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中国量制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中国量制 中国量制中国历代政府关于计量物体容量的标准、量器、容量单位及其管理办法等等的规定。中国最早的量制,见于商周文字。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的量制不统一。春秋时期,晋国赵鞅实行赋税制(“遂赋晋国”) 的同时,统一度量衡制度。战国时韩、赵、魏三国沿用。容量单位分益、斗、斛3级。据出土物实测,1斗量值在1750~2211毫升之间。春秋战国时期秦国的量制自成体系。据1976年湖北云梦睡虎地出土秦简《效律》,量制单位有升、斗、桶、石4级。商鞅“平斗桶、权衡、丈尺”。现存商鞅铜方升是秦孝公十八年 (公元前344年) 颁发的标准量器,也是中国度量衡史上最早的标准量器。其容积为202.15毫升。春秋战国时期,齐国的量制也自成体系。《左传· 昭公三年》:“齐旧四量: 豆、区、釜、钟。四升为豆,各自其四,以登于釜。釜十则钟。陈氏三量,皆登一焉,钟乃大矣。”可见,齐量制单位有升、豆、区、釜、钟5级。进位制原是4升为1豆,4豆为1区,4区为1釜,10釜为1钟。对“陈氏三量,皆登一焉”,各家解释不一。一般认为,陈氏改升至釜4进位为5进位,即5升为1豆,5豆为1区,5区为1釜,10釜为1钟。《管子·轻重丁》:“今齐西之粟,釜百泉则区二十也; 齐东之粟,釜十泉则区二泉也。”可见,5区为1釜代替了4区为1釜的量制。根据1957年山东胶县灵山卫出土的战国时期齐国量器子禾子铜釜、陈纯铜釜、左关铜斗、右里铜量实测数据、铭文和 《管子》的上述记载,田齐的量值是1升=205.8毫升,1豆=820毫升,1斗=2070毫升,1区=4116毫升,1釜=20580毫升。其中,升、斗、釜之间已是10进位关系。比4进位、5进位进了一步。秦始皇统一度量衡,仍以商鞅所平为准,即以秦国的度量衡制度为全国统一的制度。汉初量制承秦量制,后定为龠、合、升、斗、斛5级,即汉五量制。2龠=1合,合以上皆10 进位。后改龠为勺,10勺=1合,也成了10进位。南宋末年,改为5斗=1斛,2斛=1石,增加了石为单位。斛用至清代。民国以后,法定量制中不再用斛。在量制中,斗是基本单位。斗的量值,战国时各国不同。四川成都西郊罗家碾出土的汉宣帝时铜斗,实测容积2154毫升。河南滩阳县出土汉代铭文“市平斗”铜量,实测容积1800毫升。南北朝时期,北朝变化比南朝大。“魏齐平斗、秤,于古二而为一。”“周、隋三而为一”。斗的量值为2000毫升、3000毫升、4000毫升、6000毫升4种。隋初开皇 (581—618)年间“以古升三升为一升”。大业 (605—618) 年间复古斗。唐时分大斗,小斗,大斗6000毫升,小斗2000毫升。据文献推算,宋1斗为6700毫升。元1斗为9571毫升。明时1斗约为10000毫升。斗的量值不断增加。1928年国民政府颁布度量衡市用制,1市斗=10市升,1市石=10市斗。“斗”为“市斗”的简称。 ☚ 克 五量制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