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中国鬼文化大辞典︱序二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中国鬼文化大辞典︱序二
  • 位置: 首页/附录库/中国鬼文化大辞典

序二


 在鬼文化这一命题被单独提出之前,鬼作为一种神秘的现象早已为许多学科所重视,所研究,在文化人类学、哲学、民俗学、民族学、神话学、民间文化学、心理学、心灵学、宗教学、现象学等众多学科中,人们或多或少地要涉及这个问题,有的已加以集中概括和高度抽象,提出了对鬼的不同学科的不同看法。
 有一部辞典说:“‘鬼魂’,即古时‘灵魂’和‘鬼’之观念。在原始社会中,普遍存在鬼魂崇拜之宗教迷信。这种观念认为:①人死以后灵魂不灭;②离开躯体之灵魂,有超人能力,活人要畏惧或依赖于它;③灵魂居住在幽冥世界,有同人一样之社会关系和生活。……汉族自古所沿袭传承之鬼魂观念,也有来自这种‘灵魂不死’之原始信仰,但古人对‘灵魂不死’观念,又有不同之理解。首先,他们将附着于活人身上之灵魂,仍叫‘魂’,而把人死后仍能独立活着之灵魂,称之日‘鬼’。《礼记·祭法》;‘大凡生于天地之间者皆日命。其万物死皆曰折。人死曰鬼。’于是,各种鬼事之观念派生,阴间幽冥世界被描绘出来。”
 鬼是否就是鬼魂,两者之间有何联系和区别,这需花费很多笔墨才能说清,好在这类专著已有多种在这两年内相继出版,有兴趣的读者可以自去阅读。不过,我觉得就此“鬼魂”条目而言,著者已表明了自己的观点。
 在另一本辞典中,虽无“鬼”、“鬼魂”这样的辞条,却有“鬼魂崇拜”,其云:
 将超自然体视为有威力的对象加以崇拜。宗教认为,人死灵魂不灭,谓之鬼。其生活在另一世界中,能降福或作祟于人。因此,产生了“祭鬼”、“招魂”、“赶鬼”、“丧葬”、“祭祖”等崇拜形式。
 此又是一说,鬼是具有威力的超自然体。
 与这一观点相近似的,有人以为,鬼魂信仰是人们“相信灵魂不死,认为死者灵魂具有超自然力量,从而对之深怀恐惧与虔诚的一种信仰。十九世纪的实证哲学家、社会学者斯宾塞认为宗教起源于鬼魂信仰:在许多原始民族的语言里,特别尊重那些有作为的、英勇的祖先,甚至视之为神明,这种对祖先的尊重和对鬼魂的恐惧心理相嵌合,便成为一种宗教信仰。”
 这是文化人类学对鬼魂信仰的解释,所谓鬼魂是否就是鬼,文中未说。概括而言,鬼魂为具有超自然力量的死者灵魂。
 我们举出这些例子,旨在说明,鬼、鬼魂、鬼魂崇拜及其信仰虽长期以来是一学术禁区,但它毕竟是有目共睹的社会现象,无法回避,也无法不谈的,正因如此,我们的许多相关学科都在有关课题中对此作出了回答,并对各种各样的因鬼而出现的文化现象进行了仔细的描述和认真的研究。
 众多学科对鬼及其文化现象进行阐释,其意义何在呢?
