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中国武术大辞典︱前言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中国武术大辞典︱前言
  • 位置: 首页/附录库/中国武术大辞典

前言

 为了适应当前武术蓬勃发展的需要,在人民体育出版社的积极组织下,我们编成这部《中国武术大辞典》。现在书稿即将付印,编写组的同志们认为,作为编者,有些话需要向读者讲一讲,有些问题需要请读者一起来思考。
 坦率地说,尽管我们付出了一定的努力,还得到过许多单位和朋友的热情支持,但这部书稿的质量並不是我们自己所满意的。这首先要归之于我们的业务水平不高,其次也的确存在毋庸讳言的客观原因。
 对我们来说,辞典的编写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学习过程,是一个对武术加深认识的过程。全书的体例当然有统一的要求,然而在一系列具体问题上,参编者往往各有所见,殊难统一,最终竟很难找到确有说服力的结论。这种情况的不断出现,使我们更具体的认识到工作本身的难度比预想的还要大。于是,大家终于有了一个基本一致的看法,即:一部较高水平的武术专业辞典产生, 目前还不具备成熟的条件。除了主观方面理所当然的积极准备之外,客观方面更需要创造条件,有所期待。正因为如此,我们並没有因为书稿即将面世而感到轻松,感到愉快,相反,却深深感到不安,感到武术事业发展的现状与前景给我们提出的任务是相当艰巨的。我们在不安之余,真诚希望不断听到读者的批评意见。毫无疑问,多方面的批评指正本身就是在创造条件,它有利于开拓我们的视野和思路,有助于我们纠谬补缺,从而为今后可能的修订工作打好基础。
 有必要向读者进一步解释一下,为什么我们认为当前不具备编写一部质量较高的武术辞典的条件,特别是客观方面的条件。这个认识来源于我们对一系列问题的分析,来源于我们对武术现状,尤其是武术理论与资料现状的观察与估量。下面,不妨就以这两点为例稍加申述。
 先来谈谈理论问题。
 大家都在用“博大精深”四个字来称誉武术,以说明武术不仅内容宏富,而且还有着深邃的理论。这样说不是没有道理的。然而,从严格的意义上讲,这毕竟不是武术的学科界定,只是一种感性的概括而已。如果承认武术不仅是一个体育运动项目,而且还是一门具备独立体系的学科,那么,这门学科的内涵及外延的界限至今並没有得到明确。不但对古代武术来说是这样,对现代武术来说也是这样。既然学科界定不明,学科定义就很难产生,所以在众多的武术论著之中,至今还找不到一个能为大多数人所接受的武术定义。这恐怕是一个众所周知的事实。
 我们认为,武术是一个具有民族形式和特性的现代体育项目。从这个认识前提出发,首先应该看到它具有现代体育项目一般所共有的属性,这是武术能在当今世界继续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但武术又不仅仅是一个体育项目,因为它还具有一般体育项目所不具有和不必具有的功能与特性,它的内涵与结构比一般体育项目复杂得多。应该说,武术是一个多成分多功能的复合体,一个从时间到空间都难以把握其范畴的文化现象。这是难以确定它的学科界限的主要原因,与此相应,确定它的定义也就不是容易办到的事了。
 这种情况必然给实际工作带来困扰。具体到我们所从事的辞典编写工作上,由于学科界限不明,首当其冲的问题是收录辞条的范围不好定,特别是它的外延部分的范围不好定。抽象地严守“宁缺毋滥”一类原则,可能会招致减缩武术领域之嫌,反之,对古今武术宽广的辐射面不加限定,不免又有漫衍之虞。在这类问题上我们很费过思量,解决办法终究是有的,但不能说它是有严格科学依据的、有说服力的办法,充其量只是一得之见,一家之言。
 上面所谈到的问题,显而易见,本质上是个武术理论体系的建设问题。由此使我们慨然想到,以源远流长著称于世的中国武术,至今並没有形成一套科学的理论体系,进一步说,它的理论体系至今犹处于抱残守缺的状态。
 传统的武术原有着自己的许多理论,尽管它並不完备,也不尽符合科学法则。武术在完成自身向现代体育项目转化的过程之后,它的理论却没有能从总体上完成这一转化,许多过时了的东西仍然被保留下来,甚至被奉为典则。加上武术界长期以来有重技术轻理论的倾向,因循守旧的习惯势力比较顽强,研究工作又未能及时借助于现代科学观念和方法论的指导,此外,本来就相当微弱的研究工作,又曾经遭受极“左”思潮的冲击。于是,便终于形成理论水平相对落后于技术发展的局面。不过比起过去来,近几年来的发展是令人鼓舞的。一支有生气的研究队伍正在逐步形成,一系列理论难点被提出来,並有了一定的突破。但,我们不能不指出,研究者的注意力多半是集中在局部的、具体的、甚至是细琐的问题上,综合性的、宏观的研究明显不足,还有大片空白无人涉足。不是说具体问题的研究无关宏旨,而是说不能以宏观研究来制约和指导具体研究,就容易使理论陷于支离破碎,而支离破碎的理论是很难缀联成体系的。
