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义 |
中国证券百科全书︱序 序 近两三年,猛然掀起的证券热仍是增温的趋势。 改革开放以后,最初的有价证券是国家债券——我们名之为国库券。刚发行之际,由于利率低,并且不能转让,难以算得上真正的有价证券。后来提高了利率,开设了转让市场,再加上地方以企业名义发行的债券、金融机构发行的债券相继出台,开始掀起了小小的债券热——人们在手持现金、银行储蓄和存款之外有了一个新的选择。进入90年代,先是深圳,随之上海出现了股票发行的惊人利润,两地规范化的证券交易所又相继正式成立,于是股票成为只要投资就可发财致富的神奇事物。虽然其间出现了一些风波,也有过股市长时间低势徘徊的局面,但至今仍然是经济生活中的兴奋点。与之相对比,债券却在一个小小高潮之后处于低潮阶段。 无论是股票,是债券,还是已经和将会进入市场的其他形式的有价证券,从长远看,只要坚持改革开放路线,在中国必将有极大规模的发展。 股票是与股份公司制度联系在一起的。在前几年,一直存在着股份制度是否必然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不同见解。现在由于遵守着不纠缠在姓资姓社争论之中的准则,没有继续讨论。其实这个问题本身的提出是否真有必要也值得推敲。马克思在其《资本论》中曾以相当篇幅分析过股份公司,恩格斯也有注释。马克思认为,由于股份公司的成立,“资本,在这里直接取得了社会资本(即:那些直接联合起来的个人的资本)的形式,而与私人资本相对立……这是作为私人财产的资本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本身范围内的扬弃”。他认为:“资本主义生产极度发展的这个结果,是资本再转化为生产者的财产所必需的过渡点……这是所有那些直到今天还和资本所有权结合在一起的再生产过程中的职能转化为联合起来的生产者的单纯职能,转化为社会职能的过渡点。”(《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第493、494页) 基于这样精辟的论断,把这一形式用于我们社会似乎不应成为问题。从现在世界不少国家看,国有、私有在股份系统中交错的现象并不罕见。至于其性质均需具体分析,而不是一提到“股份”就能定性。当然,允许乃至积极推进股份形式的发展,也绝不等于全民皆股份。西方市场经济国家非股份企业大量存在,而且也包括一些相当大的企业,更不论中小企业。至于视股份化为改革之神方妙药则恐怕有些过于简单化之嫌。此外,有些地方感到不搞点股份改革不足以表示自己的改革劲头,似乎也无必要。但无论如何,国内新的各种类型企业的组建,中外资本以各种方式联合办企业的发展,适宜于进行股份化的老企业的改造等等均预示着股份形式将有较快、较大规模的拓进。这个不容逆转的必然趋势是无可置疑的。 债券,特别是国家债券虽然目前处于低潮,但绝不意味着不需要发展,或不具备进一步发展的条件。目前,中国国家债券的发行仍处于改革的过程之中,一些作法还不适应向市场经济体制过渡的客观条件,出现一时的销售困难在所难免。在改革开放之初,虽然很快认识到既无内债又无外债的准则是自我束缚,但对国家信用的运用还是经过多年的讨论才逐步予以肯定。国家信用不仅是保证国家财政支出所必要的一种筹集资财的形式,而且在建立国家宏观调控体系中占有不可或缺的地位。西方市场经济国家在这方面有很多成功的经验值得我们借鉴。当然,它的量——不仅是内债,也包括国家借的外债——要有限度。不过,从目前来说,我们的债务负担与其极限之间可能还有相当距离。至于公司债,是与股票相互为用的,股票不能完全代替债券。金融债券则是金融体系的筹资形式,其多样化发展也是必然的。 面对有价证券在经济生活中的领地必将日益扩展的形势,需要解决好在它们进一步发展中所碰到的问题。其中主要有两个:一是规范化的问题,一是宏观调控的问题。 所谓规范化是指按市场经济要求的规范化;至于应如何规范,西方市场经济国家经过反复碰壁、摸索,已形成成套的经验和作法。当然国情不同,道路不同,特别我们还是处于转轨过程之中,不能全盘简单照搬。但在这方面切忌想当然,盲目“创造”。比如80年代中期,曾吹起一阵不大的发行股票的风。那时创造出“入股自愿,退股自由,利息从优,年终分红”的一种所谓的“股票”。这种股票是世界上少有的,用它不可能组织起真正的股份公司。其结果大多不过成为企业通过内部发股方式来规避奖金税的手段。显然,这种创造毫无必要。而最近掀起的这次股票热,其所以将能成为股份形式发展的起点,其中的重要一条,就是在改革进一步深入的基础上,其操作的原则和方法已基本注意到了国际的通例。虽然还很不规范,但已具备使之纳入规范化轨道的可能。 对于国家债券,人们很少从规范化角度提出问题。因为公债的印制和发行手续从来都是很严格的,不像任意创造、粗制滥造的股票那样给人以“不规范”的观感。但究其实质,也存在同样的问题。1950年我们发行过一次公债;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的几年,发行过公债。1981年发行国库券时我们采用的是“一五”时期发债券作法。这是一种集中计划体制下发债券的作法,而当时已提出发展商品经济、重视价值规律的改革方向。计划体制下的作法与发展趋势有矛盾,债券虽然发出去了,但效果很不理想。