 事实上,承认鬼文化是客观存在,谁也无法掩盖的。关于这一点,外国学者清楚地认识到了:“在中国人那里,巩固地确立了这样一种信仰、学说、公理。即似乎死人的鬼魂与活人保持着最密切的接触,其密切的程度差不多就跟活人彼此的接触一样。当然,在活人与死人之间是划着分界线的,但这个分界线非常模糊,几乎分辨不出来。不论从哪方面来看,这两个世界之间的交往都
 是十分活跃的。这种交往既是福之源,也是祸之根,因而鬼魂实际上支配着活人的命运。”当然,对此,中国人更有深切的感受。这种鬼文化,不仅在古代,即使在现当代来说,也时时影响着中国的社会、政治、文化、艺术、哲学等领域。
 虽说这种鬼文化影响又深又广,直接关系到人们的思想和行为,但是我们并没有对此进行研究,特别没有对此展开现代学科领域内的综合研究,更不可能将鬼文化作为一门专门的学科,相反的,一言以蔽之曰:迷信,以为这样一来,就可以万事大吉了。其实,并非如此。在国外,早就将这门学科称之为“鬼学”,民国初年,有人就把这类有关著作介绍到中国来,并称:此为“新学”,认为这不仅不是宣扬迷信,而是“真能破迷信”.
 在十九世纪,就曾流行一时的西方心灵学把鬼魂作为其调查研究的重要一项内容。当时在英国剑桥大学成立的心灵调查会,曾被人称之为“鬼神会”,其原因就在于这个调查会里的人把主要兴趣集中在超自然的鬼魂体验上,到了本世纪,这一学科在美国以及欧洲各国兴起。成为一门专门学科,各种研究机构、专业研究人员和各类书籍竞相出版.由英国学者艾弗·格拉顿·吉尼思编纂的《心灵学》,是由多位著名专家撰写而成,这些人大都是心灵研究某一专门领域中久负盛名的学者,“尽管他们在对未知世界的问题上所持的态度不尽相同,但他们都持有这样一种观点:‘鬼神’之事是源远流长的,人类迄今为止的全部文化不能不说与它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东方,算卦、预知、死后续存、心灵治疗等屡见不鲜;在西方,巫术、降神会、占星术、‘魔杖’探测等也层出不穷。”
 此话有理,一语中的地说到鬼神这一特定的现象,它与人类(无论中外)文化(特别是早期文化)的关系是多么的密不可分。
 在中国,素有鬼神的文化传统,且有浓厚的社会基础,正因为这样,中国知识分子不可能对此熟视无睹,他们或赞成或反对或中立,表现了对鬼神的不同态度,他们的言论构成了中国鬼文化史上的精彩的一页。过去,只有研究无神论的,没有研究有神论的;只谈无神论史,不谈有神论史;只说无神论者如何之伟大,而不说无神论者的矛盾心理和片面之词。这样一来,往往不能看清中国历史的面貌,还以为那些生活于中世纪的学者文人早就有现代人的思想和意识。
 以前,我们总有一种观点,认为研究什么东西,就在宣扬什么东西;不宣扬的就没有必要去研究,其实这是形而上学的思维逻辑所造成的。如今我们研究鬼文化,不是像某些人所说是在宣扬迷信,恰恰相反,而是在反对迷信,反对片面,反对一种僵死的思维定式,用全面、公正的眼光来审视中国历史上的整个思想史和文化史,以期为后人展现一个崭新的学术新领域,开辟一个新的文化天地。
 现代鬼文化研究,一般附属于民族学和民俗学之中。抗日战争期间,北方学者南下,搞了大量的民族调查,在这第一手的调查报告中,不乏有大量生动的鬼信仰及鬼文化的资料,发掘了深藏于民族之中的丰富而宝贵的活的材料,展现了许多鲜为人所知的鬼文化内容,为后人保留了这部分日益变异的思想观念。
