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自然区划zhongguo de ziran quhua
自然区划是在认识和掌握自然综合体的差异性和相似性的基础上用一定的方法将相似的自然景观划为一个完整的地域单位的过程。它的理论基础是各个区域以自己特有的协调性、表现性和有序性而构成自然综合体的差异性。我国自然区划的目的是为了揭示自然环境的本质及各自然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因地制宜地发挥各地区自然资源的最大潜力和总体功能,为国民经济建设和四个现代化服务。我国自然区划坚持如下原则:
❶综合分析与突出主导因素相结合。自然地理面貌是多种自然因素共同塑造成功的,要揭示其实质,必须进行多因素综合分析,但各种因素在塑造自然地理区面貌中所起作用各不相同,在区划过程中应突出其主要因素,适当提高其权重。
❷表现性与发生性相结合。每个地区的自然环境都有自己的表现性,即由各个环境要素彼此作用构成的外部特征。但区域自然环境的表现性是在一定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它在时间上和空间上都是不断变化的,所以自然地理分区不仅应注意现代区域地理环境的表现性,而且要重视自然地理的发生过程。
❸突出区域特征与利用和改造条件相结合。区域自然地理特征是划分自然地理区的基础和依据,但自然区划的根本目的在于认识自然规律,以便卓有成效地利用和改造自然,为国民经济服务。所以自然地理分区既要强调区域自然特征,保证区划的科学性,同时要把区域自然特征与区内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和生态环境的治理保护在时间上、地域上有机地统一起来。
中国自然区划涉及的指标是多方面的,既有热量因素,也有水分因素; 既有地带性因素,也有非地带因素。热量因素。按地表热量把全国划分为六个热量带和一个高寒区。寒温带,活动积温在1700℃以下,最冷月平均气温在-28~10℃之间; 温带,活动积温在1700~3500℃之间,最冷月平均气温在-8~-10℃之间; 暖温带,活动积温在3500~4500℃之间,最冷月平均气温在-8~0℃之间;亚热带,活动积温在4500~8000℃之间,最冷月平均气温在0~16℃之间;热带,活动积温在8000~9000℃之间,最冷月平均气温在16℃以上; 赤道带,活动积温大于9000℃,全年皆夏无冬; 高寒区,位于青藏高原,活动积温在500~2000℃之间,1月份平均气温在-14~-10℃之间。水分因素。按水分状况将全国划分为湿润、半湿润、半干旱、干旱四个地区。湿润区,水分状况好,干燥度<1;半湿润区,水分状况较好,干燥度在1.0~1.49之间;半干旱区,水分状况较差,干燥度在1.5~4之间;干旱区,水分状况极差,干燥度>4。地带性与非地带性因素。地带性因素与非地带性因素均对自然地理区有深刻影响。但在不同地理区它所起的作用不同,有的主要受地带性因素控制,有的受非地带性因素控制。在确定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用部门分区叠加法或主导因素标志法和聚类分析法便可划出中国的自然地理分区。
中国自然区划有多种方案。在此介绍的是华东师大等七院校合编的 《中国自然地理》 中提出的综合自然区划方案。此方案具有层次简单、区域特征明显的特点。一般的中国综合自然区划分五个层次,即自然区、热量带、自然地区和亚地区、自然地带和亚地带、自然省。而七院校方案只有自然区和自然地理副区两级(见本条目后面的中国自然区划分区方案)。七院校方案虽不是按严格自然区划方法论划分的,界线也比较粗略,但其区域特征还是明显的。其划分是: 东北地区,主要是温带森林和森林草原景观,主要作物是杂粮,重要限制因素是低温和冻害; 华北地区,以暖温带、半湿润、半干旱落叶阔叶林和森林草原为主要景观,土地利用以两年三熟为主,水土流失、春旱秋涝、土壤次生盐碱化是农业土地利用中的主要限制因素; 华中地区,自然景观以亚热带常绿林为主,土壤改良,发展热带经济林,根据劳力、肥料、水源,合理确定复种指数是发展农业生产的重要措施; 西南地区,自然植被也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垂直变化非常显著,由于地形崎岖复杂,动植物种类相当丰富,是全国自然保护区最集中的地区; 华南地区,包括南亚热带和热带,南亚热带虽有过渡特点,但总的看来它在气候、土壤、植被以及土地利用方面与热带相似性较大,所以南岭以南广大地区划为一区对发展我国的亚热带作物是有利的; 内蒙古地区,内蒙古的东西有较大的差异性,东部为草甸草原、典型草原和干草原景观,西部主要为荒漠草原,土地利用方向是发展畜牧业,措施是改良草原,提高载畜量; 西北地区,属温带、暖温带荒漠景观,气候极端干旱,宜发展灌溉农业,水源和土壤盐碱化是农业主要制约因素; 青藏地区,是在高寒气候下形成的高寒景观。
中国自然区划的分区方案
Ⅰ. 东北地区
(1)北部兴安岭山地,(2)东部山地与三江平原,(3) 松辽平原与大兴安岭中部山地。
Ⅱ. 华北地区
(1) 辽东、山东丘陵,(2) 华北平原,(3) 冀北山地,(4) 黄土高原。
Ⅲ. 华中地区
(1)淮扬丘陵及长江中下游平原,(2)闽浙丘陵,(3) 江南丘陵及南岭山地。
Ⅳ. 西南地区
(1) 秦巴山地,(2) 四川盆地,(3) 贵州高原,(4) 云南高原。
Ⅴ. 华南地区
(1)闽粤桂丘陵,(2)雷州半岛及海南岛,(3)台湾,(4) 南海诸岛,(5) 滇南山间宽谷。
Ⅵ. 内蒙古地区
(1)内蒙古东部高原与丘陵,(2)内蒙古西部高原与阴山山地,(3)鄂尔多斯高原。
Ⅶ. 西北地区
(1)准噶尔盆地与北缘山地,(2)天山山地,(3)塔里木盆地,(4)阿拉善高原。
Ⅷ. 青藏地区
(1)川滇西部山地高原,(2)喜马拉雅山地与藏南谷地,(3)青东南、川西北高原,(4)藏北高原,(5)祁连山地,(6)柴达木盆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