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中国的人口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中国的人口

中国的人口zhongguo de renkou

中国一直是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据历史记载,公元以来除个别时期外,中国人口占世界人口的比重,一般均在1/6~1/4之间,甚至达到1/3(1821~1850)。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人口增长尤为迅速,到1989年底,全国人口总数已达111191万人(包括台湾省和港澳地区约11.4亿人),约占世界人口总数的22%,亚洲人口的36%。现代中国人口具有以下特征:
❶增长速度快。在古代和近代,我国人口自然增长的总特点是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人口数量的增长速度十分缓慢。据估计,整个奴隶制时代中国人口的年平均自然增长率仅为 0.25‰,封建时代为 1.4‰,半殖民时代为2.56‰。从1840~1949年的100多年间,人口仅增长1.36亿。1949年后,人口出生率迅速上升,并长期保持在高水平上,而死亡率明显下降,致使自然增长率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峰。1949~1975年,人口平均出生率达到35‰,死亡率7‰,自然增长率高达20‰以上。其中,1963年竟达33.33‰。人口自然增长呈现出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的特点。全国人口总数由1949年的5.4亿,增加到1975年的9.2亿,20多年中增加了近4亿人。7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在人口控制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1985年人口出生率由30‰以上下降到17.8‰,死亡率6.57‰,自然增长率由20‰以上下降到11‰左右。人口自然增长初步出现了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的现代人口再生产的特点。但是,自1986年以来,中国人口的自然增长率出现了严重的回升趋势,根据国家统计局对全国人口变动抽样调查结果推算,1989年中国大陆人口出生率为20.83‰,死亡率为 6.50‰,自然增长率回升到14.33‰,年末大陆总人口已达111191万人。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40年内人口增长总的幅度看,人口总数增加了5.7亿,即增长了1.05倍。按目前的人口增长速度看,我国人口每六七年就增加1亿。人口增长速度快,人口数量太大,已经对中国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产生了巨大压力。1952~1988年,中国国民收入虽然增长了10倍,但人均收入只增加了4.8倍;粮食总产量虽然翻了一番,但人均占有量仅提高了26%。近几年来,人均粮食占有量还有所下降,由1984年的394公斤,下降到1988年的362公斤;中国自然资源总量均居世界前列,但人均资源却排在世界后列。现在的情况是,中国人口一年以一千四五百万的速度增长,而耕地却以六七百万亩速度递减;粮食总产量增长有限,而粮食消费量却以每年二三百亿斤的速度增长。因此,要实现我国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一方面需要大力发展生产力,另一方面必须严格控制人口,实行计划生育。
❷年龄构成偏轻型。现有的人口年龄构成,是过去一段时期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共同作用的结果。建国以来前30年,由于人口增长快,出生率高,必然会提高青少年在总人口中的比重,形成年轻型的年龄构成。国际上通常把全部人口划分为3大类:0~14岁为少年儿童人口;15~64岁为青年、成年人口;65岁以上为老年人口。中国1987年少年儿童占总人口的28.76%,高于发达国家;而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为5. 49%,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年龄中位数约23岁。形成塔字形年龄结构。表1是中国和一些国家人口年龄构成的比较。

表1 人口的年龄构成 单位:%

由于中国人口年龄构成轻,预示着中国人口有50%进入或将进入婚育年龄,自然增长率还有回升的可能。到2000年前,中国仍然处于人口生育高峰期,育龄妇女逐年增多,1988年有育龄妇女3亿人,到1995年将有可能超过3.3亿人,2000年可能达到3.4亿人。如果对人口增长不严加控制,人口增长过快,在2010~2020年间会导致又一新的生育高峰。因此,控制人口增长的任务是十分艰巨的。
❸乡村人口比重大。旧中国城市化水平很低,1949年城镇人口仅占总人口的10.6%,乡村人口占89.4%。1949年后,随着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不断发展,城镇人口逐年有所增长,但仍低于世界平均数。根据1982年全国人口普查公报,全国市、镇人口仅占全国总人口的20.6%,低于世界平均数39%,更低于发达国家(60%以上)。按就业人数构成看,中国从事农林牧渔业的人数占社会劳动者总人数的60%以上。城市人口比重小,乡村人口比重大,农业劳动力占社会劳动力总数的比重大,是中国人口构成的显著特点之一。表2、表3列出了中外人口城乡构成对比和中外就业人口构成对比。
❹人口素质低。旧中国是个贫穷、落后的国家,人口文化素质极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人口在素质方面虽有较大改善,但仍因众多的原因,尤其是人口增长过快,国力有限,制约了人口素质的提高。1987年大学毕业人口仅占总人口的0.65%,文盲和半文盲人口占20%以上。在现有职工中,有40%以上没有达到初中文化水平;在全国农民中有30%以上是文盲。从国际对比来看,25岁以上人口中有大学以上文化程度的人不到1%,与发达国家相比,美国、加拿大都在30%以上;而在25岁以上人口中文盲及文化程度不明者,中国也在20%以上,而美国、加拿大、日本分别为1%、2%、0.4%。人口素质过低是中国当代贫穷和落后的原因之一。振兴文化、教育,提高人口素质是振兴中华民族的百年、千年大计。
❺人口分布不平衡。经过长期的历史演变,中国人口偏集于东部沿海和平原地带。这是中国人口分布的基本面貌。以张家口、榆林、兰州、昌都联线,将全国大致分为相等的两大部分:东南半部面积约占全国的47%,而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90%以上;西北半部面积占全国的53%,而人口数却不足全国的10%。在东南部沿海的12个省、市、自治区,面积占全国的13.5%,人口却占全国的41.6%,人口密度达到339人/平方公里,为全国人口平均密度的3倍多。中国人口密度的分布反映出从内陆到沿海人口密度越来越大。表4列出了中国人口分布与距海岸距离的关系。中国人口分布,除明显集中于东部沿海地区,即在水平方向上分布不均匀外,在垂直分布上,集中于自然环境优越、工农业生产发达的地势低平的平原和盆地。表5列出了中国人口的垂直分布情况。

表2 中外人口城乡构成对比 %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1989。

表3 中外就业人口构成对比

(1987年) %

*社会劳动者人数;**1986年数。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1989。

表4 中国人口分布与距海岸距离的关系

表5 中国人口的垂直分布(1981年)


中国人口分布现状是劳动人民在长期改造自然、发展生产和繁衍后代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它无时无刻不受自然、社会经济条件的制约,但归根结底为社会生产在空间上的分布及其区域结构特点所制约。无论在历史上,还是在现代,生产力的发展往往总要伴随着人口地域分布的变动,生产力发展越快,人口分布的变动也越明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人口密度分布动态变化的总趋势是:内地、边远地区人口密度的增长高于沿海地区。从1964年第二次人口普查到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时,沿海11个省、市、自治区的人口密度从232.7人上升到320.6人,提高了38%;而内地18个省、市、自治区的人口密度则从47.3人上升到71.4人,提高了51%。在边远地区的黑龙江、内蒙、宁夏、青海、新疆5个省区,从1953年到1982年,人口密度增长幅度均在250%以上,而人口较多的河北、江苏、山东、湖北、四川等省人口密度增长幅度只有150%左右,增长幅度最小的上海仅为130%。以上事实说明,随着内地、边疆经济的发展,中国人口分布不均的状况正在逐步改变。
☚ 中国的领土和领海   中国的民族 ☛
00000913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3 17:05: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