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中国曲学大辞典︱前言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中国曲学大辞典︱前言
  • 位置: 首页/附录库/中国曲学大辞典

前言


 曲是一种可供演唱的韵文形式。 它的涵义有广狭之分:广义的曲泛指历代各种带乐曲的文学艺术样式;狭义的曲则专指宋元以来的南曲与北曲。
 从宽泛的意义来看,曲可包括戏曲、散曲、曲艺、小曲等许多门类。戏曲是中国的传统戏剧,这是一种包含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杂技等多种因素而以歌舞为主要表现手段的总体性的演出艺术。有的文学史家则以“戏曲”专指中国传统戏剧剧本,这是一种综合运用曲词、念白和科介等各种艺术手段展开故事情节和塑造人物形象的文学体裁。亦有人以“戏曲”指称剧本中的曲词,义同“剧曲”。 散曲则只有曲子而无宾白、科介相间,不用来在舞台上搬演而只用来演唱,因而又称为“清曲”。作为文学体裁,散曲与诗词相似,属于广义的诗歌。曲艺是中国传统的说唱艺术,以说和唱为主要艺术手段,通过说或唱、或唱说结合敷演故事、写景抒情,因此是主要诉诸人们听觉的表演艺术。小曲一般指明清时代南北曲以外的各种民间歌曲。 小曲的“小”,与结构规模大小无关,而只是指它的曲调形式较为简单而已。小曲在民间的俗称很多,如俗曲、俚曲、市井小令、时调等。
 在历史文献中,一般又多以“曲”专指南曲与北曲。 南曲是对宋元时南方戏曲、散曲所用曲调的统称,宋元南戏和明清传奇都以南曲为主。 北曲是对宋元时北方戏曲、散曲所用曲调的统称,元杂剧都用北曲,明清传奇也采用部分北曲。 元代中叶以后,又出现在一个套曲里兼用南曲和北曲的体式,称为“南北合套”。
 由于曲是一种提供演唱的韵文,故天然地兼有文学性与音乐性两方面的性质。 就其音乐性而言,曲远源于上古民间歌谣、乐舞及隋唐燕乐、唐曲子等,在形成过程中,曲还吸收大量词牌音乐和各族地方民间曲调。从文学体式看,曲与诗词可谓同源而异派,曲在形成过程中亦受到诗词的影响。 南北曲与词相近,都是按一定的曲调牌子定格填写的长短句韵文,但曲较词更为自由易变,一般在字数定格之外可加衬字,借宫变调比较灵活,而且常常数支曲联缀成套。 此外,也有齐言的曲,如清代花部戏剧中的曲子及历代说唱曲等。曲在演唱过程中,又表现了它的演出性,这就关涉诸如声乐、舞蹈、表演等许多演出艺术门类。


