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 |
3500 | 美索不达米亚已有医生 |
3400 | 埃及制作干化尸 |
3000 | 美索不达米亚有医生图象,建筑浴室、下水道 |
2700 | 伊姆荷太普(Imhotep)医僧被奉为医神 |
1850 | 埃及康(Kahun)纸草文 |
1800 | 埃及斯密斯(Edwin Smith)纸草文医书汉谟拉比法典 |
1550 | 埃伯斯(George Ebers)纸草文医书印度《赞诵明论》(又译《梨俱吠陀》)(Rig-veda) |
950 | 荷马史诗《伊里亚特》载有医药知识民间经验医学和战伤医疗开始发展 |
814 | 希腊神话中的医神阿斯克雷比亚(Asklepios) |
685 | 印度《让灾明论》或译作《阿闼婆吠陀》(Atharva-veda),是巫祝及祭祀的诗集, 记有多种病名和创伤、毒蛇伤等,以及治病的草药印度《寿命吠陀》或《阿输吠陀》(Ayur-veda)谓《梨俱吠陀》之续 |
612 | 尼尼微宫殿中图书馆的陶土板医书 |
公元前六世纪 | 印度如火著《噉食氏集》(Atreya Tantra) |
600~556 | 印度《妙闻集》系印度古代外科著作 |
公元前六世纪 | 阿尔克梅翁 (Alcmaeon)希腊哲学家生理学家、医生 |
572~497 | 毕达哥拉斯(Pythagoras) |
540~480 | 赫拉克利特(Herakleitos) |
522 | 迪莫塞迪斯(Democedes)在雅典建立医学校 |
483~432 | 恩培多克里(Empedocles),倡四元素说 |
469~? 希腊苏格拉底(Socrates) | |
460~365 | 德谟克里特(Democritus),倡原子论 |
460~370 | 希波克拉底(Hippocrates),希腊医学之集大成者,希波克拉底全集59篇 |
450 | 罗马法中禁止城市葬人,规定清扫街道 |
430~425 | 雅典疫病流行 |
429~347 | 柏拉图(Plato) |
384~322 | 亚里斯多德(Aristotle) |
341~270 | 伊壁鸠鲁(Epicurus) |
331 | 罗马建设地下水道 |
320 | 亚历山大利亚建立规模宏大的科学院和图书馆 |
335~280 | 希洛菲利(Herophilus) |
310~250 | 埃拉吉斯塔特(Erasistratus) |
219 | 希腊医生始至罗马 |
46 | 凯撒允许外国医生在罗马开业,授与公民权,希腊来者甚多 |
124~56 | 阿斯克雷庇阿德(Asclepiades) |
公元后 |
30 | 罗马塞尔萨斯(Celsus)首用拉丁文著医书 《医学集书》(De medicina)八卷 |
23~79 | 老普利尼(Plinius),著《自然史》 |
公元一世纪 | 印度闍罗迦编撰《闍罗迦集》(系《阿输吠陀》医学的内科代表著作) |
98~117 | 索兰纳斯(Soranus),著《论妇女病》 |
约公元100年 | 拉弗斯(Rufus) |
130~210 | 盖仑(Galen, C.),罗马医学之集大成者,对医学、解剖学、生理学均有建树,成为中世纪医学之圭臬 |
167 | 意大利半岛天花流行 |
300 | 《妙闻集》(系《阿输吠陀》医学的外科代表著作,由龙树修订编撰) |
325~403 | 奥芮培锡阿斯(Oribacius),著《医学遗作集》(Coll-ecta medinalia) |
369 | 贾斯蒂尼安(Justinian)皇帝在凯撒城建立了圣巴兹尔(St.Basil)医院 |
375 | 埃德萨(Edessa)建立传染病 |
400 | 费比奥拉(Fabiola)建立医院 |
525~605 | 亚历山多罗(Alexandoros),研究内科疾患之病理与治疗 |
529 | 本尼迪克特(Benedict)宗派在蒙特卡西诺(Montecass-ino)建立医院 |
570 | 阿旺什(Avenches)僧正马里奥斯(Marius)命名天花为“Variola” |
581 | 法国的图尔地区天花流行 |
590 | 法国流行“圣安东尼之火”病(麦角中毒) |
623 | 日本留学生由大唐归国 |
651 | 圣兰德里(St.Landry)建立巴黎市立医院 |
600~700 | 炼金术盛行,药物学进步 |
738 | 蒙披利(Montpellier)学校创建 |
公元八世纪 | 印度摩陀婆伽罗著《摩陀婆尼旦那》(Madhava-nidana) |
848~856 | 意大利的萨勒诺(Salerno)学校开始闻名于世 |
865~925 | 累塞斯(Rhazes),阿拉伯医生,鉴别天花与麻疹 |
936~1013 | 阿尔布卡西斯(Albucasis),阿拉伯外科学家,著《方法》(Altasrif)一书 |
962 | 圣伯纳德(St. Bernard)病院建立 |
980~1036 | 阿维森纳(Avicenna),集阿拉伯医学之大成,所著《医典》乃中世纪的经典 |
982 | 巴格达建立爱杜迪(Adudi)医院 |
1020~1087 | 康斯坦丁诺斯(Constantinus Africanus),把阿拉伯医书译成拉丁文 |
1021 | 舞蹈病流行 |
1025 | 意大利建立帕尔马(Parma)大学 |
1096~1270 | 十字军东征,1096第一次东征, 1098疫病流行,发生坏血病 |
1113~1162 | 阿文佐阿(Avenzoar),著《临床著述》(Altersir) |
1114~1187 | 克雷莫纳的杰勒德(Gerard of Cremona),把《医典》译成拉丁文 |
1126~1198 | 阿夫罗伊斯(Averrcës),著《医学通则》 |
1131 | 兰斯(Rheims)会议决定禁止僧侣行医 |
1135~1204 | 科多瓦(Cordova)的迈蒙尼德(Maimonides),从事医学、天文学书籍的拉丁文翻译 |
1137 | 圣巴托罗缪(St. Bartholomew)医院在伦敦成立 |
1140 | 西西里王禁止无照行医塞勒尼坦纳斯(Salernitanus,N.)著《解毒药集》 |
1150 | 巴黎大学建立 |
1158 | 波伦亚(Bologna)大学建立 |
1173 | 萨勒诺大学建立 |
1180 | 弗鲁伽迪(Frugardi,R.)《实用外科学》(PracticaChirurgine)刊行蒙披利大学建立 |
