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中国气候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中国气候Zhongguo qihouclimate of China

中国位于亚洲大陆东海岸, 东临太平洋, 西部处于亚洲腹地, 西南部耸立着世界最高的青藏高原, 境内还分布着许多东西和南北走向的大山系, 因此, 中国气候具有鲜明的大陆性季风气候特色和各地区间的明显气候差异(见附表1.Ⅰ, 彩图139~142)。
气候特点
中国气候的主要特点是:❶冬季寒冷,夏季炎热; 冬季南北温差大, 夏季南北温差小。冬季气温比北半球同纬度其它地区要低许多, 1月平均气温, 黑龙江省最北部可降至-30℃以下, 台湾省最南端可达20℃左右, 南北温差达50℃以上, 平均每一纬度相差1.5℃; 夏季气温比北半球同纬度其他地区(除沙漠地区外)炎热得多。7月平均气温51°N以北的呼玛为20.2℃与22°N恒春的27.8℃相比,相差不到8℃。炎热的夏季使得中国东部平原地区的喜温作物栽培北界可达黑龙江省北部, 比北半球其他地区偏北许多。
❷气温的年、日变化都很大, 并有纬度愈北、距海愈远, 变化幅度愈大的趋势。黑龙江省大部地区及北疆盆地年较差达40~50℃, 黄河流域在30℃左右, 长江流域约24~26℃, 珠江流域约15℃左右, 而台湾、海南岛可降至10℃以下。全国大部分地区, 年平均气温日较差在8~10℃之间, 东北、西北及青藏高原在12℃以上,大兴安岭北部、柴达木盆地和塔里木盆地且大于16℃。各地气温日较差的季节变化也不一致。东北、华北地区以春季最大(10~16℃), 夏季最小(8~10℃);长江流域及华南秋季最大(6~12℃), 冬、春最小(6~8℃); 西北地区、青藏高原四季日较差都较大, 各月都在12℃以上。初春、晚秋日较差大, 有增加霜冻的可能, 但在生长期内日较差大, 则有利于农作物营养物质的积累, 提高产量。
❸降水季节分配不均, 雨热同季。中国绝大部分地区的降水量都集中在夏季风盛行的时期, 随着夏季风的南北进退, 各地降水的变化有一定差异。冬季,除台湾东北角的山麓地带、新疆北部山区和西部伊犁河谷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20~30%外, 大部分地区在10%以下, 东北、华北、青藏高原等地少于5%,有些地方冬季3个月几乎没有降水。夏季是全国大部分地区降水量最多的季节, 长江、南岭之间的地区及新疆西北山地, 占全年降水量的百分比少于40%, 其它都在40%以上。华北、东北大于60%,青藏高原大都在70%以上。雅鲁藏布江上游夏季3个月降水量占了全年降水的80%以上。春季降水比重最大的地区在长江以南的两湖盆地及其周围地区, 占全年降水量的30%~40%以上。春雨比例超过夏雨。华北、东北春雨极少,只占10%~15%,有的地方甚至少于10%。秋季降水量比重较大的区域在雷州半岛和海南岛的东部、台湾省的大部、秦岭山地和西南各省,都大于全年降水量的30%,是全国的秋雨区。全国大部分地区全年的降水季节与高温期基本一致,绝大部分地区生长期的降水量相当于年降水量的80%~90%以上。这种雨热同季的配合对农业生产是很有利的。
