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义 |
中国旅游文化大辞典︱序二 序二 旅游是人类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就其本质属性来讲,是一种以文化为主要特征的综合性社会活动。它以一般文化的内在价值为依据,以行、游、住、食、购、娱六大要素为依托,以旅游主体、旅游客体、旅游中介体的相互关系为基础,是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为一体的活动过程。在现代社会,旅游逐渐衍化为一种文化型的产业,具有文化性和经济性的双重属性。揭示旅游与文化之间的深刻内在联系,充分认识文化在旅游产品和旅游活动中的巨大价值与作用,赋予旅游活动永不衰竭的生命力,是摆在我们每一个旅游从业者、研究者乃至旅游爱好者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编著出版《中国旅游文化大辞典》,就是在这方面所作的一份努力和尝试。 风景名胜资源,是国家的瑰宝,人类的财富,不仅具有旅游、经济、文化、环境和社会等多种功能,还是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提高现代社会文明程度和国民素质的重要课堂。对它进行深层次、全方位的研究和宣传,对于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建立综合性的旅游学科,推动旅游业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意义。《中国旅游文化大辞典》在评介我国风景名胜资源时,不仅注重挖掘史料,考述源流,广泛吸纳旅游文化新成果,充分展示我国多民族旅游文化的独特风采,而且还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重点风景名胜区、新发现的景区景点、重要文化遗迹等作了着力撰述,文笔简洁,深入浅出,填补了国内综合性大型旅游文化辞书的空白。 构成旅游风景名胜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虽类属不同,各具面目,却又交相辉映,浑然一体。由各种自然物质和自然现象造就的自然景观,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因受到人类活动的多种影响而增添了不少人工构景实体,明显地打上了该时期历史文化的某些烙印;而由各种社会环境、社会历史、社会生活和物质生产等造就的人文景观,又都是在一定的自然环境和地理区域内形成、发展和完善起来的,其中不少作品生动反映和表现了人类在改造自然、优化生存环境的理想、意志和心态。大辞典在介绍自然景观时能着力发掘其文化内涵,在评介人文景观时又能注意结合当时的历史和自然环境加以阐述,既使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的相融性得到充分反映,又可使丰富的旅游文化现象得到多视角、深层次的发掘和诠释,使之成为一部科学性、文化艺术性及工具使用性和谐统一、具有较高品位的旅游读物。 旅游是旅游者开展的一项以领略自然神韵、鉴取文化精髓为主要目的的高雅的文化实践活动。从某种意义上说,“文化”是旅游景观的灵魂,是景观品位的“标尺”,是旅游者前往揽胜访古、探险寻幽的原动力。大辞典始终贯穿并突出显示旅游文化中宏博深邃的文化内涵,并紧扣旅游来缀织丰饶多彩的文化知识,这不仅妥贴地展示了旅游与文化的内在关系,而且还可引导旅游者更好地鉴赏我国旅游文化的巍巍殿堂,开阔视野,拓宽心胸,增长见识,陶冶情操,提高审美水平,深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与思考,以激发爱国之情,树立报国之志,为建设祖国美好未来倾心竭力。 安徽自古人文荟萃,山川秀丽,魅力无穷。其旅游资源数量之多,分布之广,品位之高,在全国屈指可数。长江、淮河横贯境内,形成了精美绝伦的自然神韵和人文奇观。以黄山、九华山、天柱山、琅琊山、齐云山、巢湖、太平湖为代表的名山胜水星罗棋布;以歙县、亳州、寿县及凤阳明皇陵、中都城、皖南古民居为代表的名胜古迹熠熠生辉;以醉翁亭、花戏楼为代表的名亭艺苑名扬四海;以文房四宝、名茶贡酒为代表的奇珍名产蜚声中外;以徽学和桐城派为代表的文化积淀博大精深;以黄梅戏、花鼓灯、傩戏为代表的地方戏剧和民间歌舞光彩照人;温泉、奇洞、古墓、名塔更是遍布大江南北,不胜枚举。这里还曾是陈胜、吴广揭竿之处、李白终老之所、三国古战场和京剧发源地,诞生过管仲、桓谭、华佗、曹操、曹丕、曹植、周瑜、嵇康、张籍、李绅、杜荀鹤、包拯、朱元璋、戚继光、方以智、方苞、刘大櫆、吴敬梓、戴震、姚鼐、李鸿章、丁汝昌、刘铭传、黄宾虹、陈独秀、胡适、陶行知等大批巨人先哲和名臣武将,无数文人骚客在这里留下了名作佳篇。独特的自然景观、厚重的人文底蕴和绚丽的民俗风情,为安徽旅游业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为海内外旅游者提供了理想去处。大辞典对此作了较为详实的介绍,相信她在帮助人们了解安徽、熟悉安徽,让安徽走向全国、走向世界中定能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揭示旅游的深刻文化内涵,帮助人们领略祖国风景名胜的艺术神韵,激发人们认识和参与旅游的情趣,是我们参与编撰此书的初衷和目的,不当之处,请读者批评指正。安徽省旅游事业管理局局长 高蔚青 |
☚ 中国旅游文化大辞典︱序一 中国旅游文化大辞典︱成都杜甫草堂 ☛ 0000754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