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中国话剧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中国话剧艺术种类之一。19世纪末20世纪初,从西方传入中国的戏剧形式。1907年中国留日学生在东京组织春柳社,并演出《黑奴吁天录》;同年在上海成立春阳社,并于1908年演出《迦茵小传》;1909年天津南开学校成立南开新剧团并开展学生演剧活动,标志着中国话剧的开端。1919年“五四”后,西方戏剧思潮和优秀剧作大量涌入中国。20世纪20年代这一新的戏剧形式得到迅速发展。1928年,洪深将这种以对话和动作为主要表现手段的戏剧形态,命名为“话剧”。在近100年的发展历史中,出现了许多优秀的剧作家,如曹禺、田汉、郭沫若、老舍、夏衍、洪深、欧阳予倩、吴祖光、陈白尘等。涌现了一批被称为经典的剧作,如《雷雨》、《日出》、《北京人》、《关汉卿》、《屈原》、《上海屋檐下》、《茶馆》、《风雪夜归人》等。 中国话剧 008 中国话剧话剧是以对话和动作为主要表现手段的戏剧。关于中国话剧的发端,有种种说法:一种认为话剧古已有之,是直接由传统戏曲演变发展而来,诸如唐代的参军戏,以及后来部分戏曲剧目中以白为主的戏,都存在话剧因素。不少人认为中国话剧纯属外来形式,是从西方话剧移植过来的。1906年,曾孝谷、欧阳予倩等在日本东京组织春柳社。次年以日本新派剧的艺术手段公演了《茶花女》、《黑奴吁天录》,这是中国话剧(为区别于古老的旧戏,当时称“新剧”,又认为是进步的,故又称“文明戏”)的开端。另一说认为,话剧在内部孕育时借鉴了传统戏曲的形式,又受到西方戏剧的外来影响,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形式,其历史可追溯到19世纪末,即比春柳社的创业活动约早10年。辛亥革命前后,新剧发展迅速,派别林立,多以名角或行当为中心,类似传统戏曲中的流派。“五四”运动后,欧洲戏剧传入中国。1921年,肖伯纳的《华伦夫人之职业》的演出,标志着中国话剧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现代话剧的起始。当时称“爱美剧”(法语的音译,意即非职业性的)、“真新剧”或“白话剧”。1921年民众戏剧社、上海戏剧协社、南国社相继成立,掀起非职业性的小型话剧演出的爱美剧运动。1928年由洪深提议正式定名为“话剧”。早期话剧有两大派:一是以春柳社为首的主流派,受外来影响较多,后来成为中国话剧的正统,这也是中国话剧至今被认为是外来形式占主导地位的历史原因; 一是既内部孕育于传统戏曲,又接受外来影响的改革,由时事新戏、时装新戏进而形成的早期话剧,风格更为民族化,为观众所喜闻乐见。这一流派后来发展为文明新戏、通俗话剧,以至今日之上海滑稽戏和各地方言话剧。30年代,在党的领导下,左翼戏剧运动蓬勃开展。广大群众对它的熟悉从抗日救亡运动开始,《放下你的鞭子》等短小精悍的独幕剧以一新耳目的面貌,通过广场演出方式和人民的感情靠拢。话剧结合中国特殊的社会情况,以迅速反映现实生活、配合各个历史时期的社会斗争和政治任务、充分发挥战斗作用和宣传作用的即时性、倾向性、参与性形成了现实主义战斗传统。解放后,话剧又有很大发展,50—60年代鼎盛时期,《万水千山》、《红色风暴》、《关汉卿》、《茶馆》、《蔡文姬》等一大批杰作,思想性、艺术性都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话剧已成为全国性大剧种,具有广泛的群众性。粉碎“四人帮”后,随着戏剧观念的拓展,写实主义戏剧一家独尊的格局终结,戏剧形态呈现多元化发展态势。80年代探索戏剧 (或曰“实验戏剧”)应运而生,改变了话剧单一面孔、大一统的格局,拓展了戏剧的表现形式和舞台表现手段。话剧呈现两极现象: 一方面观众下降;一方面总体水平提高,被称为“集成式总结”的《桑树坪纪事》等的出现标志话剧发展到一个新高度,找到了既现代化又民族化、通向雅俗共赏的桥梁。中国话剧的主要内核是对中国人生存现实的关注,中国话剧的发展走着面向时代和贴近人民的现实主义深化之路,走学习戏曲、吸啜民族美学营养、民族化、通俗化、多元化、现代化之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全国上演话剧剧目有300多个,话剧目前已成为一种世界性的艺术形式。中国话剧的队伍已发展为全世界最庞大壮观的一支队伍,不少剧院(团)的演出水平堪称世界一流。诚然,中国话剧也无可讳言地面临着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发挥自己的竞争力、求生存求发展的不少困难。 ☚ 现代中国戏曲 中国歌剧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