年)春,日本乘朝鲜东学党起义,出兵侵入朝鲜,造成中日紧张局势。7月25日,日舰在牙山口外丰岛海面偷袭中国运兵船,爆发丰岛海战。8月1日中日双方正式宣战。开战后,李鸿章坚持避战求和方针,乞望列强调停,使清军处于被动挨打境地。9月15日平壤战败。17日日本联合舰队在黄海海面袭击北洋舰队,中国爱国官兵奋力抗击,双方激战五个半小时,互有损失,日舰稍占优势。北洋舰队遵李鸿章命退守威海卫军港,中国丧失黄海、渤海制海权。10月,日军兵分两路进攻中国东北:一路渡鸭绿江,攻占九连城、安东(今丹东),直进辽东腹地;另一路从辽东半岛花园口登陆,11月攻陷大连、旅顺。1895年2月,日军水陆夹击,攻陷威海卫军港,北洋舰队全军覆没。3月,又侵占牛庄、营口、田庄台。辽东人民自发抗击日本侵略者,但因清政府衰朽腐败,无法挽回败局。1895年4月17日,清政府与日本签订了屈辱的中日《马关条约》。从此,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中日甲午战争

中国人民反抗日本侵略的战争。日本明治维新后,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急于向外开拓殖民地,开始走上了对外扩张、掠夺的军国主义道路。他们制定了征服中国和世界的“大陆政策”,加紧扩张军备,等待时机,发动侵华战争。光绪二十年一月三日(1894年2月8日)朝鲜爆发了秘密结社东学党领导的农民起义,各地农民在“逐灭夷倭”、“尽灭权贵”口号感召下,纷纷响应,起义声势日益壮大。朝鲜统治者惊恐万状,无力镇压,请求清政府派兵支援。日本政府密切注视事态发展,开始阴谋活动,决定利用这一事件侵略朝鲜进攻中国。四月二十九日(6月2日)日本内阁会决议“向朝鲜派遣相当的军队”。会后日本参谋部决定设立战时大本营,并以保护使馆、侨民为借口,陆续派兵进入朝鲜,控制了军事要地。同时竭力怂恿清政府出兵,协助朝鲜“戡乱”,诡称日本政府“必无他意”。五月二日(6月5日)清廷派叶志超、聂士成率淮军一千五百人赴朝鲜,进驻牙山。不久东学党起义已被镇压,朝鲜国内局势趋于稳定,清政府建议中日两国同时撤兵,遭日本拒绝。日本为了驻兵朝鲜而制造借口。提出干涉朝鲜内政的“改革”方案。六月二十一日(7月23日),日本驻朝公使率军闯入朝鲜王宫,掳胁国王组成傀儡政权。六月二十三日(7月25日)日本迫使朝鲜大院君傀儡政权宣布“授权”日军驱逐在朝的中国军队。同一天,日本不宣而战,突然袭击中国驻牙山的海陆军。七月一日(8月1日),中日双方同时宣战,中日战争爆发。因为这一年是农历甲午年,故史称“中日甲午战争”。不久,清政府派出的各路援军齐集平壤,并令从牙山逃回的叶志超为诸军统帅。大敌当前,叶志超终日置酒摆宴,不做抗敌准备。八月十六日(9月15日),日军猛攻平壤,负责守卫平壤北门的左宝贵率部抵抗,杀伤敌兵多人,不幸中弹身亡,北门失守。叶志超率军逃出平壤,渡过鸭绿江,退驻中国境内的九连城,平壤失守。八月十八日(9月17日),中日两国海军在黄海海面进行了激烈的战斗。这场海战北洋舰队虽损失较大,但主力尚存。李鸿章为了保存私人实力,主张避战求和,命令北洋舰队躲在威海卫港内。九月二十八日(10月26日),日军大举进攻辽东,攻九连城、凤凰城、长甸、海城等地。十月十日(11月7日)、十月二十五日(11月22日)大连、旅顺相继失守。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日本以二万陆军攻陷荣城县,包抄威海卫后路,出动二十五艘兵舰封锁威海卫港口,威海卫腹背受敌。李鸿章拒绝了丁汝昌提出突围作战的要求,误失战机。形势危急之际,工作在北洋舰队的外国顾问、教官勾结民族败类、胁迫丁汝昌投降。丁宁死不从,自杀殉国。丁死后,舰队的美国顾问以丁的名义起草了投降书,交出全部舰只和弹药物资。至此,清政府经营十六年的北洋海军全部覆灭。清政府被迫与日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极大的灾难。

