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中山陵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中山陵 位于钟山第二峰南麓,是孙中山先生的陵墓。1925年,孙中山先生在北京逝世以后,其葬事筹备处决定在钟山南麓选址建陵,并在全国广泛征集陵墓设计方案,著名建筑师吕彦直设计的图案获首奖,并被聘为陵墓总设计师。1926年3月12日举行奠基典礼,至1929年春建成。墓室海拔158米,相对高度为73.33米,陵墓面积八万余平米方。从陵墓入口处上达祭堂共有10级平台,392级台阶。整体建筑布局呈警钟状。中山陵的续建工程至1931年10月全部竣工。中山陵座北朝南,正前方为半月形广场,广场入口处为福建花岗石建成的三阙门式仿古牌楼式牌坊,上有孙中山先生亲笔所书“博爱”两字。整个陵墓成中轴式对称,牌坊后依次为墓道、陵门、碑亭、望柱、祭堂、墓室。祭堂门楣上,雕有阳篆“民族”、“民权”、“民生”6字,上下檐间嵌有孙中山先生手书“天地正气”竖匾。祭堂有拱门3座,各有镂花紫铜门2扇。祭堂顶作穹窿状,中央有大理石坐像,是法籍波兰雕刻家保尔·朗多夫斯基1930年在巴黎用意大利白石雕成。两壁墙上刻有孙中山先生手书的建国大纲全文。祭堂后为墓室,呈覆釜状,中央为大理石圆穴,四周围以大理石栏杆,长方形石棺座上安置着捷克雕刻家高琪所雕大理石卧像,像下5米左右为孙中山先生灵榇所在处。所有谒陵者进入墓室后均会自然地俯首向孙中山先生卧像行注目礼,这样的建筑格局在我国尚属罕见。中山陵“前临平川,后拥青嶂”,以传统风格为主,兼蓄西方建筑之精华,无论是形体组合、色彩运用、材料安排和细部处理,均获得了极大的成功,使其以庄严、肃穆、雄伟的特色、永远屹立于世界建筑之林。 〔现代散文〕钟山似一条巨龙盘蜒在南京东郊,山虽不高,但名气极大,这是因为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的陵墓座落在山的南麓。山因陵胜,陵依山雄,巍巍陵墓,增辉锦绣山河。 我喜欢游中山陵,可以讲百游而不厌。近20年的导游生涯,已无法计算我究竟爬了多少次中山陵,我觉得它不仅是一个旅游的景点,而且是一个课堂,它给人启迪,教人奋进。 我喜欢这里的环境,伟陵前临平川,后拥青嶂,四周万松森列,气势雄浑。左有流徽湖,右有前湖和紫霞湖,湖山映衬,相得益彰。巍峨的峰峦,参天的松柏,掩翳的修竹,扑鼻的香梅,芬芳的丹桂,以及灿烂的山花,四季交辉。春可踏青,夏宜避暑,秋适登高,冬天赏梅,四季宜人。冬春来这里游览,阳光和煦,登陵使人体暖,赏花叫人叹绝,夏天城内骄阳似火,热浪滚滚。这里“云木沉沉夏亦寒”;每当秋高气爽,层林尽染,“桂花香动万山秋”时,漫步在这无径不竹,无荫不松的天地中,松涛如潮,心胸如洗,心旷神怡,流连而忘返。那种“落叶无人松径冷”的悲凉气氛已一去不复返了。 我喜欢中山陵的建筑。花岗石与蓝色琉璃瓦构筑的这座形似自由钟的陵墓,庄严肃穆,刚正不阿,象征着孙先生为国民革命而奋斗的坚强不屈的精神。中山陵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是目前我国难觅的一块旅游净土,一块给人向上、欢快、奋进的净土,难怪孙先生的外甥女戴成功来宁谒陵时说:“真没有想到外公的陵墓保存得这样完好,管理得这样有秩序和清洁。” 中山陵建成后,曾历经八年沦陷、十年浩劫等历史动乱,但中山陵始终巍然屹立,平安无恙。可见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先生是受到全国各族人民和全世界人民的尊敬爱戴。 