❹降水年际变化大, 可靠性小,旱涝威胁大,年降水量变率有随纬度变化的趋势。中国东半部30°N以南地区变率较小,约10%~15%,东南沿海略高,为15%~20%,华北地区高变率中心在河北中部和河套一带为30%~35%。西北地区变率大于东部同纬度地区,一般在30%以上。东北山地、川西南山区及云南南部年降水变率最小,不到10%。华北地区从冬季、春季到初夏都是全国降水变率最大的地区,各月平均降水变率都在50%~70%以上,这个地区冬春雨雪稀少, 加上变率大, 大大加剧了春旱威胁。河西、南疆等地各季变率都达80%~100%以上,这些地区农业主要靠灌溉,降水变率虽大, 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反比华北为轻。长江中下游冬春降水稳定,变率较小, 夏季自淮河往南,直至南岭,变率达50%以上,常有伏旱威胁。西南各地、陕西省以及湘鄂豫西部秋雨多而稳定,降水变率为全国最小, 四川盆地秋季变率不到25%。东南沿海秋季由于历年台风雨的不稳定性, 为降水变率高值区,厦门、汕头一带变率高达95%以上。
区域气候
东北、蒙新、华北、华中、华南、西南、青藏高原各大区,气候特点各异。
东北气候 包括辽、吉、黑三省和内蒙古东北部,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冬季严寒而漫长,西风带低压槽过境时,在槽前盛行偏南气流, 多云雨(雪)天气,槽后大量冷空气南下,风力大、降温强,局部可出现风沙及雪暴。全区冬季气温在-10~-30℃之间, 日照有550~600小时。春季, 由于贝加尔湖低压侵入并发展,风力强而多风沙,风沙日数占全年风沙日数的60%以上。夏季盛行东南气流,气旋活动频繁,可引起大量的降水,全年降水量除长白山地超过750毫米外,大都在500~750毫米之间,夏雨占50%~70%。秋季因受暖高脊控制,天气晴朗温暖, 大部分地区气温在0℃以上。本区生长季节短促,无霜期北部只有80~120天,南部可达140~180天。大部分地区≥10℃积温不到3000℃,北部只有1300~2000℃,除辽宁南部地区较暖外,大部分地区冬小麦不能越冬,只能一年一熟。北部地区夏季温凉,延迟作物生育,常造成低温冷害。
蒙新气候 包括内蒙古自治区西部、甘肃西北部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属温带半干旱、干旱气候。冬季大部分地区在蒙古高压控制下,夏季该区西部受偏西气流影响,东部受到弱东南季风影响。因地处欧亚大陆腹地,气候干燥, 日照丰富,大陆性强烈,气温年、日较差大。大于10℃积温大部分地区在3000℃以上,塔里木和吐鲁番两盆地高达4000℃以上。雨量稀少,变率大,全年降水量除山地外, 多不足300毫米,塔里木盆地且不足50毫米,是全国雨量最少地区之一。春季大风、风沙日数特多, 山谷隘口地区更多。各地年平均8级以上大风日数达50天以上,达板城、阿拉山口等风口地带高达120~150天以上。
华北气候 包括青藏高原以东, 大兴安岭、阴山以南, 秦岭淮河以北的广大地区。西部为海拔1000米以上的黄土高原,属温带半干旱气候,东部是黄淮海平原,属温带半湿润气候。本区冬季为蒙古冷高压控制, 每当极地大陆气团侵入时,常出现偏北大风及猛烈降温,并伴有风沙或少量雨雪。冬季降水仅占全年降水量的2%~7%,冬季各月平均降水量多在20毫米以下。月平均气温在0~-8℃之间。冬长约5个月左右。春季高空低槽活动频繁,冷锋过境时常出现风沙天气。春雨特少(占年降水量10%~15%),且十年九旱,年际变率大。夏季为大陆低压控制,盛行潮湿的偏南气流,当有北方冷空气入侵时,常可形成大范围降水,雨量集中,夏季占全年降水的60%~70%,其中又以7、8两个月的雨量和暴雨最多,常造成洪涝灾害。夏长约4个月左右,气候湿热,月平均气温皆高于20℃。秋季大陆冷高压发展迅速, 多晴朗稳定天气,但霜冻来临早。全区年降水量约400~900毫米,雨量自东南向西北递减。气温年、日变化大, 大陆性气候显著。
