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中国封建社会的自耕农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中国封建社会的自耕农 中国封建社会的自耕农自耕农是我国所特有的一个大量存在的土地所有者阶层,是农业人口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自耕农属于小农经济范畴,是封建政权的经济基础,封建国家的赋税差役主要由自耕农承担。自耕农相对佃农来说,拥有自己的私人土地,虽要对国家交纳赋役,但免去了地租,减少了地主的剥削。自耕农有扩大再生产的能力,也比佃农有能力耕种较大面积的土地。在中国历史上,从某种意义上说,自耕农数量的增减,往往标志着社会生产发展的迟速和经济的繁荣或衰落,也关系着国家财政收入的多寡。封建统治者把自耕农看作一个最有能力提供赋税、兵源的阶层,所以力图扩大这个阶层。汉代的 “赋民以田”,西晋的占田,北朝、隋、唐的均田,明代的移民垦田,都是培植自耕农的措施。封建统治者从地主阶级利益出发,认识到自耕农的重要性,如朱元璋制定土地政策时,对自耕农就给予保护。洪武四年 (1371)下令,对自耕农开垦的土地,“富者不得兼并,若兼并之徙多占田以为已业,而转令贫民佃种者,罪之。” 这种政策在客观上促进了自耕农经济的发展,事实上明初自耕农增长很快。 ☚ 中国的依附农民 井田制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