中日甲午战争

日本对中国发动的侵略战争。因战争发生在农历甲午年 (1894),故名。或称甲午战争。自明治维新后,日本逐步走上军国主义道路,制定了侵略中国和朝鲜的所谓“大陆政策”,加紧扩军备战,蓄意发动侵略。1894年春,朝鲜爆发了农民起义,国王李熙请求清政府出兵帮助镇压。日本为制造发动侵略战争的借口,也极力怂恿清廷出兵。6月初,清廷派总兵聂士成、提督叶志超率军近2000人进驻朝鲜牙山。日本见时机已到,遂派大军进驻朝鲜汉京,占领王宫,发动政变。随后又袭击牙山海面的中国运兵船,并向驻守牙山的清军发动进攻。8月1日,清廷被迫对日宣战。由于受李鸿章为首的妥协派的掣肘,清军接连失利。9月中旬,日军攻陷平壤,清军援将左宝贵战殁。17日,日军袭击丁汝昌统率的北洋舰队,李鸿章令丁汝昌退守威海。10月24日,日军第一军偷渡鸭绿江,攻陷九连城。次日,第二军从花园口登陆,向旅大地区进犯,将侵略战火引向辽南,安东(今丹东)、旅顺、大连相继失守。次年春,海城、牛庄、营口等地先后沦陷。2月下旬,东边道民团与清军密切配合,一举克复宽甸堡。3月初,韩登举 (韩边外)率领矿勇500多名,在海城重创日军之后,开赴辽阳前线,为保卫辽阳立下了战功。但终因辽东半岛已经失陷,败局已定,清政府被迫于4月17日,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宣告战争结束,使中国进一步半殖民地化。

中日甲午战争

1894~1895年中国军民抗击日本侵略的战争。时干支为甲午年,史称甲午战争。日本实际动员兵力24万余人,其中17.4万余人在国外参战。其拥有舰艇55艘排水量6.2万余t。清陆海军总兵力80余万人,北洋海军有舰船25艘,官兵4000人。清廷战败,北洋舰队覆灭,1895年4月17日,中日签订《马关条约》,日本既占台湾,又获2.3亿两白银的战争赔款。

