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灌溉公元前1600~前1100年,中国在井田中布置沟渠,进行灌溉排水。公元前598年楚国兴修的芍陂,是中国文字记载最早的蓄水灌溉工程。公元前4世纪,魏国西门豹在邺修建了12条渠道,引漳水灌溉,是中国早期的多首引水灌溉工程。公元前256年李冰在四川主持修建都江堰灌溉工程。1949年,中国洪涝面积几千万公顷,机电排灌总动力7万kW,水土流失面积达150万km2。1949年全国有效灌溉面积1600万hm2,占耕地面积的12.3%。1998年底,全国有效灌溉面积达5333万hm2,占耕地面积的41%,人均灌溉面积440 m2。至1999年,共兴建万亩以上灌区5611处。累计打机井372万眼,井灌面积1470万hm2;在干旱区兴修小水塘、小水窖771万个。全国有效灌溉面积1998年底为5330万hm2,机电排灌总动力7269万kW,全国除涝面积累计达到2000万hm2,占易涝面积的82%;盐碱地改良面积533万hm2,占盐碱地71%;治理渍害低产田330万hm2,占渍害低产田的33%。节水灌溉面积已达1520万hm2。其中,喷灌、滴灌和微灌面积173万hm2,管道输水灌溉面积520万hm2,渠道防渗面积827万hm2。在不到全国农田总面积1/2的灌溉面积上,生产着占全国总产2/3的粮食、棉花和其他经济作物。中国以占世界不足10%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22%的人口,水利灌溉发挥了重要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