 实际上,三十年代中叶,作为鬼文化调查,已成为民族学调查的一个重要内容。中国西部科学院1935年4月出版的由常庆隆、施怀仁、俞德浚的《雷马峨屏调查记》,就深刻记载了大凉山区的彝族人信鬼的风俗:“凡不可解者,诿之于鬼。”著名学者凌纯声在三十年代初期就深入到我国东北松花江下游,自依兰至抚远一带实地考察赫哲族,在其精神生活方面,特别谈到了宗教问题, “他们崇拜鬼神, 因为天灾人祸, 冥冥中都是神鬼在那里主宰”,“在人死以后,生命的灵魂永久消灭,思想的灵魂不灭,他继续存在,在家看灵,在外守坟,至周年时萨满送之入阴间〔bu-pu〕,否则为鬼〔pu∫ukn〕,在天堂,人间,地狱的神鬼间,变成一个新鬼。”
 随着学术的进步,思想的开放,鬼文化已提到议事日程上来,成为各学科关注的一个焦点。鬼文化应成为一个独立的学科,它应从其他学科中剥离开来。 因为每个学科都有自己的研究对象、目的和任务,所以鬼文化的研究亦不可能用其他学科来替代。再说,鬼文化的研究领域亦十分广泛,例如鬼现象、鬼信仰就是其中两个组成部分,而这两个部分亦可再分成其表现及内涵。表现和内涵则又是非常深广、 极其丰富的。
 因此,我们以为“鬼学”作为鬼文化研究的一门学科,到了必须要提出的时刻,这样可以更好地使鬼文化乃至其他文化研究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鬼文化研究在整个文化研究中势必会占有一席之地。


 鬼文化研究的意义,不仅在文化学方面,更主要地在于破除迷信,在于除去千百年存现于人们头脑中的有关鬼的信仰,和由鬼信仰而引发的种种愚昧的举为。
 现举三则报纸杂志中的文章:
 《中国青年报(生活特刊)》1993年11月13日有一题为《咸阳街头:冥品漫舞》的短文:在关中一带,农历十月初一,家家追记先人,由来已久,相沿成习。往年,一到此时,后辈们准备些祭品,在先祖坟前,烧几张黄纸冥钞或纸糊的冥衣之类,给坟顶压张黄纸,举行个简单的祭祀仪式,以表示对死者的怀念之情。近年来,这种缅怀祖先的风俗愈演愈烈。特别是今年,既早又盛。往年卖冥品的乡下人在十月初一前的两三天才进城,而今年提前一星期多冥品就上市了。且种类繁多,不说“烧黄纸”和“冥国粮票”,光“冥钞”就有七八种,黑白的、彩色的、单双面的,面额大小不等,尺寸长短不同的,应有尽有。
 这虽是其中的一段,但足以见到,即使是现代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在城市里居然冥品飞舞,说明鬼文化深入人心。烧冥钞、冥物来祭祀死去的家鬼,一方面为了安慰那些鬼魂,另一方面亦求得鬼魂的护佑。在当今世界中,竞争激烈,人们企求幸福、发达,希望有一无形的鬼魂保佑自己,这是可以理解的。另外,生老病死,是自然法则,谁也不可抗拒,但是人们的理想与现实之间有着一定的距离,因此,在鬼魂观念十分复杂的人看来,他们仍祈求鬼神的福佑,希望将自己的理想化为现实。这就是鬼文化在今天之所以有如此强烈反响的原因所在。一时要铲除这种数千年来的传统习惯,不是易事,但我们可以将冥品、祭鬼的历史及其由来说明,人们至少是可以减少对这种迷信活动的盲从,可以引导人们慢慢根除这一鄙习。
 《半月谈》1993年第23期记载了这样一桩事:今年10月4日,射阳海河乡发生了一起渡船沉船事故。事故发生时,渡口两旁均有民船停泊。而船民信守“船上人不救落水者”这一迷信说法,袖手旁观,看着儿童落水,无一人向落水儿童抛救生用具,哪怕是一枝竹篙,一块木板。为此,造成了二十名七到十二岁的学生溺水而亡。
