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中国建筑经济史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中国建筑经济史

研究中国建筑业生产关系发展过程及变化规律的科学,属部门经济史。
中国建筑经济史以中国建筑业发展过程中生产关系发展变化的规律为研究对象。学科的任务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研究中国建筑业生产关系的发展历史,为建筑经济科学的建设服务,为国民经济建设和建筑业的发展服务。
中国建筑经济史的研究内容主要有:中国建筑业产生、发展历史过程中的生产关系演变情况及规律; 建筑业生产方式、经营方式的发展、变化; 旧中国建筑业的发展状况及社会主义建筑生产关系的形成和发展,建筑业管理体制的改革史;等等。
中国建筑经济史不同于中国建筑史。它主要从生产关系、生产方式的发展变化研究中国建筑业的发展史。
建筑活动是人类社会基本实践活动之一。从远古时代起,中华民族的祖先,在原始的物质技术条件下,从事着古老的建筑活动。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社会分工使建筑生产活动与农业生产活动相分离,形成了旧式营造业和现代建筑业,同时形成了建筑经济活动的演变历史。
中国建筑经济的历史源远流长。据现有史料分析,建筑经济史可按古代、近代和现代三个历史时期分述。
古代时期,自距今约七千年起至1840年鸦片战争止,这一时期的主要标志是,从原始社会河姆渡和半坡遗址中所包含的建筑经济意识,发展到明末清初封建社会内孕育着旧式营造业的雏型——水木作的兴起,以官府征工为主的建筑活动逐步转变为由营造业承包经营。
原始社会的建筑活动是公共劳动,共同享用成果。进入奴隶社会、封建社会之后,大规模的建筑活动都由官府主持,完全是为了满足统治阶级的需要。官府依靠因袭的工官制度进行控制。历代封建王朝广征徭役,劳民伤财,动辄征集数十万以至数百万匠师、民夫和军工,常常在短时期内营建大量的都城与宫室等巨大工程。历史上较早的有关的建筑经济制度,见于战国时期的著作《考工记》。它对都邑、道路、建筑的标准与模数作了规定。唐朝(公元618~907年)出现了营造的用工定额,称为“功”。北宋(公元960~1127年)李诫编纂的《营造法式》,著称于世,其中内容包括有建筑模数和工料耗用定额等。清朝 (公元1644~1911年)设有专司工料估价的“算房”,与负责设计的“样房”并存,并由政府颁布了《工程做法则例》,类似现在的标准设计和标准预算。
据历史记载,这一时期除了官府的建筑活动外,自唐朝以后,民间的建筑活动也逐渐兴起。当时社会上出现了“和雇”、“明资匠”等形式,雇主往往“先令匠者计工用若干费”,然后定价。这实际上是计件包工形式之发端。到明朝(公元1368~1644年)中叶以后,雇工的方式逐渐代替了官府征工。明末清初,封建经济开始解体,专门经营包工活动的“水木作”逐渐盛行。
在封建主义的生产关系下,官府与民间的建筑经济管理体制特征是;(1)依靠师徒关系、同乡关系结成帮伙行会,借以保障共同利益; (2)建筑材料、施工器材、设施由业主自备并负责管理,工匠自带工具上门做工,官府兴建工程则强迫劳役;(3)设计与施工合一;(4)工匠既是建筑劳工,又是个体农民; (5)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手工业性质的水木作从农业中分离,同时出现了包工制度的萌芽状态。
近代时期,自1840~1949年建国止。这一时期,半殖民地半封建经济的畸形发展冲破了传统的封建主义生产关系,资本主义性质的营造厂商迅速取代了 “水木作”这样的旧式营造业,原来的“水木作”业主、包工头变成了资本家,而大批的匠人离开了农村被城市资本家所雇用。随着外资的入侵和资本主义的发展,在我国一些主要城市和铁路沿线,出现了为外国侵略者所操纵的、分布面很广、建筑类型繁多、规模较大的建筑活动。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和民族资本主义的形成和发展,给予我国近代建筑业以巨大的影响,初步形成了薄弱的物质技术基础。旧中国建筑业的经营管理方式,采用了投标制、承包制和监工制。
初期的营造业,具有浓厚的买办性、封建性,全部由外国资本控制的营造公司和设计事务所直接在华经营。到1880年前后,民族资本的营造厂开始在上海出现。1912年前后,上海已有近百家营造商,另有工料兼全的“水木作”数百家之多。旧中国的营造业集中分布在上海等沿海城市,在1927~1937年间虽然得到了畸形发展,但生产水平是很低的。1934年是旧中国建筑业生产水平最高的一年,当年完成的生产净值仅占国民收入的1.4%。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此后由于国民党反动派加紧内战并日趋覆灭,经济衰败而建筑业也就一蹶不振了。
现代时期,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组建了一批国营建筑公司和勘察设计、建筑设计院,同时对私营营造厂和设计事务所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建筑业逐步成为重要的产业部门之一。中央人民政府于1950年12月发布《关于决算制度、预算制度、投资的施工计划和货币管理的决定》。由此正式建立了建筑工程预算制度,颁布了具有法规性质的预算定额。1952年成立建筑工程部。1953年开始了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全国建筑队伍从建国初期的20万人发展到1983年的1,200多万人。
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我国建筑业学习并应用了苏联的有关经济管理制度,这与当时的经济建设情况是基本适应的。在国家计划指导下,逐步建立起建筑工程承包制,定额预算制、经济核算制等一整套科学管理制度。1954年成立的第一届国家基本建设委员会设有建筑经济局,主管设计概算和施工预算办法的编审研究工作; 建委各专业局还设立了技术经济处(后改为预算处),开展了经济分析和技术经济论证工作。1958年,按照“统一计划,分级管理”原则,建筑业进行了经济体制改革。由于当时在经济建设中违背经济规律,否定商品经济的存在,致使这次改革遭到挫折。随着六十年代初期“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的贯彻执行,建筑业的经济管理状况才有所好转。
五十年代中期以后。随着建筑业在国民经济中地位与作用的提高,在客观实践中提出了研究建筑经济的要求,开始建立我国的建筑经济学科。1956年原国家基本建设委员会制定了《1956~1967年建筑经济研究规划》,规划要求迅速筹建有关建筑经济研究机构。1958年,原建筑科学研究院建筑经济研究室正式成立。六十年代初,有关高等院校编写出版了建筑经济学教材。同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西安冶金建筑工程学院培养了一批专业人才。建筑管理部门和科研单位,也在工作中不断研究和解决了大量建筑经济问题。1978年以后,建筑业开始全面重视经济研究,讲求提高经济效益。1980年末成立了建筑经济研究所,同年中国建筑学会设立建筑经济学术委员会,各省市普遍设有分会。近年来学术活动十分活跃。从1980年起,同济大学、哈尔滨建筑工程学院、重庆建筑工程学院、西安冶金建筑学院等设有管理工程专业,成批培养建筑经济专业人才; 设置建筑经济课程的院校不断增加。建筑经济的研究事业不断发展,方兴未艾。
〔参〕 建筑经济学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4 3:2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