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中国的寒潮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中国的寒潮

中国的寒潮Zhongguo de hanchao

造成中国降温范围广、强度大、持续时间长的强冷空气活动。中国中央气象台的寒潮标准是:长江中下游及其以北地区48小时内气温下降10℃以上,长江中下游最低气温达4℃以下,陆上伴有5—7级风,海上伴有6—8级风。如果48小时内,降温达14℃以上,则为强寒潮。由于中国气候的地区差异很大,有些省区还制定了不同的寒潮标准。如广东省气象台规定:本省气温在24小时内急降10℃以上,大部分地区最低气温降为5℃以下,称为寒潮;24小时内气温下降8—10℃,中部地区最低气温降为5℃以下,称为强冷空气;24小时内气温下降5—7℃,北部地区的最低气温降为5℃以下,称为中等强冷空气。影响中国的寒潮冷空气有三个源地:新地岛以西的北方寒冷洋面、新地岛以东的北方寒冷洋面和冰岛以南的洋面。源于这三个源地的冷空气先在西伯利亚、蒙古一带积聚增强,形成冷高压,然后以爆发式南下侵入中国,形成中国的寒潮。冷高压的强弱决定了中国寒潮的路径,主要有三条:
❶西路,自西伯利亚,经新疆、青海、河西走廊,沿青藏高原东侧南下,经常可达华南。这路寒潮对中国西北、西南、华南地区影响较大。
❷西北路(或中路),自蒙古侵入中国,经河套地区、华北平原南下,直达长江中下游及江南地区,冷空气多从北纬25—30°入海。这路寒潮影响中国的次数最多、强度最大。
❸北路(或东路),自贝加尔湖以东侵入中国,经内蒙古、东北地区、华北平原南下。这路寒潮强度较小,发生次数也较少,常常只影响到东北地区,在北纬35°以北入海。中国的寒潮多发生于10月—翌年4月,以11月、3月最多(见表1)。这主要是由于冬季中国在蒙古高压的控制下,大气环流状况比较稳定;春、秋季气流多变,大陆北部冷空气仍在大量堆积,而中国天气相对暖和,则寒潮的侵袭反而增多。从表1中可知1951—1976年共发生寒潮135次,平均每年超过5次。但实际上,寒潮次数每年变化很大,从表2中可知,多者10次,少者1次。强寒潮平均每年不到1次,多者2次,少者不发生。寒潮过境造成大风、降温、降雨雪等天气,常伴有霜冻和冬季的结冰现象。但由于各地的自然条件差别很大,寒潮天气的地区差异明显。西北、内蒙古、东北地区大风、降温最强,春季在西北、内蒙古、华北等干旱和土质松的地区还多扬沙。向南推进,则风级、降温幅度渐小,并且因水汽逐渐增多,长江流域多出现雨雪天气,华南地区多出现持续阴雨天气。寒潮是一种灾害性天气。因其范围广、强度大、持续时间长,对工农业生产、交通运输和人民生活等危害较大,尤以对农业的危害最大。它使我国长城以南广大地区的越冬作物遭受冻害。强寒潮到达华南地区,还会使热带作物受到严重的冻害或冻死。晚秋寒潮形成的霜冻影响夏秋作物的收成。早春寒潮形成的低温阴雨天气,会引起南方早稻烂秧等。因此,加强对寒潮的研究,准确地预报寒潮,积极防御寒潮、冻害的威胁是十分重要的。目前,中国已能较准确地预报寒潮。

表1 1951—1976年寒潮次数统计

月份10111212345
次数32916172227201135
平均0.121.120.730.780.851.040. 790. 045.2
占全
年%
2.221.511.912.616.220.014.80.7100

表2 1950—1976年寒潮次数

年代次数强寒潮
次 数
年代次数强寒潮
次 数
50—51
51—52
52—53
53—54
54—55
55—56
56—57
57—58
58—59
59—60
60—61
61—62
62—63
9
5
5
7
6
7
4
5
3
8
4
5
3
1
1
2
1
2
1
0
1
1
1
1
0
0
63—64
64—65
65—66
66—67
67—68
68—69
69—70
70—71
71—72
72—73
73—74
74—75
75—76
5
3
10
6
4
10
5
2
7
2
5
1
5
0
0
2
0
0
2
1
2
2
0
1
0
-
☚ 季风区与非季风区划分   中国的梅雨 ☛
00002704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4 9:59: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