 所谓“船上人不救落水者”的迷信说法,亦来自对鬼的信仰。旧时以为,人落水而死,这是水鬼在讨替身。谁救了落水者,使水鬼找不到替身,谁就会遭殃。特别是船民尤不能救人,否则将遭到鬼的报复。
 这是个十分愚昧落后的旧习,往往会不攻而破。在民间流传的鬼话中,有大量的像《聊斋志异》中的“王六郎”故事,人与落水鬼虽是好友, 但他还是不忍心让活人去水里做落水鬼的替身。最后,落水鬼原谅了他,去异地任城隍去了。这一类型故事,在全国流传盛行,人们未能从中吸取力量,反而笃信什么“船上人不救落水者”,这就更加证明了对破除鬼迷信的必要性,否则会造成更多人因此而白白地丧失了生命。
 《上海大众卫生报》1993年12月29日《迷信》一文披露:前不久,北京城一位九岁小女孩上吊自尽,遗容安详,此事引起多方关注,据调查表明,小女孩之死原来与其父母平时过多讲述聊斋故事有关。
 无独有偶,据新闻媒介报道:香港拍摄的《白娘子》电视剧在大陆放映时,河南的几个小学生为了学剧中的鬼神竟自杀身亡了。
 这两桩是极端的惨剧, 它说明鬼信仰对人们思想影响之烈,特别是涉世未深、 心灵纯朴的孩子来说, 危害更大。
 《新民晚报》1993年5月4日有一篇《怕鬼》的文章, 就充分地表现孩童害怕鬼的复杂心理:
 小孩子总是要听大人们讲故事,大人们给他们缠得不耐烦的时候,往往就会讲起鬼的故事来。大人也是从小人儿的时候过来的,儿时听过的故事印象最深,于是讲起来绘声绘色,恐怖异常,到了最后,就说:“你不听话,它就会来抓了你去!”末了或许还会有张牙舞爪作势“嗷”的一声,直把小孩子吓得一头缩进被窝里去了事。
 于是,在大人们熄灯睡觉之后,这个缩在被窝里的孩子就开始回想起那个刚刚才描述过的怪物来,这个叫做鬼的东西没有形状又恶形恶状,法力无边无孔不入,它是孩子把自己所害怕的一切想象加诸其上堆砌而成的一个大恐怖。
 的确中国鬼文化源渊流长,一代一代地传承下来,影响着每个世人的心灵和思想。这种传承方式,大多以家庭或村寨为基本单位纵向流传,随后再因人口迁徙、家庭重新组合而进行横向交流。正是这样传播,才使鬼的意识、鬼的信仰在民众心里扎下根,成为影响人们言行举止的一种指导思想。
 宋代有一笔记《钱氏私志》记载:
 绍兴间,吴山下有大井,每年多落水死者。董德之太尉,率众作大方石板盖井口,止能下水桶,遂无损人之患。有人夜行,闻井中叫云:“你几个怕坏了活人,我几个几时能够讬生。”观此不可谓无鬼也。
 这是典型的有鬼论的言论,它代表了一批国人的想法。事实上,这种有鬼论的思想,不仅在我国封建社会里盛行,而且在民国期间亦盛行不衰,其突出表现为人们在丧葬期间所反映的鬼信仰。
 据三十年代山东省政府对各县的实地调查就充分表现了这一点:
 在淄川县,其丧葬情形,“(一)始丧将亡者著好衣服,由其长子向西高呼,曰:指路。再换孝服举哀。(二)入殓时由阴阳家推定时间。子女用酒刷亡者之面部,俗名曰净面。然后入殓,合家举哀。(三)讣告分二种:贫者由长子亲往报丧,富者则用讣文或张贴报告。(四)弔奠多用表锞钱财等物,名曰:弔仪。亲往弔奠者则用四叩首,近亦兼用鞠躬礼。(五)发引安葬多用鼓吹,仪仗导入葬地,灵棺入墓,孝子亲友拜奠。”