1193~1280 | 马格纳斯(Magnus,A.),巴黎的医师、自然科学家、大百科全书作家 |
1214~1294 | 罗吉·培根(Roger Bacon) |
1222 | 帕多瓦大学建立 |
1223~1226 | 路易八世在法国建立医院 |
1224 | 那不利大学建立 |
1231 | 萨勒诺医校进行解剖学教学 |
1241 | 费里德里希(Frederich II)允许实行人体解剖 |
1250 | 坏血病流行,第六次十字军东征失败 |
1280 | 塞利塞托(Saliceto)记载肾性水肿 |
1284 | 开罗建立曼苏理(Mansuri)医院 |
1285 | 阿玛蒂(Armati)发明眼镜 |
1303 | 罗马大学建立 |
1304 | 蒙迪诺(Mondino)在蒙披利正式实行人体解剖,著《解剖学》(1316)教科书 |
1333 | 在威尼斯建成公共药用植物园 |
1348 | 威尼斯港成立检疫所黑死病在欧洲反复流行(1347~1349,1351,1354,1360,1372,1381……1451) |
1404 | 维也纳允许进行人体解剖 |
1450 | 卡萨努斯(Cusanus,C.)测定脉和尿量 |
1452 | 汉堡成立理发师公会 |
1452~1519 | 达·芬奇(da Vinci,L.) |
1485~1486 | 英国流行第一次出血热 |
1486 | 累塞斯(Rhazes)的著作译成拉丁文 |
1493 | 巴拉塞尔萨斯(Paracelsus)开辟了制药化学与医化学的研究方向德国流行天花 |
1495~1496 | 梅毒在欧洲大流行(持续至1500以后) |
1500 | 雅各布·纽弗(Jacob Nufer)首先完成剖腹产术 |
1501 | 匈牙利病(Morbus Hungaricus)在欧洲大流行 |
1510 | 巴累(Paré,A.)进行外科学革新流行性感冒在欧洲大流行 |
1514~1564 | 维萨里(Vesalius,A.),从事解剖学研究 |
1525 | 希波克拉底著作的拉丁文译本 |
1529 | 出汗热(Sweating sickness)蔓延整个欧洲 |
1530 | 伏拉卡斯托罗(Fracastoro,G.)发表“梅毒”诗 |
1536 | 巴累首做肘关节切断术 |
1538 | 维萨里著《解剖图谱》(Tabula Analomica Sex) |
1543 | 维萨里著《人体之构造》(Fabrica),为近代解剖学的基础,同年哥白尼《天体运行论》出版 |
1545 | 巴累改进铳伤处置法,著《铳创疗法》 |
1546 | 科杜斯(Cordus,V.)第一部药典出版伏拉卡斯托罗发表《论传染病》著作,提出病芽学说 |
1550 | 马吉(Maggi,B.)证明枪伤无毒 |
1553 | 塞尔维特(Servetus,M.)著《基督教复兴》,内中论述小循环说 |
1554 | 兰格(Lange,J.)描述萎黄病(Morbus virgineus) |
1559 | 柯伦波(Columbus,R.)描述肺循环烟草传入欧洲 |
1562 | 欧斯塔修(Eustachio,E.)首先详细描写咽鼓管,后称欧氏管 |
1565 | 伊丽莎白(Elizabeth)女王允许对罪人的尸体进行解部 |
1570 | 普拉特(Platter,F.)提倡对精神病人进行精神治疗 |
1573 | 瓦罗里(Varolio,C.)记述大脑桥 |
1575 | 巴累用法文介绍按摩和人工假眼莱顿(Leyden)大学建立 |
1578~1657 | 哈维(Harvey,W.) |
1580 | 流感大流行 |
1583~1600 | 西班牙流行白喉 |
1590 | 简森(Janssen,Z.)发明复合显微镜 |
1595 | 邓·切斯尼(Duchesne,J.Q.)使用甘汞 |
1597 | 塔格利阿科齐(Tagliocozzi,G.)改进与推广鼻成形术 |
1600 | 布鲁诺(Bruno,G 1548~1600)受火刑法布里修(Fabricius,ab,A.)发表《胎儿的形成》 |
1603 | 法布里修报导静脉瓣 |
1604 | 开普勒(Kepler,J.)发现映在视网膜上的像是倒的 |
1614 | 散克托留斯(Sanctorius)发表《静态医学》,研究人体的体温、脉搏、体重的动态变化 |
1616 | 哈维发现血液循环 |
1617 | 伦敦成立药业公会 |
1618 | 伦敦药典第一版发表 |
1618 | 钦乔(Chinchon)伯爵夫人用金鸡纳皮(cinchona)治疗疟疾 |
1619 | 夏纳(Scheiner,C.)著《眼睛》(Oculus) |
1620 | 范·海尔蒙特(van Helmont)提出物质不灭定律 |
1621 | 特雷培尔(Drebbel,C.)改进显微镜 |
1624~1689 | 西顿哈姆(Sydenham,T.) |
1627 | 阿西里(Aselli,G.)报道乳糜管(1622发现) |
1628 | 哈维发表《心血运动论》(De Motu Cordis) |
1637 | 笛卡尔(Descartes,R.)发现视力的调节是根据晶体结构的变化 |
1640 | 塞维里诺(Severino)用冰雪进行局部麻醉试验 |
1641 | 森纳特(Sennert,D.)最早正确记载猩红热,《全集》(Operaomnia)出版 |
1642 | 怀森格(Wirsung,J.G)首先发现胰腺管邦修斯(Bontius,J.)记述脚气病 |
1643 | 托里拆里(Torricelli,E.)发明水银气压计 |
1646 | 迪默布鲁克(Diemerbroeck,Y.)记述黑死病 |
1647 | 佩夸脱(Pecquet,J.)发现胸导管 |
1648 | 柯切尔(Kircher,A.)发现“鼓膜” |
1650 | 格利森(Glisson,F.)记述“佝偻病” |
1651 | 海谟(Highmore,N.)发现上颌窦,记载睾丸纵隔 |
1652 | 鲁贝克(Rudbeck,O.)发现肠淋巴管与胸导管 |
1654 | 格利森记述肝纤维囊(copsule of the liver) |
1656 | 罗尔芬克(Rolfink,W.)知白内障为水晶体混浊沃顿(Wharton,T.)研究腺体构造,发现颌下腺管 |
1657~1669 | 疟疾大流行 |
1658 | 司文模登(Swammerdom.J.)记述蛙之红血球韦普弗(Wepfer,J.J.)证明中风乃脑内出血 |
1661 | 马尔比基(Malpighi,M.)发现毛细血管为动静脉之联络管斯坦逊(Stensen,N.)发现耳下腺管 |