登上陵墓的最高平台,回首四顾,巍巍钟山,莽莽苍苍,山前平川似绣,新楼浮天,遥望明城墙的护城河细如白练,远处青山隐隐,似乎可见“双龙戏珠”的奇特景观。这里的天,这里的地,万象更新。我一生致力于旅游事业,每当我接待一批海外归来的华人,告别时,我都托他们告诉海外侨胞,尤其是台湾同胞趁此良辰来大陆看看。中国的大门永远敞开着。我曾在一份杂志上读到于右任先生生前写的诗句:“葬我于高山兮,望我大陆,大陆不可见兮,只有痛哭!”与其带着这种遗憾归去,不如“安得如鸟有羽翅,托身白云还故乡。” 如果孙先生在天有灵,看到祖国大业兴旺,一定会得到宽慰并含笑于九泉。 两千载帝制,首义功归先行者;积四千年经验,遗言启迪后继人。 (周锦骝) 〔民间文学〕 南京东郊的钟山,有许多名人葬在山麓。其中最有名的就要数中山陵了。这座陵墓的墓址,是孙中山先生自己选定的。 1912年的春夏之交,孙先生为了南北一统大业,主动辞去了民国大总统的职务,直到这时,孙先生才有暇从百忙之中抽身去东郊散步。 孙先生带着胡汉民等人,骑马来到了现今中山陵的陵址。 大家向四围眺望,只见远处的天印山象一方石印,远远地耸立在正南面。远处的秦淮河象一条玉带,隐隐约约地由远处向南京城流来。山水的北边是一片平畴原野,千门万户的南京城被明城墙紧紧地裹住,城墙与紫金山之间是莽莽苍苍的林涛树海,气势确是雄伟!孙中山看到这儿,不由感慨万千地说:“这儿前临平川,后拥青嶂,真是一片宝地啊!当初朱元璋为了选择自己的陵址,动了不少脑筋,以至于把灵谷寺的寺址都迁走了,可是他怎么没看中这块地方呢?明孝陵和这里相比,未免太低太矮了!” 胡汉民听孙先生这样讲,连忙接着说:“要从风水的角度来讲,这里前有照,后有靠,山环水抱,风光秀丽。明孝陵尽管也占山水之胜,可是哪能和这里相比呢!” 几个人一边议着,一边走着,转眼就来到了现今中山陵广场处。这里大树成荫,绿草茵茵,煞是喜人,孙中山先生一行便在树荫下躺下休息。 孙先生看看四周的环境,若有所思地笑了一笑,对周围的随从说:“徜若我死了以后,国人能在这里给我一块土,让我安葬在这里,那就太好了!” 1924年11月,孙先生不顾重病在身,毅然北上商谈国是。次年病重,据说临辞世前,还曾关照身边的人,叫他们在他去世后,将他葬在紫金山麓现今的墓址。 孙中山先生去世以后,国民党按照孙中山先生的遗愿,在紫金山东麓,为他建造了一座自由钟式的陵墓,不论是谁见了这座陵墓,都会觉得这座陵墓址选得特别好。 (袁晓国 整理) 中山陵 孙中山的陵墓。座落江苏南京东郊钟山(紫金山)南麓,吕颜直主持设计施工。1926年6月动工兴建,1929年春落成,同年6月1日孙中山灵榇由北平(今北京)碧云寺移此安葬。陵园傍山而筑,座北朝南,主要建筑逐渐升高,依次为牌坊、墓道、陵门、碑亭、祭堂和墓室等。总面积四万五千多亩,其中林木面积三万二千亩,苍松翠柏,漫山碧绿。布局严整,气象雄伟,具有我国传统的民族风格。196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中山陵孙中山陵墓。位于南京市区东部紫金山(钟山)中部的小茅山南坡。陵园主要建筑有广场、牌坊、墓道、陵门、碑亭、祭堂和墓室等,占地约130hm2。墓室海拔158m,为长方形墓穴。牌坊至墓室,经过392级石阶、8个平台,距离700m,高差70m。孙中山于1925年3月12日逝世,祭堂正中安放高4.6m用汉白玉雕塑的孙中山全身坐像。陵园总面积约3000hm2,其中森林面积约2130hm2。总体规划吸取了中国古代陵墓布局的特点,采用轴对称的平面。甬道长375 m,宽40 m,高差70m。陵墓的单体建筑造型基本采用传统帝王陵寝的形式,用蓝色琉璃瓦屋顶,花岗石墙身。