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中性货币说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中性货币说

中性货币说

一种从中立角度分析货币作用的假说。
威克塞尔的中性货币说 瑞典学派的创始人威克塞尔提出,中性货币的含义是,在货币利率与自然利率一致,从而实现货币均衡情况下,对社会经济的运行只起交易媒介作用,而不发生任何积极影响的货币。
按照威克塞尔的意思,货币利率就是金融市场上实际存在的利率,自然利率就是指借贷资本的需求与供给恰好一致时的利率。威克塞尔认为,当只考虑货币的交易媒介而撇开价值贮藏职能时,买卖双方对于商品交换比例的确定取决于商品的边际效用,而不会由于货币参加交换而发生改变。就整个经济而言,如果货币利率与自然利率一致,投资(资本的需求)与储蓄(资本的供给)相等,物价水平稳定,货币因此而处于均衡状态,那么,各种商品的相对价格和产量以及生产要素的价格和产量,完全由实物因素决定,货币不起任何作用,即货币是中性的。为了维持货币均衡,威克塞尔认为,政府当局应制订一定的货币政策和其他措施,以促使货币利率与自然利率趋于一致,从而维持货币的中性,消除货币对经济的影响。
哈耶克的中性货币说 威克塞尔倡导的中性货币理论经米塞斯(1881~1973年)传至奥地利,得到了哈耶克的大力发展。他接受威克塞尔有关利率与物价关系的观点以及中性货币的概念。但他否认中性货币与物价水平的联系。他认为,一般物价水平变动与否,同经济是否均衡,货币是否中性并无直接的关系。只要货币数量不变,货币利率与自然利率一致,而商品的相对价格又不变,经济就会保持均衡,货币则保持中性。如果货币数量发生变动,不管是否会影响物价水平,都将导致商品的相对价格发生变动,并决定着生产的数量和方向,从而破坏经济均衡。
哈耶克认为,在静态经济中,生产结构保持不变,从而实现经济均衡的条件是:用于购买消费品的货币量与用于购买中间产品的货币量的比例,等于消费品需求量与中间产品需求量的比例,同时也等于生产的消费量与中间产品量的比例,即三个比例相等。在他看来,在发生自愿储蓄的情况下,虽然货币数量没有变化,但由于银行将自愿储蓄贷给生产者引起了币流(money flow)的变动,这使消费品的需求减少,中间产品的需求增加,二者比例的变化导致了生产结构的改变。其结果是,消费品价格下跌而中间产品价格上涨,一部分直接用于制造消费品的原始生产要素(土地和劳动)转用于生产中间产品。由于生产阶段越低级,生产阶段之间的价格差越小。所以,生产者会将原始生产要素尽可能地移到更高的生产阶段,这就引起了生产阶段和消费品产量的增加,迂回生产的延长,直到各生产阶段间的价格差均等为止。此时,消费品产量与中间产品产量的比例将等于消费品需求与中间产品需求的比例。经济体系的均衡又重新建立起来。在这个仅靠自愿储蓄的作用而形成的经济均衡过程中,货币没有产生任何有害作用而保持了中性。相反,如果通过银行提供信用的形式增加货币数量,生产者贷款的增加会引起中间产品需求增加和价格上涨,这使生产者用较大部分原始生产要素生产中间产品,结果导致消费品产量下降,价格上涨,从而形成强迫储蓄。与自愿储蓄不同,尽管强迫储蓄下的消费品需求没有减少,但消费者只能获得较少的消费品。为了保持原有的消费水平,一旦消费者的收入增加,消费品需求将扩大,这又推动消费品价格更快地上涨。消费品价格的相对上涨,会使现有的生产要素从中间产品的生产转移到消费品生产。结果,生产阶段将减少,迂回生产将缩短,最终爆发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此时,由于实现经济均衡的三个比例互不相等,因此,经济无法建立新的均衡。在哈耶克看来,其根源在于货币数量的增加使货币对经济失去了中性。所以,他认为,要避免经济危机的发生,就必须稳定货币数量,使货币对经济保持中性。为此,他反对弹性货币政策,主张弹性较小的金本位制度,以保持货币数量的稳定及其货币对经济的中性。哈耶克认为,市场经济受到货币干扰的根本原因在于国家垄断了货币的发行权。因此,他断言,如果废除国家发行货币的垄断权,建立一个由私人按照交易需求提供货币的良好货币制度,即实行所谓的“货币的非国家化”,货币的供给量就会等于市场的实际需要量,通货膨胀与经济危机就能够避免。他认为,中性货币理论为货币政策的实施提供了一个准则。要避免货币数量增加所引起的相对价格的变化,使货币保持中性,首要的条件是使货币总流量(货币量与货币流通速度的乘积)固定不变,除此之外,还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所有价格都能按照商品供求状况上下波动;二是用货币签订的长期契约都建立在对未来价格变动的准确预期基础之上。