中日甲午战争

中日甲午战争Zhong ri jiawu zhanzheng

1894年—1895年日本政府发动的对朝鲜和中国的侵略战争。因爆发战争的1894年(光绪二十年)是农历甲午年,史称“甲午战争”。日本从明治维新以后,迅速走上军国主义道路,首先把侵略矛头指向朝鲜、中国。1885年提出以10年为期的扩军计划,1887年制定《征讨清国策》,加紧扩军备战,伺机发动侵略战争。1894年1月朝鲜发生东学党起义,朝鲜国王李熙向清政府乞援。日本政府把这一事件看作发动战争的良机。6月2日内阁通过以保护在朝日侨为借口的出兵朝鲜的决定。5日成立战时“大本营”,调遣部队开赴朝鲜。与此同时又劝诱中国出兵赴朝,保证日本“必无他意”。6月5日清政府派直隶提督叶志超、太原总兵聂士成率淮军1500人入朝,驻汉城以南的牙山,并通知日本。鉴于东学党起义已被平定,朝鲜局势趋于平稳,清政府于6月8日向日本建议双方撤兵,遭日方拒绝。日本反而提出两国共同监督朝鲜改革内政的要求,继续增兵,蓄意扩大事态。到6月底入朝日军已达万人,占据了从仁川到汉城一带战略要地,不断向中国军队挑衅,战争迫在眉睫。面对日本的战争威胁,清政府内部意见不一,举棋不定。以光绪为首的帝党主战,但无实权。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后党主和,并占了上风。在慈禧太后的支持下,力主避战求和的李鸿章不作迎战准备,寄希望于俄、美等国出面干涉调停。西方列强均对日本采取偏袒态度,致使清政府希望国际调停的幻想破灭。7月20日,清政府命卫汝贵、马玉昆、左宝贵、丰升阿4军29营、总兵力1万余人入朝,驻守平壤。23日日军攻占朝鲜王宫,成立傀儡政权。25日日舰在牙山口外丰岛附近,向护送兵员的中国海军发动袭击。中国的“广乙”、“济远”两舰负伤,运输船“高升”号被击沉,船上中国官兵大部壮烈牺牲。同日,日本陆军4000多人向牙山的中国驻军进攻,挑起了侵略中国的战争。29日双方激战于成欢驿。日军先头部队在安城渡遭伏击,伤亡较大,继以重兵猛攻成欢。清军不支,叶志超、聂士成先后率部撤出,退至平壤。8月1日中日双方正式宣战。9月初日本政府任命山县有朋大将为第一军司令官,指挥日军第三、第五师团1.6万多人,分四路包围平壤,15日发起攻击。中朝军民奋起还击。左宝贵率部在平壤北门玄武门与敌展开血战,不幸中炮牺牲,阵地失守。清军统帅叶志超怯战失措,于当夜弃职逃走,导致全军溃退。16日平壤被日军占领。17日护送运兵船的北洋舰队返航途中行至大东沟海面,遭到日本海军中将伊东祐亨指挥的联合舰队截击。北洋舰队提督丁汝昌即令各舰列队迎战。双方激战5个多小时,傍晚日舰退走,黄海海战结束。北洋舰队损失5艘军舰,牺牲了邓世昌、林永升等优秀将领,日本亦有5艘军舰负重伤,丧失战斗力。双方各有损伤,中国稍重。李鸿章为保存实力,令北洋舰队退守威海卫 (今威海市), 不许巡海。日军掌握了海战主动权。10月下旬日军分两路大举进犯中国。山县有朋指挥的第一军从朝鲜义州渡过鸭绿江, 击败四川提督、北洋帮办大臣宋庆统率的清军, 接连攻占九连城、安东(今丹东)、岫岩、海城等地。清军在摩天岭、田庄台一带重筑防线, 坚决抵抗, 挡住日军攻势。由陆军大将大山岩指挥的日本第二军于10月24日在辽东半岛的花园口登陆, 进犯金州。驻守旅顺的清将徐邦道率部到金州御敌,因敌我力量悬殊,被迫于11月6日弃守。7日日军未经大战, 轻取大连。21 日日军分三路猛攻旅顺。徐邦道、程允等率部英勇抵抗, 因孤军无援而败。22日旅顺失陷。日军占旅顺后屠城4日。为了扫除进犯京津地区的障碍,1895年1月日本决定组成以大山岩为指挥官的“山东作战军”,20日日军以25艘舰船运送2万士兵在威海卫以东的荣成登陆。得逞后, 兵分两路直犯威海卫, 并用舰队正面封锁威海卫港。清军阻击陆路进犯日军,未奏效。2月1日、2日威海卫港南北炮台相继失守,北洋舰队被合围于刘公岛。北洋官兵在丁汝昌指挥下顽强坚守,伤亡惨重,处于困境。部分将领伙同洋员迫丁汝昌投降。丁不从,又拒绝日军头目劝降,11日夜自杀殉国。部下托其名致书投敌,刘公岛遂为敌占。清政府经营多年的北洋海军全军覆灭。鉴于淮系军队及北洋海军的失败,清政府起用湘系军队。1894年12月28日授湘军宿将、时任两江总督、南洋大臣的刘坤一为钦差大臣,督办东征军务、节制关内外各军,湖南巡抚吴大澂和淮军将领宋庆为副帅,征调军队100余营,6万余人,部署在山海关内外。1895年2月底,湘军两次向占据海城的日军发起反攻,均以指挥失当,各部配合不协调而告失利。与此同时,日军乘全歼北洋舰队之机,实现扫荡辽河平原的作战方案。3月上旬日军从海城出动,在6天之内攻占山海关外牛庄、营口、田庄台等战略要地,湘军全线瓦解。3月15日日军组成澎湖混合支队5000余人,乘坐8艘军舰,从佐世保军港出发进犯澎湖。20日日军在澎湖岛东端的里正角登陆,向清军炮台发起攻击,双方展开激烈炮战。清军主将朱上泮弃职渡海逃回厦门,所部瓦解。27日澎湖岛被日军所占。对日宣战后清政府一度中止了求和活动。1894年9月底起用罢黜多年的恭亲王奕訢主持总理衙门。奕訢出面请求英、美、俄等国出面调停。1895年1月派户部侍郎、总理衙门大臣张荫桓、湖南巡抚邵友濂为全权大臣, 聘美国前国务卿科士达为顾问, 赴日求和。日本政府以张、邵“全权不足”为借口, 拒绝谈判。2月2日日本首相伊藤博文提出要李鸿章任全权代表,方准议和。3月初,湘军在辽东全线溃败。清政府见败局已无可挽回, 被迫接受日本的无理要求, 授李鸿章以议和全权大臣。1895年3月14日李鸿章携其子李经方、美国顾问科士达乘船赴日。20日李鸿章与日本首相伊藤博文、外相陆奥宗光在马关春帆楼举行谈判。在日本的威逼利诱下,李鸿章与日本代表于4月17日签订了空前辱国的《中日马关条约》。日本通过这个条约取得大量政治经济利益, 勒索巨额赔款, 并割去辽东半岛 (辽东半岛后由清政府以3000万两白银赎回)、台湾及澎湖列岛等大片中国领土。中日甲午战争及 《马关条约》空前严重地损害了中国的利益, 进一步加剧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危机。战争结果也加速了日本工业和军事的近代化进程, 大大膨胀了日本军国主义势力侵略扩张的野心。