主体建筑祭堂将方形平面的四角突出,形成四个耳室,祭堂内部以黑色花岗石立柱和黑色大理石护墙衬托中间孙中山的汉白玉石坐像。陵墓于1926年1月筹建,1926年3月12日奠基,1929年春建成,1929年6月1日举行奉安大典,遗体由北京碧云寺运抵南京中山陵安葬。 中山陵 112 中山陵在南京市钟山南麓,由著名建筑师吕彦直设计,1926年1月兴建,1929年春建成,同年6月1日孙中山遗体由北京移此安葬。陵园面积4.5万亩,建筑由南向北有牌坊、墓道、陵门、祭堂和墓室等,有石阶392级相连。雄伟壮观,庄严肃穆。祭堂为仿古宫殿式建筑,内有孙中山石雕全身坐像,四周有浮雕及《建国大纲》全文。最后是墓室,中央安放孙中山灵柩,棺上有孙中山大理石卧像。 ☚ 明孝陵 雨花台 ☛ 中山陵 340 中山陵见07112条。 ☚ 郭沫若故居 鲁迅墓 ☛ 中山陵 中山陵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钟山风景名胜区钟山景区中部,钟山第二峰南坡,为我国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的陵墓。孙中山(1866—1925),名文,字逸仙,广东香山县(今中山市)翠亨村人,1925年3月12日病逝于北京。遵照其安葬于钟山的遗愿,遗体于1929年6月1日由北京碧云寺运抵南京,安葬于现址。陵墓于1926年1月动工建造,1929年春建成,系我国著名建筑师吕颜直设计。坐北朝南,呈自由钟式,依山而建,后拥青山,前列翠峦,气势宏伟,庄严肃穆,令人有崇高仰止之感。主要建筑有牌坊、墓门、祭堂、墓室、碑亭等,占地面积8万平方米,整个陵园面积3千多公顷。墓室海拔高度158米左右,自墓道进口处至墓室,平面距离约700余米。墓道长480米,宽40米。陵墓正门作拱形,门上镌孙中山手书“天下为公”四字。进门为碑亭,中立“中国国民党葬总理孙先生于此”石碑,高9米。从陵墓入口处到达祭堂有花岗石石阶八台,共392级,最后为仿宫殿式祭堂,开3个拱门,门楣上刻“民族、民权、民生”横额,门楣上端居中刻孙中山手书“天地正气”四字,堂作穹窿状,正中为孙中山大理石坐像,高5米。坐像四周刻孙中山革命故事浮雕,墙壁刻孙中山手书遗著《建国大纲》全文。堂后为墓室,墓门有孙中山手书“浩气长存”横额。墓室圆形,直径18米,高11米,顶为穹窿状,中央为大理石墓穴,直径4.33米,深5米,正中安放孙中山汉白玉卧像,卧像石座之下5米深处安放着孙中山的遗体。陵园附近还有孙中山纪念馆、音乐台、光化亭、流徽榭等纪念性建筑。 ☚ 2. 南京钟山风景名胜区 明孝陵 ☛ 中山陵孙中山的陵墓。位于南京紫金山南坡。1926年奠基,1929年建成。陵园由广场、牌坊、墓道、陵门、碑亭、祭堂、墓室等组成,占地130公顷。布局严紧,规模宏大,造形运用了中国传统建筑的处理手法。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参见“旅游”中的“中山陵”。 中山陵位于江苏南京钟山第二峰小茅山的南麓。建于1926—1929年,占地二千多亩。背拥青嶂,面临平川,布局严整,气势磅礴。有牌坊、墓道、石门、碑亭和墓室,几乎都用花岗岩、大理石筑成,色调和谐,庄严肃穆。从陵墓进口的牌坊上到墓室,共8个平台,292级石阶,平面距离700米,高差70米。石级尽处,进入祭堂。后面是墓室,中央是长方形墓穴,下面安放着中山先生遗体,上面是大理石卧像。参见“工程技术”中的“中山陵”。 中山陵 中山陵位于江苏南京市东郊紫金山南麓。是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的陵墓。