格利和肖的中性货币分析 在美国经济学家格利和肖看来,只有在下列两种情形下,货币对经济才具有中性作用。
❶在新古典主义的静态均衡分析中,一切货币都是“内在货币”(即以私人内部债务为基础,由金融中介机构债务组成的货币资产)。当一切货币都是内在货币时,货币政策对经济的实际变量不起作用。
❷在初始经济中,一切货币都是“外在货币”(即以外国证券、政府证券、或黄金为后盾,或无后盾的货币)。所谓“初始经济”,是指包括消费者、工商企业和政府三个部门,以及劳动力、当期产出和货币三个市场的经济。他们认为,当一切货币都是“内在货币”或“外在货币”时,名义货币量的变动除了使商品价格、名义债券量和货币工资率成比例变动外,对这些经济变量(包括利率)的实际存量和流量以及相对价格不起作用,因而货币是中性的。但是,当同时存在“内在货币”和“外在货币”时,例如,当商业银行既持有企业债券,又持有外国证券、政府证券和黄金,并作为其货币负债的后盾时,货币就不再是中性了。因为,商业银行因购买企业债券所增加的名义货币量使商业银行债券实际持有量相对于货币负债实际量增加了,这意味着私人部门(消费者和工商企业)的企业债券实际持有量相对于它们的货币实际持有量减少了。结果引起均衡利率降低,经济中的其他实际变量相应变化。他们甚至还认为,如果考虑到初级证券(消费者、工商企业和政府这三个非金融支出单位的负债)的差异性,那么,即使经济中所有货币都是“内在货币”,名义货币量的变动也可能引起利率、产量和财富的变动。其理由是,中央银行或商业银行可以只买卖几种未清偿证券中的一种,从而改变非金融支出单位的资产构成。在引进非银行金融中介机构以后,他们又断言,当“内在的非货币间接资产”与“外在的非货币间接资产”(即货币系统发行的定期存款)同时并存时,货币的中性也将遭到破坏。
帕廷金的中性货币分析 D·帕廷金(1922~? )认为,货币对经济保持中性的前提条件是劳动、商品、债券和货币四个市场的全面均衡。当这四个市场处于均衡状态时,不论是通过政府直接把新货币投入商品市场,还是通过银行系统把新货币注入经济体系,货币数量的增长都将引起均衡价格水平的同比例上涨,但不会改变均衡利率水平,因此,货币数量的增长便不会影响经济体系的“实际均衡状态”。此时,货币对经济具有“中性”作用。帕廷金认为,要使增加的货币数量对实际经济均衡不产生影响,从而维持货币的中性,必须具备六个中性货币条件:
❶实际工资反应高度灵敏。这个条件要求货币经济长期处于充分就业状态,否则,货币数量的变动就会影响实际工资的变化,从而影响就业和产出。
❷不存在货币幻觉。在商品市场上,如果物价上涨和人们收入增加,货币幻觉就会产生,这会改变人们实际支出在实际收入中的比重,从而扰乱经济均衡。在劳动市场上,劳动供给通常取决于货币工资而不是实际工资,当物价上涨时,劳动市场上的货币幻觉可能导致就业和产量的增长,从而使货币失去中性。此外,如果在物价上涨时未能及时地调整税率,那么,税收中的货币幻觉就改变了收入分配,这也会扰乱经济均衡,使货币失去中性。
❸不存在收入分配效应。如果财富和实际收入的分配发生了变化,例如,当物价上涨时,在收入分配的变化不利于工资收入者,有利于利润收入者;不利于固定收入者,有利于非固定收入者;不利于债权人,有利于债务人;不利于私人部门,有利于政府的情况下,货币都将失去中性作用。
❹价格与利率的预期具有一致的弹性。当货币供给量增加导致物价上涨时,这个条件要求人们不把这种情况当作物价超越利率进一步上涨的预期依据,如果存在这种预期,人们就会改变经济活动,进而影响整个经济的均衡。
❺不存在支付利息的政府债务。如果私人部门持有付息的政府债券,就会产生一种金融资产净值效应。该效应是指,在货币供给量增加,物价上涨的情况下,债券利率不变和实际产值不增加,将使债券实际价值下跌。由于债券实际价值与物价成反比关系,此时,货币就会失去中性。要维持货币的中性,就必须要求债券利率与物价保持浮动,使债券的实际价值与物价上涨相适应。
❻外在货币不能与内在货币同时并存。当这两种货币同时存在并且变动不一致时,就会导致货币失去中性。因为内在货币可以与企业债券相互抵消,而私人部门的实际金融财富仅为外在货币。当外在货币增加一倍,物价也会上涨一倍,则私人部门实际金融资产净值(即外在货币)与原来相等,但包括内在货币在内的货币总额的实际价值则下降。于是,人们将压缩实际支出,使之低于充分就业水平,迫使均衡利率下降,以恢复实际支出水平。要使货币保持中性,必须使内在货币与外在货币同比例增加;此时,金融资产对负债的比例将恢复到原来的水平。

