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中国经济思想史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中国经济思想史》

《中国经济思想史》

《中国经济思想史》胡寄窗著,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上、中册分别问世于1962年、1963年,下册脱稿于1965年,十年浩劫中,作者屡被抄家,此书稿侥幸漏网,得以1981年出版。此书是我国第一部规模宏大、材料翔实、论述中国经济思想发展历史的专著,从生产、分配、流通、消费诸领域对中国古代经济思想作了详尽阐释。中国古代经济思想在17世纪以前一直走在世界前列,早在春秋以前就有控制价格,财政“量入为出”,税率“轻近重远”等简单经济观点。《周礼·地官·司市》载:“凡治市之货贿、六畜、珍异,亡者使有,利者使阜,害者使亡,靡者使微。”在西周时能提出这些市场管理原则,不难看出我国古代经济思想的源远流长。源于春秋时代的儒家经济思想,在长期的封建社会中占据重要地位,有“百姓足,君孰与不足”、“开源节流”等进步思想,也有“重义轻利”、“重农抑商”、国家干预等消极经济观点。进步思想家司马迁、王安石等对僵化经济思想提出异议。南宋叶适“抑末厚本,非正论也”是对“重本抑末”做公开根本否定的第一人。北宋沈括总结前代经济思想成就,对货币流通速度概念及其与通货数量关系做了科学、明确表述:“钱利于流借。十室之邑,有钱十万而聚于一人之家,虽百岁故十万也。贸而迁之,使飨十万之利,遍于十室,则利百万矣。迁而不已,钱不可胜计。”其货币思想已与近代货币理论相近。分配思想以最早见于《晏子春秋》的“均贫富”最具代表性,历代思想家从不同角度加以发挥,各成一说:有孔子的“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有荀卿、韩非、魏源等对贫富不均的肯定,自北宋李顺、王小波及其后农民起义多以“均贫富”为旗帜,其分配思想则体现了尖锐的阶级对立。几千年来古代思想家,在商品和市场、货币、财政、生产管理、生产和消费关系、对客观经济规律认识等方面的创说,是对世界经济思想史的巨大贡献。