 曲学是研究曲的学科,着重从文学性与音乐性两方面探索曲的艺术规律、创作方法及有关知识。 随着研究视野的扩大,曲学渐而涉及演员演唱、剧场演出、社会唱曲活动等许多方面。其研究内容大致可分为如下三个部分。一是对曲的历史研究,旨在探究有关曲的历史情况及发展规律,包括对曲的发生与源流的追溯,对曲的各门类发展史的考索,对有关文献文物的搜集整理,以及编撰有关曲的地方史志和工具书。二是对曲的理论研究,包括对曲的原理、本质的研究和对艺术创作规律的寻求,对曲家曲作的品评和对演唱艺术的评论,对曲的各门类的分类形态研究,以及对曲的内部构成的分析研究。三是对曲的艺术创造技法的研究,包括曲词作法、演唱技巧、歌舞动作设计、曲谱等等。
 明确提出“曲学”这一名称,试图建立一门近代意义上的学科,这只是晚近之事。但历代曲家对于各类曲的实际考察研求,亦即宽泛意义上的曲学研究,其历史则已相当久远。
 曲学研究滥觞于先秦诸子百家对上古乐舞的阐说,其理论精神与先秦艺术论一脉相承。汉唐直至两宋对各种演出活动的记录提供了关于曲的文献学和剧场学的最初资料。宋代的某些词学著作亦兼有曲学性质。元曲出,曲与诗词鼎立地位得以确立,于是从元前期至明初出现了第一批曲学专著,为后来曲学研究提供了多方面资料、经验和基础性成果。 明嘉靖至明末是古代曲学的黄金时期,一百馀年间涌现了一大批具有开拓精神的曲学著作。 清初至清中期是古代曲学的又一丰收世纪,一批重要曲学专著对艺术规律的认识更为深化和系统化,对创作方法的探求更全面深入并更具有实践指导意义。
 二十世纪初,在继承传统治学方法的同时,一些西方文艺理论方法的引进,开启了近代曲学研究风气。 至二十世纪中期以后更开拓了许多新领域,如对各地各民族民间曲种的挖掘整理,对艺术文化遗产的实地考察,对曲学史论的系统研究和对中华民族演艺美学体系的探索等,都极大地扩展了研究境界,加强了研究的科学性。
 近数十年间,曲学研究进展迅速,出现了一些里程碑式的系统著作。 同时,有关曲学的各类工具书也不断出现,从各种视角整理曲学知识,为本学科的普及与系统工程建设提供了条件。
 现在有必要亦有可能编纂一部门类齐全的工具书,对历代曲学研究成果进行全面总结和整体展示,以促进未来曲学学术研究的不断深入与学科建设的逐步完善,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 这也正是编纂《中国曲学大辞典》的宗旨。


