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义 |
中国古茶书Chinese ancient works ontea中国在19世纪以前编写刊行以论述茶业为内容的书籍。 从唐代(618~906)到清代末年止, 已发现并经过初步整理的中国古茶书有一百余种。按时代排列, 主要古茶书计有唐代的7种, 五代1种, 宋代26种, 明代56种, 清代11种。 中国古茶书按内容可分为两类: 一是综合性的茶书, 内容涉及茶树栽培、茶叶采制、茶叶产品鉴评以及所需工具等方面, 范围较为广泛, 如唐代陆羽撰写的《茶经》、五代·蜀·毛文锡撰写的《茶谱》、宋徽宗赵佶撰写的《大观茶论》和明代许次纡撰写的《茶疏》以及罗廪撰写的《茶解》等。二是专门论述某一茶事、某一茶类或茶的某一方面的茶书, 如唐代张又新撰写的《煎茶水记》; 宋代蔡襄的《茶录》、黄儒的《品茶要录》、审安老人的《茶具图赞》; 明代陈讲的《茶马记》四卷、徐献忠的《水品》;清代蔡方炳的《历代茶榷志》一卷等。 唐代张又新所撰的《煎茶水记》, 是专门评论宜茶之水的著作。此书完成于公元825年前后, 全书约950字, 记述唐刘伯刍和陆羽把全国各地宜于煎茶的20处水的出处, 并一一按水质的好坏排队等情况。 宋代黄儒所撰的《品茶要录》,是通过对产品鉴评,论述饼茶采制过程中一些弊病的著作。此书完成于1075年前后, 约1900字。书中列举: 茶叶采制过迟, 带有鱼叶、对夹叶、掺假, 蒸茶不熟、过熟、蒸时太长水干产生焦闷气, 蒸后堆放过久, 含茶汁过多, 烘焙中炭火带烟, 这些都是造成品质劣变的因素, 在品评时可以辨别出来。 《茶马志》四卷, 系叙述与边疆少数民族地区以茶易马制度的专著。作者为明代陈讲。此书成于明嘉靖三年(1524), 内容包括: 茶马一卷, 分九目, 纪述以茶易马的制度; 盐马一卷, 分七目, 纪述以马易盐的制度; 牧马、点马各一卷。 在中国古茶书中, 还有一类是写述地方性茶叶生产的专著, 其中较为重要的有以下几种: 《东溪试茶录》, 宋代朱子安撰。详细叙述宋代官办的贡茶制茶场沿革及其所属各个茶产地的位置和特点,讨论了采茶的时间和方法以及茶叶采制中的毛病。特别在茶树选种方面有独到的阐述, 第一次系统地提出茶树品种的分类。书中列举了白叶茶、柑叶茶、早茶、细叶茶、稽茶、晚茶与丛茶等七个茶树品种。其中以“柑叶茶”为最好。丛茶, 也叫蘖茶树势矮小, 不受重视。 《宣和北苑贡茶录》, 约完成于1121~1125年、作者熊蕃, 建阳(今福建建阳县)人, 曾亲见采制贡茶情况,据此撰写成书。北苑在建安东30里凤凰山之北麓,广20里, 宋太平兴国初(977~979), 曾派官员在此地采制进贡的饼茶。此书评述建茶沿革和贡茶品种, 但无形制, 后由熊蕃的儿子熊克增补绘图38幅, 有所谓龙园胜雪, 御苑玉芽、上林第一、万寿龙芽等等。此书可以了解宋代监制贡茶的造形和产制情况以及福建地方名茶生产历史。 岕茶系唐宋时代的一种名茶,延至明代仍颇著名。明代熊明遇《罗岕茶记》、同高起的《洞山岕茶系》和冯可宾《岕茶牋》曾谈到茶的产区、自然环境条件及岕茶来源的情况。《岕茶牋》为明代冯可宾于1642年前后所撰, 约1 000字, 内容涉及岕茶采、蒸、焙、藏、烹的方法和岕茶产地、审评、泉水、茶具以及饮茶环境的好坏等方面。从中可知选取岕茶的原料, 是立夏前后所采的芽叶。制茶工艺是先蒸后焙, 产品属于蒸青和烘青相结合的绿茶。主要产地在浙江省长兴县境的罗岕; 江苏省宜兴县和浙江省长兴县交界的洞山; 浙江省的湖州等处。 除上古茶书外, 尚有历代文人写茶的诗词歌赋、小品散文、物产志及杂记等诗文五百余种,但由于历史上迭经变乱,散失较多,因此现存的古茶书, 仅是中国历史上已有的一部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