 现代武术理论体系应该包括哪些基本内容呢?显然这是首先值得探讨的问题。
 我们思考的结果,觉得现代武术理论体系至少应该包括两大部类。第一个部类是武术自身的理论,即武术传统的与后来发展起来的理论。这个部类又可分成技术性的与非技术性的两个方面。由于武术门类繁杂,各门类之间既有同一性,又有差异性。所以,这部分理论在丰富多采的同时,也存在驳杂不一、深浅各异的问题,总之,从总体上说缺乏系统性。第二个部类是关于武术总体认识的理论,也就是关于武术的系统化了的理性认识。这个部类又可分成历史的与现实的两个方面。两个方面有着不可分割的承袭关系,又有着不能混为一谈的严格界线。我们的认识是,构成武术理论体系的两大部类,本质上是一个有机的整合体。由于武术说到底是一门特殊的运动技术,这就决定了两大部类之间分中有合、合中有分的互通关系。当然,它们毕竟还是各成畛域、各有侧重的。是否可以这样认为,前者侧重于微观认识,后者则侧重于宏观认识。前者较多的是基础的具体的研究,后者更多一些概括的抽象的研究。
 正如我们在前面已经谈到过的,从武术理论研究的现状看,属于第一部类的工作做得比较多,成绩也比较突出;属于第二部类的工作显得还很不够。研究重心的偏移,特别是高层次研究的不足,不仅影响到整个理论体系的完备性,而且还会直接影响到武术社会实践的健康发展。这方面我们恐怕不是没有教训可言的。
 武术辞典是一部工具性读物,根据它的特定体例和任务,我们不一定要求它非有严密而系统的理论性不可;但,考虑到它与社会武术活动有着紧密的关系,许多读者将通过它来了解武术的基本内容,並可能形成自己的武术观,所以,我们又不能不要求它在基本的理论问题上,尽可能反映正确的或较为客观的观点。这正是我们试图努力达到的标准。然而,实事求是的分析了武术理论研究的现状后,想读者必能谅解,即使达到这样的标准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何况我们的水平是相当有限的。
 再谈谈资料问题。
 我们所谓“资料”,主要指武术文献资料。这方面的资料大致包括刊行的和传抄的两大类。至于口传资料,以及辗转传习的运动技术资料,可归属到活资料范畴。对武术来说,虽然这部分资料具有特殊的重要意义,但编写辞典时很难当成主要依据,而依据的重点不能不摆到文献资料上。所以,这部分资料我们暂不论及。我们所说的“资料问题”,概括来讲,就是讲武术文献资料的“量”与“质”的问题。
 众所周知,由于历史的原因,在素称浩瀚的我国古代文献中,武术图籍寥落如晨星可数,而零星材料散藏在书海之中,研究者不胜翻检搜求之苦,所得总是很有限。实际上武术书刊的纷沓出现,主要是现代以来的事,数量似乎相当可观。但是,此类书刊,一是相对集中在几家主要拳种上,地方性拳种有专书行世者並不多;二是绝大多数是套路图解之作,写史与写理论的屈指可数;三是由于得不到社会应有的重视,就连一些二、三十年代刊行的书,现在已很难见到了。至于民间拳家转相传抄的歌谱之类,论理数量不会少于刊行的图籍,问题是过去就往往被收藏者视为珍秘,不肯轻易示人。经过“文革”浩劫之后,数量肯定大大减少了,现在又碰上武术热,见到就更不易了。总之,武术的历史之久与内容之大相比,它所拥有的文献资料实在相当有限。
 说到“质”的方面,似乎需要具体分析,不好一概而论。但如果有必要从总体上做出一个估量的话,我们认为武术文献资料普遍存在质量上的问题。我们的切身感受是,当你比较系统地接触了武术文献后,你一定会发现,属于技术性的问题,比如讹传、错乱、缺漏、自相矛盾之类;属于观念性的问题,比如附会、夸大、怪诞之类;差不多比比皆是,随处可见。而且这种情形大有越往近代越严重的趋势。当然,不是没有例外,近些年来也有一定程度的好转。
 我们指出武术文献存在的问题,并不等于根本否定或轻视它的价值,相反,通过认真的考察,使我们比以往更清楚的了解到其中蕴藏着许多有用的、可贵的东西。问题在于这些有用的东西总是被蒙上一层层陈腐的、虚妄的尘埃,不经过仔细的清理与净化,它的真实价值很难自显自明。显然,在使用这类资料时,使用者应当有慎审严谨的态度,切不可以率尔信从,不然,不只会有以讹传讹的流弊,而且从长远着想,是不利于武术事业的发展的。可惜对这一问题的严重性,武术界似乎还缺乏足够的重视。
