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中国政治协商会议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中国政治协商会议又称“旧政协”。1946年1月10日在重庆召开。这次会议是根据国共会谈纪要精神,在国共两党、中国民主同盟及社会贤达协议之下召开的,具有党派会议性质。参加会议的有:共产党、国民党、民主同盟、青年党、社会贤达和无党派人士共38人。大会就政治民主化、军队国家化、党派平等合法等问题进行了激烈的斗争。中国共产党主张废除国民党一党专政,建立新民主主义国家;国民党坚持独裁统治;民主同盟及无党派人士幻想通过改良主义道路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会议斗争的焦点集中在军队和政权问题上。国民党及其追随者提出先“军队国家化”,后“政治民主化”,共产党主张“军队国家化”必须以“国家民主化”为前提;国民党用“扩大政府”的办法,坚持一党专政,共产党坚持改组政府、制定民主的宪法,成立真正民主联合政府。在中共及其他进步人士努力下,1月31日,会议通过了关于“政府组织”、“国民大会”、“和平建国纲领”、“宪法草案”、“军事问题”协议案。这些协议不同程度与中共主张及基本要求一致,有利于人民,不利于蒋介石政府。在中国国民党六届二中全会及1946年4月1日的国民参政会上,蒋介石推翻协议,公开表示了内战的决心。 中国政治协商会议简称“旧政协”(相对1949年9月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而言)。指1946年1月国民党、共产党、其他党派及无党派人士的代表于重庆举行的协商政治问题的会议。抗战胜利后,鉴于发动内战的准备工作尚需时间及全国人民期望和平民主的强大的舆论压力,国民党被迫同意召开这一会议。会议通过关于政府组织问题的协议、和平建国纲领、关于国民大会问题的协议、关于军事问题的协议、关于宪法草案问题的协议等五项议案。这些协议在各种不同程度上有利于人民。蒋介石对召开这种会议和达成这些协议本无诚意,只不过用以拖延时期蒙蔽人民而已,因此当他认为完成内战的准备工作后便发动了全国规模内战,彻底撕毁了全部协议。 中国政治协商会议1946年1月,在全国人民要求和平民主的压力下,蒋介石被迫同意在重庆召开有国民党、共产党、其他党派和社会贤达代表参加的政治协商会议。会议通过了关于政府改组、军事问题、国民大会、宪法草案与和平建国纲领等五项协议,实际上否定了国民党的一党专制和内战政策,在当时是有利于人民的。 中国政治协商会议 中国政治协商会议又称“党派会议”,简称“政协” 或 “旧政协”。1946年1月10日在重庆召开,31日结束。参加会议的有中国国民党、中国共产党、中国民主同盟、中国青年党及无党派人士代表共38人。由国民政府主席蒋介石担任会议主席,国民参政会副秘书长雷震担任会议秘书长。会议对政府组织、施政纲领、国民大会、宪法草案、军事问题等五个问题进行讨论、协商。先后召开十次大会,最后通过了“和平建国纲领”、军事问题、宪法草案、政府组织和国民大会等五个方面的协议。会议争论焦点是关于军队国家化和国家民主化问题。在全国和平声势的压力下,国民党被迫接受了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关于和平建国的纲领,同意组成宪法草案审议委员会,对“五五宪草”进行修改;同意增加各党各派方面的国民大会代表名额; 同意改组国民政府,并接受中共和民盟提出的国府委员会主席的否决必须有五分之三以上政府委员同意的意见;在军队问题上确定了军队属于国家、党军分立、军民分治的原则,并决定组成三人小组继续商定整编军队的办法。不久,蒋介石国民政府就撕毁了政协决议,发动了全面内战。 ☚ 中国宪政学会 中国革命同盟会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