1662 | 贝利尼(Bellini,L.)发现肾脏排泄管 |
1663 | 希尔维厄斯(Sylvius, F.)认为消化是“发酵”作用鲁休茨(Roonhuyze,H. van)记述阴道膀胱手术 |
1664 | 威廉斯(Willis, T.)对脑神经进行分类,报道大脑动脉环格拉夫研究胰液的消化作用司文模登发现淋巴管瓣 |
1665 | 洛厄(Lower, R.)进行从狗到狗的输血试验胡克(Hooke, R.)制成复式显微镜并发表《显微镜学》 |
1666~1675 | 欧洲流行天花 |
1667 | 胡克(Hooke,R)描写了植物细胞岱尼斯(Denis, J.)首次在人体进行输血试验胡克使用人工呼吸的方法阐明肺的呼吸功能尼达姆(Needham,W.)认识胎盘的养育胎儿作用 |
1668 | 梅犹(Mayow)认识到呼吸和燃烧都是靠氧气进行 |
1668~1672 | 痢疾在英国流行 |
1669 | 洛厄证明了静脉血液在肺里获取空气贝歇尔(Becher,J.J.)提出燃素说 |
1670 | 马尔比基在脾和肾中发现 “马尔比基小体”(Malpighibodies) |
1672 | 格拉夫描述格拉夫滤泡(Graafian follides) |
1673 | 马尔比基进行雏鸡的发育研究雷文虎克(Leeuwenhoek)制造和使用显微镜 |
1675 | 雷文虎克在显微镜下观察“原虫” |
1676 | 西顿哈姆(Sydenham,T. 1624~1672)记述猩红热怀斯曼(Wiseman, R.)记述关节结核病(tumor albus) |
1677 | 皮亦尔(Peyer, J. C.)发现小肠下部集合淋巴结哈姆(Ham,J.)首先发现精子(1674),雷文虎克向皇家学会作了报告 |
1677~1681 | 欧洲流行疟疾 |
1678 | 马凯蒂(Marchetti,D.)通过注射揭示动静脉的吻合 |
1679 | 雷文虎克(Leeuwenhoek, A.von)发现横纹肌 |
1680 | 雷文虎克发现酵母(yeast plant)巴托林(Bartholin,C.)证明舌下腺为唾液腺 |
1682 | 布伦纳(Brunner, J.)发现十二指肠腺雷文虎克用显微镜观察细菌 |
1684 | 伯尼埃(Bernier)将人种按肤色分类雷地(Redi,F.)发表蠕虫学著作,是寄生虫学的最早文献之一 |
1685 | 西顿哈姆(Sydenham,T.)区别天花与麻疹 |
1686 | 西顿哈姆描述舞蹈病 |
1689 | 雷文虎克研究视网膜和结膜组织 |
1690 | 弗洛耶(Floyer, J.)用錶测量脉搏 |
1691 | 哈弗(Havers,C.)发表著作《Ostedogianova》记述哈弗氏管 |
1695 | 雷文虎克发表《自然的秘密》 |
1697 | 帕丘奥尼(Pacchioni,A.)发现硬脑膜和硬脑膜小体 |
1700 | 拉马齐尼(Ramazzini,B.)著职业病专书《论手工业者的疾病》考珀(Cowper, W.)记述尿道球腺,今称考珀氏腺 |
1701 | 鲁谢(Ruysch,F.)发展和推广有色溶液注入法 |
1704 | 瓦尔萨尔瓦(Valsalva,A. M.)发表《论人耳》(De AureHumana) |
1705 | 布里休(Brisseau, M.)明确了白内障与青光眼的性质与位置,认为白内障的本质是水晶体的混浊 |
1708 | 流感在欧洲流行 |
1709 | 布尔哈夫(Boerhaave,H.)《疾病的诊断与治疗箴言》出版 |
1710 | 桑托里尼 (Santorini)记述桑托里氏肌 (Santorini'smuscle) |
1712 | 蒙大拿(Modena)的托蒂(Torti, F. R.)用金鸡纳皮治疗恶性疟疾 |
1718 | 艾尼尔(Anel, D.)发现泪管导管 |
1714 | 华氏温度计诞生 |
1715 | 佩蒂特(Petit, J. L.)明确鉴别脑震荡和脑压迫 |
1718 | 蒙塔古(Montagu, M. W.)为自己子女种人痘 |
1719 | 莫干尼(Morgagni, G. B.)描述脑动脉梅毒 |
1721 | 帕尔法恩(Palfyn, J.)使用与推广产钳 |
1726 | 黑尔斯(Hales, S.)测量血压 |
1727 | 佩蒂特(Petit, P. du)研究颈部交感神经的作用 |
1728 | 切塞尔登(Cheselden, W.)介绍人工瞳孔手术兰锡西(Lancisi, G. M.)记载梅毒性动脉瘤 |
1729 | 流感在欧洲流行 |
1730 | 戴维尔(Daviel, J.)改进白内障手术 |
1731 | 霍夫曼(Hoffmann, F.)记述萎黄病 |
1733 | 陈恩(Cheyne, G,)记述潮式呼吸(Cheyne-Stokes res-piration) |
1735 | 林奈(Linne,C. von)《自然之体系》一书问世,创生物二命名法沃尔霍夫(Werlhof, P. G.)记述紫癜病 |
1736 | 哈勒(Haller, A. von)说明胆汁是脂肪消化的必需物 |
1738 | 司文模登《自然圣经》(Biblia Naturae)出版 |
1740 | 霍夫曼(Hoffmann,F.)描述荨麻疹 |
1742 | 摄氏(Celsius,A.)温度计问世 |
1743 | 黑尔斯论通风换气原则弗吉利(Virgili,P.)气管切开术获得成功 |
1745 | 克拉特齐斯坦(Kratzenstein, C. G.)应用电疗 |
1750 | 拉塞尔(Russel, R.)描述东方疖普林格尔(Pringle, J.)记述监狱热,强调改善监狱和病院卫生 |
1752 | 哈勒(Haller)提出应激学说斯梅利(Smellie, W.) 《产科学的原理和应用》一书问世 |
1754 | 施维登(Swieten, G. V.)在维也纳开创临床教学 |
1757 | 多洛德(Dollond, J.)首先制成消色差透镜 |
1759 | 巴德(Bard, J.)施行宫外孕手术 |
1759 | 沃尔夫(Wolff, C. F.)出版《发生论》一书 |
1761 | 莫干尼著《论疾病的位置与原因》奥恩布路盖(Auenbrogger, L.)著《叩诊的新方法》 |
1764 | 科塔格诺(Cotugno, D.)记述前庭导水管、迷路内淋巴、脑脊液的性状及坐骨神经痛 |
1766 | 德索尔特(Desault, P.)始用骨折绷带卡汾狄士(Cavendish, H.)发现氢 |
