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金融史研究中国古代至现代金融发展历史过程的专门经济史学。 金融是指货币资金的融通。亦可理解为货币流通调节和信用活动的总称。因此,中国金融史以货币、货币融通、信用活动及金融活动和金融机构的沿革发展为研究对象。按历史阶段划分,中国金融史分为中国古代金融史、中国近代金融史、中国现代金融史三个部分。 中国古代金融史部分研究1840年以前的中国封建社会金融史。我国已有三、四千年的货币文明,早在商代就有了货币。在交换过程中最初使用牲畜作为货币,随着商业的发展和扩大,改用南洋出产的咸水贝、布、刀及其他金属作为货币。以后,金属货币逐渐成为货币的主要形式。总的来说,中国封建社会基本上是实行一种多元化的货币制度,铜铸币为主要货币,并用金、银、玉和谷帛以及其他东西为货币代用品,某些时期还以铜币为基础发行纸币。 金银币。在殷商后期,中国已知用金,到春秋战国时期金已被铸成一定形状的金银币。两宋以后,黄金主要成为贮藏手段,白银成为一般通货与铜钱平行使用。自元朝起,确立了白银的货币地位。明嘉靖订银两制度,开近代银两制的先导,外国银元在明代后期开始输入中国。清承明制,银钱并行。到清朝末年,开始自铸银元与银两并行。 铜钱币。秦统一中国后,从货币单位、货币形状等方面统一了中国币制。此后历代铜钱名称、重量虽有变化,但秦时的“外圆方孔”钱一直是铜钱的基本形式。中国古代铜钱币的发展变化可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秦以前,即布、刀、圜钱、楚币四大货币体系统一于秦半两时期;第二阶段,秦至隋。为五铢钱时期; 第三阶段,唐至清,为通宝钱时期,从此“通宝钱”取代了重量钱币;第四阶段,清光绪起,为铜元时期。 纸币。汉武帝发行的白鹿皮币和唐的飞钱,已具有纸币雏形。到北宋时,交子便作为正式法货行使。元朝几乎是全部流通元钞。而且有了一套比较完备的“钞法”,被他国借镜。明代相沿发行使用宝钞。 中国古代货币出现较早,发展水平较高,中国货币经济的发展水平曾远在欧洲之上。远在东周时期、春秋到战国时期,货币经济有了迅速的发展,不仅有了金属铸币,而且黄金也在市场上大量流通。这样一种相当发展的货币经济,在欧洲则迟至十五到十六世纪才出现。 中国封建社会中,主要的金融机构有典当、钱庄、票号等。典当业是中国最古老的一种信用行业,专门提供抵押贷款,进行高利贷剥削。中国早在唐时就有了被称为“质”或“质库”的典当业。到明时,典当业的名称多达十余种,清代典当业仍在封建社会金融业中占重要地位,典当资本和业务不断有所扩充和发展,不但经营私人存、放款,而且替清政府保存称作“生息银”的官款。清政府的当铺税收每年有数万两。 钱庄出现在中国封建社会后期,它最初仅经营货币兑换,称钱店。由于商品流通和货币经营的发展,钱庄业务由汇兑扩大为对商人办理存、放款和汇兑等。钱庄同商业有较为密切的联系,它的业务在一定程度上方便了金融调剂,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到清乾隆年间,上海钱庄已有相当规模,钱庄在长江流域和东南各大城市也都有发展。 票号这种封建社会的信用机构,盛行于清代。它是适应不同地区资金流通的需要产生的,专门从事于汇兑业,为埠际贸易服务。票号资本最初是由商业资本转化而来的,最早的一家票号是道光初年的山西平遥县的日昇昌。 中国近代金融史即1840~1949年的中国金融发展史。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金融市场也逐渐出现了三种势力:外国银行;钱庄、票号;中国的银行。特殊的社会性质决定了中国近代金融史的研究对象和内容主要是: (1) 外国资本主义金融势力对中国的侵入和扩张;(2)中国旧有的封建性金融机构的发展演变;(3)官僚资本金融体系垄断地位的形成及其崩溃;(4)民族资本金融业的发展及其局限性、畸形性; (5)新民主主义金融业的产生、发展。 中日甲午战争以前,是外国资本主义金融势力侵入中国并不断扩展和中国旧有封建金融机构性质发生变化的时期。鸦片战争后,第一个把金融侵略的触角伸进中国的外国银行是英国的丽如银行。它于1845年在中国香港和广州两地设立分支机构,之后又有英国的汇隆、呵加刺、有利、麦加利、汇川、利华、利生、利昇、汇丰和法国的法兰西银行侵入中国。总的来讲,十九世纪七十年代以前,基本上是由英国银行实行独占的侵略时期。七十年代以后,外国金融侵略势力进一步扩大,到甲午战争以前,外资在中国开设的银行有八家,分支机构十六处。到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随着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过渡的完成,资本输出成为垄断占统治地位的最新资本主义的特征。因此,为资本输出服务的外国资本在华金融势力急剧膨胀,先后有德国、日本、法国、俄国、美国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中国设立了德华银行、横滨正金银行、东方汇理银行、华俄道胜银行、花旗银行,总计1895~1912年外资在中国设立银行十三家,分支机构八十五处,造成了遍布全国的金融网。为了扩大对中国的侵略,帝国主义各国先后联合组成了“四国银行团”、“六国银行团”、“五国银行团”。帝国主义从对中国实行金融侵略的过程中,攫取了巨额利润。