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地理学研究中国经济活动与地理环境的相互(结合)关系的科学,是经济地理学的分支学科。 中国经济地理学以中国这一特定地域的经济地理为研究领域。它的研究对象是中国生产力布局及全国各地区生产发展的条件和特点。学科任务是,在全面调查研究自然条件、自然资源及其他社会经济、技术条件的基础上,运用经济地理学基本原理和方法,分析全国和各地区生产力布局的历史和现状,研究合理调整我国生产力布局的方向,为现代化经济建设、合理布局生产力和制定经济与社会发展战略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 中国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内容主要有:中国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任务以及基本理论和方法; 中国经济地理的现状描述; 中国生产力布局的规律及国民经济远景规划; 中国各主要经济区,国民经济各主要部门生产力的布局等等。 中国经济地理学有着悠久的历史,在二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代,就开始了经济地理的研究。在《山海经》、《禹贡》等古籍中已包含有经济地理的萌芽。西汉司马迁著的《史记·货殖列传》,可视为我国历史上最早的一部中国经济地理著作,该书不仅比较系统地记载了从上古到西汉初年我国各个地区的农、林、牧、水产、水利、采矿、手工业、城镇与交通的地理分布状况,而且根据各地自然条件以及利用、改造自然的情况,把自然条件差异和生产水平的差异结合起来,把全国划分为四个经济区域,东汉班固著的《汉书·地理志》,为历代编纂地方志奠定了基础。明末清初的顾炎武(1613~1682年),利用我国丰富的地方志和亲身实地考察,著有《天下郡国利病书》,对各地的经济利弊,如河流水道、水利灌溉、矿产资源、手工业、交通运输、户口、田赋等都作了记叙和论述。 中国经济地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则是近代的事。1934年,张其昀著的《中国经济地理》出版,填补了中国经济地理学科研究的空白。1937年,焦敏之译自英文的 《中国经济地理》问世; 1941年,陆象贤著《新中国经济地理教程》出版,进一步丰富了中国经济地理学研究资料。建国后,由于党和国家的重视,经济地理学界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对经济地理学的对象、性质、任务等一系列基本的理论问题进行了研究。参加了国家的一系列综合考察和省市地区的经济规划,重要工业区和城市的规划布局;铁路选线、水运网和港口的规划布局,汉江、海河,黄河、长江等江河流域的规划等等,不仅为国家的经济建设提供了科学依据、而且为建立和丰富中国经济地理学打下了基础,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编著了一批具有一定学术水平和实用价值的专著和教科书。 目前,中国经济地理学还在发展和完善中,学科的理论、方法和体系还不够成熟,还处于定性描述上,在教学上尚缺乏较高水平的教科书,普及读物也较少,远不能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今后,急需进一步总结我国生产力布局的理论、原则和特点,积极采取现代科学的新技术、新手段来分析解决生产地理分布现象及有关问题,逐步提高定量分析水平,把它发展成一门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有机结合的、具有建设性和预测性的科学。 阅读书目: 《中华经济地理志》孙敬之主编,科学出版社1956~1963年陆续分九册出版; 《中国经济地理》葛绥成著,中华书局1950年版;《中国经济地理学》《中国经济地理学》编写组编,商业出版社1983年版;《中国经济地理》陈敦义、胡积善编著,中国展望出版社1983年版; 《中国经济地理概论》孙敬之主编,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 〔参〕经济地理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