1767 | 方坦纳(Fontana, F.)研究蛇毒斯巴兰萨尼(Spallanzani, L.)驳斥自然发生论 |
1768 | 赫伯登(Heberden, W.)鉴别天花与水痘怀特(Whytt, R.)记述结核性脑膜炎赫伯登记述心绞痛(angina pectoris) |
1772 | 威廉·亨特(Hunter,W.)记述子宫后屈症科塔格诺检出尿中蛋白 |
1770~1771 | 印度天花流行,死者三百万人 |
1773 | 福瑟吉尔(Fothergill,J.)描述脸部的神经痛怀特(White,C.)主张用消毒法防止产褥热 |
1774 | 拉瓦锡(Lavoisier,A.L.)发现氧气, 1777年提出氧化学说,否定燃素说 |
1776 | 多布森(Dobson, M.)发现尿中的葡萄糖 |
1776 | 舍勒(Scheele, C. W.)在膀胱结石中发现尿酸 |
1776~1805 | 猩红热大流行 |
1779 | 弗兰克(Frank, J. P.)刊出社会卫生学与医疗政策学论文麦斯麦(Mesmer, F. A.)著《论动物磁性》 |
1784 | 哥德(Goethe, J. W.von)发现颚间骨 |
1785 | 福勒(Fowler, T.)介绍福勒氏液(Fowler's Solution)约翰·亨特(Hunter, J.)发现侧枝循环,确立了动脉瘤结扎法威瑟林(Withering, W.)应用洋地黄叶治疗浮肿 |
1786 | 帕里(Parry, C. H.)记述甲状腺肿 |
1788 | 欧洲流感流行 |
1789 | 贝利(Baillie, M.)记述卵巢皮肤样囊肿皮尼尔(Pinel, P.)刊布《哲学的病理学》安德伍德(Underwood, M.)最初记录小儿麻痹症 |
1791 | 伽伐尼(Calvani, L.)发现生物电 |
1792 | 福德勒(Fodéré, F. E.)记述甲状腺肿和呆小病 |
1793 | 贝尔(Bell, B.)鉴别淋病和梅毒 |
1794 | 道尔顿(Dalton,J.)研究色盲约翰·亨特(Hunter,J.)刊出《血液、炎症和枪弹伤论集》论述炎症的病理 |
1796 | 琴纳(Jenner,E.)发明牛痘 |
1797 | 沃拉斯顿(Wallaston,W.H.)在痛风的关节上发现尿酸 |
1798 | 琴纳著作《牛痘之原因及结果之研究》出版 |
1799 | 贝利(Baillie,M.)记述心内膜炎 |
1800 | 比沙(Bichat,M.F.X.)刊出《论一般组织与特殊组织》,确立了组织病理学戴维(Davy,H.)发现笑气的麻醉作用比沙著《生与死的生理研究》 |
1801 | 皮尼尔提倡以人道主义治疗精神病患者 |
1802 | 比沙著《一般解剖学、应用于生理学和医学》 |
1803 | 奥托(Otto,J.C.)记述血友病 |
1803 | 卡皮尤(Carpue,J.C.)开创了电气治疗学 |
1804 | 斯卡帕(Scarpa)记述动脉硬化症 |
1805 | 维休克斯(Vieusseux, G.)记述脑脊髓膜炎 |
1807 | 博西尼(Bossini, P.)发明耳镜,此为内窥镜之嚆矢 |
1808 | 高尔维沙(Corvisart, J. N.)将奥恩布路盖论叩诊法的著作译成法文刊行 |
1810 | 韦尔斯(Wells, W. C. 1757~1817)描述心脏病和风湿病的关系,记载尿毒症、猩红热与肾炎浮肿 |
1811 | 柏尔(Bell, C.)刊出《脑的解剖新论》,发现脊髓后根神经的作用 |
1812 | 莱格劳伊斯(Legallois)研究迷走神经对呼吸的作用 |
1813~1878 | 贝尔纳(Bernard) |
1816 | 雷奈克(Laënnec, R. T. H.)发明听诊器霍乱大流行 |
1816~1817 | 马根迪(Magendie, F.)《生理学纲要》出版 |
1817 | 柏金森(Parkinson, J.)记述震颤麻痹麦克道尔(McDowell, E.)施行卵巢切除术 |
1818 | 里梅尔(Riemer, P. de)创用冰冻切片法佩尔蒂埃(Pelletier, P.J.)和卡文托(Caventou,JB.)分离士的宁泰纳德(Thénard, L. J.)发现过氧化氢 |
1819 | 雷奈克刊行《论听诊法》 |
1820 | 佩尔蒂埃和卡文托分离奎宁 |
1820 | 巴黎成立医学会 |
1821 | 费城药学院建立 |
1822 | 马根迪(Magendie, F.)确证柏尔(Bell)法则(脊髓前根是运动神经,后根为感觉神经)杰克逊(Jackson, J.)记述酒精性神经炎 |
1823 | 普肯野(Purkinje,J. E.)进行指纹分类、视觉研究彻夫里尔(Chevreul)进行动物性脂肪分类研究 |
1824 | 雪佛里(Chevallier)兄弟使用消色差透镜改良显微镜普劳特(Prout,W.)证实胃中存在游离盐酸 |
1825 | 博利奥特(Bouillaud, J.B.)报道大脑额叶损害系失语症之原因拉伯拉克(Labarraque, A.G.)于外科使用消毒生理盐水 |
1826 | 穆勒(Müllerr,J. )提出感觉器官特殊能量定律 |
1827 | 布赖特(Bright, R.)记述特发性肾炎亚当斯(Adams, R.)描述心传导阻滞《美国医学杂志》(American Journal of MedicalScience)(费城)创刊贝尔(Bear von)发现哺乳动物卵,发表《动物发生论》,确立胚层说 |
1828 | 皮奥里(Piorry, P. A.)发明叩诊板,确立间接叩诊法维勒(Wöhler, F.)人工合成尿素 |
1829 | 瓦格纳(Wagner,)区别麻疹、猩红热、风疹 |
1830 | 利斯特(Lister, J. J.)改良显微镜,制成消色显微镜斯坦海姆(Steinheim,S.L.)最初记载甲状旁腺格梅林(Gmelin, L.)发明尿的胆色素试验法 |
1831 | 拉塔(Latta, T. A.)最初注射生理盐水治疗霍乱 |
1831~1832 | 格思里(Guthrie, S.)、利俾喜(Liebig, J.von)、苏贝兰(Soubeiran)各自独立发现氯仿 |
1832 | 英国医学会(British Medical Association)成立英国通过解剖法(Anatomy Act)库珀(Cooper, A. P.)发表《甲状腺解剖学》(The Anato-my of the Thymus Gland)霍奇金(Hodgkin, T.)描述淋巴瘤科里根(Corrigan, D. J.)记述主动脉瓣闭锁不全 |