这就是说,债券发行的过程就形式上不论怎样规范,但如果不是符合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方向要求的规范,那就是规范得不对路,因而也是个规范化的问题。目前,在公债发行方面,虽然已经作了很多改革,但是,还有些问题有待进一步解决。 规范化的问题也同时包括具体作法必须与国际接轨的要求。说得更直接些,很多作法要按国际惯例行事。前面提到,国际的作法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多年经验的积累。有适合我们的,就不必硬去摸索、创造。而且更直接的还是,不这样做则很难贯彻对外开放的方针。现在我们的股票有A股、有B股,债券有国内发行的本币债券,有在国外发行的外币债券。进一步的发展还会有本币外币、境内境外、本国公民与非本国公民交叉进行有价证券交易的要求。显然,没有符合国际作法的规范化,这些要求是无法予以满足的。 在这方面还有一个突出的问题,即有价证券交易方式的迅速变换、演进。过去只有现货交易与期货交易,后来有了期权交易,有了指数交易,在这先后利息、外汇的期货交易也成了有价证券市场的交易内容,等等。这些新的交易方式大多是近一二十年才发展起来的,有的只有几年的发展历史。熟悉国际证券市场的人士也往往惊叹变化迅速。我们从50年代取消证券交易之后,对之是完全生疏的,而一开放,却又碰上人家迅速发展之际,这就更加大了我们跻身于这一世界俱乐部的难度。 对此只有加倍努力学习。要学习,就得有必备的工具书。这正是我们编这部书的主要目的。就“规范化”方面来说,这部书对读者会有帮助。 另一个问题是宏观调控问题。就中国的实际情况看,股票、债券较大数量的增发立即影响货币供给并形成追加的市场需求,对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均衡构成明显的压力,因而在宏观调控中成为具有关键意义的环节之一。然而,对于这样的过程,人们通常不甚了了,即使知其结果也搞不太清其作用机制。 从微观角度,即从一个企业、一个地方的角度看,股票和债券的发行是筹集资金的有利手段。自己无资金,从银行又借不到,发行股票、债券,资金源源而来,事业于是发展起来了。同时,个人原来只有一条储蓄途径可取得微薄的利息收益,现在则可有高利的债券和高收益的股票。因此不少人认为,如此利国利民的好事应该鼓励多多去办,对国家时时加以限制则颇不理解。然而脱出微观的局限而从宏观角度去观察,在用有价证券筹集资金时,社会的资源——自然资源、物质资源和人力资源并不会有任何增加,但却要由此立即引出追加的现实社会需求。于是,均衡就成为问题。一般说来,需求可以把潜在资源动员起来并形成追加的社会供给,但这必须有一个过程;而且潜在资源转化为现实的生产要素要受很多条件的约束,从而数量也有其限度。所以,超越一定数量界限的过多股票、债券发行,从宏观调控角度考虑,则不能允许。 至于有价证券的增多如何作用于货币供给和市场需求,不甚清楚的地方更多。过去我们根本不研究这方面的问题,当然也无理论模型。西方现代经济学关于货币需求的理论是以微观持币动机作为分析起点的,其最基本的概括是:收入给定,对货币的需求与对有价证券的需求呈负相关关系。由此很容易得出股票债券发行多了,货币供给则要减少的判断。问题是公众的微观行为如何引致宏观的结果,在西方的著述中则很少见到作用机制的研究说明。显然,如果停留在这种微观行为分析的理论模型阶段,则无法说明我们当前经济生活的现象。至于在我们自己的有关文献中,相当流行的一种观点是:股票、债券的发行不会引发货币供给量的变化。但纵然货币供给总量不变,货币供给的结构,如M1占总量的百分比也会变;而且货币供给总量不变的论断是否成立也还成为问题。不论如何,生活现实证明给我们的是:与有价证券热相伴随的是总需求的明显增大。这个问题如在理论上得不到明晰论证,宏观调控问题则不易解决好。 提出这后一问题,是为了引起大家的思考、重视:不仅注意经济行为的直接效益,而且还应扩展眼界考虑其宏观后果,以利于提高对国家宏观调控措施的预见及理解,从而使自己参与任一投资行为浪潮时可以增加自觉性。至于有关这方面的宏观理论知识则不是百科全书之类的工具书所能解决的。本《百科全书》也只能从不同侧面间接提供给读者一些线索和启示。 有价证券的舞台,光怪陆离、绚灿夺目。它是市场经济体制的有机环节,甚而可以说,没有它也没有现代的市场经济。我们实行计划体制时可以拒绝它,我们要进行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那就不仅要允许它的存在,并且还要培育它,发展它。但这一市场具有着神秘莫测的特点,成败利钝在这里很难把握。再加上当今的世界,有价证券市场是最具有国际化特点的市场之一。要走上世界经济大舞台也不能不把本国证券市场与国际证券市场联系起来。这种联系,会为我们的建设争取资金的支持,但同时也必然会带来世界性的证券风险。不过,作为一个个人,可能在这里掌握不住自己的命运;作为一个国家,把握它并使之为经济建设服务则是完全可能的。西方市场经济国家的历史经验已说明了这一点。我们在这里的起步可以说是太晚了,但近一两年却在大步进展。特别是一批高知识层次的中青年已经在舞台上观察、学习、锻炼、开拓。面对未来,我们充满信心。黄达 1993年5月 |
☚ 中国证券百科全书︱凡例 中国证券百科全书︱附录一:中国证券法规 ☛ 0000954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