☚ 中法新约   光绪皇帝 ☛
中日甲午战争

中日甲午战争Zhongri jiawu zhanzheng

1894—1895年(光绪二十年至二十一年)由于日本向朝鲜发动侵略,并对中国海陆军实行挑衅而引起的中日战争,因战争爆发于旧历甲午年,故称中日甲午战争。日本为夺占朝鲜和发动侵略中国的战争,曾作了长期的准备。1894年,日本趁朝鲜东学党起义,出兵侵略朝鲜,并于7月25日在朝鲜半岛海面偷袭中国舰船,击沉高升号,同时,日军进攻牙山的中国驻军。8月1日,中日双方正式宣战。9月初,日军分四路进逼平壤,经15、16两日激战,平壤陷落。17日,日本海军联合舰队在黄海海面袭击清提督丁汝昌率领的北洋舰队,双方激战5个多小时,互有损伤,日舰首先退走,北洋舰队返归旅顺,后又按李鸿章命令退守威海卫。日军占领朝鲜全境并掌握了黄海、渤海的制海权,于10月下旬分海陆两线入侵中国。一路渡过鸭绿江,连陷安东(今丹东)、海城等地。另一路从辽东半岛花园口登陆,进逼金州。驻旅顺的爱国将领徐邦道赴金州迎敌,孤军奋战,伤亡惨重,金州失陷。11月,日军攻占大连、旅顺等地。1895年1月,日军在山东半岛成山头登陆,水陆夹击威海卫。李鸿章严令丁汝昌不许出战,如违令出战,虽胜亦罪。北洋舰队坐困港中,全军覆没。丁汝昌宁死不降,自杀殉国。威海卫失陷。同月,清政府调集部队6万余人,由两江总督刘坤一指挥,出关作战,由于将领的无能和军队的腐败,在3月上旬,连续丢失牛庄、营口、田庄台等地,退到锦州附近。由于军事上的连连失败,清政府内部的投降势力大肆活跃。光绪皇帝迫于形势,派李鸿章为全权代表赴日乞和。1895年4月17日,李鸿章与日方代表伊藤博文在马关签订了可耻的“马关条约”,中国半殖民地化进一步加深。