 在新泰县:“父母之丧,停灵于堂,承重者在庭中呼其亲,向西南大路走,其子孙均跣足素服,提哀杖,赴土地祠送汤水三次或五次不等,俗谓之泼汤。并请阴阳生画符以镇慑之。富裕之家三日殡葬,贫穷之户随时殡葬。坟穴有用石或砖砌成,亦有用土圹者, 皆称家之有无而定之。”
 在济宁县,“人初死,举家哀哭,讣告亲友,行入殓礼,遵礼成服,弔奠仍用跪拜礼。届发引之期,先行家奠礼,然后出柩,亲友行路祭礼, 孝眷引灵入, 塋柩入穴, 掩土封墓, 行墓祭礼。”
 类似这样的丧葬风俗, 山东各县都有。很显然,这种丧葬的产生及其所表现出来的民俗样象, 都具有浓重的鬼文化的色彩。
 到了今天,对鬼的迷信依然困扰着无知的人们。江苏省海安县政府1993年3月5日发表通告,凡居住本县境内的汉族公民,4月1日起一律火葬, 四十多名老年人为能入棺土葬, 竟在通告发布后的十多天里突击自杀。这种震惊世人的愚昧事件,表现了“入土为安”的传统观念。他们以为人死后可以变成鬼魂,以后再投胎转世,而一旦被火烧之后,轮回转世的希望就全部破灭了。正是在这种愚蠢的鬼信仰的指导下,出现了那一幕幕老人服毒、上吊、 投河等一系列的悲剧。
 其实,鬼的迷信不仅仅是这些,更大量地反映在人们日常生活之中, 什么鬼火、鬼打墙、 鬼剃头、诈尸、死人还阳、 生死轮回,等等,这些都深刻在人们的头脑里,被传得神乎其神, 产生了种种消极的社会现象。
 为了破除鬼神迷信,曾出版了不少小册子, 从各种角度来阐述鬼神起因、种类以及危害,可惜不足的是,这些书都是只从科学的角度,或仅从历史的相反材料来证明鬼的不存在,缺少更深入的研究,没有从文化学的角度来深刻探讨鬼神何题,因此往往出现训教式的语言,没有令人信服的论述,也就没有起到教育人的作用。如今,我们将鬼神放在一个人类发展的大背景中,从文化学入手,深入剖析鬼神的历史发展,早期的进步意义,以及对后世的消极落后的影响。只有了解了鬼神的全部历史及其文化内涵,才能真正起到破除鬼神迷信;只有在这样一种文化氛围中,人们才能清楚地认清鬼神的本来面目,在更高的层次上重新审视一下鬼文化,才会发现人们现今对鬼神的信仰是多么幼稚,多么荒诞。
 这是我们研究鬼文化的又一目的。


 如今,虽然社会进步了,科技高度发展,但是世界依旧有许许多多未被人们认识的自然现象。这些离奇的现象,有的被当作鬼魂来渲染,似乎只有用闹鬼的理论来加以概括,才能说清奇怪现象或事物的本质。说穿了,这还是人们头脑中传统的鬼神观念作祟的结果。
 据《深圳特区报》1993年12月17日报道:香港新界交通部特遣队几天前一天晚上在青山公路沙仓段执行检控超速车辆任务时,用雷达摄影机拍到一辆私家车超速行驶的情况。当底片冲晒出来后,却把人吓了一跳,相片中清楚地看到在车前右方有一个通身发黄光的妇女站在马路上,身体周围还包围着一团红色光环。
 香港一家传媒弄到这张相片,马上发出独家新闻,报道雷达摄影拍到“鬼魂”,并报道说,当怪事在交通部里传开时,某警员想起在拍到此照的五天前,该路段曾发生一宗交通事故,一老妇被压死,死者很像图中妇女的相貌。于是,传媒不断报道该“鬼魂事件”,并走访香港科学界的权威人士和佛教界人士。一时间“鬼魂之事”闹得满城风雨。最后才发现,所谓的鬼魂,是新界交通部特遣队员在拍摄超速车辆时,刚好有一名路过的女子凑近镜头,拍入相片之中。当时闪光灯发出的光射在其面部,由于底片是彩色的,故面部近乎白色,但五官非常清楚。数天后,该队人员曾再在同一地点看到那妇女。至此,“鬼魂事件”才告一段落。
