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中国宗族观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中国宗族观 016 中国宗族观中华民族关于宗族伦理道德的基本观点的总和。宗族也称家族,或泛称族,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以父系亲属关系为范围所构成的社会组织。宗族源于氏族社会的氏族和部族组织,在中国社会历史发展中一直占有重要地位,发挥着重要作用。关于宗族的伦理道德是中国伦理的重要构成部分,关于宗族的伦理道德观念也相应的是中国伦理思想的重要部分。中国宗族观的发展经历了5个时期:氏族社会末期是产生时期,如《尚书·尧典》载尧舜时期即有“克明俊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的记载;夏商时期是宗族观受神权支配时期,宗族道德衍化为宗教道德;周朝是宗族观与政治道德结合为宗法观念时期; 秦汉迄于明清是宗族观稳定和成熟时期;近现代是宗族观变革以至消亡时期。中国宗族观的基本内容包括3个方面。首先是尊祖敬宗观。共同的祖宗是同一宗族的始源,也是维系宗族内部团结和睦的精神象征,因而对祖宗的尊奉诚敬当然成为宗族观的核心内容。早在夏初,启讨伐有扈氏时便有“用命,赏于祖”的观念,商代更把祖宗视为神,同“天”、“上帝”结合起来,成为祖宗神加以尊奉。西周时尊祖敬宗观念更为成熟,这表现在把对父母的 “孝”扩大为对所有祖宗的“追孝”观念。至春秋战国时代,孔子把 “慎终追远”、“孝悌”作为是否有“德”的根本标准之一。秦汉以后,尊祖敬宗观念不但被保留下来。而且得到了发展完备。成书于西汉的《礼记》和《孝经》均以儒家所倡导的“孝悌”为本思想为中心,对尊祖敬宗观念加以全面阐述。《礼记》称“上治祖祢,尊尊也”,“亲亲故尊祖,尊祖故敬宗”,“追养继孝”所以“报本返始”,“先祖者,莫不有美焉”。《孝经》更把包含有尊祖敬宗观念的孝视为人伦之本,“天之经”、“地之义”。此后这种“报本返始之心,尊祖敬宗之意”就逐渐潜移默化为中华民族的潜意识。其二是和睦亲属、敬宗收族的观念。自尧舜时代即产生“以亲九族”的观念后,后来的中华民族均恪守和睦亲属,敬宗以收族的观念。西周宗法制下,既倡言“兄弟相宗”又提倡“孝友于兄弟”。至孔子提出“小康”之治,将“天下为家,各亲其亲”作为重要内容。孟子也认为“人人亲其亲”便可“天下平”。《礼记》中也把“兄良、弟悌、夫义、妇听、长惠、幼顺”视为“人义”,认为“讲信修睦”是“人之利”。这里都包含有和睦亲属以敬宗收族之义。秦汉以后,这一观念也被视为天经地义的观念。其三是别亲疏、序长幼、明上下的观念。西周时在宗法观念下就强调宗族内亲疏、长幼、上下的区别,认为“贱妨贵,少陵长,远间亲,新间旧,小加大,淫破义”是所谓“六逆”。董仲舒更把“序尊卑贵贱大小之位,而差外内远近新故之级”视为“天之制”,其“三纲”所强调于宗族者也是要明上下尊卑之等级,《白虎通义》所说的“六纪”,也是从尊到卑排列为“诸父、兄弟、族人、师长、朋友”。这样,在后来的宗族观中,别亲疏、序长幼、明上下以定尊卑实成为其重要内容。中国宗族观至近代开始受到抨击,“五四”运动时随着对封建伦理道德的批判而逐渐消亡。 ☚ 中国婚姻家庭观 中国天人观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