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修辞学
美国耶鲁大学学者高辛勇的《修辞学》(载于《印第安纳中国传统文学指南》)一文,介绍了中国修辞学的起源、发展、分类和应用,并做了一些中西比较研究。
作者说,中国和西方的修辞学都是起源于讲演术,后来逐渐被文学作品所吸收。两者基本上也都分作两大类:劝说性修辞(persuasive rhetoric)和装饰性修辞(ornamental rhetoric,即文学性修辞)。关于前者的理论最早见于《韩非子》的《难言》、《说难》、《说林》诸篇和《荀子》的《非相》篇。在《墨子》中也出现了像“辟”、“侔”这样辞格。关于后者的讨论,最早可以在《论衡》、《文心雕龙》等文学批评著作里找到。从唐代到清代的诗论,经常涉及具体的辞格。在宋代开始出现论散文写作的著述,最明显的例子是陈骙《文则》。明清两代活跃着一些散文流派,这刺激了散文修辞学的发展。在这方面的著作中,涉及辞格的有徐师曾的《文体明辨序》、唐彪的《读书作文谱》、章学诚的《文史通义》、俞樾的《古书疑义举例》等。
作者指出,中西修辞学在早期的发展过程中,常常与讲演术、风格学、文类学、创作方法等混淆在一起。根据现代的观点,修辞学仅仅关涉写作的语言技巧。由此来看,《文心雕龙》的《神思》篇就与修辞学无关,而《丽辞》、《声律》、《章句》、《比兴》等篇,则含有修辞学的成份。再如姚鼐提出的作文八要素:神、理、气、味、格、律、声、色,其中前四者不在修辞学范畴,后者有关修辞学。
作者还根陈望道等人的著作,对中国古典文学所用的辞格作了归纳,并提供了西方与之对等或相近的辞格(参照“中西修辞术语名称对照”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