日舰击沉“高升”号及邓士昌像

☚ 中法新约   黄海海战 ☛

中日甲午战争

即“甲午战争”。

中日甲午战争

中国人民反抗日本侵略的战争。光绪二十年正月初三(1894年2月8日)朝鲜爆发了秘密结社东学党领导的农民起义,朝鲜统治者请求清政府派兵支援。日本政府以保护使馆、侨民为借口,也陆续派兵进入朝鲜,控制了军事要地。清廷派叶志超、聂士成率淮军1500人赴朝鲜,进驻牙山。不久东学党起义被镇压,清政府建议中日两国同时撤兵,遭日本拒绝。日本为了驻兵朝鲜而制造借口,六月二十三日(7月25日)迫使朝鲜大院君傀儡政权宣布“授权”日军驱逐在朝的中国军队。同一天, 日本不宣而战,突然袭击中国驻牙山的海陆军。七月一日(8月1日),中日双方同时宣战,中日战争爆发。因为这一年是农历甲午年,故史称“中日甲午战争”。八月十八日(9月17日)中日两国海军在黄海海面进行了激烈的战斗。此战北洋舰队虽损失较大,但主力尚存。李鸿章主张避战求和,拒绝了丁汝昌提出突围作战的要求,丧失战机。丁汝昌宁死不投降, 自杀殉国。丁死后,舰队的美国顾问以丁的名义起草了投降书,交出全部舰只和弹药物资。至此,清政府经营16年的北洋海军全部覆灭。清政府被迫与日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

中日甲午战争

中日甲午战争

中国人民反对日本吞并朝鲜、侵略中国的战争。因光绪二十年 (1894) 为农历甲午年,故称“甲午战争”。日本明治维新后,即蓄谋侵占朝鲜和侵略中国。1894年初出兵朝鲜,并于7月25日对中国海陆军发动突然袭击。8月1日,清政府被迫对日宣战。9月,中国陆海军在平壤战役和黄海海战中受挫。10月下旬,日军分陆海两路大举入侵中国。一路渡过鸭绿江,陷九连城,占安东,攻入辽东腹地;一路由海路在辽东半岛登陆,连陷大连、旅顺。次年1月,日军在山东半岛登陆,攻占威海卫军港。2月,威海卫陷落,中国北洋海军全军覆灭。3月上旬,日军分三路进犯,辽东半岛陷落,京畿震动。战争期间,部分爱国官兵进行了英勇抵抗,东北人民自发奋起抗击,给日军以沉重打击,但无法扭转清政府造成的败局。1895年4月17日,清政府与日本签订了卖国的《马关条约》。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 中法战争   马关条约 ☛

中日甲午战争zhong ri jia wu zhan zheng

Sino-Japanese War(1894~1895)

中日甲午战争

Sino-Japanese War of1894

中日甲午战争

简称甲午战争。清光绪二十年(1894)初,朝鲜发生东学党起义, 日本诱使清政府出兵后,即派兵入朝,占领战略要地,蓄意挑起战争。六月二十三日(7月25日), 日本海军在朝鲜牙山口外丰岛海面突袭中国运兵船,丰岛海战爆发。二十七日,陆军进犯驻牙山成欢驿清军。七月一日,中日双方正式宣战。九月初, 日军分路进攻平壤,经过十六、十七两日激战,平壤失陷,清军主将叶志超率军溃逃,退向中国境内。八月十八日, 日本海军联合舰队在黄海海面袭击北洋舰队,双方激战,各有损失,但以中国损失略重。九月下旬, 日军分陆海两路大举入侵中国。一路渡鸭绿江,连陷九连城、凤凰城、岫岩、海城,直入辽东腹地;一路由海上登陆于花园口,南攻辽东半岛,不战而取金州、大连,并于十月二十五日攻占旅顺。十二月二十五日, 日军在山东半岛成山头登陆,占领荣城县,进围威海卫军港。二十一年一月十八日(1895年2月12日),攻陷威海卫,旋北洋舰队全军覆没。二月中旬,日军分三路进犯,连陷牛庄、营口、田庄台。战争期间,清军部分爱国官兵奋起抵抗,东北人民亦自发英勇抗击。但清政府决意向日本投降。先派张荫桓、邵友濂赴日乞和,被拒后又依日本意向派李鸿章赴日议和。三月二十五日,中日《马关条约》签订,中国的半殖民地化和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5 8:04: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