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中国哲学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中国哲学 001 中国哲学中国是一个具有悠久的哲学传统的国家。早在3000多年前,在中国奴隶制社会的初期阶段,中华民族就形成了自己的哲学思想。在奴隶制向封建制转换的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哲学的发展进入了一个空前繁荣的历史阶段。这时以孔子、孟子为代表的儒家,以墨翟为代表的墨家,以惠施、公孙龙为代表的名家,以老子、庄子为代表的道家,以邹衍为代表的阴阳家等,诸家蜂起,呈现出百家争鸣的局面。汉代统治阶级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使得儒家的学说占据了统治地位,出现了“经学时代”。董仲舒以阴阳五行说发挥《春秋公羊传》的“微言”、“大义”,开创了今文经学。何休撰《春秋公羊传解诂》而集今文经学之大成。刘歆治《周礼》、《左传》、《毛诗》、《古文尚书》等古文经,开创了汉代的古文经学。郑玄融会今古文经学,将经学的发展推向一个新的阶段。东汉末由于道教的兴起和佛教的传入,使得经学受到了很大的冲击。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哲学的发展进入了“玄学时代”。当时的思想界将《老子》、《庄子》和《周易》并列,称作“三玄”,用老庄的思想阐释和发挥儒家的典籍。何晏、王弼倡导“贵无”,裴頠主张“崇有”,向秀、郭象立足于“独化”。不过,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援道入儒。儒道合流是魏晋玄学的基本特征之一。中国哲学发展到宋明时期是以理学为主要形式的。以周敦颐、程颢、程颐、朱熹为代表的理学家们认为理是宇宙万物的本体。它是先验的、超现实的、永恒的存在。他们以儒家的纲常名教思想为主体,糅合释、道的思想观点,形成了以“理”为主体的唯心主义思想体系。南宋时期陆九渊倡导“心学”,提出“宇宙即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的命题,建立了主观唯心主义理论体系。明代王阳明以心的知觉灵明作为宇宙万物的本体,主张“心外无物”、“心外无理”,继承并发展了陆九渊的学说。明清之际和清代作为对于宋明理学空谈心性学风的一种反动,兴起了朴学。朴学肇端于明清之际的顾炎武,到清代乾嘉时期形成了以惠栋为代表的吴派和以戴震为代表的皖派两大学派。他们的共同特点是注重训诂和考据,推崇汉代许慎、郑玄的治学方法;所不同者,吴派恪守汉人家法,皖派则强调治学以“通经致用”为本。朴学又称“汉学”。朴学在古籍的整理、辨伪、辑佚以及天文、历法、历史、地理、典章制度的考证方面,作出过较大的贡献。中国哲学发展到近代,可以分为三个历史发展阶段:一、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想阶段;二、资产阶级革命民主主义思想阶段;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早期发展阶段。鸦片战争以后,由于受到西方近代社会思潮的冲击和影响,一些资产阶级的思想家,一方面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哲学的优良传统,一方面吸收并采纳某些西方近代资产阶级的社会政治学说和哲学思想,构筑起自己的思想理论体系。譬如,资产阶级改良派思想家康有为将西方的资产阶级人性论、庸俗进化论和儒家、佛教的思想糅合到一起,为资产阶级改良主义的政治主张提供理论根据。谭嗣同倡导“仁学”,将西方的以太学说和儒家的仁学、佛教的唯识结合到一起,为资产阶级改良主义的政治理论服务。严复以“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进化论思想为救亡图存的政治主张立论。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思想家章太炎前期立足于以太说,以机械唯物主义为资产阶级革命民主主义的政治学说服务; 后期将中国传统的儒家学说和佛教的唯识宗、西方的唯心主义哲学糅合到一起,为资产阶级革命民主主义张目。