 《新民晚报》1990年12月15日发表了《苏联核电厂爆炸后“闹鬼”之谜》: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厂发生爆炸事故后,最近连续发生怪异现象,使附近居民惊慌不已,闹鬼之说,不胫而走。为此,莫斯科派出一批科学家来该地区调查。调查后,发现事情集中发生在离切尔诺贝利西南五十公里附近的奥鲁奇。当地一个家庭,屋内的钥匙、蜡烛、食物会在空中乱飞,就像鬼魂要袭击他们。
 调查组在当地发现了强烈的辐射,在漆黑的环境里,有一种气体发出极其微弱的光,而且带有硫磺的味道。科学家想收集这种气体,却未能成功。因此,调查组认为, 闹鬼之说是绝不能成立的。他们初步设想,这是切尔诺贝利核爆炸后引起的蜕变现象,是大量辐射与附近沼泽里的沼气互相产生作用的结果,但需要进一步调查才能揭露事情发生的原因。
 以上两则例子说明,现代科技虽然高速发展,但自然界仍有很多现象未被破译,人们往往用所谓“鬼的现象”来一言而蔽之,其实这远远是不够的。在第一个例子中, 人们发现了 “鬼魂之谜”。在第二个例子中,人们至今尚未得到满意的答案。类似这样的例子,在大千世界里,数不胜数,这就需要我们对此进行考察和研究,不仅要用传统的方法去调查、分析,而且还要用现代科学手段对此进行调查,获得可靠的资料,然后进行多学科的分析,从而解开鬼魂之谜。所谓多学科,不但要包括自然科学,也要包括人文科学,这样才能有成效地破除世界上的奇异现象,而不致于被所谓的鬼现象来掩盖一切。
 这就向我们提出了一个要求,必须研究鬼文化。不仅要研究鬼文化的历史,而且要研究鬼文化的现状,要解决现实中的问题。
 研究鬼文化的意义,不仅在于此,更重要的是如何看待社会流传的鬼文化现象,如何利用鬼文化来反映现象,为社会服务,为民众服务。
 在现实中,鬼文化有消极的一面,但亦有积极的一面。当然这积极的方面,是人们有意识地利用了鬼文化的外壳,而在内容上又赋于了新的内涵才体现出来的。
 正是这样,人们利用各种艺术手段,创造了众多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和名篇佳作。如中国的文言小说集《聊斋志异》和英国的戏剧《哈姆雷特》就是代表作之一,其中所描写的鬼魂形象至今仍深深地印刻在人们的脑海中。
 如今,以鬼为题体的仍层出不穷,有的已成为当前电影追逐的重要目标。
 1990年夏天美国电影市场上,推出了一部派拉蒙影片公司拍摄的《人鬼情未了》,此片独占鳌头,创下了一亿三千多万元的票房纪录。故事叙述的是一个极其富有的银行家,正准备结婚时却在纽约街头遇害身亡。未婚妻悲痛欲绝。其时,已成鬼魂的银行家不愿离开未婚妻,便仍逗留在人间。当他知道心爱的未婚妻也有生命危险时就千方百计地想保护她。然而人鬼殊途,无法交流,最后,他只得求助于一位神灵,终于如愿以偿。故事曲折生动,情节一迭三波,特别是用令人恐怖的鬼魂来表现一段极有感情、十分浪漫的爱情故事,是这一故事片成功的原因之一。
 近年来,中国以鬼为题材的影片也不少,特别是港台这类的片子更多,手法新鲜,表现力强,富有传奇色彩,很受观众喜爱。著名台湾女影星王祖贤不仅以表现东方靓女出名,更以鬼魂形象深入人心。1988年,她主演的《情女幽魂》在法国以《中国鬼故事》之名推出上映之后,反映十分热烈。王祖贤古装东方美人的扮相和造型,清纯脱俗、自然洒脱的演技,深得法国观众之喜爱。