☚ 货币弹性理论   管理通货政策说 ☛
中性货币说

中性货币说Neutral Mo-ney Theory

现代资产阶级经济学中一种货币理论和经济危机理论。由瑞典学派的魏克赛尔最先提出,奥地利人哈耶克 (Friedrich Au-gust,von Hayek,1899~ )将其发展为著各的中性货币理论。即认为货币利率与自然利率一致时,物价稳定,经济均衡,货币对经济便是中立的,不发生扰害作用的货币理论。哈耶克曾担任奥国经济波动研究所所长,先后应聘任伦敦大学教授、芝加哥大学教授、联邦德国浮莱堡大学教授。1929年著《货币理论与商业循环》一书,1931年出 《物价与生产》一书,接受魏克赛尔的利率与物价的关系及其中性货币思想,反对一般物价水平的概念。主张在货币利率与自然利率一致时,货品相对价格不变,经济可保均衡,因而货币对经济便是中立的。至于一般物价水平变动与否,则与经济是否均衡、货币是否是中立的无关。他认为,变动货币数量,不论其对一般物价水平有无影响,都必然会使商品的相对价格发生变化; 而决定着生产的数量和方向的是商品相对价格的变动。因此,为了使货币保持中立,达到经济均衡,就必须使货币数量不变,以使商品的相对价格不发生变动。并认为,假如货币数量不变,只依靠储蓄以扩张生产,则可达到新的均衡。反之,假如膨胀信用,增加货币数量以扩张生产,则不能建立新的平衡,而必然发生危机。他反对弹性通货政策而拥护弹性较少的金本位制度,借以稳定货币数量,使货币对经济保持中立性。此即哈耶克倡导的中性货币理论。

☚ 收入数量说   供应学派 ☛
00001940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4 2:2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