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个性心理学思想zhongguo gudai gexing xinlixue sixiang
中国古代思想家的个性学说共有四种:
❶“阴阳五行”个性说。古代医学用阴阳五行学说来划分人的气质类型。《内经》根据人体阴阳之气禀赋的不同,将人的气质分为五类。太阳之人则自足、傲慢、好言大事、志发于四野、不顾是非、无能而虚说、常自用;太阴之人则心和而不发,不务于时,动而后之,念然意下,外貌谦虚,内有疑忌,黑暗而无光明; 少阳之人则好为外交, 而不内附, 立则好仰、行则好摇,好自责;少阴之人清然冷淡、闭藏不外露,内有深思,贪而贼心;阴阳和平之人则居处安静,无欣欣、无惧惧、谦谦、随随、雍雍自得,尊严和锐,有品而不乱。(《灵枢·通天》)还运用五行学说将人的气质分为木型之人、火型之人、土型之人、金型之人、水型之人,并进而根据“五音”(宫、商、角、徵、羽)又将这五类人推演为25种人 (《灵枢·阴阳二十五人》)。
❷“习与性成”个性说。认为个性是在环境习染中逐渐形成的。孔子的“性近习远”命题,荀子的“化性起伪”理论都包括在这种学说之中。
❸性品等级个性说。这是将人的个性品质划分为等级的一种个性心理理论, 它可追溯到孔子的“上智”、“中人”、“下愚”之分。董仲舒在《春秋繁露·实性篇》中提出了“性三品说”,把个性品质分为 “圣人之性”、“斗筲之性”和 “中民之性”。韩愈则把个性的品级分成上、中、下三等。“上焉者,善焉而已矣;中焉者,可导而上下也;下焉者,恶焉而已矣。”(《原性》)
❹“物情不齐”个性说。这种理论可溯源于孟子。明代李贽则更为明确提出“夫天下之至大也, 万民至众也, 物之不齐, 又物之情也”。(《明灯道古录》)意思是天下这么大,人民这样多,事物各不一样,所以,人的个性也应各不相同。他主张尊重人的生理、物质欲望,发展人在才力和好尚方面的不同个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