孙中山以唯物主义的进化的自然观和民生史观作为理论武器,为在三民主义学说指引下进行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革命开辟道路。1919年五·四运动时期,在苏联十月革命的影响下,马克思主义哲学传入中国并取得了初步的发展。中国无产阶级的思想家李大钊、陈独秀以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阐释和探讨中国革命的问题。瞿秋白、李达、艾思奇对于系统的传播马克思主义哲学作过积极的贡献。毛泽东的 《实践论》、《矛盾论》和《新民主主义论》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胜利奠定了理论基础。中国哲学和西方哲学、印度哲学不同,有它自己的特点。第一,以儒学为主,儒、释、道三位一体。它们之间既相互排斥,又相互吸收。第二,中国哲学既注重天道,又注重人道,更注重人道和天道的和谐、统一。注重天道,体现出一种刚健进取的精神; 注重人道,意味着厚德载物,体现为一种道德精神。这两个方面综合到一起,构成了中国哲学的主体精神,也是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第三,中国哲学有一系列特定的概念和范畴,例如,“无极”、“太极”、“道”、“气”、“理”、“刚柔”、“阴阳”、“絪緼”、“化生”等。这些特定的概念和范畴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有不同的内涵和意义。中国哲学为中国古代自然科学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武器。中国古代的自然科学,诸如天文、历法、算学、物理、化学、农学、医学等,都是在中国传统哲学,特别是在《周易》的思想指引下发展起来的。中国哲学对古代自然科学的发展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中国哲学对古代的社会生活,诸如政治、经济、军事、民俗等方面的发展也奠定了理论基础。 ☚ 概观 中国哲学与宗教 ☛ 中国七大哲人传/中国古代著名哲学家评传/中国古代著名哲学家评传/中国古代思想家列传编注/中国哲学史名词试解/哲学大辞典·中国哲学史卷/中国哲学史小辞典/中国哲学年鉴/中国哲学名著简介/中国哲学史论文索引/子略/周易引得/尚书通检/论语引得·孟子引得/孔孟之道名词简释/评孔纪年/孔子门人考/圣门诸贤辑传/荀子引得/庄子引得/墨子引得/法家人物传略/法家人物传记/法家著作名词简释/中国历代法家著述考/韩非子索引/吕氏春秋通检·论衡通检/汉晋学术编年/淮南子通检·春秋繁露通检/《潜夫论》通检/《申鉴》通检/说苑引得/东晋南北朝学术编年/宋元学案/宋元学案人名索引(附异名索引)/北溪字义/明儒学案/宋学渊源记/清学案小识/清儒学案/中国近代著名哲学家评传 ☚ 近代现代外国哲学社会科学人名资料汇编 中国七大哲人传 ☛ 中国哲学年鉴/中华思想宝库/中国思想宝库/中国哲学史主要范畴概念简释/中国哲学史便览/中国哲学史论文索引/当代中国哲学纪事/中国哲学人物辞典/古代思想家传记/中国一百个哲学家/十大思想家/中国历代思想家传记汇诠/历代名儒传/中国十大名儒/中国现代哲学人物评传/甘肃历代著名哲学家/中国儒学辞典/孔学知识词典/四书佳句赏析/孔子名言/论语名句选译/孔子研究论文著作目录/孔孟名言录/儒家名言/周易大辞典/浙江哲学研究巡礼 ☚ 东方思想宝库 中国哲学年鉴 ☛ 孙武/孙子/老子/孔子/墨子/孙膑/孟子/惠施/庄子/荀子/韩非子/董仲舒/王充/葛洪/慧远/鸠摩罗什/道生/僧肇/范缜/玄奘/慧能/刘禹锡/柳宗元/邵雍/周敦颐/张载/王安石/程颢/程颐/朱熹/陆九渊/王守仁/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戴震/严复/康有为/谭嗣同/孙中山/蔡元培/章炳麟/陈独秀/张东荪/李达/胡适/汤用彤/梁漱溟/金岳霖/钱穆/冯友兰/吕澂/朱光潜/贺麟/艾思奇/儒家/墨家/道家/法家/名家/阴阳家/中国佛教/道教/天/天人合一/气/阴阳/五行/八卦/太极/反者道之动/知行/道器/体用/理气/格物致知/致良知/四谛/缘起/三法印/无常/顿悟/十三经/周易/尚书/管子/吕氏春秋/淮南子/抱朴子/四书 ☚ 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 孙武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