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寒潮Zhongguo de hanchao
造成中国降温范围广、强度大、持续时间长的强冷空气活动。中国中央气象台的寒潮标准是:长江中下游及其以北地区48小时内气温下降10℃以上,长江中下游最低气温达4℃以下,陆上伴有5—7级风,海上伴有6—8级风。如果48小时内,降温达14℃以上,则为强寒潮。由于中国气候的地区差异很大,有些省区还制定了不同的寒潮标准。如广东省气象台规定:本省气温在24小时内急降10℃以上,大部分地区最低气温降为5℃以下,称为寒潮;24小时内气温下降8—10℃,中部地区最低气温降为5℃以下,称为强冷空气;24小时内气温下降5—7℃,北部地区的最低气温降为5℃以下,称为中等强冷空气。影响中国的寒潮冷空气有三个源地:新地岛以西的北方寒冷洋面、新地岛以东的北方寒冷洋面和冰岛以南的洋面。源于这三个源地的冷空气先在西伯利亚、蒙古一带积聚增强,形成冷高压,然后以爆发式南下侵入中国,形成中国的寒潮。冷高压的强弱决定了中国寒潮的路径,主要有三条:
❶西路,自西伯利亚,经新疆、青海、河西走廊,沿青藏高原东侧南下,经常可达华南。这路寒潮对中国西北、西南、华南地区影响较大。
❷西北路(或中路),自蒙古侵入中国,经河套地区、华北平原南下,直达长江中下游及江南地区,冷空气多从北纬25—30°入海。这路寒潮影响中国的次数最多、强度最大。
❸北路(或东路),自贝加尔湖以东侵入中国,经内蒙古、东北地区、华北平原南下。这路寒潮强度较小,发生次数也较少,常常只影响到东北地区,在北纬35°以北入海。中国的寒潮多发生于10月—翌年4月,以11月、3月最多(见表1)。这主要是由于冬季中国在蒙古高压的控制下,大气环流状况比较稳定;春、秋季气流多变,大陆北部冷空气仍在大量堆积,而中国天气相对暖和,则寒潮的侵袭反而增多。从表1中可知1951—1976年共发生寒潮135次,平均每年超过5次。但实际上,寒潮次数每年变化很大,从表2中可知,多者10次,少者1次。强寒潮平均每年不到1次,多者2次,少者不发生。寒潮过境造成大风、降温、降雨雪等天气,常伴有霜冻和冬季的结冰现象。但由于各地的自然条件差别很大,寒潮天气的地区差异明显。西北、内蒙古、东北地区大风、降温最强,春季在西北、内蒙古、华北等干旱和土质松的地区还多扬沙。向南推进,则风级、降温幅度渐小,并且因水汽逐渐增多,长江流域多出现雨雪天气,华南地区多出现持续阴雨天气。寒潮是一种灾害性天气。因其范围广、强度大、持续时间长,对工农业生产、交通运输和人民生活等危害较大,尤以对农业的危害最大。它使我国长城以南广大地区的越冬作物遭受冻害。强寒潮到达华南地区,还会使热带作物受到严重的冻害或冻死。晚秋寒潮形成的霜冻影响夏秋作物的收成。早春寒潮形成的低温阴雨天气,会引起南方早稻烂秧等。因此,加强对寒潮的研究,准确地预报寒潮,积极防御寒潮、冻害的威胁是十分重要的。目前,中国已能较准确地预报寒潮。
表1 1951—1976年寒潮次数统计
月份 | 10 | 11 | 12 | 1 | 2 | 3 | 4 | 5 | 年 |
次数 | 3 | 29 | 16 | 17 | 22 | 27 | 20 | 1 | 135 |
平均 | 0.12 | 1.12 | 0.73 | 0.78 | 0.85 | 1.04 | 0. 79 | 0. 04 | 5.2 |
占全 年% | 2.2 | 21.5 | 11.9 | 12.6 | 16.2 | 20.0 | 14.8 | 0.7 | 100 |
表2 1950—1976年寒潮次数
年代 | 次数 | 强寒潮 次 数 | 年代 | 次数 | 强寒潮 次 数 |
50—51 51—52 52—53 53—54 54—55 55—56 56—57 57—58 58—59 59—60 60—61 61—62 62—63 | 9 5 5 7 6 7 4 5 3 8 4 5 3 | 1 1 2 1 2 1 0 1 1 1 1 0 0 | 63—64 64—65 65—66 66—67 67—68 68—69 69—70 70—71 71—72 72—73 73—74 74—75 75—76 | 5 3 10 6 4 10 5 2 7 2 5 1 5 | 0 0 2 0 0 2 1 2 2 0 1 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