 研究鬼文化的意义还有两个方面,一是可以更好地促进旅游的发展,二是可以在文化史留下重要的一笔。
 在世界旅游业中,鬼文化之旅的热线已为众人所知,一些旅游商更是竭力推崇这一新奇的旅游, 以便招徕更多的游客。
 为此,一些有头脑的商人这一旅游中的新题材,不断加以宣传,以引起游客的兴趣。在英国,鬼文化竟然给旅游业带来可观的收入。据说,英国号称是世界闹鬼最凶的国家,有上万个地点经常被鬼魂光顾。除温莎堡、西明尼斯特·艾比和苏格兰大院等已知的“鬼居”之外, 伦敦的一家时装店、一个炼油厂、一条弄堂和英国广播公司大楼也都有被“发现”有鬼魂出入。有七百多年历史的布莱尔城堡近年发现有一个居住在那里的幽灵,为此游客云集。
 1993年6月9日, 秘鲁皮斯科城与英国布莱克本城宣布结为“姐妹城”。这是怎么回事呢,其姻缘要追溯到八十年前的一桩“吸虫鬼” 事件。
 1913年6月9日, 布莱克本城一位年轻的妇女萨拉·埃莲突然被卫道者们指为“吸虫鬼”,硬说她会给本城居民带来厄运和灾难。这些卫道者们为了根除这个祸根,竟将埃莲活活地钉死在用铅皮包着的棺材里,而且不允许将埃莲的棺材埋在该城乃至于欧洲的任何一个国家里,埃莲的丈夫无奈,只好用船将这口棺材运到美洲,几经辗转,最后到了秘鲁的皮斯科城。他花了五个英镑在该城的一个公墓买了一个穴位, 将埃莲下葬。
 据说,埃莲在被钉进棺材之前,气愤之极,发誓要在八十年后借尸还魂,向宣判她为“吸虫鬼”和死刑的人复仇。而1993年6月9日正是其借尸还魂的日子。
 6月初,秘鲁报刊对此事大肆渲染。有的载文探讨埃莲还魂后可能报复的对象和范围,有的报道说,埃莲可能复活,她的女儿现在还活着,时常来扫墓。有的甚至说,埃莲要在9日借这一天出生的婴儿还魂。一时间,渲染的气氛大增,来皮斯科城旅游的人数也随着增长。更可笑的是,很多人带来摄像机、照相机、对着埃莲的墓,希望能把埃莲离开棺材、走入人间的瞬间摄入镜头。那几天,皮斯科城各旅馆人满为患。一些商人乘机向旅客兜售各种与吸虫鬼和埃莲有关的纪念品、十字架等,因此,他们发了一笔意外之财。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鬼文化不是一种已经僵死的文化,也不是即将走入博物馆中的历史遗迹,它还活在人们的头脑中,还影响着社会的方方面面,对旅游业的影响则是其中一个例子。
 波兰的亡灵节、墨西哥的骷髅节、美国的鬼节、加拿大的南瓜节以及中国、南亚各国的中元节,都与鬼有关,亦产生了种种不同风俗习惯,这些不同的文化现象也吸引了不少旅游者前来观光。
 在我国鬼文化旅游亦在开展,较为著名的是四川的酆都,自古以来,酆都又称“鬼城”,近年来,来此参观的人更是络绎不绝。因此在酆都城的大街小巷有数不清的店铺与鬼城有关,如鬼城饭店、鬼城旅社、鬼城发廊等,用鬼城作商标的亦有,如鬼城牛肉干、鬼城豆腐乳、鬼城天寿糕等,矗立在长江边的酆都城徽,就是一个大鬼头。为了渲染鬼城的气氛,城内的路灯,全部用红布做灯罩,那式样酷似无常的高帽子。此外,酆都城郊的一个山头上有一鬼城,在那里可以看到十八层地狱中种种惊心动魄、使人三宿不敢入睡的可怕情景,但旅客仍饶有兴味地观看、欣赏。
 这种特色旅游在国内不多见,据说不少地方也开始注意这一旅游题材,建阴府,塑鬼像,想通过这样的内容来吸引游客,是喜是忧,亦值得研究。
 研究鬼文化在文化史的意义亦有两个方面:一个方面在于可以重新审视以往的文化史,从中找出新的内涵,改变旧的文化观念;另一个方面在于可以重新创造出新的艺术形式,以丰富新的文化天地。