中国经济思想史

中国经济思想史

研究中国自古至今经济思想的演变过程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它既是经济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历史学科的一个分支。
对中国经济思想史的研究对象,不同阶级、不同学派的学者有不同的认识和论断。马克思列宁主义认为,经济思想是社会经济关系即社会物质资料的生产、交换、分配、消费关系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在阶级社会中,各种经济思想无不打上阶级的烙印。因此,中国经济思想史的研究对象应是中国各个历史时期各种关于社会物质资料的生产、交换、分配、消费关系的观点、学说的产生、发展、演变及其相互关系的历史。研究它的根本任务在于揭示中国经济思想的发展规律,总结中国经济思想发展的经验教训。它的研究范围从时限说,包括我国古往今来的各个历史时期; 从文献资料的性质、类别说,既包括各种初级的片断的经济概念、观点,又包括各种系统的或比较系统的经济学说、理论,还包括各种具有理论体系或科学理论体系的经济学与政治经济学。这些资料,除近、现代有某些专著外,大量的散见于各种政治、哲学、史学、文学著述,各种诏令、陈条、奏议,各种政权和各个阶级的纲领、政策文献之中。
在我国,根据研究的需要,中国经济思想史一般分为中国古代经济思想史和中国近代经济思想史。
中国古代经济思想史是研究中国古代(上起奴隶社会、下讫封建社会末期) 经济思想的演变过程及其发展规律的。中国的经济思想是在春秋战国时期开始形成的。殷商奴隶社会或更早的经济思想,只有一些传说和零星史料。西周以后、随着社会经济的变革和阶级关系的变化,代表各阶级、各阶层意志与愿望的经济思想十分活跃,曾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这一时期,是中国封建生产方式占统治地位的历史时期,经历了封建领主经济和封建地主经济这两个大的发展阶段。与此相适应的经济思想,是在对奴隶制经济的批判中,以及在为巩固封建经济的斗争中发展起来的,探讨的问题涉及生产、分配、流通和消费各个领域,内容极为丰富,基本上反映了以自然经济为基础的特征。其经济思想以土地思想、财政赋税思想、义利观等为核心内容。这一时期社会生产关系本质及其在不同发展阶段上的变化,是中国古代经济思想史研究的依据和出发点。
中国古代经济思想史的研究内容,依据社会发展进程及不同时期经济思想的史料,不同观点的学者有不同的概括和分类。一般主要有:(1)西周以前的经济思想(主要是奴隶主阶级的经济思想); (2)春秋时期的思想家以及儒家、墨家、法家、《管子》、道家等学派、著述的经济学说与观点; (3)封建地主经济发展前期的经济思想(从秦汉到隋唐),包括汉代、魏晋南北朝、隋唐间各阶级、各阶层的经济思想;(4)封建地主经济发展后期的经济思想(从宋代到鸦片战争前夕),包括宋代的经济思想,元代的货币思想和崇尚商业精神以及明代至清代 (鸦片战争前)的经济思想; (5)中国历史上起义农民及其代表人物的经济思想,包括秦汉起义农民所表现的农民平等思想,唐宋起义农民提出的“均平”要求和“等贵贱、均贫富”思想,明末起义农民的“均田免粮”和后来清代太平天国的《天朝田亩制度》所表现的农民民主主义革命思想。
中国近代经济思想史是研究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919年五四运动前、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经济思想的演变过程及其发展规律的。
鸦片战争开始了中国封建社会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转变的过程,在经济领域内直接关系到中国命运和前途的根本问题是:外国资本主义、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 以封建土地所有制为基础的封建经济剥削; 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这一时期,社会经济关系和阶级关系的变化异常迅速,经济思想较为活跃,并始终围绕着“中国是走半殖民地、殖民地的道路,还是走独立自主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这个中心问题而斗争着。在这种矛盾和斗争中逐渐形成的经济概念和理论,是中国近代经济思想史研究的主要课题。
在中国近代史上,社会发展进程的阶段性十分明显,近代经济思想的演变过程也是如此。根据这个特点,一般将中国近代经济思想史研究的内容概括为:(1)第一次鸦片战争前后的经济思想 (十九世纪初~1850年)。近代地主阶级改革派和地主阶级保守派在经济思想上的斗争成为这一阶段的主要内容。地主阶级改革派经济思想的主要代表人物有,龚自珍、包世臣、林则徐、魏源等。他们的思想本质上仍属于地主阶级的意识形态,但已包含一定程度的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成分,并提出了某些有利于资本主义因素发展的进步的改革主张。地主阶级保守派经济思想的主要代表人物有,徐鼐、孙鼎臣、谢阶树、许乃济、王流金等,这些人的共同特点是维护封建自然经济,反对改革,反对学习西方和发展对外通商关系,主张闭关锁国。(2)太平天国革命时期的经济思想。以太平天国领导人洪秀全和洪仁玕为代表的进步经济思想,直接体现着广大农民对土地的要求和反对封建剥削制度的愿望,并反映了中国人民反对外国资本主义侵略的爱国立场,以及向西方国家寻求真理的趋向。与此相对立,地主阶级则提出反对太平天国经济纲领的主张。这一时期出现的洋务派提出学习外国军事生产技术,兴办军事工业,企图依靠外国资产阶级的力量镇压农民起义。(3) 资产阶级变法维新运动前后的经济思想。这一时期经济思想的主要内容,是新兴的资产阶级经济思想同清王朝统治阶级中的顽固派与洋务派经济思想之间的斗争。以康有为、严复、谭嗣同、梁启超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改良派,要求清政府实行自上而下的改革,发展中国的资本主义经济,摆脱封建束缚。地主阶级顽固派则反对采用西方科学技术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这一时期洋务派也是直接为维护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统治秩序服务的。(4)辛亥革命前后的经济思想 (1901年~1919年)。在这一时期中,资产阶级革命民主派同资产阶级改良派进行了激烈的斗争。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民主派的经济思想,反映了民族资产阶级反对封建压迫,争取民族独立的要求,提出了反对封建土地制度的平均地权纲领,主张通过资产阶级革命解决中国的资本问题,资产阶级改良派则代表着民族资产阶级上层的利益,宣扬大资本垄断工商业,为封建土地所有制辩护。
