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中外词语溯源故事大辞典︱媒体书评实录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中外词语溯源故事大辞典︱媒体书评实录
  • 位置: 首页/附录库/中外词语溯源故事大辞典

媒体书评实录

记录词语“前世今生” 讲述中外趣闻轶事
 ——评阅读型辞书《中外词语溯源故事大辞典》
 孙毕


 我是以《中外词语溯源故事大辞典》(下文有时简称《溯源故事》,2014年底将由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责编的身份结识本书作者的。我收到为本书写书评的《约稿函》后,《新闻业务周刊》特刊“新华传奇·著书者”策划的缘由一下子引起了我的共鸣:
 “一个有品位、有深度、能担当智库职能的媒体,实际上一定潜藏着一批著书者。……很难想象,像新华社这样的媒体巨轮,如果只有新闻碎片,而没有一批沉下心来著书立说的编辑、记者,我们的思想如何抵达能够辨识真相、引领舆论所需要的深度。”
 同是媒体人,我也常认为,媒体人不在自己的专业领域内有所成就,便难以将媒体业做到足够的深度与高度。我至今尚未与王占义先生谋面,但我从《溯源故事》的选题构思到遣词造句,能推知王占义先生曾负责分社供稿中心工作时的敬业精神和专业水平。他一直和我探讨《溯源故事》的传统出版与数字出版结合的路径,并组织撰写了本项目的《数字辞典推广及盈利方案》,我可推知他长期主管分社营销工作时的创新思维与优秀业绩。

溯源: 记录词语“前世今生”


 《中外词语溯源故事大辞典》是王占义先生在几十年阅书读报、收集材料的基础上,精心编著的一部追溯中外词语历史根源、讲述词语语源故事的辞典。本书约90万字,精选条目2100余条,涵盖日常用语、时尚语言、翻译词语、俗语、成语、称谓以及古诗词名句等,是一部理据分析溯源、始见书证探源、故事解说并重的语源辞典,也是一部故事性、趣味性兼具的阅读型辞典。

发展: 开拓阅读型辞书新领域


 辞书一般是用来查检的。章俗、谷超《成语典故源流故事赏析辞书》等辞书则集资料性、故事性于一身,是阅读型辞书。数量有限的阅读型辞书关注的重点往往是“成语”“事典”“文典”等,但《中外词语溯源故事大辞典》将阅读型辞书(有人称“辞类书”)的研究对象大大开拓了。《溯源故事》中有成语如“宠辱不惊”,也有一般复音词如“酬宾”,甚至有单音节词“臭”等。从语言单位的层级来看,本书条目不仅有“词”这一级,还有“阿喀琉斯之踵”“安特克利斯和狮子”等短语,来自农业和佛教的“帮人帮到地头,送佛送到西天”等谚语,“剃头挑子——一头热”等歇后语,“小巫见大巫”等惯用语等。从词目出处来看,有出自二十四史的“赤地千里”“尺布斗粟”,也有来自十里洋场、上海滩的“出风头”,来自广州的“出尽八宝”等。至于儿童喜欢的“丑小鸭”,诞生在威尼斯的“记者”,风靡电影圈的“牛仔”,也都从中外各地赶来,呈现给读者集古今趣闻于一体、融中西文化于一书的《中外词语溯源故事大辞典》。本书附录《西文字母开头的词语及符号》则收有流行语“hold住”,婚庆用的大红“囍”字等,也有对网络热词“杯具”来源的探讨。作者在将阅读型辞书的领域拓展至人气最旺的互联网领域时,让年轻的读者们大饱眼福。

转型: 向数字化辞书华丽转身


 在数字化大潮冲击传统出版的时代,作者还开始探讨传统出版与数字出版融合的路子,尝试策划手机版《中外词语溯源故事大辞典》。本选题策划伊始,作者和责编就开始考虑本书与数字出版的结合点,因此努力使呈现给读者的2100余条词条故事性大大增强。“通俗化”方面,虽然本书许多内容来源于古代文献,但是除引用篇幅适当的文献原文外,本书的释义、溯源和故事叙述,都使用通俗畅晓的现代汉语,使得小学二年级以上水平的读者即能读懂本书绝大部分内容,这充分考虑到了移动阅读者年轻化的特点。