华中气候 包括淮河伏牛山以南、南岭以北、鄂西山地至雪峰山一线以东的广大地区,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冬季温暖、夏季湿润炎热,雨量充沛,无霜期长, 四季较分明。冬季受西风环流影响,南北两支急流交汇,极锋位于本区,锋面气旋活动频繁,天气复杂多变。带来一定降水,但仍是全年中雨量最少的季节。10月平均气温除山地外都在0℃以上,南岭附近低于0℃的天数不到5天。3月副热带暖湿气流增强,降水增多,春雨量占全年降水量30%~45%,居全国首位。6月下旬至7月中旬为江南梅雨季节,梅雨量对旱涝影响极大。夏季为副热带高压控制,雨量锐减,进入高温伏旱时期。两湖盆地、长江下游,为全国著名酷热区,平均最高气温在34℃以上。秋季有短暂秋高气爽天气。全年降水量在1200~1800毫米之间。大于10℃积温约为5000~6500℃,无霜冻期250~300天,小麦越冬不停止生长,除少数地区外,一年二熟或三熟。
华南气候 包括福建、广东、广西大部、台湾及南海诸岛。北部属南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南部包括南海诸岛为热带湿润季风气候。热带、副热带海洋影响显著,高温多雨,水热资源丰富,为全国之冠,大于10℃积温高达6500~9500℃,无霜冻期300~365天,冬季温和,最冷月平均气温在12℃以上,年绝对最低气温多年平均值在0℃以上, 四季常青, 年可三熟至四熟。但 强冷空气过境时, 亦可造成热带作物寒害。夏季受副热带高压及南海低槽影响, 盛行东南和西南季风。年降水量为1500~2500毫米, 为全国多雨区。台湾的火烧寮年平均降水量达6378毫米, 最多年份达8507毫米, 为全国之冠。华南降水主要集中在夏半年(5~10月),占年降水量的70%~80%。冬半年普遍少雨,但台湾东北角的山麓地带,冬季降水约占全年的30%。台风活动频繁, 5~11月为台风季节, 多台风暴雨,且强度大, 如台湾的新寮24小时降水达1672毫米 (1967年10月17日),为全国的最高纪录。全年雨日平均达150天以上, 其中台湾东部雨日可达220天。
西南气候 包括四川省川西山地以东、贵州及云南省的中、北部地区。大部属于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冬季温和, 夏季温热, 温度年、日变化小, 多云雾,日照时数少。高空南支急流、青藏高压及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进退, 决定了全区的天气气候特征。冬、春季南、北两支急流汇合于本区, 四川盆地多阴雨。5月末南支急流北移, 西南季风爆发, 深厚的暖湿气流带来大量降水, 由南向北先后进入雨季。全区年降水量为1000毫米左右, 但各地降水极不均匀, 在山地迎风面年降水量可达1200~1500毫米以上, 如川西雅安全年降水量达1774毫米。夏雨居多, 冬季少雨, 秋雨多于春雨。多夜雨, 如贵阳夜雨日可占全年雨日的3/4。全区年平均气温大多在12℃以上, 最冷月高于2℃, 7月除云贵高原比较温凉外, 四川盆地平均最高气温可达34℃, 重庆绝对最高气温曾达44℃, 为全国著名酷热地区之 一 。全区以云雾、雨日多而著称, 日照时数为全国最少的地区, 年日照时数仅1200~1400小时,平均每天不足4小时。
青藏高原气候 包括西藏自治区、青海、四川西部以及甘肃西南部等地区。全区是一个由海拔4000米以上的若干大山岭和海拔3000~5000米的许多台地、湖盆和谷地相间组成的巨大“山原”, 仅东南部的雅鲁藏布江河谷在3000米以下。地势高耸, 地形复杂, 形成独特的高原气候。其西、北部地区为高原干旱、半干旱气候, 中部玉树—昌都一带为高原半湿润气候,东南部波密—川西和达板—察隅等地区, 分别属高原湿润气候和高原亚热带湿润气候。由 于地势特高, 夏季特凉, 温暖时期特别短促, 大部地区热量不足, 在海拔4500米以上地区最热月平均气温低于10℃, 甚至低于6℃, 无绝对无霜期, 谷类作物难以成熟, 只能放牧。