 《中国曲学大辞典》是一部反映和吸收历来各种曲学研究成果的大型专科工具书。其内容覆盖有关曲学知识的各个方面。全书收词条近一万条,分为十大门类。各门类的主要内容分别是:一、曲学,有关曲学学科的主干名词、基本概念及重要专门术语;二、曲源,曲在形成过程中的有关知识;三、曲种,包括历代戏曲声腔剧种和曲艺曲种;四、曲家,戏曲、散曲及其他曲类的作家;五、曲派,包括创作风格流派、有关社团及作家并称等;六、曲目,指作品,包括戏曲剧目、曲艺作品及散曲、小曲中的部分名篇;七、曲集,有关各类曲的总集、别集、选集,包括文学本和演出本;八、曲律,与音韵、声律有关的各种知识,涉及曲谱、曲韵、曲牌诸领域;九、曲伎,有关演艺术语、著名演员及演出班社的知识,包括能反映历代演出情况的戏曲文物;十、曲论,有关历代曲论家、曲论著作及现当代曲学研究、海外曲学研究概貌。
 本辞典始终坚持学术性与资料性、知识性并重的编纂原则。 通过学术的先进性以及内容的全面性确立辞典的权威性和一定时期的稳定性。 词条范围涵盖面宽广,具有集大成的特色。不仅兼顾曲学的各个方面,不使有通常内容上的缺漏,而且加强研究以往各种著述中的空白点或薄弱处,使研究视野有大幅度的扩展。为此,特别注意设置了一些历来同类辞书较少涉及的条块,如小曲、戏曲文物、南词例释、海外曲学研究等部分,可以说是本辞书的独特之处。
 由于本辞典的撰稿人大多是在相关领域内研究有成的著名专家,故而在词目设计与释文撰写中能体现曲学研究已达到的学术水准。 其中有不少名词,系首次作为辞书条目出现,如“曲源”中的“歌舞戏”、“曲派”中的“越中派”、“曲论”中的“九美”等。 有些历史上出现的概念,本身有一个复杂的演变过程,对其涵义的理解,学术界所见不一。对此,本辞典的释文力求以可靠的史料为依据,揭示该概念在形成过程中所表现的历史的规定性和流动性,并尽可能完整地反映当前的研究状况。 如对“曲”、“戏曲”、“传奇”、“杂剧”等主干名词的解释,均曾反复讨论,与以往工具书的有关系条目相比有明显的突破,在材料和观念诸方面均能较好地反映当前学术研究的新成果。 对有争议的学术问题,采用一般说法为主,亦简要兼述他说。如对明代戏曲界的所谓“沈汤之争”的阐释,对“南戏”与“传奇”的分界诸说的取舍,对曲艺、戏曲的所谓“形成”、“成熟”期的认识,本辞典均能有自己的新见,并注意公允地反映学术界的不同意见。
 在撰稿时,特别注意汲取学术界各类曲学著作的最新研究成果,针对以往曲学研究中的局限和不足,或订正其疏误,或弥补其欠缺,努力使工具书的释文内容渐臻完善。如作家作品研究,清代部分历来是研究的薄弱环节,故而本辞典对该朝剧目中凡有作品存世的,尽量择要介绍,以显清代戏曲创作概貌。 对曲家生卒年、生平简介以及作品提要,不取陈陈相因的阐述,而是充分注意词目的资料性、准确性,尽量吸纳最新研究成果。 如近年出版的《古本戏曲丛刊》五集收入愈园主人《迎天榜》传奇,辞典对该剧作者的真实姓名、籍贯、生平有所考辨。 又如著名的《杂剧新编》收有南山逸史杂剧五种,南山逸史自来无考,其实此人即《北西厢古本》校定者陈于鼎(实庵)。一般曲目将他归入清代,而陈氏卒于崇祯末,理应入明。 类似的考识与订正,使辞典显示出阐述和资料处理上的新意。 明代一些曲家名号,几说并陈,不免混杂。本辞典俱尽力作严谨考辨以定取舍。如邵璨,多种工具书误作“邵灿”;王骥德字伯良,一些工具书误作字伯骥、字伯骏。 本辞典不为当前一些流通甚广的辞书所拘,而本于历史文献予以考定。
 根据本辞典的性质,所收词条范围原则上限于古代至近代,即下限在五四运动之前。 但不同门类,则视其具体情况,划出便于编纂的下限,如戏曲剧种部分止于京剧形成之时,曲学研究部分则下迄现当代。 部分清末民初曲家,运用传统形式创作戏曲、散曲一直延续到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因而本辞典所列的这些作家的作品条目,自然亦下伸至二十年代之后。
 所收词目原则上力求全面,以满足各方面的查阅需求。但对“全”的宽严程度,则不能不视具体情况而有所灵活变化。以杂剧传奇剧目为例:今人所知元杂剧剧目有限,所存剧本不多,故而对今知所有元代剧目,不管有无传本,一律列入条目;明代传奇,存本及存目均甚多,故对其中一些本事未详的存目只于附录中列名,存而不论,以供研究者参考;清代传奇剧本大量存世,至于仅见其目未见其本的剧目更是不计其数,故而词条只列其中有剧本可见者,未见剧本的剧目则一律弃而不录。这种近严远宽、宽于古而约于近的作法,保证了历代剧目列条的平衡,以求较为公允地反映各代戏曲的创作成就,从而更好地保证辞书的使用价值。
 本辞典一般不收百科全书式的综述性条目。 但在曲学类中,对一些主干名词和基本概念,则特别以较充分的篇幅予以综论,以期读者对一些概念的来龙去脉有所了解,并对曲学的研究领域及基础理论有宏观的认识。 对于海外曲学研究状况,国内鲜有专书介绍,故本辞典除依例对有关作者、著作、名词列条解释外,也专门设置若干综述性条目,评介各国对中国曲学的研究概貌,以便辞书使用者对有关知识有一个整体的概括了解。
 戏曲文物研究在近年成果很多,令人瞩目。本辞典不仅列有比较完备的条目,而且选择了一些由实物直接拍摄的照片。 此外,本辞典还选收有文献价值的书画作品或古籍书影,其中部分图片均为世所罕见,十分珍贵。如民间收藏的市井戏画系首次出版面世。 明陈继儒评本《玉杵记》、清康熙刊本满汉合璧《西厢记》的书影则由旅美的撰稿人由美国国会图书馆专门南北曲作品中有许多特殊词语,包括俗语、方言、习语、少数民族语词等。为便于读曲者的查阅需要,本辞典特于书后附录南、北曲词例释。其中北词例释广泛吸收各家研究成果,简明精要,查阅方便;南词例释则系首次专门立项,确有开创之功。至于某些词语在北词例释、南词例释中重见,而对其解释则偶或出现歧见,本辞典原则上不强为划一,而保留原貌之复杂性,以提供读者通过比照分析,渐获确解。另附录曲学书目,上起二十世纪初,下涉1994年,较为完备地介绍二十世纪有关曲学研究的各种中文著作。