中国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国家之一,是封建社会延续时间最长、封建经济特点十分鲜明的国家。中国封建时代的经济思想发展之充分,内容之丰富,成就之辉煌以及文献资料之浩繁与保存之完整,是西方国家所不能比拟的。近代中国虽然没有发展成为独立的资本主义社会,没有产生象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那样具有系统理论形态的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但是,作为一个世界上最大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它的特殊的经济发展道路和复杂激烈的民族斗争与阶级斗争,却使其经济思想独具特色,典型地反映了近代广大被压迫民族、被压迫国家经济思想发展的特殊道路。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和五四运动后,中国胜利地进行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及社会主义革命与社会主义建设。中国共产党及其领袖毛泽东在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指导中国革命,改造中国社会经济与进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实践中所提出的经济思想,对于马克思列宁主义经济理论的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丰富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经济理论宝库。
中国经济思想虽然源远流长,但对这一学科的系统研究,严格说是到二十世纪初才开始的,是随着经济科学的日益完善而逐步发展起来的。中国古代的官私著述,如 《二十四史》、《十通》等,对历史上的户口、田制、农政、荒政、国用、会计、赋役、杂税、漕运、盐法、坑冶、市易、钱币等制度和思想作过一些历史的考证和评述,但由于历史的局限性,没有也不可能产生中国经济思想史。1902年梁启超在发表《生计学学说沿革小史》时说准备编写一部中国生计学史,最早提出了创建中国经济思想史学科的意愿。不过他的这一意愿并未兑现,只在随后发表的《王荆公》(1908年)、《管子传》(1909年) 等著作中对经济思想作了一些探讨。辛亥革命之后,我国有的大学开始设置中国经济思想史课,一些期刊也开始发表有关中国经济思想史的论文。1912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出版的陈焕章用英文写成的博士论文《孔门理财学》 (Economic Prin-ciples of Confucius and hisschools),是我国第一本探讨一个学派的经济思想的专著。1927年出版的李权时的 《中国经济思想小史》和1929年出版的马君武的《中国历史生计政策批评》,是两部通论中国历代经济思想的最早尝试。二十年代以后,我国高等学校开设中国经济思想史课程的有所增多,报刊发表的有关论文和陆续出版的有关专著也逐渐多了一些。其中,研究先秦经济思想的著作主要有熊寐的《晚周诸子经济思想史》(1930年),唐庆增的《中国经济思想史》上卷(1936年),日本田崎仁义著,王学文译的《中国古代经济思想制度》(1936年)。研究中国近代经济思想的主要有赵丰田的 《晚清五十年经济思想史》(1939年),赵可任的《孙中山先生经济学说》(1935年)。这些著作,均系资产阶级学者所编写,内容大都相当简略、粗疏,即使其中少数较有功力较有分量的专著,如唐庆增的《中国经济思想史》上卷,也因受著者立场、观点、方法和客观历史条件及当时中国整个学术水平的局限,未能对中国经济思想的发展作出比较系统的科学论断,也未能建立起中国经济思想史的完整体系。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进行学术研究的学者,这一时期只发表过少量散篇论文,或只在思想史一类的专著中论及某些历史人物的经济思想,直到四十年代末,这一学科仍处于草创阶段。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后,中国经济思想史得到了较快的发展。1959年巫宝三等编辑的 《中国近代经济思想与经济政策资料选辑》出版,接着,胡寄窗著的《中国经济思想史》上册(1962年)、中册(1963年)、下册(1981年),赵靖、易梦虹主编的《中国近代经济思想史》初版本(1964~1966年)和修订本(1980年)也相继问世,标志着这一学科的研究已有长足进展,学科建设已初具规模。近年来胡寄窗、巫宝三、赵靖等专家在报刊发表的专题论文,陈绍闻、叶世昌主持编写的《中国经济思想简史》上、中、下三册(1978~1983年),侯厚吉、吴其敬主编的《中国近代经济思想史稿》第一册(1982年),第二册(1983年),第三册(1984年)以及赵乃博编的 《披沙录》(一)(1980年)的陆续出版,也为这一学科的建设和发展作出了不同程度的贡献。
与其他经济学科相比,中国经济思想史的研究还比较薄弱。研究对象、历史分期等重要理论问题尚未得到深入探讨和一致看法,大量文献资料和众多历史人物的经济思想远未及时整理、论述,已被论及的人物和问题,各家所见也还有很多分歧,至于全面清理中国经济思想的丰富遗产,科学地揭示中国经济思想发展的规律性,更有待作艰苦的努力。
阅读书目: 《中国经济思想史》(上、中、下)胡寄窗著,上海人民出版社1962年4月、1963年8月、1981年10月版; 《中国近代经济思想史》(修订本) 赵靖、易梦虹主编,中华书局1980年6月版; 《中国经济思想史简编》胡寄窗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版;《中国经济思想简史》(上、中、下册)陈绍闻、叶世昌主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78~1983年版;《中国近代经济思想资料选辑》(上、中、下)赵靖、易梦虹主编,中华书局1982年版;《中国近代经济思想史稿》侯厚吉、吴其敬主编,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2~1984年版;《经济思想史论文集》巫宝三等著,北京大学出版社1982年版;《中国经济思想史》〔台〕侯家驹著,中央文物供应社1982年版。

  • 思想观点
  • 著作
  • 代表人物
☚ 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   思想观点 ☛
00010174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4 13:02: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