免费、付费并行: 本项目盈利模式的构想


 盈利模式依然是当今传统出版向数字出版转型的难点与重点。我们拟积极与全国数字博物馆建立联系,让观众免费体验本产品;在高校户外大屏联播网免费播出本书,吸引阅读群体线下购买。至于与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电信三大运营商展开合作,采取套餐制、捆绑营销的方式进行营销,将本产品投放到苹果应用商店、安卓应用商城、淘宝及天猫等,都将是本项目探索付费模式的着力点。
 本书的不足至少有二。其一,从语源学来说,作者并未将溯源的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一以贯之。如“望洋兴叹”条释义时未将联绵词释义原则贯彻到底,认为“望洋”“望羊”之“洋”“羊”是假借字,其正字当作“阳”,“望阳”即望视太阳,就是向高处看(仰视)的意思。俞敏《古汉语的俚俗语源》认为“望洋”是叠韵联绵词,是失其所恃而迷罔昏眊的样子。其二,对于数字出版来说,本辞书篇幅尚不够大。数字出版成功的前提之一,便是内容的海量性。收词2100余条、近100万字、1000余页的《溯源故事》尚难以支撑以海量内容、海量读者为特点的数字出版模式。
 期待本书的成功,更期待传统辞书向阅读型辞书、数字辞书的“华丽转身”。
 (作者系上海辞书出版社语文词典编辑室主任。文章原载新华社新闻研究所《新闻业务周刊》2014年第41期;《新华每日电讯》(2015年7月31日);之后新华网、人民网、搜狐、中青在线、正北方网等数十家网络媒体转载)

网络时代工具书的突围之策
 ——学习使用《中外词语溯源故事大辞典》的一点感悟
 宋复泉 

 
 时下,纸质媒体面临的挑战已到了让不少传统媒体人手忙脚乱的地步。毋庸讳言,纸质书籍面临的困顿,也让众多有识之士为之感叹唏嘘。传统图书阅读量的萎缩,已经引起了国家与社会各个层面的担忧。包括工具书在内,因为有了搜索引擎,使用的人群也在逐渐减少。然而,最近看到一本《中外词语溯源故事大辞典》,专心查了一些有关辞章典籍,顿然觉得纸质的文化产品并没有消亡的道理,也没必要由于网络的发达,而停止自己创新前行的步伐。再细细琢磨,结合自己近两年对新媒体的一些粗浅学习、研究,对纸媒、纸书的应对策略似乎也有了一些新的领悟。
 工具书,顾名思义,是读书学习的工具,是著书立说的模具和量具,其基本要义是实用。《中外词语溯源故事大辞典》之所以给人以纸质书的出新之感,首先是它的实用价值。一是词条2100多条,都是日常学习、生活、社交以及从事时政、教学,乃至营销、做工、务农时会经常遇到、经常使用的词语。比如,“龙的传人”“内阁”“萍水相逢”“攀龙附凤”“杞人忧天”等等,人们常说常用,但真正说出它的含义并不是件轻而易举的事,至于再说明白它的历史渊源和来龙去脉,不查查辞典,非专业人士可及。诸如此类常用的词条占到整个辞典的三分之一以上,为人们正确使用和深入理解提供了便利。二是释义的通俗和考据的准确。日常学习中,人们最信赖的不是某人的文章,而是辞书、字典。通常情况下,一遇难题难解,人们第一理念便是查查辞书、查查字典。《中外词语溯源故事大辞典》在这方面由于下了苦功,而保证了释义的准确,考据的翔实,阐述的通俗。比如,“不到黄河心不死”一语,编写者从专家考证、故事演变和传承进行释义,让人一读便得要领,易懂易记,彰显了辞书的实用和有益。
 任何文化产品,包括辞书在内,只有具有时代特征,追逐时尚,适应时势,才能引起社会的关注,达到为时代新风服务的目的。尤其是辞书,是一种特定的文化产品,是对各文化领域研究成果的沉淀和凝聚。因此,一本辞典的出版发行,其内容和风格必须入时应时,才会有生气、有认同、有市场。《中外词语溯源故事大辞典》就有这样的追求和体现。这本大辞典,不仅在选用词目上加进了近几年社会上的新潮热词,如“厚黑”“发烧友”“大腕”“一亩三分地”等等,而且又在《附录》中搜集时下网络热词及流行语70余条,并做了详尽的解释。同时,对现时流行的西文字母开头的词语及符号作了常识性的介绍。这样一来,这一词典的阅读使用群体大大拓展了。本书因这些热词、新词而有了更强的吸引力,成为一本既实用又时尚的学习工具书。
 把实用与时尚有机地融合,是这部辞书的一大特征,也是当前纸质文化产品在面临网络时代应对挑战的一条路径选择。因为不管文化传播的平台如何变化,内容生产依然是所有传播形式的基础,传统的纸质书报刊只有充分发挥内容生产的优势,才能具备与新技术、新平台融合的资格,人们生活学习所必需的工具书也不例外。可见,网络时代纸质文化产品的突围之路,最根本的还是自身的创新和强大。
 《中外词语溯源故事大辞典》编著者是新华通讯社内蒙古分社的副社长王占义先生。在我们国家现行体制内,官至厅级,也算是一名成功人士了。他在单位又分管经营方面的工作,头绪繁多而杂乱,编写这样一本100多万字的大部头辞典,其间的辛苦和汗水是不言而喻的。这样的工作与学习研究状态,无疑也是习近平总书记倡导“三严三实”作风的真切体现。诚然,凡体制内的同志都有各自的特殊情况,我们不可能提倡都去编书写书。但身居要津,事务庞杂,而能手不释卷,见缝插针,笔耕不辍,这种对待人生的态度和务实求真、刻苦追寻的精神都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尤其是担当一点职责的同志。这是做人做事的要义,也是老百姓对我们的期望。
 (作者系内蒙古党委宣传部阅评小组特聘专家。文章原载《内蒙古日报》(2015年7月7日)15版)

