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中国青年党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中国青年党

 简称“青年党”。1923年12月2日在法国巴黎成立。初名“中国国家主义青年团”。成员主要是地主、资本家、政客和知识分子。曾琦为委员长,张子柱、李璜、何鲁之为执行委员。确定《先声》周报为机关报。宣称“主张内求统一和外交独立的国家主义,而反对不合国情的共产主义”,故也称“国家主义派”。1924年9月曾琦回国,与左舜生、陈启天等创刊《醒狮周报》,后来成为该党的喉舌,故该党又称“醒狮派”。并先后在湘、鄂、川、粤、桂、闽、滇、黔、皖、晋、鲁、赣、京、津、沪等地建立三十多个团体。1925年12月25日成立“全国国家主义团体联合会”及北京、南京、武汉三分会。是年冬中央党部由巴黎迁上海。1926年8月在上海召开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标榜“外抗强权,内除国贼”的政治纲领,“实行国家主义,实现全民政治,实施社会政策”为行动的具体纲领。北伐战争时期,发起“拥护五色旗运动”(即拥护北洋军阀统治)。1929年在沈阳召开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后,正式定名为“中国青年党”。抗日战争期间曾参加中国民主同盟。1946年参加国民党包办的“国民大会”,成为国民党的附庸。1949年随国民党去台湾。

中国青年党

又称“国家主义派”、“醒狮派”。现代大地主、大买办阶级的政党。1923年12月,曾琦、李璜等在法国巴黎成立。政治主张:“本国家主义之精神,采全民革命之手段,外抗强权,力争中华民国之独立与自由; 内除国贼,建设全民幸福之国家”。1924年秋,曾、李2人回国,宣称“与国共两党相周旋”,“与共产国际党奋斗到底”。1925年冬将中央党部由巴黎移至上海,投靠北洋军阀,支持西山会议派,反对国共合作和孙中山的三大政策,支持蒋介石的清党屠杀政策。“九·一八”事变后,主张政党休战、一致抗日,1934年4月,与蒋介石交换信函,表示拥护抗战建国纲领,积极支持国民党顽固派反共、破坏统一战线政策。国民党在抗日战争中发动第一次反共高潮时,部分成员参加了汪伪政权,并在汪伪政权下,在上海设中央总部办事处,大力发展党员。1941年3月,发起成立中国民主政团同盟,左舜生为总书记。1946年以独立单位参加政协会议。1949年中央党部迁至台湾,骨干分子也纷纷逃至台湾。在1979年7月举行的第十三届全国代表大会上,通过仍以反共为主体的党章和政治钢领。出版《现代国家》,《国家论坛》等,中央机关刊物《醒狮》。


中国青年党

简称“青年党”。1923年12月2日在法国巴黎创立。创建人有曾琦、李璜、李不韪、张子柱、何鲁之、胡国伟等。发刊《先声周报》,鼓吹国家主义,故又称“国家主义派”。1924年9月,曾琦、李璜、张梦九等国家主义者,以上海为中心进行活动,并与中国少年学会的陈启天、左舜生、余家菊等创办《醒狮周报》,故亦称为“醒狮派”。该党初为秘密组织,以中国国家主义青年团的名义对外活动。1929年公开中国青年党党名。该党一直追随国民党,进行反共反人民的活动。抗日战争中,该党一部分人组成“中国青年党中央政治行动委员会”参加汪精卫伪政府,沦为汉奸。抗战胜利后,又以独立单位参加政治协商会议及由国民党单方面召开和组织的“国民大会”和“国民政府”。1949年追随国民党迁往台湾,成为台湾当局解除党禁之前,仅存的合法政党之一。

中国青年党

中华民国年间政党。1923年在法国成立,成员主要是一些地主、资产阶级政客和知识分子。公开名称是“中国国家主义青年团”,至1929年改用此名活动。鼓吹国家主义,反对共产主义,故又称“国家主义派”。抗战期间曾参加中国民主同盟,后依附国民党,参加了1946年11月的“国大”,支持蒋介石反共反人民的内战。1949年随国民党去台湾省。

