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中国陶瓷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中国陶瓷 001 中国陶瓷陶瓷是一种特殊的文化形态,是科学技术与文化艺术相结合的产物; 它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历史,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早在距今8000年的北方裴李岗文化和磁山文化时期,中华大地就已发明了制陶技术,也有说可上溯到距今1万年前的。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制作和使用陶器的国家之一。中国又是最早发明瓷器的国家。“China”一词的原意就是瓷器。西方人一直以“瓷器”称中国,我国真不愧“瓷国”的美誉了。瓷器的发明是中华民族为人类做出的独特贡献。早在新石器时期,农业生产与定居生活使原始人类有了制作和使用更新的生产工具及生活用具的需要和可能。地下出土的尖底瓶、罐、壶等陶器便是证明。陶器的制作从认识粘土的可塑性开始,又与用火和烧制技术分不开。我国的先民以高岭土为原料,烧制出各式各样风格粗犷、朴实的灰陶、红陶、白陶和彩陶。他们从手工制作过渡到轮制,由篝火式加温过渡到炉灶式加温,以后又发明了陶窑。这漫长的进步历程,无不凝结着先民们的智慧与勤劳。殷商以后,陶器制作有了很大的进展。一是陶窑结构成熟,二是出现了刻纹白陶。白陶早在新石器时代中期即已出现,但多素面白陶,没有纹饰。而商代白陶几乎都有花纹装饰,造型工整,胎质洁白,制作精良。但其传世品较少,极为珍贵。商周时期,又创造了釉陶和粗具瓷器性质的硬彩陶,人们直呼这种陶器为“原始瓷”。它具有吸水性低、质地坚硬、表面施釉的特点,经对出土器皿的化验,其胎质和釉的化学成分已与宋、明瓷器相近。商周原始瓷造型多仿青铜礼器尊、垒、簋、壶、匜、盂、鼎等。春秋战国时又出现了钟、錞于等仿青铜乐器的造型。原始瓷的烧成温度已高达1200℃,这一高温烧造记录在世界上保持了近2000年之久。公元1—2世纪的东汉时期,成熟的瓷器被创造出来。它不仅为少数统治阶级提供了奢侈品,也为广大民众提供了日用品。考古调查表明,汉代主要以生产青瓷为主。青瓷的釉料中含有铁的成分,烧成后釉色青绿。到东汉晚期,青瓷制作已达到相当水平。所制器物胎坚质细,釉薄均匀,器形规整。南北朝时,瓷器生产迅速发展,制瓷区域由南方扩展到北方,并出现了白瓷技术。烧制白瓷要比青瓷困难得多,要使胎、釉洁白,含铁量控制在1%以内。中国瓷器的发源地在浙江,这里是目前我国发现古窑址最多的省份,仅上虞一县即发现古窑址300余处。著名的瓯窑就在浙江的温州、永嘉、瑞安一带。晋杜毓《荈荈赋》:“器择陶拣,出自东瓯。”潘岳《笙赋》:“披黄苞以授甘,倾缥瓷以酌醹”。这里的“东瓯”、“缥瓷”都是指的瓯窑。瓯窑出于东汉晚期,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以烧造富有地方特色的“缥瓷”而名噪一时,常见造型有罐、碗、壶、洗、盘、钵等。西晋时,这里创造了以褐彩装饰瓷器的方法,是为釉下彩的前身。北朝制瓷较南朝为晚,山东淄博寨里窑是迄今发现的北朝唯一烧造青瓷的窑址。入唐以后,陶瓷业步入新阶段。瓷器品种逐步多样化,造型千姿百态,装饰丰富多采,烧造地区不断扩大,名窑遍布南北,制瓷技术不断提高,“南青北白”成为唐代陶瓷的主要特征。可以说,唐以后出现的任何新的陶瓷装饰技法与品种,几乎都可在唐代陶瓷中找到它们的渊源。陆羽《茶经》首次提到名窑之名。所谓“名窑”,系指历史上某地区因烧造陶瓷产品精良而名闻天下的窑场。其名称多在窑前以地名相冠。见于记载的唐代名窑有越窑、邢窑、鼎州窑、婺州窑、岳州窑、洪州窑、寿州窑、长沙窑、邛窑、巩县窑、密县窑和鲁山窑等。在陶器方面,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一种多色彩的低温铅釉陶。它胎体用较为细腻的白色粘土制成,常以黄、绿、褐为主要色调,釉层透明,色彩鲜艳,习称三彩陶,即唐三彩。唐三彩主要在河南与陕西烧造,工艺较瓷器为易,分两次烧成。造型有器皿、人物雕塑及动物雕塑等。曾传播到埃及、伊朗、朝鲜及日本诸国。日本曾仿造唐三彩制成奈良三彩,伊朗仿造唐三彩制出波斯三彩,在中外文化交流上,唐三彩做出了自己的贡献。