 所谓重视审视过去的文化史,就是要用新的鬼文化的观点(也就是新的鬼文化研究成果)来看待旧的传统论述,将某种艺术的、文学的形式和作品放在整个文化背景中进行分析,可以得出一些新的结论。
 过去,我们谈到清代文学史时,总会说蒲松龄如何之伟大,创造了一系列感人的文学作品和丰满的鬼神形像。的确,我们不否定这一观点。但是蒲松龄之所以取得这些成就,不是孤立的,不可能脱离那个时代和深厚的群众基础。清代,鬼神观念盛行,人们有谈神说鬼的习惯,特别在山东,此风犹盛,至今还在流传着各种鬼故事。另外,清代也先后出现了不少以记录或创作鬼故事的文学家,如今我们能见到书中载有鬼的传闻的集子不下数十种之多。这些作品不是为写鬼而写鬼,多见借鬼诉说人间之事。我们由此可以看出任何一种鬼文化现象的出现都离不开当时当地的实际情况, 是由各种条件促使其产生的。
 传统的中国文学史, 一般都认为中国最早的散文作品是神话,而笔者在研究了鬼文化之后,就发现这种说法有失偏颇,提出了鬼话的出现早于神话。1992年10月在上海召开的“中国鬼文化研讨会”上,这一观点又得到与会者的赞同,随后,《新民晚报》、《生活周刊》又用专题报道这一新学术观点,引起了一定的社会反响。
 事实上,鬼文化研究尚属初步阶段,随着研究的深入,领域的拓展, 会发现固有的许多学科中的论断,将有重要的修正。
 所谓重新创造新的形式,就是用鬼文化的东西创作新的艺术生命。
 早在十八世纪法国雕塑家弗朗斯·克萨韦尔·梅塞施密特(1736—1783)就创作了一系列做鬼脸的头像。“尽管有人多次欲以重金购买,他说这些鬼脸头像能够保护他不受恶魔的袭击”。头像虽非都是鬼的形象,但它能驱逐恶魔,这就说明梅塞施密特的雕塑作品中亦渗透着鬼文化的气息。
 1993年12月5日美联社发表一篇《日本的黑暗舞》的文章:“没有头发、形容枯槁的舞蹈者像鬼一般摇摆着穿过黑暗阴森的舞台,他们把嘴张开,似在发出尖叫,但并没有声音。这就是日本的黑暗舞,跳起来就像死人重新有了生命。”舞蹈者通常半裸着身子,脑袋剃得光光的,他们的动作非常缓慢,有时候,你根本觉察不到他们有任何动作。直到他们面对相反的方向。偶尔,耀眼的舞台灯光射到他们身上,使他们那怪异的摇摆动作更加醒目。他们用阴影作布景,用水、灰尘、鸡蛋等作道具。他们俨然是活鬼的形象。
 据说,这种舞蹈是五十年代末由激进的舞蹈家巽·土方创造的。巽·土方于1986年逝世。他的舞蹈作品以“另一世界”的形象为特色。黑暗舞又称“直立的尸体”,表现的不只是死亡和黑暗,也表现人心深处的精神世界。早期的黑暗舞反映了日本社会仍难以摆脱广岛和长崎留下的心理创痕。此舞非常迷恋死亡,与其他舞不同,没有跳跃动作,也没有旋转,它的主要动作是摇摆式的,软弱无力、丑鄙和痛苦。很显然,这些动作均与人们传说中的鬼魂有关,是地道的现代鬼舞。
 试想,假如没有对鬼文化的研究和剖析,是不可能产生这样一种新的舞蹈艺术的。

1994年4月18日
 于上海

☚ 中国鬼文化大辞典︱序一   中国鬼文化大辞典︱挂在门楣上的镇鬼铜牌 ☛
00009722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3 19:3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