中国青年党

Chinese Youth Party

中国青年党

简称青年党。台湾当局解除党禁之前,存在的两个合法政党之一。由曾琦、李璜、李不韪、张子柱、何鲁之、胡国伟等于1923年12月2日在法国巴黎创立。发刊《先声周报》。1924年9月,曾琦、李璜、张梦九等组织代表团回国, 以上海为活动中心,并与中国少年学会的陈启天、左舜生、余家菊等创办《醒狮周报》,故被称为“醒狮派”。该党鼓吹国家主义,又被称为“国家主义派”。主张“全民政治”、“全民革命”及“反共抗俄”等。1926年7月,在上海召开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选举曾琦为中央执行委员长,李璜、陈启天为执行委员。该党初为秘密组织,以中国国家主义青年团名义对外活动,1929年在香港召开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才公开中国青年党党名。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该党与国民党右派相勾结,破坏革命统一战线。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又与国民党亦步亦趋,反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斗争。抗日战争中,该党一部分人附逆叛敌,组织“中国青年党中央政治行动委员会”,参加汪伪傀儡政府。1941年参与组建“民主政团同盟”(后改名为“中国民主同盟”)。抗战胜利后,脱离“民盟”,公开投靠蒋介石,以独立单位参加政治协商会议,后又参加国民党单方面召开和组织的“国民大会”和“国民政府”。1949年追随国民党迁往台湾。1951年曾琦病死,该党内部长期处于纠纷状态。1979年,召开第十三届代表大会,通过了党章、政纲,仍坚持反共立场。1983年11月,召开第十四届代表大会,选举陈启天、李璜为主席。1988年11月26日,召开第十五届代表大会,选举李璜为主席,刘子鹏、赵纯孝、杨仓贵、董微、柴毅、李公权、蒋伟之为副主席。1989年4月10日,该党正式分裂,由陈翰珍、谢贤等人另立“青年中国党”。

中国青年党

由国家主义派曾琦、李璜等十几人发起,1923年12月2日在法国巴黎成立。对外称“中国国家主义青年团”,成员多是地主、资产阶级的政客及其知识分子。会议选举曾琦为总干事,李璜、张子柱、周道分任内务、财务、交际干事,并发表了中国青年党建党宣言。1929年9月在沈阳召开第四次代表大会时正式公开党名。因标榜国家主义,亦称“国家主义派”。在国外出版《先声》周报为机关刊物。1924年8月, 曾琦、李璜等人回国,与左舜生、余家菊、陈启天等在上海创办《醒狮》周报,故又称“醒狮派”。中国青年党的建立,标志着国家主义派成为有组织的政治派别。该党投靠军阀、国民党,进行反共反人民的活动。抗日战争期间,一部分成员充当了汉奸。解放战争期间,进一步依附国民党,参加了国民党一手包办的伪“国民代表大会”,得到了三名国府委员,三名政务委员,两名部长的席位,曾琦为总统府资政。该党主要成员于1949年逃往台湾。