一个人孤独的跋涉
 王 芳 

 
 拿到是好友、也曾经是同事的王占义编著的《中外词语溯源故事大辞典》,既在意料之外,亦在意料之中。意料之外是大多语言类辞书的编纂者都为科班出身的语言学家,甚至是大腕儿级学者。而王占义是一个学财经出道的媒体管理者,敢于编纂语言类辞书,而且是中外词语大辞典,可谓“班门弄斧”。但是,这一斧头从体例构架可见行家里手的匠心,有师出班门的专业辞书者严谨考据的特点与涉猎范围的深广。2100余词条,古今中外囊括其中,成语、典故、谚语、熟语及网络语言琳琅满目,构成丰富的词语资料库,精彩纷呈,蔚为壮观。尤为意料之外的是网络热词的收录,形成辞书的一大亮点。他把近年来流行于网络,并且已经约定俗成,成为大众习惯用语的词语及时收集整理,扩大了辞书编写的视野。
 王占义编著的这本辞书又在意料之中。书之厚重犹如他本人——功底深厚,知识渊博,治学严谨,乐于创新,勇于挑战。我与王占义相识于上世纪90年代初,在多年的交往中,知道他爱剪报,爱收集资料,爱读书,爱藏书。他曾被评为第二届内蒙古十大藏书家之一,之前就编写过《内蒙古之最》《内蒙古历史上的今天》。他是一个有心的藏书家,在藏书过程中萌生写书、著书之创意,这是藏书家应该走的必然之路,30年的积累换来厚重的收获是意料之中的事。意料之中还在于王占义的一股执着劲儿,这个有着鄂尔多斯高原气魄的朴实高大汉子,虽不是军人,但有军人攻克堡垒、敢于打硬仗的作风,但凡熟悉他的人都知道在平时的工作中他是拼命三郎,说到的、想到的就一定努力去做到。编写辞书的漫长过程,其中的艰辛,一个人孤独的跋涉,班门弄斧的勇气足见其精神!
 让人意料之中的还有知识的跨界应用,王占义将扎实的统计学思维和方法应用到著书中。中外词语浩如烟海,精选出的2100余词条是从概率学而言是使用率高、流行广泛的词语,然后经过精心梳理、编排,使其具备较严密的科学性。每个词语的出处和语义做了统计学上的精细、准确表达。如网络新词“杯具”一词来源就有七处。王占义现为新华社内蒙古分社副社长,作为新闻人关注当下,讲求时效,所以关注网络新闻中的热词,恐怕是新闻的敏感性在辞书编纂中的一次发酵吧。意料之中还有在这个网络热词频现,而我们的语言表达渐失文化之厚重的背景下,一部中外词语汇聚的辞书,故事化的解读方式会让大众轻松愉悦地走进丰富的词语宝库,认识语言背后的文化,学习准确生动地表达,有话好好说!惭愧的是学汉语言文学出身的我编著过一本《外国文学典故在中国的流行与应用》,与王占义的《中外词语溯源故事大辞典》相比,真是小巫见大巫了。我个人认为这本大辞典有较严肃的文献性、较严谨的资料性和较强的实用性,是文史爱好者、写作爱好者常备手头的优质工具书。
 (作者系内蒙古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副院长、教授、硕士生导师。文章原载《北方新报》2015年8月19日“读书”专栏,原名《王占义的辞书》,此次有改动。)
☚ 中外词语溯源故事大辞典︱凡例   中外词语溯源故事大辞典︱序 ☛
00009780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6 4:5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