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义 |
中国汉字文物大系︱凡例 凡例 一、全書結構 1.按《説文解字》14卷540部首結構全書正文,第十五卷爲附録,收録各種檢索及參考文獻等。 2.每字之下,先列字頭,字頭後括弧内列其小篆字形,然後按斷代先後收録見於各種文物的字形。斷代相同者,按字形所附著的文物載體的類型類聚排序,大體爲: 甲、金、石、璽、陶、幣、簡、帛、紙。 3.每字所收各字形之後,列出其所出實物文獻載體的名稱、著録、時代及相關語段的釋文。對於能突出體現某種文字變化發展的字形,以按語的形式在相關字形下作簡要説明。 4.每字各字形收録完畢之後,進行該字“源流綜論”。 5.每卷選收約80—100幀彩色附圖,插入相關位置。 二、字形收録 1.所收字形力求清晰完整,首選拓本和照片,在只有摹本而字形又無可替代的情況下酌收摹本。 2.字形篩選標準爲: 第一,儘可能體現漢字形義發展演變軌跡,服務於文字學研究;第二,儘量反映字形視覺之美的豐富多樣性,服務於書法創作、欣賞和研究; 第三,努力反映不同斷代和種類器物所附著文字的風格特徵,服務於文物鑒定研究。 三、字目確定 1.凡按照字形收録原則所收字形在一個以上者即立字目。 2.字目所用字形一般爲今日通用者,在收字缺失今日通用字形的情況下,酌用歷史字形爲字目,字形選擇以與實際收字相匹配爲原則。 四、釋文用字 作爲文字釋讀的結果,釋文立足於兼顧不同讀者需求的原則,追求多層次的解釋性,既以隸定方式表現實物文字原形結構,也注重給出實物文獻用字的後世通用字形及其所記詞的後世通用記録字。 五、源流綜論 1.首列《説文解字》的説解,爲該字的形音義分析確定一個解説基礎。 2.簡述該字字源及其形音義等方面的演變發展。 3.相對後起字,注重揭示其發生以前和發生之初所對應語言單位的假借用字,以呈現文字的歷史淵源。 4.注意歷史文化因素對文字演變發展的影響。 六、檢字 本書附部首、筆畫和拼音檢字。部首檢字沿用 《説文》部首排序,置於各卷正文前。拼音檢字兼顧一字多音,與筆畫檢字一起置於本書第十五卷。 |
☚ 中国汉字文物大系︱中國漢字文物大系編纂委員會 中国汉字文物大系︱前言 ☛ 0000773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