1833 | 霍尔(Hall, M.)研究延髓、脊髓反射生理博蒙特(Beaumont, W.)通过胃瘘病人研究胃液的消化功能 |
1835 | 克拉维尔赫(Cruveilhier, J. B.)描述散在硬化症贝齐里乌斯(Berzelius, J. J.)确立了发酵的酶的催化理论 |
1836 | 布赖特(Bright, R.)记述肝脏急性黄色萎缩施旺(Schmann, T.)于胃液中发现了胃蛋白酶韦伯(Weber, E. F. W. & Weber, E. H)兄弟研究运动生理迪芬巴赫(Dieffenbach,J. F.)作肠缝合手术,成功地进行肠切除 |
1837 | 亨利(Henle, F. G. J.)描述上皮组织施旺发现酵母菌,否定自然发生说法尔(Farr,W.)发表人口统计学专论 |
1838 | 施莱顿(Schleiden, M. J.)发现植物细胞普肯野(Purkinje, J. E.)首先描写神经细胞 |
1839 | 施旺发表关于细胞学说的论文 |
1840 | 海因(Heine, J.von)记述脊髓前角炎巴塞多(Basedow, C. A.von)记述巴塞多氏病巴尔第摩建立第一个牙科学校和成立牙科学会 |
1841 | 特罗默尔(Trommer,K.A.)发明尿糖检定法 |
1842 | 迪芬巴赫研究斜视鲍曼(Bowman,W.)提出尿形成学说朗格(Long,C.W.)应用乙醚麻醉作外科手术获得成功 |
1843 | 路德维希(Ludwig, C. F. W.)提出尿的滤过和重吸收机理 |
1844 | 罗基坦斯基(Rokitansky, K. von)证明波特(Pott)氏病的结核性质,刊出《病理解剖学纲要》 |
1845 | 兰根贝克(Langenbeck, B. R.C. von)发现放线菌贝内特(Bennet, J. H.)初步报道白血病微尔啸(Virchow, R. L.K.)进一步描述白血病微尔啸认为血栓是败血症的发病原因 |
1846 | 韦伯(Weber)兄弟研究迷走神经莫顿(Morton,W.T.G.)乙醚麻醉下作外科手术获得成功科立克(Kölliker)发现平滑肌贝尔纳(Bernard,C.)发现胰液的消化功能 |
1847 | 路德维希发明血压记波器微尔啸创办《病理解剖学》杂志塞麦尔维斯(Semmelweis, I. P.)发现产褥热的原因,并采用消毒法预防辛普森(Simpson, J. Y.)应用氯仿麻醉于产妇分娩 |
1848 | 杜布瓦·雷蒙(Du Bois Reymond,E.H.)刊出《关于动物电的研究》,奠定了电生理基础伯尔纳发现肝的糖原形成功能 |
1849 | 阿狄森 (Addison, T.)记述阿狄森氏病 (Addison'sdisease)伯尔纳发现刺激第四脑室引起糖尿日本幕府禁止医官学习西洋医学 |
1850 | 赫尔姆霍茨(Helmholtz,H.L.F.von)测定神经传导速度沃勒(Waller,A.V.)发表关于脊髓神经退行性变性的论文 |
1851 | 赫尔姆霍茨发明检眼镜 |
1852 | 伯尔纳发现交感神经的舒缩血管功能国际卫生会议在布鲁塞尔召开赫尔姆霍茨提出视觉三原色说 |
1854 | 微尔啸描述神经胶质加西亚(Garcia,M.)发明喉镜布雷马(Brehmer,H.)建立肺病疗养院 |
1855 | 西姆斯(Sims, M.)在纽约建立妇科医院杜切尼(Duchenne.G.B.A.)发表《电气诊断治疗法》 |
1856 | 微尔啸记述血栓与栓塞症 |
1857 | 格拉夫(Graefe, F. W. E. A. von)做斜视手术及虹膜切除术治疗青光眼巴斯德(Pasteur, L.)发表有关发酵研究的论文 |
1858 | 微尔啸发表《细胞病理学》日本幕府解除禁止学习西洋医学的禁令雷马克(Remak, R.)发表《直流电气治疗法》 |
1859 | 弗劳杰(Pfliiger, E. H. W.)著《论电紧张》达尔文(Darwin, C. D.)发表《物种起源》查尔麦克(Czermak,J. N.)应用喉头镜检查鼻咽腔疾病兰德里(Landry, J. B. O.)记述急性上行性麻痹 |
1860 | 莱梅尔(Lemaire,F. J.)证明石炭酸的消毒作用克勒德(Credé, K. S. F.)发明胎盘娩出法 |
1861 | 布罗卡(Broca, P.)发现脑内的语言中枢美尼尔(Ménière, P.)描述美尼尔氏病 (Ménière'sdisease)巴斯德发现厌氧菌 |
1862 | 雷诺特(Raynaud, M.)描述对称性坏疽彼腾科费尔(Pettenkofer,M.)测定大气中的二氧化碳 |
1863 | 谢切诺夫(Сеченов, N. H.)著《大脑反射》沃伊特(Volt. C. von)和彼腾科费尔研究呼吸与新陈代谢 |
1864 | 在日内瓦召开红十字会议特劳贝(Traube, L.)研究发热机理 |
1865 | 维莱明(Villemin)证明结核病的传染性伯尔纳《实验医学研究导论》出版 |
1866 | 沃伊特在慕尼黑建立第一个卫生学实验室格雷菲(Graefe, F. W. E. A.)描述交感性眼炎 |
1867 | 李斯特(Lister,J.)发明创伤防腐法(应用石炭酸消毒) |
1869 | 利布赖奇(Liebreich, O.)发现水合氯醛的催眠作用日本政府决定采用德国医学高尔登(Galton, F.)出版优生学著作《遗传的天才》 |
1870 | 弗里奇(Fritsch, G. T.)和希齐格(Hitzig, E.)说明大脑机能的定位作用查科特(Charcot, J. M.)和乔夫罗伊(Joffroy, A.)确认小儿麻痹的病变在脊髓前根细胞 |
1871 | 韦格特(Weigert, C.)提出卡红染色法 |
1874 | 艾利希(Ehrlich, P.)改革染色法奥尔(Oré, P. C.)应用水合氯醛进行静脉麻醉库恩(Kiihne,W.)发现胰蛋白酶 |
1875 | 兰多伊斯(Landois, L.)发现异种血液输入产生溶血作用波士顿医学图书馆成立日本文部省通令实行只考西洋医学的医师开业考试保罗(Porro, E.)进行剖腹产手术 |
1876 | 科赫(Koch, R.)进行炭疽杆菌人工培养成功塞尔(Sayre, L. A.)发明石膏胸衣 |
1878 | 国际卫生大会在巴黎召开库恩(Kiihne,W.)确立酶的概念海姆(Hayem, G.)正确计数血小板 |
