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中国古代功利思想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中国古代功利思想

中国古代功利思想

中国古代功利思想是指中国古代关于建功立业,计功取利的思想。中国古代的功利思想倡行于战国时期,秦汉以后,为儒家正统思想所排斥。自两宋起,作为儒家正统思想的异说重新出现,并逐渐发展。
先秦,儒家学派轻视功利; 道家学派宣扬无欲、无为,反对讲求功利; 法家代表人物商鞅、韩非则崇尚功利,他们以自利论为出发点,将追求个人利益看作人的本性,看作是支配人的行为的决定因素。
商鞅主张 “开公利而塞私门”,(《商君书·壹言》)倡导实质是加强封建专制政权的 “富强之功”,要求专制君主 “操名利之柄”,(同上书,《算地》)利用人民趋利避害的本性,以赏罚为手段,驱使人民进行耕战。商鞅认为人的一切活动的内在动机是对名利的追求,追逐名利是人的天性。他说: “民,生则计利,死则虑名”,(同上书,《算地》)“民之于利也,若水之于下也,四旁无择也”。(同上书,《开塞》)人们为追逐名利,往往无所顾忌: “今夫盗贼上犯君上之所禁,而下失臣民之礼,故名辱而身危,犹不止者,利也。其上世之士,衣不暖肤,食不满肠,苦其志意,劳其四肢,伤其五脏,而益裕广平,非生之常也,而为之者,名也”。(同上书,《算地》)人们这种苦苦追逐名利之心,要直到生命结束时才止: “民之欲富贵也,共阖棺而后止”。(同上书,《靳令》)但对于这种追逐名利的本性,商鞅不主张听之任之,而是主张统治者应利用这种本性去实现其富国强兵的目的,即通过 “利出一孔” 的农战政策,使 “利出于地”,“名出于战”,(同上书,《算地》)驱使人民为农耕和作战而舍生忘死。
韩非认为人是天生的利已主义者。他说: “好利恶害”、“喜利畏罪”,(《韩非子·难二》)“恶劳而乐佚” (《韩非子·难三》)等,都是人的本性。在人与人之间,无论是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之间的关系,都建立在自为自利的基础上,“用计算之心相待”,(《韩非子·六反》)就像在市场上交易双方都是根据自身的 “计数之所出” (《韩非子·难一》)来决定对对方的态度一样。他把一切社会现象都归结为人们的利害关系,认为追求个人利益是人的行为的基础。因此,统治者应该利用人们趋利避害的心理,用刑赏二柄去驱民耕战,实现富国强兵,兼并天下的目的。
西汉董仲舒继承和发展了孔孟轻视功利的思想,提出 “正其谊(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汉书·董仲舒传》)即致力于明道义,而不是追求一已之功利。汉以后崇尚道义,贬低功利的观念成为占统治地位的正统观念。但许多较有作为的政治家和思想家则坚持和发展了讲求功利的思想。
北宋王安石公开宣称: “政事所以理财,理财乃所谓义也”。(《临川先生文集·答曾公立书》)因此谋图利,就是义。
南宋叶适对传统的功利观念提出质疑,指出: “仁人正谊不谋利,明道不计功。此语初看极好,细看全疏阔”,“后世儒者行仲舒之论,既无功利,则道义者乃无用之虚语耳”。(《宋元学案·水心学案·习学记言序目·汉书三》)他崇尚功利,认为 “崇高莫大乎富贵”。但他也并不认为任何获取富贵之途,都是可取的,他主张“富而义”。(《宋元学案·水心学案·习学记言序目》)即求富之道要合乎义。
清代颜元针对儒家不计功利的观念,也提倡 “明其道而计其功”。(《四书正误》)到了近代,把个人利益的发展看作人类行为基础的资产阶级功利思想,更成为资产阶级思想家倡导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思想基础。

☚ 中国古代富国富民思想   中国古代人口思想 ☛

中国古代功利思想

中国古代思想家关于建功立业、计功取利的理论和主张。(1) 先秦儒家的功利观念,仅在于说明人们社会行为的实际功效与行为动机之间的关系,而不视为经济伦理的道德规范。如孟子(约前372—前289)主张根据人们行为的实际社会功效,而不是根据人们行为的动机来计取报酬,这与他主张先义后利、以“义利”作为经济伦理规范的意义是不同的。(2) 墨家从兼爱出发,倡导“利人者,人必从而利之”,认为“功”即利民,把功利观念融于义利思想之中。(3) 法家立足于自利论,强调追求个人利益是人的本性,具有强烈的功利主义色彩。其虽宣扬人的自利本性,却并不主张个人利益的自由发展,而是主张把这种追求个人利益的本性,有效地为实现专制君主富国强兵的要求服务。(4) 西汉时期,汉武帝(刘彻,前156—前87)虽标榜“独尊儒术”,而实好功利。他起用桑弘羊(前152—前80)等兴利之臣推行盐铁官营等一系列功利主义经济政策。同时代的董仲舒(前179—前104)却主张“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这被后儒尤其是宋儒大力推崇,遂成为反功利主义思想在理论上的代表。(5) 北宋时李觏(1009—1059)和王安石(1021—1086)都从功利主义立场出发,把《周礼》说成是一部为国理财的大典,批判儒家讳言财利的思想。王安石在主政后,大力推行其功利主义的改革措施。南宋时陈亮(1143—1194)、叶適(1150—1223)反对程朱理学,公开倡导经世致用的功利之学,被称为“事功学派”。事功学派认为“功到成处,便是有德;事到济处,便是有理”,即哪里有功利,哪里就有道义,功利与道义是一致的。他们重视一切经济行为和措施的实效性、有用性以及对他人、对社会的有利性,而不问其伦理道德准则。事功学派的功利主义思想的影响一直及于近代。(6) 明末清初的黄宗羲(1610—1695)、顾炎武(1613—1682)、王夫之(1619—1692)以及唐甄(1630—1704)等人,也都倡导功利思想。他们的功利思想具有鲜明的反封建专制、维护个人利益的特色,是日益增长的市民意识的反映。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5 5:48: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