1929年建成,面积约8万平方米。陵墓坐北朝南,有石坊和一条长达375米的过道直达陵门、门上有孙中山手书“天下为公”4字。祭堂内有孙中山的大理石座像。墓室内安置着孙中山紫铜灵柩,上面置以大理石的孙中山卧像。陵园南面有孙中山的铜像,陵墓四周苍松翠柏,茂密苍翠,使陵墓更宏伟、肃穆。 ☚ 中共一大旧址 雨花台 ☛ 中山陵 中山陵孙中山先生的陵园,位于南京市钟山第二峰茅山南麓。由著名建筑师吕彦直设计施工。1926年3月12日奠基,1927年春落成。同年6月1日孙中山的遗体由北京碧云寺移此安葬。陵墓傍山而筑,由南向北逐级升高。主要建筑牌坊、陵门、碑亭、祭堂、墓室在一条中轴线上,取形似自由钟。墓室海拔164.7米,从牌坊到墓室700米,共有石阶392级。牌坊高12米,用福建花岗石建成,上携有孙中山手书“博爱”二字。陵门作三拱形,门额镌有孙中山手书“天下为公”四字。碑亭正中碑高9米,宽5米,碑上勒“中华民国十八年元月一日国民党葬总理孙先生于此”。祭堂为仿古木结构宫殿式建筑,三座拱门。门楣上镌“民族”、“民权”、“民主”阳文篆字。正门双檐下刻“天地正气”直额。堂中供孙中山石雕全身坐象,高约5米,四周刻孙中山革命事迹浮雕6幅。祭堂四壁刻他的遗嘱《建国大纲》。墓室覆釜形,正中是圆形大理圹,石圹直径5.33米,深1.7米,中间是长方形墓穴。棺上镌有孙中山长眠卧像。灵柩在卧像下5米半左右,用水泥浇死。陵园总面积45000亩,前临开阔平原,背靠巍峨山峰,布局严谨,气象雄伟。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 ☚ 中欧 中南海 ☛ 中山陵 中山陵中山陵是我国近代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的陵墓。1926年1月兴建,1929年春建成,同年6月1日孙中山遗体由北京碧云寺移此安葬。建筑师吕彦直设计。位于南京东郊钟山南麓。西毗明孝陵,东邻谷岩寺。陵园的总面积3000公顷,其中林木面积2130公顷,苍松翠柏,漫山碧绿。陵基呈木铎式 (或说 “钟形”); 依山而筑,由南往北逐级升高,在长达700米的南北中轴线上,顺次为牌坊、基道、陵门、碑亭、平台、祭堂及墓室等建筑。墓室海拨158米,从基道入口至墓室距离700多米,共有石阶392级。大片绿化及大面积花岗岩石级,将各孤立的单体建筑联成宏伟壮观的建筑整体。主要建筑物祭堂雄踞后部高地,与南端墓道口两者高差达70米之多。祭堂采用我国传统建筑形式,平面近方形,出四角室,墙身全部白石砌筑,上冠重檐歇山蓝琉璃瓦顶。造型庄严稳重,色彩纯朴谐调,装饰简洁大方。祭堂内立有黑色花岗石圆柱12根,四周护壁用黑色大理石镶砌,中央偏北处有孙中山大理石坐像一尊,气势宁静肃穆。堂后是一直径约16米的圆形墓室。地面中部建有大理石圆穴,穴内石棺座上安置大理石的孙中山卧像。陵墓附近有音乐台、光华亭、水榭等辅助建筑。中山陵前临开阔平原、背靠巍峨山峰,布局严整,气象雄伟,富有传统的民族风格。 ☚ 明十三陵 圆明园 ☛ 中山陵 中山陵中山陵是我国近代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的陵墓。1926年1月兴建,1929年春建成,同年6月1日孙中山遗体由北京碧云寺移此安葬。建筑师吕彦直设计。位于南京东郊钟山南麓。西毗明孝陵,东邻谷岩寺。陵园的总面积3000公顷,其中林木面积2130公顷,苍松翠柏,漫山碧绿。陵基呈木铎式 (或说 “钟形”); 依山而筑,由南往北逐级升高,在长达700米的南北中轴线上,顺次为牌坊、基道、陵门、碑亭、平台、祭堂及墓室等建筑。