1879 | 尼塞尔(Neisser, A. L. S.)发现淋球菌 |
1880 | 埃伯斯(Eberth, C. J.)分离伤寒杆菌桑兹特罗姆(Sandström, I. V.)记述甲状旁腺拉佛朗(Laveran, C. L. A.)发现疟原虫 |
1880~1882 | 林格(Ringer, S.)发明林格溶液 |
1881 | 沃尔弗勒(Wolfler, A.)作胃肠吻合手术 |
1882 | 科赫(Koch, R.)发现结核菌普莱西杜(Placido, A.)发明角膜计艾利希(Ehrlich, P.)发明结核菌的抗酸性染色法 |
1883 | 克莱伯(Klebs, T.A.E.)发现白喉杆菌巴希(Basch, S. S. von)在临床上使用血压计科赫发现霍乱弧菌 |
1884 | 革兰(Gram, H. C. J.)发明革兰氏染色法尼科莱尔(Nicolaier, A.)发现破伤风杆菌克勒德(Credé, K. S. F.)发明新生儿硝酸银点眼法 |
1885 | 魏格特(Weigent, K.)用苏木精为神经纤维染色艾利希倡侧锁说 |
1886 | 高基(Golgi, C.)发明神经纤维硝酸银染色法玛丽(Marie, P.)发现肢端肥大症和脑垂体的关系伯格曼(Bergmann)应用蒸汽消毒法于外科手术, 为无菌外科之始韦克塞尔鲍姆(Weichselbaum, A.)发现肺炎双球菌 |
1887 | 韦克塞尔鲍姆发现脑膜炎球菌 |
1888 | 鲁(Roux, P. P. E.)和耶辛(Yersin, A. E. J.)研究白喉毒素 |
1889 | 勃契纳(Buchner, H.)发现防御素巴甫洛夫(Павлов,И.П.)研究迷走神经对胃液分泌的作用 |
1890 | 科赫发现结核菌素贝林(Behring, E. A. von)与北里柴三郎发现抗毒素,制成白喉抗毒素和破伤风抗毒素 |
1891 | 奎克(Quincke, H. I.)发明脊椎穿刺法伯克哈特(Burckhardt. G.)试用前额叶切除治疗精神病患者柏林建立科赫研究所沃尔德耶·哈茨(Waldeyer-Hartz, H. W.G.)揭示神经元的原理 |
1892 | 汉堡霍乱流行梅契尼可夫(Мечников)发现吞噬细胞阿贝(Abbe, R.)应用肠线作肠缝合 |
1893~1895 | 芬森(Finsen, N. R.)用紫外线治疗狼疮,开创光疗新途径 |
1893 | 伊万诺夫斯基(Ивановский,Д.И.)研究烟草病,发现“病毒”北里柴三郎和耶辛发现鼠疫苗曼逊(Manson, P.)提出疟疾是由蚊作媒介传播的盖尔斯特朗(Gullstrand,A.)开始研究眼屈光学 |
1895 | 法伊弗(Pfeiffer, R. F. J.)发现溶菌现象伦琴(Röntgen, W. C.)发现X射线科塞尔(Kossel, A.)研究核酸的结构与性能 |
1896 | 格鲁伯(Gruber, M.)及肥达(Widal, F.)发现伤寒之凝集反应爱克曼(Eijkman, C.)发现脚气病之病因是维生素缺乏 |
1887 | 巴甫洛夫著《消化腺活动讲义》志贺发现志贺赤痢菌罗斯(Ross, Sir, R.)在按蚊体内发现疟原虫施莱斯(Schleich, K.L.)发明局部浸润麻醉法米库利兹·拉德凯(Mikuliez-Radecki, J.)倡议手术者戴口罩 |
1898 | 科克尔(Kocher, E. T.)发现治疗甲状腺肿大的方法基利安(Killian, G.)发明直达式气管镜霍尔斯特德(Halsted, W. S.)为外科手术者特制橡皮手套 |
1899 | 艾利希(Ehrlich)研究所成立 |
1900 | 巴甫洛夫提出条件反射学说拉泽尔(Lazear, J.W.)和里德(Reed,W.)证实蚊为黄热病的传播媒介弗洛伊德(Freud, S.)著《释梦》创立精神分析学派 |
1901 | 乌伦霍兹(Uhlenhuth, P. T.)提出血迹的沉降反应检验法瑞典设立诺贝尔奖金洛克菲勒(Rockefeller)研究所在纽约成立鲍台(Bordet, J. J. B. V.)与让古(Gengou, O.)发现补体结合反应和溶血现象 |
1902 | 兰德斯坦纳(Landsteiner, K.)发现人的血型有A、B、O、 AB四种尼科尔(Nicolle, C.J.H.)发现体虱是斑疹伤寒的媒介物 |
1902~1906 | 里歇(Richet,C. R.)发现并研究过敏反应 |
1903 | 比尔(Bier, A. K. G.)介绍外科手术充血疗法 |
1903~1906 | 爱因托汶(Einthoven,W.)发明弦线电流计,制成心电图机 |
1904 | 阿特沃特(Atwater, W. O.)发明呼吸热量计桂田富士郎发现日本住血吸虫 |
1905 | 肖丁(Schaudinn, F. R.)发现梅毒螺旋体斯塔林(Starling, E. H.)始用“内分泌”(hormone)名词 |
1905~1908 | 科歇尔(Kocher, E. T.)研究甲状腺生理、病理和甲状腺外科手术 |
1906 | 立克次(Ricketts, H. T.)在落基山病人的血液中及传播媒介蜱体上发现立克次体霍普金斯(Hopkins, F. G.)发现维生素对机体是不可缺少的物质乏色曼(Wassermann, A. P. von)介绍梅毒的血清学诊断(乏色曼反应) |
1907 | 高尔顿(Galton, F.)确立优生学原则 |
1908 | 卡雷尔(Carrel, A.)对血管缝合和脏器移植进行研究 |
1908 | 伦敦成立睡病研究所(Sleeping Sickness Bureau) |
1909 | 艾利希和秦佐八郎发明“六○六”,创化学疗法劳斯(Rous, F. P.)发现肿瘤病毒 |
1909 | 代尔(Dale, H. H.)证明脑垂体后叶素有促进分娩作用1909~1913 巴拉尼(Bárány, R.)对内耳前庭器官的生理、病理及耳科疾病治疗进行研究 |
1910 | 立克次于斑疹伤寒患者血液中及体虱中发现病原体亨利(Henri, V.)应用紫外线进行水的消毒克劳(Crowe, S. J.)、库兴(Cushing, H. W.)和霍曼斯(Homans, J.)研究脑垂体与生殖系统的关系 |
1911 | 卡雷尔(Carrel, A.)进行组织的体外培养蓋尔斯特朗(Gullstrand, A.)创制眼科用裂隙灯; 对眼科光学理论进行了研究野口英世研究梅毒螺旋体素反应铃木梅太郎提炼出治疗脚气病的米胶蛋白,开创了维生素的研究方法 |