宋代陶瓷业蓬勃发展,制瓷技术承前启后,登上新的高峰。当时分工精细,配备火色匠、合药匠等分别掌握火候、配料等工艺。从胎质、釉料、烧制技术等方面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宋代南北方名窑荟萃,出现了宫、哥、定、汝、钧五大名窑,他们各自拥有自己独具特色的产品:“紫口铁足”的官窑瓷器,“薄胎铁骨”的哥窑产品,定窑的 “黑定”、“紫定”与“绿定”,钧窑美如晚霞的“海棠红”,以及釉水莹润、厚若堆脂的汝窑宫廷瓷器等。与五大名窑并称的还有八大瓷系,真是琳琅满目,美不胜收。辽是10世纪我国契丹族在北方所建的与五代、北宋并立的政权,其制瓷业为手工业的大宗,工艺上有唐三彩、定窑及磁州窑装饰风格的明显影响。其造型纹饰深受北方游牧民族生活环境及时代等因素的制约,形成了风格独具的辽瓷艺术。林东辽上京窑、赤峰缸瓦窑及北京龙泉务窑等烧造的瓷品均系上品,辽三彩更是可与唐三彩分庭抗礼的佳作。元统一中国后,全国南北陶瓷烧造中心发生了重大变化,多数名窑走上衰败,只有江西景德镇异军突起,一举成为全国最重要的瓷器产地。元国俗崇尚白色,以白为洁,其统治者对景德镇所产青白瓷倍加青睐。1278年于景德镇设浮梁瓷局,又从各地迁来许多名窑工匠,使景德镇瓷器诞生了枢府釉(即白釉印花瓷)、青花、釉里红等许多新品种,不仅享誉国内,而且出口海外。明清两代,陶瓷更是五彩缤纷。明建文四年 (1402)在景德镇设御窑厂,有官窑20座,宣德以后又增为58座,分烧不同品种瓷器,其造型与纹饰均按皇宫所示。同一时期,民窑的生产规模较官窑更大,每一窑容量可比官窑大3倍以上。民窑产品有一般日用瓷,也有高档瓷器,纯系商品生产。在竞争性商品生产局面的推动下,促进了制瓷工艺的发展和绘画艺术在瓷器上的运用。青花、釉黑红、斗彩、五彩、珐琅彩等多彩瓷器被大量烧制。生产一件瓷器,要经过72道工序。到18世纪清乾隆时期,基本上形成了造型、装饰、绘画为一体的综合艺术。清沿明制,但有所改革,采取了刺激民窑发展的措施。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的134年间,代表了景德镇瓷器的最高水平。在官窑生产方面,当推唐英贡献最大。景德镇之外,广东佛山石湾窑、福建德化窑、湖南醴陵窑和江苏宜兴窑等地都是颇负盛名、盛烧不断的名窑。鸦片战争之后,中国陶瓷业遭到致命的打击。随着洋货的输入,英、德、法、日诸国的瓷器相继倾销中国,传统的手工业陶瓷生产无法与之竞争。窑场倒闭,技艺失传。抗日战争时期,“瓷都”景德镇遭日军飞机轰炸,破坏惨重;“陶都”宜兴曾被日军占领,生产一落千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陶瓷业开始恢复和发展,景德镇、醴陵、宜兴、唐山、石湾等地,相继作出成绩。恢复历史名窑工作也陆续展开。经过40余年的努力,陶瓷产品不仅在国内获奖,而且在国际上屡获殊荣:山东淄博鲁青瓷五头刻瓷文具在1982年慕尼黑第34届手工艺品国际博览会上获金质奖章,江苏宜兴紫砂百寿瓶和紫砂茶具在1984年莱比锡春季博览会上获金质奖章,景德镇 “清香”45头青花玲珑西餐具在莱比锡国际博览会上获金牌,佛山石湾“陶塑十八罗汉”轰动中外艺术界……。古老的中国陶瓷青春焕发,正以前所未有的生命力走向世界。 ☚ 概观 商周陶瓷 ☛ 中国陶瓷 145 中国陶瓷大型陶瓷画集。夏鼐、孙轶清、冯先铭等28人任编委。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计34卷。每卷以各地名窑为主体,选收图片200幅,并有专文分别介绍各窑概况及陶瓷制品,对中国陶瓷的发展历史与所取得的辉煌成就给予系统、全面的展示。1983年开始陆续出书。 ☚ 饮流斋说瓷 中国纺织编 ☛ 中国陶瓷 中国陶瓷社址在江西省景德镇东郊。1959年创办,轻工部陶瓷科研所主办。该刊旨在组织和发展陶瓷工业生产、科研工作中的科技交流及学术讨论,促进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和推动我国陶瓷事业不断向新的水平发展;开展陶瓷艺术创作的经验交流,介绍国内外的陶瓷工业理论检测及标准化的发展状况,以提高我国陶瓷的检测手段及标准化的实践水平。主要栏目有学术交流、技术总结、理论检测及标准化、古陶瓷研究、陶瓷艺术作品介绍等。 ☚ 江西社会科学 江淮论坛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