墓室海拔158米,从基道入口至墓室距离700多米,共有石阶392级。大片绿化及大面积花岗岩石级,将各孤立的单体建筑联成宏伟壮观的建筑整体。主要建筑物祭堂雄踞后部高地,与南端墓道口两者高差达70米之多。祭堂采用我国传统建筑形式,平面近方形,出四角室,墙身全部白石砌筑,上冠重檐歇山蓝琉璃瓦顶。造型庄严稳重,色彩纯朴谐调,装饰简洁大方。祭堂内立有黑色花岗石圆柱12根,四周护壁用黑色大理石镶砌,中央偏北处有孙中山大理石坐像一尊,气势宁静肃穆。堂后是一直径约16米的圆形墓室。地面中部建有大理石圆穴,穴内石棺座上安置大理石的孙中山卧像。陵墓附近有音乐台、光华亭、水榭等辅助建筑。中山陵前临开阔平原、背靠巍峨山峰,布局严整,气象雄伟,富有传统的民族风格。 ☚ 明十三陵 圆明园 ☛ 中山陵 中山陵孙中山的陵墓。在江苏省南京市钟山第二峰南麓。孙中山(1866-1925),名文,字逸仙,广东香山(今中山)翠亨村人,伟大的民主主义革命先行者。1925年3月12日病逝于北京。中山陵于1926年兴建,1929年建成。同年6月,孙中山遗体由北京运此安葬。陵墓坐北朝南,依山而筑,占地面积8万平方米。依次有石坊、墓道、陵门、碑亭、平台、祭堂和墓室。陵墓前广场上置立有一座孙中山铜像,牌坊上刻“博爱”二字,陵门门额刻“天下为公”四字,均为孙中山手书。从陵门到达祭堂共有392级花岗石砌筑的石阶。祭堂正中置孙中山坐立白色大理石雕像,像座四周刻有生平事迹的浮雕,四壁上刻有孙中山手书《建国大纲》全文。墓室为球形结构,正中安置有灵柩及孙中山大理石卧像。整个陵墓布局严谨,气势宏伟,满山松柏,四季苍翠,更显庄严肃穆。1961年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粤军阵亡将士墓 总理孙中山纪念碑 ☛ 中山陵zhong shan lingthe Sun Yat-sen Mausoleum(in Nanjing) 中山陵Dr.Sun Yet-sen’s Mausoleum(/Tomb) 中山陵Sun Yat-sen Mausoleum (in Nanking) 中山陵孙中山的陵墓。在江苏省南京市东郊紫金山中部第二峰茅山南麓。1926年1月开始兴建,1929年春落成,6月1日孙中山遗体安葬于此。墓室海拔158米,距离地平面73.33米。主要建筑有祭堂、墓室、墓道、碑亭等。陵墓正门上镌孙中山手书“天下为公”四个大字。祭堂正中有孙中山全身坐像,四周有孙中山革命活动事迹浮雕,祭堂石壁上刻有他的遗著《建国大纲》。墓室内放着孙中山的大理石卧像,下面安放着孙中山的遗体。陵园总面积四万五千余亩,其中林木面积三万二千亩。 中山陵 中山陵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的陵寝墓。陵墓位于风景秀丽的紫金山麓,由著名建筑师吕彦直设计,从1926年3月12日动工,到1929年春建成,面积约13万平方米。陵园由道、广场、牌坊、陵门、碑亭、祭堂、墓室组成,布局严整,规模宏伟,是中西建筑合璧的典型。1929年6月1日,南京国民政府将孙中山先生的灵柩由北平西山碧云寺运至南京,葬于中山陵园。196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将此陵园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中山陵成为中外游人参观游览的胜地。 ☚ 中山舰事件 中山堂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