1912 | 凯(Kay)发现氟化物可防龋齿 |
1913 | 麦克科拉姆(McCollum, E. V.)发现维生素A肯达尔(Kendall, E. C.)提出甲状腺素结晶希尔(Hill, A. V.)发现了热量的产生和消耗均在肌肉内进行阿布德霍尔登(Abderhalden, E.)在妊娠和早期痴呆症的诊断中发现酵素反应 |
1914 | 巴拉尼论述前庭生理和病理西皮(Sippy, B. W.)用中和游离盐酸治疗胃及十二指肠溃疡 |
1.915 | 坎农(Cannon, W. B.)论述疼痛、饥饿、恐怖、愤怒时机体变化 |
1916 | 山极胜三郎和市原厚一研究人工致癌实验成功克罗格(Krogh, S. A.)发现血液循环中的毛细管现象 |
1917 | 埃克诺曼(Econcmo, C.)记述流行性脑炎惠普尔(Whipple, G. H.)发现熟牛肉和心、肝等可治疗贫血症 |
1917~1925 | 瓦格纳-贾雷格(Wagner-Jauregg, J.)用接种疟原虫的发热疗法治疗麻痹性痴呆 |
1918 | 迈耶霍夫(Meyerhof, O. F.)发现氧的消耗与肌肉乳酸代谢有关 |
1918~1919 | 全球性流感大流行,死亡人数达2,000万。 |
1919 | 代尔(Dale, H. H.)发现神经兴奋的化学传递 |
1920 | 野口英世发现黄热病病原为钩端螺旋体赫斯(Hess, W. R.)发现大脑的调节功能国际医学史学会在安特卫普建立 |
1921 | 洛伊(Loewi, O.)发现神经兴奋的化学传递 |
1922 | 班丁(Banting, Sir, F. G.)与麦克劳德 (Macleod, J.J. R.)发现胰岛素弗洛伊德(Freud, S.)《精神分析引论》出版 |
1923 | 卡-介二氏(Calmette, L. C. A.; Guérin, C.)制成卡介苗(B. C. G) |
1924 | 胡赛(Houssay. B.)发现垂体激素影响糖的代谢 |
1925 | 瓦尔堡(Warburg, O.)发现呼吸酶的作用方式和性质谢灵顿(Sherrington, C. S.)与阿德里安(Adrian, E.D.)发现神经原及其功能 |
1926 | 缪勒(Müller, H.J.)发现X射线能促使基因变异摩尔根(Morgan, T.H.)发表基因论,建立遗传理论墨菲(Murphy, W. P.)、曼诺特(Minot G. R.)发现肝质能治疗贫血 |
1927 | 耀雷格(Jauregg, W.)接种疟原虫治疗轻瘫 |
1928 | 圣乔其(Szent-Györgyi, A. von)发现维生素C并确定其结构巴甫洛夫出版《条件反射讲义》 |
1929 | 弗莱明(Fleming, A.)发现青霉素阿德里安、谢灵顿发现神经元及其功能细胞 |
1929~1934 | 达姆(Dam,H.)发现与血液凝固有关的维生素K |
1930~1935 | 杜马克(Domagk. G.)发现磺胺药的抗菌作用 |
1931 | 开放性动脉导管结扎成功贝克西 (Békésy,G.von)发现听觉机制,并研究了内耳结构 |
1932 | 确定各种雌雄性激素的结构坎农《躯体的智慧》出版 |
1933 | 费拉托夫(Филатов,B. п)发表组织疗法大纲摩尔根(Morgan. Th. H. 1866~1945)对遗传染色体进行研究 |
1935 | 费拉托夫角膜移植术成功莫尼兹(Moniz, A. E.)发现切除脑前叶治疗精神病方法用鸡卵种牛痘制痘苗西奥雷尔(Theorell, A. H.)弄清了辅酶结构和生理性质 |
1936 | 塞里(Selye, H.)提出应激学说 |
1937 | 克雷布斯(Krebs, H. A.)发现三羧酸循环厄兰格(Erlanger, J.)和伽塞尔(Gasser, H.)发现神经纤维的不同功能 |
1938 | 沃尔德(Wald, G.)对暗光视觉作了化学研究,并发现缺乏维生素A会导致夜盲 |
1939 | 多伊西(Doisy, E. A.)合成维生素K,并确定了它的结构米勒(Müller, P. H.)发明DDT肯达尔(Kendall,E. C.)与赖希施坦因(Reichstein,T.)分离出多种肾上腺皮质激素 |
1940 | 克雷布斯发现并研究柠檬酸 |
1941 | 莱文(Levine, P.)发现Rh因子哈金斯(Huggins, C. B.)应用激素治疗前列腺癌 |
1942 | 康恩斯(Coons, A. H.)发明萤光抗体检查法 |
1943 | 钱恩(Chain, E. B.)和弗洛里(Florey, H. W.)提取了青霉素结晶并用于临床 |
1944 | 克劳德(Claude, A.)、代维(Duve, C. R. de)、帕拉德(Palade, G. F.)三人发现核糖体和溶酶体 |
1945 | 蒂勒(Theiler, M.)发现和制成黄热病疫苗比德尔(Beadle, G.W.)和塔特姆(Tatum, E. L.)发现遗传基因可受化学药品的控制和影响 |
1947 | 柯里夫妇(Cori, C. F.; Cori, G. T.)发现淀粉转化为糖的催化方法李普曼(Lipmann, F. A.)发现辅酶A和它在中间代谢中的作用博韦(Bovet, D.)发明了解除过敏症的抗组胺药物 |
1949 | 亨奇(Hench, P. S.)发现可的松能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恩得斯(Enders, J. F.)、韦勒尔(Weller, T. H.)与罗宾斯(Robbins, F. C.)三人发现试管内培养脊髓灰质炎病毒的方法伯内特(Burnet, F.)提出器官移植的免疫性梅达沃(Medawar, P. B.)证实伯内特的免疫学说 |
1950 | 肯达尔发现ACTH瓦克斯曼(Waksman, S. A.)从1943年以来发现和制成链霉素、金霉素、土霉素、四环素吕南(Lynen, F.)发现脂肪酸代谢机理布洛赫(Bloch, K. E.)发现胆固醇和脂肪酸的新陈代谢机理 |
1952 | 口服避孕药丸产生多德里尔(Dodrill, F. D.)创制人工肺装置进行心脏手术成功威尔金斯(Wilkins,M. H. F.)指出核酸分子呈螺旋结构艾克尔斯(Eccles, J. C.)、霍奇金(Hodgkin, A. L.)和赫胥黎(Huxley,A.F.》三人发现钠、钾离子在神经细胞中的传递功能 |
1953 | 克里克(Crick, J. H.)和沃森(Wastson, J. D.)提出核酸分子的双螺旋结构 |