 武术文献资料的现状,无可避免地给辞典编写工作带来许多困难。疑难问题太多,一一解决是不可能的,大多数只能按照存疑的原则暂时搁置起来。这使我们感到,这种状况是迫切需要改善了。根本点在于必须加强武术的资料建设工作,逐步形成一套具有较高水平的资料体系,並形成武术自身的文献学。事实上,这个问题前人早就注意到了,也有人做过不少有意义的工作。以已故武术史家唐豪为例,他就是这项工作的最早的倡导者。他的《中国武艺图籍考》,称得上是武术文献目录学与版本学的开创之作,成就之大是武术界内外所承认的。遗憾的是, 自《图籍考》问世以来,半个多世纪过去了,武术事业在不断发展着,武术图籍也在与日俱增,但很少有人再谈到武术资料所存在的问题,听到的只是一片誉美之声。没有人对古今武术文献再做过类似唐豪那样系统的整理和评价,武术文献学后继乏人,差不多成了昙花一现的绝学。这不能不是一个令人深感困惑的现象。现在,武术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新形势,这个问题到了必须加以重视的时刻。武术事业的前景,需要有人以甘坐冷板凳的精神从事资料的搜集整理到加工提高的工作,需要由此而逐渐建立起武术学科自己的资料体系,特别是文献资料体系。资料是学习与研究的基础,资料的数量与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学科的发展前景。
 上面,我们着重从理论与资料两个问题上,陈述了我们在编写辞典中所遇到的困难和感受,也比较深入地摆了一下我们对两个问题的看法。我们在曾经遇到的一系列问题之中,主要举述这两个问题,固然由于这两个问题具有一定典型性,同时也考虑到这两个问题内在的密切联系,希望由此引发一些对武术现状的深层次的思考。理论与资料的关系可以看成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没有充实的资料基础,很难总结出正确的理论;没有正确的理论指导,也不可能科学地把握资料所蕴含的价值。同时,资料建设在很大程度上乃是理论建设的基础工程,理论建设本身及其成果,又可以不断促进资料建设的广度与深度,并给资料建设提供观念与方法论方面的促进。可见得二者之间互相依存,缺一不可。如果把这两个问题综合起来加以思考,我们认为,实际上会接触到一个具有根本性的问题,即武术的科学化问题。
 毫无疑问,产生于中国传统的社会文化基础上的武术,它自身如同它的母体一样,含包有许多科学的成分。武术在强身健体与祛病延年方面无可争议的效验,它在格斗技术(主要是个体格斗)方面保存下的某些原则与经验,还有它的演练形式所特有的美感价值等,都充分显示了我国人民在体育科学方面独特的才智,从而也向人们展现它自身的科学性。基于这样明确无误的事实,必须强调说明,关于武术科学化的提法与思考,不等于说武术本身不科学。它的含义应该是:需要进一步发扬武术本身科学的内核;需要充分借鉴和直接利用现代科学的观念、法则及某些具体成就来提高武术的科学性。换言之,就是要建立具有新的特质与新的体系的武术学科。
 武术的科学化是一内涵复杂的概念,它的复杂性是由于武术“系统”的复杂性所决定了的,因此,在一定程度上,我们可以把武术的科学化看成是一个系统工程。发扬武术本身固有的科学内核,意味着必须认真清理它的非科学成分,应该承认,这种成分在武术整体中占据着相当可观的比例。此外,还意味着需要重新判断武术各功能的准确价值及其相互之间的有机关系,进而合理地调整武术的结构,以增强武术迎接世界性挑战的能力。武术的科学化,还意味着必须以现代科学文化的价值观为依据,重新认识武术,並大幅度的改造和更新传统的武术观念,以逐步建立科学的武术观。总之,如果从中国文化的现代化这样一个更大更高的范畴来考虑问题,武术的科学化,实际上意味着对中国武术的一场改革,意味着中国武术在当代改革洪流的推动下,不失时机地完成自身的现代化。
 在武术科学化的进程中,我们可能遇到的最大阻力和难点,将是上面谈到的传统的武术观念。这包括武术自身的观念和社会武术观念两个方面。武术是一项优秀的民族文化遗产,这是不容怀疑的事实,但也必须承认,传统的武术观念中混杂了大量封建落后意识和迷信成分。由于历史的原因,长期以来,武术处在社会文化结构的下层,它与封闭、保守、分散的小农经济形态结成深厚的关系,因此它就更容易接受和迎合社会的低层次文化心态。总之,武术的科学化必定会遇到这部分传统观念的抵制,不从改变这种传统观念入手,不为此而付出艰苦细致的劳动,武术科学化的完成是不可能的。
 我们的编后语就基本到此结束了。这些话似乎离题稍远了些,我们的思考也未必尽如人意,但我们还是提了出来,无非希望与大家共同来考虑。也希望大家从我们以上所谈诸点的高度来批评这部辞典。按照我们自己所谈的观点,辞典所存在的问题,尤其是在传统观念的继承及批评方面所存在的问题,显然是比较多的。但不等于说我们就此停止了自己的探索,我们有信心在武术科学化的进程中,编写出一部更能反映武术实质的辞典。我们将为此而继续努力。
 在辞典编写过程中,我们得到了西安国营黄河机器制造厂和甘肃省体委文史办的大力资助,以及兰州大学、陕西省体委《体育世界》杂志社的支持,在此一并致谢。

中国武术大辞典编辑委员会
 




☚ 中国武术大辞典︱出版序言   中国武术大辞典︱十七、附录(一) ☛
00007652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2 8:4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