如汇丰银行1865年设立时,额定资本为五百万港元,实收资本仅二百五十万港元,1936年时,仅占其全行资产总值44%的在华资产部分已达一亿五千余万美元。外国银行在中国的主要侵略活动是,通过垄断对中国的财政贷款、保管税收,控制中国的财政;在中国吸收存款和发行货币;独占外汇、经营汇兑、操纵金融;向铁路和矿山投资,控制中国的金融、贸易、交通运输和工矿业。 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改变了中国旧有的封建金融机构的性质。在外资侵入中国以前,中国封建社会的金融机构主要有钱庄和票号等。鸦片战争后,钱庄为外资的商品侵略提供便利条件,职能上逐渐有了买办性;票号则以主要业务为清政府代理国库、省库,并从事卖官鬻爵、捐官谋缺等活动,与清王朝统治集团发生了特殊联系。 十九世纪和二十世纪之交,由于外国金融侵略的刺激和清政府财政的需要,出现了一批官商合办或官办的银行,如中国通商银行、户部银行(大清银行)、交通银行等,这是最初的官僚资本银行。北洋军阀时期,官僚资本银行得到很大发展,中国银行、交通银行成为北洋军阀政府的两大财政金融支柱。 以蒋介石为首的四大家族上台后,首先对金融业实行垄断。四大家族1928年11月成立中央银行,并以“官股”控制中国银行和交通银行。1935年6月设立中国农民银行,在此前后,设立邮政储金汇业局和中央信托局,并控制了主要的商业银行和钱庄业,从而形成“四行两局”为中心的金融垄断体系。国民党还以“统一货币”为名,通过“废两改元”和实施法币政策,完成了对全国金融的垄断。1937年,抗战爆发后,四大家族趁抗战之机,一方面从组织上加强对金融业的控制,另一方面实行通货膨胀政策、外汇管制政策、黄金政策等,掠夺全国人民,使四大家族金融垄断资本进一步膨胀。抗战胜利后,通货继续恶性膨胀,在法币无法维持的情况下,国民党反动政府于1948年8月发行金元券,继而于1949年7月发行银元券。随着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四大家族金融垄断资本彻底崩溃了。 在中国银行业中,属于民族资本开设的为数很少,其中,有代表性的是浙江兴业银行、浙江实业银行、上海商业储蓄银行、盐业银行等。民族资本银行与钱庄一样,受到外国金融资本和官僚资本的压迫排挤,处境维艰。但民族金融资产阶级比民族工业资产阶级有更为明显的两重性。 1927年以后,与四大家族金融垄断资本相对立,新民主主义金融体系在革命根据地内产生了。1931年,中央苏区设立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国家银行,发行苏维埃货币。抗战期间,新民主主义金融体系不断壮大,特别是农业贷款和农村信用合作社有了突出发展。解放战争期间,新民主主义金融体系逐步在全国范围内取得胜利。1948年12月1日中国人民银行成立并发行人民币,为向社会主义金融的过渡作了准备。 中国近代金融史作为一门独立的部门经济史学课程,已在湖北财经学院等部分财经院校金融专业开设。 中国现代金融史亦即中华人民共和国金融史。通过中国现代金融史的研究,可以深入了解和科学总结社会主义金融事业的经验和教训,探索规律,使社会主义金融业更好地为“四化”建设服务。中国现代金融史的研究尚在初步阶段。目前,我国部分高等院校、科研单位和有关部门已开展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史的研究工作,这必将推动中国现代金融史的研究。 金融史是经济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研究中国金融史,对于了解我国几千年来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具有互相参证的作用。 现在尚无贯穿古今的中国金融史著述,分段研究的著作主要有: 《中国银行史》周葆銮,商务印书馆1919年版;《杨著中国金融论》杨荫溥著,黎明书局1931年版;《中国银行业发展史》张郁兰,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中国货币史》 彭信威,上海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清代货币金融史稿》杨端六,三联书店1962年版;《中国货币发展简史和表解》千家驹、郭彦岗,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中国货币金融史略》石毓符著,天津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一、学科的基本结构和发展概况/二、货币和货币制度的历史演度/三、信用和信用机构的历史演变/(一)典当/(二)柜坊/(三)金银交引铺/(四)钱铺/(五)钱庄/(六)银号/(七)票号/(八)账局/(九)官钱局、官银号/四、与西欧金融历史的比较/五、中国近代金融/(一)两次世界大战对中国金融业的影响/(二)国民政府时期剧烈通货膨胀对金融业的影响/(三)外国在华银行势力的消长/(四)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里的上海金融市场 ☚ 第十五卷 中国金融史 一、学科的基本结构和发展概况 ☛ 0001313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