1954 | 瓦尔德提出视觉感光的化学机理模型伽莫夫提出“三联密码说” |
1955 | 奥乔亚(Ochoa, S.)用酶促法合成核糖核酸(RNA)阿克塞尔罗德(Axelrod, J.)、欧拉(Euler, U. von)和卡兹(Katz, B.)发现了神经传输的机能 |
1956 | 科恩伯格(Kornberg, A.)人工合成脱氧核糖核酸(DNA)理查兹(Richards, D. W.)、库南德(Cournand, A.)、福斯曼(Forssmann,W.)三人自1941~1956年合作发明了心导管术发现镰刀状红细胞贫血症为分子病确定人体细胞染色体的数目为23对 |
1957 | 汤飞凡、张晓楼沙眼病毒分离和体外培养成功英国艾萨克(Isaac,A.)和瑞士林登曼(Lindenmann,J.)在伦敦国立研究所研究流行性感冒时发现了干扰素 |
1958 | 波特(Porter)阐明免疫球蛋白化学结构莱尤恩(Leieune,)确认先天愚型患者染色体异常巴克(Barker,H.A.)发现维生素B12 |
1960 | 斯塔尔(Starr,)应用人造球型心瓣膜成功耶洛(Yalow, R.)创立放射免疫测定法 |
1961 | 发现脱氧核糖核酸分子结构莫诺(Monod, J. L.)提出操纵子学说 |
1961 | 雅各布(Jacob, F.)、尔沃夫(Lwoff, A.)、莫诺(Monod,J.)研究了酶和病毒合成中基因控制的机制 |
1962 | 霍利(Holley, R. W.)、考拉那(Khorana, H. G.)、尼伦伯格(Nirenberg, M.W.)对遗传密码作了解释,并且对蛋白质的合成功能作了阐明阿尔伯(Arber, W.)发现细菌内含有两种内切酶 |
1962~1963 | 陈中伟把完全断离6小时的断肢再植成功 |
1964 | 斯塔齐尔(Starzl)首例同种原位肝移植 |
1965 | 戈尔德(Gold A. L.)等发现癌胚抗原霍利等研究遗传密码对蛋白质的决定作用中国人工合成牛胰岛素 |
1966 | 石坂公成等发现免疫球蛋白G(IgG)德尔布吕克(Delbrück, M.)、赫尔希(Hershey, A.)、卢里亚(Luria, S.)研究了病毒的复制机理和基因的结构戈尔德(Goldstein)和怀特(White, A.)从胸腺中分离出胸腺激素 |
1967 | 发现DNA连接酶南非巴纳德(Barnard, C.)首创人体心脏移植(1967.12.3.)米勒(Miller)等发现辅助性T细胞和T、B细胞的协同功能 |
1968 | 伽杜塞克(Gajdusek, D. C.)发现库鲁病的脑病毒 |
1969 | 杜尔贝科(Dulbecco, R.)发现肿瘤病毒和细胞遗传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萨瑟兰(Sutherland, E. W.)发现激素的作用原理埃德尔曼(Edelman, G. M.)和波特(Porter, R. R.)首次发现人的YG免疫球蛋白的全部氨基酸顺序贝克威思(Beokkwith)等分离出大肠杆菌的乳糖操纵子基因格特(Gutte)等人工合成核糖核酸酶发明电子镇痛器 |
1970 | 特明(Temin, H. M.)和巴尔蒂摩(Baltimore, D.)发现反转录酶,能使RNA病毒自我复制为DNA的酶史密斯(Smith, H. O.)发现内切酶作用方式的特点洛伦兹(Lorenz, K.)发表关于生态理论的著作(此理论早在三十年代已提出) |
1970 | 对前列腺素进行分离和合成,并应用于临床 |
1971 | 克里克(Crick, F. H. C.)提出染色体学说 |
1972 | 吉尔曼(Guillemin, R.)和沙利(Schally, A.)发现并研究下丘脑激素亨斯菲尔德(Hounsfield, G. N.)发明X线电子计算机体层摄影(CT)仪 |
1973 | 科恩(Cohn, S. N.)用限制性内切酶RCORI进行基因转移美国犹他大学生物医疗机构研究所制成人工视力器,使盲人部分地恢复视力美国亚利桑那州印第安医学中心的西弗斯(Sievers, M.L.)证明人体所摄入的微量元素与各种代谢病的发病有关美国休斯敦得克萨斯的达德里克(Dudrick, S. J.)采用静脉大剂量疗法人工合成大肠杆菌酪氨,tRNA的基因对(126对)采用低温麻醉进行心脏直视手术 |
1973~1974 | 生物化学研究揭示了GMP、AMP在控制活细胞的代谢过程中的作用 |
1974 | 证明胸腺素与人体免疫功能和衰老的关系莫斯(Moss, G. B.)及其同事制成人工血液巴纳德(Barnard, C.N.)把一个供者心脏移植到一个心力衰竭病人的心脏附近并同其相联结,首次进行平行的心脏移植马萨诸塞理工学院的里奇(Rich, A.)和他的研究小组为转移核糖核酸(tRNA)分子画出三维结构 |
1975 | 加拉格尔(Gallagher, R. E.)和兰洛(Gallo, R. C.)从白血病患者的血细胞中发现一种病毒,美国一些研究组又用以人工诱导恶性淋巴瘤成功科尔夫(Kolff,W.J.)在小牛身上移植人工硅胶心脏巴林杰(Ballinger, W. F.)成功地把纯胰岛移植于实验动物在脑内发现能解除疼痛的物质——脑啡肽 |
1976 | 科拉那(Chorana,H.)人工合成大肠杆菌制造氨酪酸转移RNA基因布卢姆伯格(Blumberg, B. S.)发现乙型肝炎病毒 |
1977 | 美加州大学实验室用基因工程法合成胰岛素及人脑激素据卡斯特里(Castelli, W.)研究,冠状动脉狭窄与血液中低密度脂蛋白所携带的胆固醇含量有关戈尔德(Gold, A. L.)和怀特(White, A.)证明胸腺激素有助于人体的免疫功能,能抑制癌细胞的生长从真核细胞中发现内子(终止信号) |
1978 | 美加利福尼亚的一个科学家小组创造了一种能产生人体胰岛素的细菌品系马克尔特(Markert, C. L.)和彼得斯(Petters, R. M.)首次成功地通过胚胎融合产生一只具有三胚胎的小家鼠(嵌合体) |
1979 | 美国马里兰州的科学家提出病毒是导致幼年型糖尿病的原因通过毛发可分析人体内的微量元素,据此来诊断疾病、检测营养不良与滥用药物等情况发明眼科激光手术刀王(Wang, A.)和里奇(Rich, A.)等发现右旋DNA分子结构 |
1980 | 第38届世界卫生大会在日内瓦召开,大会于5月8日宣告: 全球已正式消灭天花 |
(程之范,张慰丰) |