 开始酝酿本辞典的编纂差不多是十年前的事了。 为了便于工作的展开,浙江教育出版社特遣责任编辑郑广宣同志于1989年来沪筹划其事,组成了以上海曲学专家为主体的中国曲学大辞典编辑委员会。编委会诚聘北京、江苏、浙江、河北、山西、福建、台湾、上海等地及韩国、日本等国的专家为辞书的撰稿人。
 整个编撰工作自1990年夏天全面启动,至今已整整六年。 其间,编委会于沪上多次聚首商酌,并三赴杭城,与广宣同志及出版社诸同仁规划方略,商讨学理,研阅文稿。编委会与全国曲学专家保持联系,及时得到支持与指导,故而能始终坚持编撰工作的精严不怠。
 六年来,各地撰稿人不辞艰辛,不受干扰,立条作文,力求至善。许多条释文曾几上几下,反复琢磨,方始定稿。年逾古稀的老专家徐扶明先生,抱病著文,把自己精研二十馀年所积累的有关明代传奇的宝贵材料,毫无保留地奉献给本辞典。他不幸于1995年病逝,未及亲见他倾注全力的辞典的出版。但他的精神已融化于我们的辞典之中,将永远留传于世。读者还可以在本辞典中看到多位老专家在撰稿中凝聚了他们一辈子研究成果的精华,从根本上保证了辞典的学术水平与编纂质量。 年富力强的曲学新秀亦献出他们的才华,显示了新一代曲学家的研究实力。
 本辞典一些主要门类或条块的主要撰稿人名单如下(以姓氏笔画为序):幺书仪、邓绍基:元代杂剧;马美信:明代杂剧作品;王学奇:北词例释;王丽娜:海外曲学研究;叶长海:曲学,曲论;朱建明:声腔剧种;孙崇涛、徐宏图:古代演员;齐森华:曲集,元代散曲;李平:明代戏曲作家;李晓:度曲,作曲,曲谱,曲韵;陈多:曲源;张成濂:曲艺;宋铁铮:戏曲表演;陆萼庭:清代杂剧、传奇;周育德:曲派;郑西村、吴平山:南词例释;金登才:花部;赵山林:清代散曲;胡忌:宋金杂剧;胡雪冈、徐顺平:南戏;徐沁君:曲牌;徐扶明:明代传奇作品;翁敏华:小曲;黄竹三:戏曲文物;谢伯阳:明代散曲;谭帆:戏曲术语,现代曲学研究,二十世纪曲学研究书目。
 在本辞典终于定稿付梓的此刻,我们对在编撰出版工作中作出多年奉献的全体撰稿人及编辑同志深致敬意与由衷的谢忱。由于水平所限,辞典中或有疏误失当之处,在此敬请诸位方家及读者诸君批评指正。

《中国曲学大辞典》编委会
 1996年4月

☚ 中国曲学大辞典︱出版说明   中国曲学大辞典︱北词例释 ☛
00007595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5 4:48: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