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中国古代功利思想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中国古代功利思想 中国古代功利思想中国古代功利思想是指中国古代关于建功立业,计功取利的思想。中国古代的功利思想倡行于战国时期,秦汉以后,为儒家正统思想所排斥。自两宋起,作为儒家正统思想的异说重新出现,并逐渐发展。 ☚ 中国古代富国富民思想 中国古代人口思想 ☛ 中国古代功利思想中国古代思想家关于建功立业、计功取利的理论和主张。(1) 先秦儒家的功利观念,仅在于说明人们社会行为的实际功效与行为动机之间的关系,而不视为经济伦理的道德规范。如孟子(约前372—前289)主张根据人们行为的实际社会功效,而不是根据人们行为的动机来计取报酬,这与他主张先义后利、以“义利”作为经济伦理规范的意义是不同的。(2) 墨家从兼爱出发,倡导“利人者,人必从而利之”,认为“功”即利民,把功利观念融于义利思想之中。(3) 法家立足于自利论,强调追求个人利益是人的本性,具有强烈的功利主义色彩。其虽宣扬人的自利本性,却并不主张个人利益的自由发展,而是主张把这种追求个人利益的本性,有效地为实现专制君主富国强兵的要求服务。(4) 西汉时期,汉武帝(刘彻,前156—前87)虽标榜“独尊儒术”,而实好功利。他起用桑弘羊(前152—前80)等兴利之臣推行盐铁官营等一系列功利主义经济政策。同时代的董仲舒(前179—前104)却主张“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这被后儒尤其是宋儒大力推崇,遂成为反功利主义思想在理论上的代表。(5) 北宋时李觏(1009—1059)和王安石(1021—1086)都从功利主义立场出发,把《周礼》说成是一部为国理财的大典,批判儒家讳言财利的思想。王安石在主政后,大力推行其功利主义的改革措施。南宋时陈亮(1143—1194)、叶適(1150—1223)反对程朱理学,公开倡导经世致用的功利之学,被称为“事功学派”。事功学派认为“功到成处,便是有德;事到济处,便是有理”,即哪里有功利,哪里就有道义,功利与道义是一致的。他们重视一切经济行为和措施的实效性、有用性以及对他人、对社会的有利性,而不问其伦理道德准则。事功学派的功利主义思想的影响一直及于近代。(6) 明末清初的黄宗羲(1610—1695)、顾炎武(1613—1682)、王夫之(1619—1692)以及唐甄(1630—1704)等人,也都倡导功利思想。他们的功利思想具有鲜明的反封建专制、维护个人利益的特色,是日益增长的市民意识的反映。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