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行政区划zhongguo de xingzheng quhua
行政区划是在国家的国土上,根据行使国家政权和执行国家任务的需要,并兼顾地理条件、历史传统、风俗习惯、经济联系、民族分布等实际情况,实行行政管理区划的划分和调整。这种国家为进行行政管理而划分的各级区域或地方,称为行政区,又名“行政区域”。各级行政区都设有相应的地方行政机构,我国目前设有各级人民政府或行政公署。行政区划有如下特点:
❶政治性和政策性强。它直接关系到国家政权的巩固和经济、文化的发展;关系到中央能否有力地统率和指导地方;关系到地方政权能否有效地在本行政区内行使其职权。我国行政区划的目的是为了巩固人民民主政权,保证国家领土、主权完整,防止外来侵略,促进社会经济繁荣昌盛。
❷地域性强。行政区划要在一定的地域空间内进行,而各个区域的自然环境、社会经济条件、历史传统等各不相同,因此,行政区划一定要根据各地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划分。如东部沿海地区的各级行政区的面积都比西部地区要小,就是考虑到东部沿海地区的经济水平比西部地区高,人口密度远高于西部的现实情况。我国省一级行政区划多数是有明显的自然分界线,大部分是历史上长期因自然条件形成的。
❸由于受地理条件和传统习惯等因素的影响,有一定的历史继承性和相对稳定性。如我国的省级行政区划大体上由元朝沿袭下来,在此基础上历代又进行了若干调整,特别是近几十年来,省级行政区的数目大体上保持30个左右不变;又如我国的县制始于春秋时期,历经2000多年,一直沿用至今,有的甚至连县名、县城和管辖范围也没有多大变化,仅湖南省就有7个具有2000年以上历史的县。但是,行政区划是上层建筑的一部分,受经济基础的制约,而经济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因此,行政区划又具有可变性,需要随经济基础变化而作相应的调整,使之适应和促进经济发展。
❹行政区划划分的原则主要是有利于国家进行行政管理和领导,有利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有利于民族团结。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行政区划工作,必须考虑民族自治的要求和各个民族的利益,以便加强全国各族人民的团结,促进各民族经济共同繁荣。
我国基本上划分为三级行政区:
❶全国分为省、自治区、直辖市;
❷省、自治区分为自治州、县、自治县、市、旗(内蒙古自治区的县级行政区);
❸县、自治县分为乡、民族乡、镇。
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都是民族自治单位。自治州是介于省级同县级之间的民族自治行政区单位。自治州分为县、自治县和市。
为了充分发挥城市作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作用,我国绝大多数的特大城市、大城市和一部分中、小城市都试行了市管县的建制。
中国的行政区划Zhongguo de xingzheng quhua
中国行政区划的萌芽,最早约始于夏朝(公元前22世纪末至前17世纪初)。当时的行政区划单位,是在原始公社部落基础上形成的“国”。至东周时期,各诸侯国互相兼并,又划分为地区,主要的诸侯国下面都设有郡、县。公元前221年秦统一中国后,实行郡统县的两级制,将全国分为36郡,郡以下设800多县,从而在中国首次形成统一的行政区划体系。唐代(618—907年)的行政区划,大体上分为道、州、县三级;全国曾划分为15道;唐开元末年共有328府州、1 573县。宋代(960—1279年)基本上实行路、府(州、监、军)、县三级制;全国曾分为24路,351州、1 234县。元代(1206—1368年)实行省、路、府、州、县五级行政区划,全国曾分为11个行省。明代(1368—1644年)全国曾划分为15个一级行政区(名称起初称“省”、后改称“布政使司”),以下再设府、州、县,为四级行政区划制。清朝(1616—1911年)末年,全国共设22个省,省以下设府、州、厅、县等。1912年辛亥革命废除帝制,建立民国后,基本上实行省、县二级制。全国共分为35省、1地方和12省辖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行政区划基本上实行三级行政区制:
❶全国分为省、自治区、直辖市;
❷省、自治区分为自治州、县、自治县、市;
❸县、自治县分为乡、民族乡、镇。直辖市和较大的市分为区、县。自治州分为县、自治县、市。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都是民族自治地方。并规定“国家在必要时得设立特别行政区”。截至1990年12月31日止,全国共有北京、上海、天津3个直辖市,河北、山西、辽宁、吉林、黑龙江、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江西、山东、河南、湖北、湖南、广东、海南、四川、贵州、云南、陕西、甘肃、青海、台湾23个省,内蒙古、广西、西藏、宁夏、新疆5个自治区,领导30个自治州、185个地级市,279县级市,1 894县级行政单位,其中1 714县,121自治县,51旗,3自治旗,3特区,1工农区,1林区;分别在113地区、8盟设立行政公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