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中国的人口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中国的人口 中国的人口zhongguo de renkou中国一直是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据历史记载,公元以来除个别时期外,中国人口占世界人口的比重,一般均在1/6~1/4之间,甚至达到1/3(1821~1850)。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人口增长尤为迅速,到1989年底,全国人口总数已达111191万人(包括台湾省和港澳地区约11.4亿人),约占世界人口总数的22%,亚洲人口的36%。现代中国人口具有以下特征: 表1 人口的年龄构成 单位:% ❸乡村人口比重大。旧中国城市化水平很低,1949年城镇人口仅占总人口的10.6%,乡村人口占89.4%。1949年后,随着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不断发展,城镇人口逐年有所增长,但仍低于世界平均数。根据1982年全国人口普查公报,全国市、镇人口仅占全国总人口的20.6%,低于世界平均数39%,更低于发达国家(60%以上)。按就业人数构成看,中国从事农林牧渔业的人数占社会劳动者总人数的60%以上。城市人口比重小,乡村人口比重大,农业劳动力占社会劳动力总数的比重大,是中国人口构成的显著特点之一。表2、表3列出了中外人口城乡构成对比和中外就业人口构成对比。 ❹人口素质低。旧中国是个贫穷、落后的国家,人口文化素质极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人口在素质方面虽有较大改善,但仍因众多的原因,尤其是人口增长过快,国力有限,制约了人口素质的提高。1987年大学毕业人口仅占总人口的0.65%,文盲和半文盲人口占20%以上。在现有职工中,有40%以上没有达到初中文化水平;在全国农民中有30%以上是文盲。从国际对比来看,25岁以上人口中有大学以上文化程度的人不到1%,与发达国家相比,美国、加拿大都在30%以上;而在25岁以上人口中文盲及文化程度不明者,中国也在20%以上,而美国、加拿大、日本分别为1%、2%、0.4%。人口素质过低是中国当代贫穷和落后的原因之一。振兴文化、教育,提高人口素质是振兴中华民族的百年、千年大计。 ❺人口分布不平衡。经过长期的历史演变,中国人口偏集于东部沿海和平原地带。这是中国人口分布的基本面貌。以张家口、榆林、兰州、昌都联线,将全国大致分为相等的两大部分:东南半部面积约占全国的47%,而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90%以上;西北半部面积占全国的53%,而人口数却不足全国的10%。在东南部沿海的12个省、市、自治区,面积占全国的13.5%,人口却占全国的41.6%,人口密度达到339人/平方公里,为全国人口平均密度的3倍多。中国人口密度的分布反映出从内陆到沿海人口密度越来越大。表4列出了中国人口分布与距海岸距离的关系。中国人口分布,除明显集中于东部沿海地区,即在水平方向上分布不均匀外,在垂直分布上,集中于自然环境优越、工农业生产发达的地势低平的平原和盆地。表5列出了中国人口的垂直分布情况。 表2 中外人口城乡构成对比 %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1989。 表3 中外就业人口构成对比 (1987年) % *社会劳动者人数;**1986年数。 表4 中国人口分布与距海岸距离的关系 表5 中国人口的垂直分布(1981年) 中国人口分布现状是劳动人民在长期改造自然、发展生产和繁衍后代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它无时无刻不受自然、社会经济条件的制约,但归根结底为社会生产在空间上的分布及其区域结构特点所制约。无论在历史上,还是在现代,生产力的发展往往总要伴随着人口地域分布的变动,生产力发展越快,人口分布的变动也越明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人口密度分布动态变化的总趋势是:内地、边远地区人口密度的增长高于沿海地区。从1964年第二次人口普查到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时,沿海11个省、市、自治区的人口密度从232.7人上升到320.6人,提高了38%;而内地18个省、市、自治区的人口密度则从47.3人上升到71.4人,提高了51%。在边远地区的黑龙江、内蒙、宁夏、青海、新疆5个省区,从1953年到1982年,人口密度增长幅度均在250%以上,而人口较多的河北、江苏、山东、湖北、四川等省人口密度增长幅度只有150%左右,增长幅度最小的上海仅为130%。以上事实说明,随着内地、边疆经济的发展,中国人口分布不均的状况正在逐步改变。 ☚ 中国的领土和领海 中国的民族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