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中国古代报纸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中国古代报纸中国是最早出现报纸的国家。中国古代报纸起源于唐朝,一般认为,唐开元年间(713~742)发行的《开元杂报》,是中国最早的报纸,距今已有1200多年的历史。目前能看到的中国最古老的报纸是现存英国不列颠图书馆的《进奏院状》。它是唐光启年间(885~887)发行的,是一种手抄报纸,内容以朝廷信息为主,由各地方官派驻京城的进奏官负责传发。 中国古代报纸 001 中国古代报纸中国古代报纸源远流长,其起源有两种说法:一说报纸源头在汉朝,但至今没有发现古籍记载。多数新闻史著作都以唐代孙樵《经纬集·读开元杂报》等史料和现存的唐代报纸实物为依据,认定唐代的“报状”是中国最早的原始形态的报纸。“报状”以朝廷政事动态为报道内容,主要有皇帝的诏书旨谕、起居言行、朝廷政令、臣僚的升黜任免、官吏的奏疏和皇帝的御批等。“报状”“系日条事,不立首末”,是朝廷每日发表的公报,通过手抄传播到朝廷所在地一定范围的官吏。朝廷“报状”经由各地藩镇自行设在京城的进奏院抄传到四方藩镇。这种具有传播功能的“官文书”已形成报纸的雏形,概称为“进奏院状报”。中国报纸至宋代有了长足的发展,占主要地位的是由朝廷直接向全国传播的“进奏院状报”。宋王朝改革了职官制度,前朝由各地节度使自行在京设置的进奏院,改由朝廷设立,称“上都进奏院”,进奏吏由朝廷任命。宋朝的“进奏院状报”沿袭前朝的旧称,也称“报状”、“状”或“报”,但它直接经由朝廷的传播渠道传播到全国各地的路、州两级地方官府。这一由中央政府编发的报纸的内容,除了诏谕奏章和升黜任免等政事外,又增添了宫廷生活和镇压农民起义与少数民族的战事报道,因而成为朝廷和地方官吏了解朝廷政事动态的重要媒介。它具有较强的新闻性。它的发布有较灵活的周期,或5日、或旬、或月,也是手写抄传的“誊报”。由于路、州、郡各有进奏吏依照“进奏院状报”向下转抄传播,扩大了“报状”的传播范围。进奏院和进奏吏历史上称“邸”与“邸吏”,遂称这种报为“邸报”。“邸报”虽然依据“进奏院状报”转抄传播,但不是照抄照录,而是选择要闻要点,简明扼要,并且有传递速度快、传播面广、新闻性强的特点。“邸报”是地方级官报,也称“邸抄”。到了南宋,“朝报”取代了“进奏院状报”,每日发行,由朝廷掌管行政事务的门下省编定后,报行天下,具有中央政府机关报性质。宋朝内外矛盾交错,经过严格审查的中央官报不能满足中下社会阶层渴望了解朝廷内幕的要求,于是,新闻色彩浓厚的“小报”于北宋末年产生了。“小报”是由进奏官和专司从朝廷和官府刺探消息的人合伙经营的报纸。“小报”以朝廷内幕新闻为主要内容,它摆脱了朝廷定本制度,打破了封建王朝对新闻事业的垄断。“小报”的经营者以盈利为目的,使报纸具有了商品性质。“小报”的出现,标志着古代报纸的新发展。“小报”传播很广,却始终没有得到朝廷的认可。尽管朝廷对它禁令不断,它却一直沿续了明清两代。宋朝是古代报纸的兴盛时期,元朝报纸曾一度衰落。到了明代,又开始复兴。明朝设立通政司掌管内外奏章,并主办发布 “官文书”的报纸,直接向全国各级官府统一传播,报纸虽仍沿袭旧称“邸报”,但与宋朝“邸报”有所不同。宋朝的“邸报”是中央级报纸“进奏院状报”派生出来的地方级官报,而明朝的“邸报”则是隶属于朝廷的中央级报纸。崇祯十一年(1638)“邸报”开始采用活字印刷,结束了手写抄传的“誊报”历史,实现了新闻印刷史上的重大改革。明清两代的报纸连续性较强。“邸报”被清王朝继承下来,称为“邸钞”。清王朝强化了传报系统和传报制度,以朝廷军机处为传报枢纽,使它的中央政府机关报的性质更加鲜明。“邸钞”向省以下机构的传递由各省设在京都的提塘官担任,又称“塘报”。明朝报纸除 “邸报”、“小报”外,明末又出现了 《京报》。《京报》翻印 “邸报”的内容,又有不同于“邸报”之处:它是民营,活字印刷,作为商品出售。它有了固定的报纸名称和专门的经营机构,并具有了古代报纸最完备的形式。它标志着中国报纸由原始形态向近代形态过渡的完成,是中国报史上的一个重大发展。《京报》没有妨碍明、清王朝的政治宣传,取得了一定的合法地位,一直延续到清朝灭亡。 ☚ 概观 中国近代报刊 ☛ 中国古代报纸 中国古代报纸中国封建社会出版的以刊载官方文件、官场动态和宫延消息为主的各类报纸。世界上最早用纸抄写的报纸 (出现于9世纪80年代) 和最早用印刷方式复制的报纸 (出现于10世纪),都产生在中国。最初仅限于官报,宋代以后才有非官方报纸。中国古代的报纸很少有办报人自己采写的消息,没有评论和广告,与近代报纸有明显的差别。 ☚ 报纸 装帧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