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中国电影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中国电影

001 中国电影

电影这门现代艺术与我国古老的灯影戏有着一定的渊源关系。但是,真正的电影还是欧美发明家研制成功的。1896年8月11日上海徐园映出了“西洋影戏”,成国我国电影放映的开端。1905年秋,北京丰泰照相馆拍摄了中国第一部影片《定军山》,开创了中国电影史的纪元。1913年,郑正秋、张石川等组织了新民公司,拍摄了第一部无声故事短片《难夫难妻》。同年,设在香港的华美影片公司拍摄了黎民伟编导的《庄子试妻》。1917年,上海成立商务印书馆活动影戏部,摄制了风景、时事、教育片,这是中国最早的由本国人投资建设的电影制片机构。1921年,中国第一部长故事片《阎瑞生》 问世。1930年,中国第一部有声片 《歌女红牡丹》诞生。电影植根于华夏土壤已80余年,中国电影发展道路崎岖,大致可分为5个时期: 一、1932年前的早期银幕是中国电影的摇篮时期。当时充斥银幕的是美国好莱坞影片和宣扬封建思想、迎合小市民低级趣味的武侠神怪片、侦探恐怖片以及鸳鸯蝴蝶派影片。封建主义和殖民地意识的浓雾弥漫着银幕,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败下阵来的鸳鸯蝴蝶派和销损了早期战斗锋芒的文明戏,成了早期中国电影文化的支柱。这时期的家庭伦理片、言情片和摹仿西方生活方式的“欧化”片都存在脱离现实的倾向。只有为数不多的作品触及了有社会意义的主题。早期电影擅长用叙事手法,如传记小说常用的“话说从头”的形式一样,造型的创造上带着浓厚的舞台化倾向。二、1932年至1949年是中国电影学习探索并蓬勃发展时期。1932年党的电影小组成立,新文学工作者进入电影界,左翼作家代表新兴艺术的作品扭转了电影界的创作风气,电影开始纳入新文化运动轨道。由于党的电影小组的团结和影响,这一时期的电影从思想到艺术,从内容到形式都发生了巨大的飞跃。左翼电影成为30年代一个进步电影流派,创作出一大批反映社会内容深刻、批判性强的反帝反封建的作品,表现出现实主义特色。30年代,奠定了中国电影的革命现实主义基础。中国电影思想倾向的左转和美学上的转向现实主义相互交织,调整了电影和生活的关系,银幕向社会生活靠拢,电影视野为之开拓,注目于下层劳苦大众的生活,塑造了一系列劳动人民的银幕形象,民族解放是时代和电影的总主题。同时,电影在吸取外国电影精华、继承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同时,逐步形成了自己的比较完备的民族风格。这种风格的内容是表现民族在历史发展中的现实,揭示民族社会生活的重大矛盾,扑捉民族的灵魂;这种风格的形式是采用中国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手法。如叙述结构上继承中国古典文学和戏曲艺术的传统,注重情节的魅力,注重戏剧性,用镜头讲故事,追求传奇性、动作性和故事性,把电影的蒙太奇的语言与中国传统的赋比兴手法结合等等。30年代,涌现了一大批优秀的表演艺术家,对电影这种外来艺术经历消化、吸收、改造的融会过程,使之适应于以民族的审美意识来把握民族社会生活的实际,化为本民族自己的真正艺术。因而形成中国电影的第一座高峰,并以其鲜明的民族特色在国际影坛上独树一帜。1935年蔡楚生编导的有声片《渔光曲》在莫斯科国际电影展览会上获荣誉奖便是明证。40年代电影在民族性格的挖掘和对电影手段的掌握上有显著的进步。“激情为核,自然为尚,性格为美,民族为貌”可以概括40年代电影的现实主义特点。在国统区进步电影运动中,中国共产党地下组织领导的昆仑影业公司拍摄出八、九部一流水平的优秀影片。与此同时,解放区人民电影事业也随着东北电影制片厂的建立逐渐发展起来。三、1949年至1966年是人民电影的创业时期。建国后的17年电影继承并发展了中国电影的革命现实主义传统,进一步发展了民族艺术风格,取得了很大成就。这表现在电影紧密地联系着广阔的社会生活,银幕投射着变革中的时代的光影,电影创作主流充满革命的激情和健康情趣,为巩固新生的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和政治制度、移风易俗、培养社会主义新人、增进中国人民和世界各国人民的友谊作出了卓越贡献。此间曾出现过两个高峰: 一是1959年的建国10周年国产新片展览月,推出《林则徐》、《聂耳》、《青春之歌》、《林家铺子》等18部优秀故事片,或绘写革命斗争历史的壮丽画卷,或以轻松愉快的笔调赞美新生活。呈现出绚丽多彩的风姿,较好地达到了历史的和美学的、生活真实和艺术真实的辩证统一。另一个高峰是1963年到1964年,电影创作冲破了“左”倾思潮的干扰、禁锢,又出现回升局面,涌现出《红色娘子军》、《达吉和她的父亲》、《甲午风云》、《早春二月》、《小兵张嘎》、《农奴》、《兵临城下》、《李双双》、《红日》、《冰山上的来客》、《舞台姐妹》、《英雄儿女》、《革命家庭》、《烈火中永生》等佳作,对民族社会生活的开拓和总体把握超越了以往年代。17年里共生产故事片603部、科学教育片1980本、美术片279本、新闻纪录片8344本。至此,新中国电影事业已形成了独立的研究、创作、生产和发行放映的完整体系。四、1966年至1976年的十年浩劫期间,“左”的错误登峰造极,也是中国电影经历巨大挫折的十年,银幕像失去生态平衡的土地一样沙漠化。五、1977年至今,是电影恢复或复兴时期。1977年到1978年是徘徊、踏步的两年。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由于思想政治路线的拨乱反正,电影工作者思想解放,精神振奋。在进一步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的过程中,实现“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参于面对严峻的现实,显示了现实主义精神的勃兴。在塑造具有先进思想和时代特点的正面人物形象上取得突破性成就,改于触及矛盾,鞭笞旧思想、旧体制、旧习惯、旧作风。题材广泛拓展,把握生活多角度,比较有意识地探求个人的艺术风格,克服银幕直观形象的虚假现象,改善了中国电影的美学素质。艺术家们开展了长期忽视的对电影艺术自身的研究,在电影特征、电影观念、电影结构、电影语言、电影民族化等方面进行了争论和探索。对创作产生有益的影响,使电影艺术的手段更为丰富多采,艺术表现力大为提高。80年代恢复了中断多年的广泛的群众性电影“百花奖”,并创立了文化部颁发的电影政府奖和影协举办的由专家组成评委会的专业性电影“金鸡奖”,鼓励电影沿着健康的方向发展。这一切为电影创作开辟了广阔道路,使中国影坛呈现五彩纷呈的盛景,在国际上多次获得崇高荣誉,已经走向世界。中国电影有其多样和统一性,较之其他国家的电影更见得是见证历史的艺术、反映现实的艺术、参与斗争的艺术。中国电影艺术的民族风格体现在:1. 突出地反映了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2.正确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心理素质;3. 符合传统的中华民族的审美观念。目前,电影事业已拥有一支50多万人的专业队伍,形成每年拍摄故事片近150部的生产能力。全国97%以上的农村普及了电影,摄影、洗印、放映设备做到系列配套生产。已同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近200个单位建立了影片输出输入业务,开展了同国外合作拍片的业务。无论在创作生产、发行放映、专业管理、技术设备以及国际交往等各方面,中国电影都正在展现出前所未有的美好前景。

☚ 概观   中国电视 ☛

中国电影

China Cinema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3 17:15: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