东部和南部海拔4000米以下地区, 大于10℃积温可达1000~2000℃, 其持续时间可达100~150天,可种植喜凉作物。最南部的雅鲁藏布江河谷边缘地带尚可种植玉米、水稻等喜温作物。光资源丰富, 是全国太阳辐射量最多的地区。西藏中西部年总辐射量达753~831千焦/厘米2,年日照时数达2600~3200小时,日照百分率达60%~70%,加上夏季气温较低,中午极少出现抑制植物光合作用的高温, 因此植物光合强度大, 形成作物的大穗、大粒、大块茎, 全国高产纪录大都出现在本区。降水分布极不均匀, 藏南河谷年降水量可达700~800毫米以上, 察隅一带年降水量达1000~2000毫米, 而喜马拉雅山以北, 年降水量少于400毫米, 再向北至冈底斯山、唐古拉山等高原深处,年降水量降至200毫米以下, 至柴达木盆地年降水量只有50毫米左右。降水主要集中在夏半年(4~9月),占年降水量的80%~90%,夜雨占各时段的80%左右。

中国气候

003 中国气候

中国气候表现为大陆性季风气候显著,气候类型复杂多样。中国的季风气候区限在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乌鞘岭—巴颜喀拉山—唐古拉山—冈底斯山连线的东南部。若季风区包括高原季风区,其范围还应包括青藏高原全部。这样季风区约占全国总面积的3/4。中国季风区面积广,类型多,成因复杂,冬夏季风的强度均较大。这在同纬度地区及全球范围内,占有特殊地位。在季风区内,冬夏处于截然不同的环流之中,风向更替明显。冬季气流主要来源于高纬地区,寒冷干燥,盛行由陆向海的偏北风;夏季风来自低纬海洋上,暖热湿润,盛行由海向陆的偏南风。另外,雨热同期,即降雨最多的季节,一般也是气温最高,植物生长旺盛,需水量最大的季节。中国气候的大陆性强。中国位于亚欧大陆东部,特别是西北地区已深入到亚欧大陆中部。除东南沿海及以南的少数地区外,均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大陆性。大陆度由东南向西北递增,西北内陆最为强烈。其特点主要表现在气温年较差和日较差大,冬至和夏至后出现最冷月1月、最热月7月;降水集中于夏半年;春温低于秋温等方面。中国的气候类型复杂多样,其中以亚热带、温带气候为主。中国幅员辽阔,地形多样,环流复杂,因而形成了多种气候类型。从南到北随纬度不同,气温分异达9个带之多:南热带、中热带、北热带、南亚热带、中亚热带、北亚热带、暖温带、中暖带、寒温带。从东南向西北随距海远近水平分异为4个地区:湿润地区、半湿润地区、半干旱地区、干旱地区。青藏高原高而大,形成了独特的高原气候单元。同时它又通过热力与动力作用影响周围地区的气候,增加了气候的复杂性。全国的山地多而高,各地众多的山地使水热条件的垂直分异也不尽相同,增加了水热条件空间组合的复杂性,造成气候垂直分异明显,各个山地的气候垂直带谱不同,形成了气候的垂直地带性。在复杂多样的气候类型中,除了南部的海南岛、台湾南部、琼雷、滇南等地为热带以外,中国绝大多数的领土面积属于亚热带、温带气候区。中国的亚热带地区因受惠于季风,不同于同纬度世界其他地区的干燥沙漠气候,而成为终年湿润、四季长青之地。温带气候区则不但有明显的南北热量分异,又有随距海不同所产生的明显的干湿差异。二者配合,使温带气候类型很齐全。由于气候类型的复杂多样,使中国具备了丰富的气候资源,为发展多种经营提供了良好的资源条件。

☚ 中国地貌   中国河流、湖泊与峡谷 ☛
00000006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4 14: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