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中国温室气体排放现状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中国温室气体排放现状

中国温室气体排放现状

中国于2004年11月9日向缔约国正式提交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气候变化初始国家信息通报》。中国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是全球第二大温室气体排放国,在参与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 谈判中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根据 《国家信息通报》,1994年,中国二氧化碳净排放量为26.66亿吨,折合约7.28亿吨碳。因气候变化造成的损失占到整个GDP的3%。中国温室气体的排放量占到发展中国家排放总量的50%,占全球排放总量的15%。
从1900—2007年整个历史发展阶段来看CO2排放量的全球历史积累,美国占29.0%、俄罗斯占8.3%、中国占8.9%、德国占6.6%,英国占4.9%,日本占4.7%。如按人口平均,中国则大大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在世界典型国家的对比中,中国CO2的人均排放量处于较低水平,而且排放总量里很大一部分是保证人民基本生活的生存排放。在与已经实现工业化的发达国家的比较中,中国的人均CO2排放量处于很低的水平,2007年中国的人均CO2排放量约为美国的20%、约为加拿大的21%、澳大利亚的25%、俄罗斯的32%、德国的42%、日本的40%、韩国的33%。在与正在实现工业化的发展中国家的对比中,可以看出中国的人均CO2排放量处于中等水平,2007年中国的人均CO2排放量与土耳其相近,高于巴西、印度和埃及,低于南非和阿根廷。
经济发展处于高排放阶段。CO2排放量主要取决于经济发展的程度,中国正处于工业化阶段,与同处这一阶段的国家比较,中国的二氧化碳排放强度相对较高。从经济发展的长期趋势看,中国正处于一个高碳经济发展阶段,一旦基础设施建设完成,城市化完成,中国的排放强度可以大大降低,而这一过程需要的是技术创新和技术变革。
转移排放实际上增加了中国的排放总量。经济全球化和国际产业分工日益深化,生产、出口高耗能、高排放产品的国家,要承担本应在进口国排放的二氧化碳,而进口消费这些产品的国家,其排放总量计算中并没有计算这部分产品的排放量。目前的国际产业分工中,发达国家处在产业链条的高端,表现为服务业发达、高科技发达,能源消耗和排放也相对小一些; 发展中国家处于产业链的低端,生产和出口了大量的高耗能和高排放产品。中国制造的产品已经渗透到世界的很多地方,2007年在世界的排名跃至第二位,出口主要包括初级产品和工业制成品,2007年工业制成品出口额占出口总额的95%左右。2000—2007年中国出口额占GDP的比例总体呈上升趋势,意味着中国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越来越多是由生产出口货物所产生的,即发达国家向中国转移的排放。按照出口总额占GDP的比重来计算其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得出2000—2007年由发达国家转移到中国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累计达到972600万吨,大大增加了中国温室气体的排放。
中国能源以煤炭为主增加了排放。全球各国的能源消费可以分为三种模式: 石油型,大部分发达国家都是此种类型,美国是典型; 煤炭型,能源消费构成中煤炭占比超过67%如中国; 核能型,2006年法国核电比例超过78%如法国。中国能源资源探明储量中,96%是煤炭,油气资源仅占总量的4% 。中国的能源消费结构中,煤炭的消费占绝对的比例,一直维持在65%以上,几乎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2.5倍,而取得相同热值煤炭温室气体排放量是石油的1.24倍,是天然气的1.75倍。这种能源消费结构无疑会增加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中国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在未来相当长的时期内难以改变,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任务艰巨。
温室气体是中国生态赤字的主要原因。20世纪70年代早期,中国总体出现生态赤字,对生物承载力的需求开始超出其自身生态系统供应的能力,其中二氧化碳是导致中国生态赤字的主要原因。因而,减少碳排放可以显著降低中国总的生态赤字,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主要措施包括: 提高能源生命周期各个环节的利用与转化效率; 选择生态足迹相对较低的生物质能技术,替代化石能源利用; 在现有与规划的电厂,采用有效的碳捕捉与储存技术。中国正在由一个低能源消耗国家迅速转变为高耗能国家,随之而来的将是二氧化碳的大量排放,因而成为整个世界最为关注的焦点之一。2050年,中国的能源消耗将占到全球能源总消耗的60%左右,这对中国、对世界都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 中国温室气体排放清单   中国 “十一五” 期间节能减排的成效 ☛
00002428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5 4:4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