中国青年党

中国青年党

中国青年党于1923年12月2日在巴黎成立,创始人为曾琦、李璜、李不韪、张子柱、何鲁之、胡国伟、周燮然、梁志伊、黄晃、胡瑞图、郑振文、胡瑞鑫、王建陌、周宗烈、周道、李荫浓、冯恭等,起初为一留学生组织。1924年9月,该党党员曾琦、李璜、张梦九等组织代表团回国,以上海为中心发展组织。发展初期,称 “中国国家主义青年团”。1926年7月,青年党在上海召开第一次代表大会,选曾琦为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长,李璜、陈启天为执行委员。但此时的青年党为一秘密组织。1929年,青年党在香港召开了第四次党员代表大会,公开身份。1932年7月,青年党在北平召开第七次党员代表大会,选于复先、郑振文、林可玑、刘静远、周谦冲、谢澄平、王捷侠等为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于复先为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长,王师曾、夏涛声、张翊、樊伯为中央执行常务委员会委员。1935年4月,青年党在上海召开第八次党员代表大会,选左舜生为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长,曾琦、李璜、陈启天等为中央执行委员会常务委员,郭肇璜为中央检查委员会委员长。1938年7月,该党在汉口举行第九次党员代表大会,选曾琦为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长,左舜生、李璜、林可玑、郭肇璜为中央执行委员会常务委员。1945年11月,青年党在重庆召开第十次党员代表大会,修订该党宗旨,改“革命党”为普通政党,改“委员长”制为“主席”制。会后,确定曾琦为主席,陈启天等15人为中央常务委员,陈启天兼秘书长,杨永浚兼内务部长,李璜兼外务部长,郑振文兼组织部长,左舜生兼宣传部长,余家菊兼训练部长,李不韪为中央检审委员会主席。1947年9月,青年党在上海召开第十一次党员代表大会。会上,修改党章,扩充中央执行委员会、中央常务委员会、中央检审委员会名额 (分别为99人、19人、35人) 。会后确定了中央党组织人事安排: 曾琦为主席,中常委于复先、段慎修、李璜、夏涛声、王师曾分别兼任秘书长、内务部长、外务部长、组织部长、宣传部长,李不韪则任中央检审委员会主席。1949年12月,青年党党部随国民党政权迁台。但由于国民党的戒严统治和青年党内部的变化,其抛弃了反对党的本质,成为国民党在台湾维护统治所装饰的“民主”花瓶。该党每年从国民党手中支领268万元的反共宣传费。然而,近年来,随着台湾岛内民主运动的兴起和反对势力的成长,青年党内部出现“革新派”。他们主张停止接受国民党的经费“资助”,真正扮演反对党的角色。青年党自成立之后,内部一向不统一。到台湾后,各派别间的内斗逐渐公开化。其主要派别有:中园派,以李璜为首的青年党 “当权派”。该派党员大都是大陆籍,约400余人,多为 “风烛残年”之辈,近年来人数递减,连李璜也于1992年去世。目前约有200人。醒狮派,余家菊的弟子派,由秘书长陈祖贻领导的部分台湾籍党员组成,约100人。黄凤池派,为“反主流派”,即 “中园派”的反对派,党员皆为台湾省籍,约1000人。林权敏派,又称 “骑墙派”“南部中央派”。成立于1951年,发起人是林权敏,党员发展迅速,现已有4万余名党员,为青年党实力较强的一支。在国民党宣布解严,开放党禁之后,青年党内各派系纷纷脱党,另组新党。如: 以谢学贤、陈翰珍为首的青年中国党,由 “南部中央派”组成的中国民主青年党 (主席洪炳炉) ,以及中国民主正义党 (由青年党革新派中分裂出来) 、中国联合党、中国铁卫党、中国统一党、民主行动党、中国青少党、中国国安党、中国团结党、中国自由民主党等,使李璜领导的青年党四分五裂,留下支撑青年党门面的只有李璜等少数“资深”党员。该党成立初期提出的政纲是“本国家主义精神,采全民革命之手段,以外抗强权,力争中华民族之独立与自由,内除国贼建立全民福利的国家”。1945年12月,该党在第十届代表大会上,将政纲修改为“本国家主义之精神,民主政治之原则,内求统一与自由,外保安全与独立,以建立全民福利的现代化国家,并促进平等合作的世界为宗旨”。他们认为,“国家”为一有机的主体,主张“国家高于一切”的理想,“民主、反共”是其主要活动宗旨,同时坚持主张一个中国,反对 “台独”。青年党的最高权力机构为全国代表大会,闭幕后为中央执行委员会。自1949年12月迄今,青年党在台湾召开了第十二、第十三、第十四、第十五次党员代表大会。在台湾第一届中央 “民意代表”退职之前,青年党在 “国民大会”“立法院”“监察院” 中共有50多个席位。但在台湾的第二届中央 “民意机构”中,青年党则无一人当选。

☚ 中国青年军人联合会   中国国民党一届一中全会 ☛
00000521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2 22:27: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